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月,有一天中午天气很好,去香山脚下的那条老街上吃饭。我自己也很少意识到,从工作的地方到香山所用的时间竟然比回家的时间要短得多。 那条老街多少年也没太大变化,仍然有很多铺子在卖旅游纪念品,玻璃珠子、封在塑料皮里写着“父子情深”“兄弟情深”的红叶。还有卖山东、河南和天津小吃的莫名其妙的铺子。 不过多了几家酒吧、餐吧,西洋式的装修,和一旁用电线吊着只灯泡、卖干枣和萝卜的黑乎乎的菜摊排在一起,给人以怪异感。其中有一家餐吧叫“雕刻时光“,不知是什么原因,耳闻率很高。进去一看,也不过就是一间普普通通餐吧。后院是露天座,有几只野猫趴在太阳底下打盹,也给人一种隐约的安详。 在餐吧里,摆着不少旧书和杂志,我特意看了看,并没看到《雕刻时光》这本书。走到杂志架子旁,只有一本杂志还能引起我的阅读欲望——那是一本法国大使馆编印的,着重文化交流的赠阅性质的杂志。 这本杂志当期最重头的专题,是关于法国图书出版市场与作家、读者的综述性专题。前面先写到法国图书市场的繁荣,以及国民阅读习惯的介绍。然后话锋一转,写道:“不过在法国,销售量最大的图书类型还是小说。”文学作品和小说在法国图书市场有着20%的绝对优势的市场占有率。在小说的阅读者当中,女性读者的人数超过男性读者。 之后又介绍了法国的出版社,特别提到,一些规模小的出版社也能发掘出有价值的作家。 本来想把那篇文章转抄一下,但是杂志不能带走,就算了。那天中午吃的是培根奶油蛋汁面,喝的是冰咖啡。现在对意大利口味的奶汁焗面比较感兴趣,其实我最讨厌吃面条。 做菜的郊区大妈把培根加上了儿音,念成“培根儿”,我觉得很可笑。 上周和同事一起制作了一期关于“照片造假”的专题。我的同事记者冰河在文章开篇写了一段话,我感觉总结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写得很不错,我将它转贴过来: “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几年前就有人大声断言。 互联网是个伟大的东西,它给喜好通过影像表达的爱好者带来了巨大便利。特别是在数码相机彻底打破了摄影原有价格和技术门槛背后,“人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终于成为真正的可能。我们可以方便地拍下生活中每一个瞬间,传送到自己的电脑上,用PhotoShop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二次处理,再轻松公布在自己的网络相册中,还可以在论坛里与同好者具体讨论照片的优劣得失,分享拍摄的经验教训。最后,如果幸运地被其他媒体看中采用,还可以赚点稿费什么的。看,这是一个影像表达得到充分发扬光大的时代。 说实话,在进入记者行当之初,我并不了解影像表达的重要性,总以为把一幅图放在那里,就自然能够说明问题,但实际做起来却远远达不到那种效果。后来有一位前辈告诉我,影像之所以打动人心,不在于瞬间的凝固,而在于瞬间前后发生的事情,这种内在逻辑联系的表达才是一个影像内里的力量所在,这也正是摄影艺术“易学难精”之所在。举起相机拍个照片没有任何难度,只要有按动快门的力气就能做到。可是持续而稳定地拍出一些优秀图片,将生活中被忽视被忘却的瞬间留住并展示给公众,却是需要穷尽一生琢磨的艺术。“罗伯特?卡帕(注:著名战地摄影师,著名图片社马格南工作室联合创始人,死于越南战场触雷)曾经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距离不够近’。很多人都把这话奉作摄影圣经,但很少有人关注过卡帕在拍摄之前和之后所做过的事情,还有他留存于影像之外的文字,那才是让他真正伟大的根源。镜头是人眼睛的延伸,而眼睛又是头脑观察世界的渠道,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头脑里的思想才是真正决定一幅图片内在的决定因素,至于卡帕所说的距离近,那是鼓励摄影者需要深入自己观察的事物周围,长期蹲守,了解他们的变化,这是一个摄影者基本的素质所在,但这并不足以造就有价值的作品。所以,在你成为一个好的摄影记者之前,还是先尝试做一个好的文字记者吧。” 遗憾的是,不是什么人都能有我这等运气,在初学阶段便有幸听到这种直指核心的教诲。又或者说,其实这种教诲早已存在,只不过和文本背后的“道”一样,早已被某些人选择性地抛弃。正如每个摄影者都崇拜卡帕,按照他的名言教导靠近拍摄对象,但不是所有人都打开了镜头盖。“真实就是力量”,在互联网时代里,这个座右铭已然蜕变成了“点击率就是力量”。只要最终在屏幕上展现出来的影像能够吸引到足够的眼球,怎样达成这幅影像的手段已经不再是问题的重点。某些时候这种认识并不足以破坏影像的表达功能,反而拓展出更多更新的表达方式。但是,当这种“只问结果,不究其他”的风气蔓延到新闻纪实影像领域,潜藏的恶果终于发作出来。于是才有了近日从“周老虎”到“刘羚羊”等一起接一起围绕着新闻图片展开的互联网全民“大家来找茬”的影像打假运动。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伪影像表达’的网络时代”,很快就有人将这一切都归咎于影像处理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传播的便利。的确,如果没有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没有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做假者不会那么轻易得手并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但正如在追究“陕西华南虎照片真伪”事件中网民评论的那样,这个年代驱动影像造假的源动力,不是科技的进步,而是造假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盛世出国虎”的口号,和古代的“献祥瑞”并没有实质性分别。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图片做假,与过去往山鸡身上绑彩毛冒充凤凰的手段不过是技术的更新换代。因此与其追究高科技在其中所起的负面作用,不如花点时间去探讨究竟是什么让少数人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拼死一博,又是什么让这些并不高明的手段混过了诸多“专家”的审查,这才是自古至今弄虚作假屡禁不绝的根源要素所在。 所以说,近期接连出现的影像作品做假争议事件,与十几年前文字的衰落和绘本的兴起实际上一脉相承,从重视影像忽视文字,到重视内容忽视过程,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阅读退化。实际上,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有互联网这个可以集聚民众智慧的大舞台,所有的纸老虎,在众多的火眼金睛下,最终还是都被剥下了画皮,露出了真相。 其实,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伪影像表达”的时代,而这个悲哀,不是来源于互联网。 生铁
2008年03月11日 发于北京。 林思南 衙内 酒童 童末 亢蒙 子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