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翻译:边河
新好莱坞(New Hollywood)
新好莱坞或后古典好莱坞所涉指的时间之短仅在1967(《邦妮和克莱德》和《毕业生》)到1982年(《心上人》)之间,在这段时间里新一代的年轻电影制作者在美国展露头角。这一时期发生彻头扯尾改变的不仅仅是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式和营销手段,而且还体现在其拍摄出来的电影类型上。这些人以及他们拍摄的电影皆是片厂制度的一部分,然而人们常常将他们与“独立电影制作者”混淆而论。
背景和综览
电视以及帕拉蒙电影公司的出现差不多毁了电影市场,传统的好莱坞制片公司头一次试图用大场面来吸引观众。宽荧幕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譬如立体声宽荧幕电影、立体声等等都是为了挽留日渐稀少的观众,向他们提供比生活还要大的体验而被发明出来的。
因此在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主要都是歌舞片、史诗片和其他能充分利用大荧幕、宽取景以及改进音效的影片。20世纪50年代几乎整个时期这都被证明在商业上是行之有效的。尽管如此,到了60年代晚期,观众分额减少到一个警戒比率。几次重大的失败,其中包括《埃及艳后》和《你好,多莉!》,给制片厂带来严峻压力。
制片公司都意识到症结所在:他们不知道如何抓住年轻的观众。进入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婴儿潮一代都已长大成人,老一代的好莱坞人此时正大把扔钱,他们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观众想要什么。欧洲艺术电影,特别是法国新浪潮,还有日本电影,在美国都引起了轰动——具有极大市场的叛逆年轻人观看像安东尼奥尼《放大》这样间接的描述结构和正面的女性裸体的影片,似乎是在寻找他们自身的什么东西。制片公司上层难以理解。因此,为了抓住这批观众,制片公司雇佣了许多年轻电影制作者(他们中许多都得到Roger
Corman指导),并准许他们在很少的制片公司控制下拍摄他们的电影。
新好莱坞电影特征
好莱坞新一代电影制作者都是电影学校毕业、反主流文化环境下成长、并且从制片公司的观点来看最重要的是,他们年轻,因此能明白年轻观众他们失去的,或者因而才希望的。这批年轻电影制作者——演员、作家和导演——被新闻界称为新好莱坞,他们主要改变了过去制片人操控好莱坞体制的状况,给电影注入了新鲜、力量、性和对电影本身痴迷的热情。在技术方面,新好莱坞电影制作者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在艺术形式上对现实主义的关注。这缘于碰巧这些电影制作者所处的情形恰如美国电影协会引入分级制度,同时外景拍摄也变得更可行了。因为电影技术上的多项突破,特别是可以藏在衣服里的小型麦克风,不再需要支撑重力支架的轻便摄影机,还有简化的后期制作制度,新好莱坞电影制作者可以用35毫米摄影机相对轻松在外面进行拍摄。因为外景拍摄,被认为更便宜(不需要布景直接拍摄现有的外部景观),新好莱坞电影制作者很快地发展了对外景拍摄的尝试,这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电影的现实属性,特别是与早先人工布景的歌舞片和景观相较而言。除了现实主义之外,他们的电影还常常具有反主流政治主题,使用摇滚音乐和被制片公司认为是“反主流文化”的性爱自由等特征。而且,那一时期许多名人都公开承认吸食毒品诸如LSD(迷幻药)和marijuana(大麻)。
新好莱坞时期最重要的一部影片是Warren Betty导演的《邦妮和克莱德》,这部影片混合了幽默与恐怖元素,生动的暴力和性,同时以富有魅力的叛逆青年为主题对观众来说是绝对的一击。《毕业生》、《逍遥骑士》和《午夜牛郎》都随之获得了迅速的成功,其中,《午夜牛郎》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这些最初的成功为制片公司几乎完全放弃对这些年轻气盛的电影制作者的控制铺平了道路。20世纪70年代中期,风格化的,另人吃惊的原创电影譬如《纸月亮》、《热天午后》和《的士司机》以及其他的(见下面列表),获得了大量评论及商业上的成功。新好莱坞成员获得的这些成功让他们对制片公司,且最终是对观众逐一提出越来越过分的要求。
新好莱坞时代的结束
追溯起来1975年和1977年的《大白鲨》标志了新好莱坞帷幕落下的开始。伴随着空前的票房成功,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和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再次启动了好莱坞一鸣惊人的心理,给了制片公司如何在这一改变了的商业前景下赚大钱的新范例。关注高概念(high-concept)前提,且更多的集中于搭卖的商品(譬如玩具)、介入其他媒体的副产品(譬如声道)以及拍摄续集(科波拉的《教父2》就获得了较多好评),所有都显示出制片公司是如何在新环境下继续赚钱。
当意识拍电影能赚大钱,大公司便开始收购好莱坞制片公司,这些公司把公司精神代入到电影制作行业,这能慢慢地榨出这些电影制作者更多的独创个性,同时也庇护了更有可塑和更具有商业成功的他们。
新好莱坞的终结是伴随一系列票房失败之后,许多评论把这归咎为自我放纵和过度上。在新好莱坞时期导演们享受空前创造性的管理和预算,但是高代价的失败包括《永恒的爱》、《纽约,纽约》和《魔术师》让制片公司加强对他们制作的控制。
新好莱坞的放纵被两次绝对的财政灾难推到了顶点:迈克尔·西米诺的《天国之门》(1980)和弗兰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心上人》(1982)。在西米诺的诸多要求下开支如天文数字一般地哗哗外流,《天国之门》使得联合艺术家制片公司遭受严重的财政问题,最终将其卖给了米高梅。科波拉在几近财政灾难的《现代启示录》之后进入繁盛时期,而这部电影给他带来的所有的巨大成功让他开设了American
Zoetrope电影公司,自己担任制片厂头头。同样他全副身心地投入到《心上人》上,不到一个礼拜就被撤下了院线,这让科波拉和他的羽翼未丰的制片公司陷入破产危机之中。(随着票房的惨败,好莱坞笑称这部电影是“伤心人”one
through the heart,原片名是《心上人》即one from the heart。)
这两部大制作,同时也是上面提到的票房惨败的电影例子,连同大白鲨的商业成功范例让制片公司在面对市场走向时有了一个清醒并重新定位市场走向:要拍高概念、多观众、广发行的电影。因此,由导演说了算的大制作和风险策略结束了,同时也是新好莱坞时代的结束。
要想了解新好莱坞这批导演的不光彩记录就去看Peter Biskind的写的《逍遥众骑士,愤怒公牛们》(Easy Riders, Raging
Bulls)一书。
新好莱坞和独立电影制作
好像人们很容易认为新好莱坞这一代都是独立电影制作者。事实上,他们中只一些人被默许为是20世纪90年代独立电影运动的先驱。
新好莱坞一代都是心甘情愿地依仗片厂制度,为他们的电影制作和发行筹备资金。他们中从没有人是独立筹措资金的又或者是靠他们自己来独立发行影片的,即便是在他们极具影响力的时候他们也没有独立筹资的制作。看上去像是“独立”电影的《的士司机》、《午夜牛郎》、《最后一场电影》等等其他影片都是制片公司出品的电影:剧本是由制片公司来定夺,最后也是由制片公司来付钱,拍摄的钱也是来自制片公司,营销和发行都是由制片公司设计,由他们来掌控。
新好莱坞时期只有两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电影:该时期一开始的1969年的《逍遥骑士》和该时期结束时的Bogdanovich的《哄堂大笑》。Peter
Bogdanovich从制片公司手里买回了他1980电影的版权,并且自己掏腰包搞发行,他坚信电影比制片公司认为的要好——结果搞的破产。
真正的独立电影制作者譬如John Cassavetes、George A. Romero和Melvin Van Peebles——无须担心资金,自编自导——他们并不属于新好莱坞一代,也就不能拿来考虑。
新好莱坞时期重要人物一览表
剧作家和导演
Woody Allen
Robert Altman
Hal Ashby
Peter Bogdanovich
John Boorman
Michael Cimino
Francis Ford Coppola
Paddy Chayevsky
Brian De Palma
William Friedkin
Monte Hellman
Philip Kaufman
George Lucas
Sidney Lumet
Terence Malick
John Milius
Mike Nichols
Alan J. Pakula
Sam Peckinpah
Roman Polanski
Arthur Penn
Sydney Pollack
Bob Rafelson
John Schlesinger
Paul Schrader
Martin Scorsese
Steven Spielberg
Robert Towne
摄影师、编剧和美术指导
Dede Allen
Bill Butler
Caleb Deschanel
Conrad Hall
László Kovács
Marcia Lucas
Walter Murch
Thelma Schoonmaker
Dean Tavoularis
Haskell Wexler
Gordon Willis
Vilmos Zsigmond
制片人和监制
Charlie Bludhorn
Roger Corman: Though emphatically and self-consciously not a member of the New Hollywood generation, he started the careers of many of them(尽管被强调且其自己认为并不属于新好莱坞一代,但是他确是开启了新好莱坞一代许多人的事业之路).
Robert Evans
Julia Phillips
Michael Phillips
Fred Roos
Bert Schneider
演员
Warren Beatty
Karen Black
Peter Boyle
Ellen Burstyn
John Cazale
Julie Christie
Jill Clayburgh
Robert De Niro
Bruce Dern
Faye Dunaway
Robert Duvall
Shelly Duvall
Clint Eastwood
Jane Fonda
Peter Fonda
Gene Hackman
Dustin Hoffman
Dennis Hopper
Madeline Kahn
Diane Keaton
Harvey Keitel
Margot Kidder
Kris Kristofferson
Ali MacGraw
Jack Nicholson
Al Pacino
Robert Redford
Vanessa Redgrave
Jennifer Salt
Cybill Shepard
Meryl Streep
Barbra Streisand
Roy Scheider
Donald Sutherland
Jon Voight
Christopher Walken
其他
Pauline
Kael, movie critic ——影评人
Sue Mengers, agent ——代理商
重要的新好莱坞电影一览表
Bonnie
and Clyde (1967) 邦妮和克莱德,又名雌雄大盗
The Graduate (1967) 毕业生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1968) 活死人之夜,又名恶夜活跳尸
Rosemary's Baby (1968) 罗丝玛丽的婴儿,又名魔鬼怪婴
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1969)虎豹小霸王,又名神枪手与智多星
Easy Rider (1969) 逍遥骑士
Midnight Cowboy (1969) 午夜牛郎
The Wild Bunch (1969) 日落黄沙
They Shoot Horses, Don't They? (1969) 他们在射马,不是吗?又名孤注一掷
Five Easy Pieces (1970) 五支歌,又名浪荡子
Little Big Man (1970) 小人物
Love Story (1970) 爱情故事
M*A*S*H (1970) 陆军野战医院,又名风流医生俏护士
The French Connection (1971) 法国毒犯网,又名霹雳神探
Harold and Maude (1971) 哈洛与慕德
Klute (1971) 花街杀人王,又名克卢特
The Last Picture Show (1971) 最后一场电影
McCabe and Mrs. Miller (1971) 花村,又名雌雄赌徒,寂恋春楼
Panic in Needle Park (1971) 毒海鸳鸯
THX 1138 (1971) 五百年后
Deliverance (1972) 激流四勇士
The Godfather (1972) 教父
American Graffiti (1973) 美国风情画Badlands (1973) 疯狂假期不毛之地
The Exorcist (1973) 驱魔人
The Last Detail (1973) 最后细节,又名一触即发,最后行动
Mean Streets (1973) 穷街陋巷
Paper Moon (1973) 纸月亮
Serpico (1973) 冲突,又名急先锋横扫罪恶城,谢皮科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1974) 再见艾丽丝,又名曾经沧海难为水
Chinatown (1974) 唐人街
The Conversation (1974) 窃听大阴谋
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 教父 2
The Sugarland Express (1974) 横冲直撞大逃亡,又名傻妹大逃亡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飞跃疯人院
Dog Day Afternoon (1975) 热天午后,又名狗日下午,炎热的下午
Nashville (1975) 纳什维尔
Jaws (1975) 大白鲨
Shampoo (1975) 香波
Carrie (1976)魔女嘉莉
Marathon Man (1976)马拉松人,又名霹雳钻
Network (1976) 电视台风云
Rocky (1976) 洛奇
Taxi Driver (1976) 的士司机
Annie Hall (1977) 安妮.霍尔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第三类接触
Julia (1977) 茱莉娅
New York, New York (1977) 纽约,纽约
Sorcerer (1977) 魔术师
3 Women (1977) 三女性
Coming Home (1978) 荣归
The Deer Hunter (1978) 猎鹿人
Days of Heaven (1978) 天堂里的日子
F.I.S.T (1978) 拳头大风暴
. And Justice for All (1979)伸张正义
Apocalypse Now (1979) 现代启示录
Being There (1979) 富贵逼人来,又名在那里,黄金年代
Cruising (1980) 虎口巡航
Atlantic City (1980) 大西洋城(路易马勒前往美国导演的英语片)
Dressed to Kill (1980) 剃刀边缘
Heaven's Gate (1980) 天国之门
Raging Bull (1980) 愤怒的公牛
Blow Out (1981) 凶线,又名撤消
Reds (1981) 烽火赤焰万里情,又名赤色份子,乱世情天(反映美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十月革命的传记片)
Body Heat (1981) 体热,又名要命的吸引力,焚身
They All Laughed (1981) 哄堂大笑
One from the heart (1982) 心上人,又名旧爱新欢,梦中情人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