返回目录


 

 

  隔一段时间我就想再看看武侠小说,就会到附近的租书屋去找书,无非是《欢乐英雄》、《多情剑客无情剑》、《武林外史》、《笑傲江湖》等等。这些书现在都堆积在小小的一片角落里,且残缺不全。最显眼的地方都摆着悬幻的武侠。那天看老狼做节目,汪涵问观众:“你们没怎么听过罗大佑吧。”群众自信地大喊“听过”。汪说:“你们听得更多是周杰伦。”群众不作声。老狼马上说:“这没什么错,他们这个时代……”
  常会聊到一个话题上:比我们小很多的小孩(就说将来吧)是否会有很好的环境进行写作的启蒙。比如说70年代的人基本上在少年及青年时代完全未接触到电脑,有很好的现实生活环境(甚至写信这种最爽的事情都是干过的),80年代上半页的人的青年时代大概是被电脑分成两截,前半无、后半有。接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小学开始上网。在一些聊天中有人担心这80年代后半页(以降)的人是否有更好的空间,打小就坐在电脑跟前,连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这些电脑病都可能更早落下。
  老狼的话的意思能作个注解:每个时代流行的东西看上去变了,实质性并未变,感受是相同的。听《心太软》和听《东风破》区别不大。从力量上讲,我认为罗大佑、齐秦、李宗盛这些人还是不一样的。时代尽管截然不同甚至掉了个个儿,有才华的人还是会在眼睛上蒙着红布弹着吉他走出来。所以就算很早就在网上呆着,但信息量、应对能力、交流、眼界是他们的优势。
  又似乎不是这样,我并未看到更为年轻的写作者出现。或许我真的是孤陋寡闻,但八五年之后,我确实少见了优秀的写作者。要说年龄还小尚未出现,八七年的今年也有二十。按照现在十五岁就破处(此处男女无别)的新生代优良传统,成熟的少男少女们不应如此低靡。难道由网络引发的文学热真就那几年?还是我上个卷首里所讲的“太多的娱乐项目导致堵塞”?还是集体低能?最有可能、也是最能回答我的大概就是我这个人孤陋寡闻。但文学网站就这么多,文学刊物刊登的垃圾作品就那样儿,二至八流的作协成员所讨论的还他妈是贾余王张(在这儿就不数黄豆了),总不能让我上起点中文网拉几个看家写手来当新生代。
  电影《霸王别姬》段小楼有云:蝶衣,你也不出来看看,这世上的戏都唱到哪一出了。
  我的比喻太重,文革肯定谈不上。但以新新人类的通俗易他妈懂的玄幻、我拿什么爱Baby、操蛋的菊花屁眼儿、赛车手说惹我你就死定了。对不住,我其实一点儿都不愤慨。我管我还自己个儿就行了。
  我对下一代没什么可愤慨的。我也是下一代,我下个月才满十九。也并不纳闷儿。没出来新人一方面是我确实孤陋寡闻(还不止我孤陋,所有没看见新人的好作品的人都孤陋,你们、我们全家都孤陋),另一方面我觉得还是个勤快的问题。除去少数天生的一到某岁数就自然写出好作品的人之外,大部分的人还是写过许多废品的。我们在说一个人的经典作品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他家里丢弃的草稿。在网上更是如此,当一部分人开始稳重地描绘好每一个小说,就会缓慢、稳健、安静、精打细算,写好和发表之间有着极长的距离用来恢复和回溯,进行修改,没准写得不好干脆就不公布于众,再换好的作品来。
  上网久了,在各个论坛闲逛,发现了不少好作品,假如这个人并没看多少书、又没有过特别多的练习,他大概看见了就会有很大的压力。觉得自己的作品和自己喜欢的作品之间有太大的差距。假如在目前的这个小说里不能将差距拉近,那不如不写;或者写到一半发现差距过大,干脆停下来了(写半截小说我认为毫无作用)。这种因压力太大造成的怯懦是很多上网历史早于写作历史的人的关键缺点。尤其是网络成为交流的重要平台之后,批评(因为作者众多的关系──只是看上去众多吧,我们别谈比例)比赞美要多得多,因为不再稀罕写作者。假如是通信年代,发现一个写作者都是一场胜利。
  这种不足,惟独勤快能解决。勤快并不能使你真的写好小说,但是它是写作者、尤其是刚开始写作的人必经之路,它能解决人的恐惧、不自信以及必要的文笔锻炼。所以,我劝你假如你使不会如来神掌脱胎换骨,不如像勤奋的火云邪神挨了一记“万佛朝宗”后问:“你这是什么功夫。”没准你连子弹都捉得住。


                        07.06.19 浦东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