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新闻链接:http://www.heilan.com/forum/dispbbs.php?boardid=1&id=37198&page=3

  这篇新闻出现的原因,或者说媒体刊发出它的原因,我想不用过多的用脑子想,就知道,是幼童出书,这本书还是诗集,这样的噱头吸引了媒体,从而把它刊发了出来。我们的媒体在文学新闻的选择上,就好像是非洲国家接受发达国家的救助,甭管什么东西,先发出来再说,主要是要能满足口腹之欲的。这样的“口腹之欲”其实是一种和文学没有什么关系的欲望。它是艳情、是意淫、稿费和娱乐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报刊,都把文学新闻放在“娱乐新闻”一栏里的原因之一。
  幼童出书的确很有娱乐性,能够吸引一部分的眼球。老百姓最喜欢茶余饭后说这样的坊间趣闻。问题是,这样的新闻,为什么要扯上文学呢?因为这个孩子写的是一本诗集。我记得诗歌在国内的现状,是不景气的。大唐盛世带着诗歌盛世早就入土多年了,现在诗歌界的盛况除了梨花体之外,就是诗人要被包养啦,诗人在朗诵会上裸体啦。我们不能不说,是一些诗人毁了诗歌仅存的那点在大众眼中的面子。当然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没人给你面子。但是自暴自弃不是这样自暴自弃的。一个孩子出了本诗集,她来自美国,能背很多诗,也写了很多诗,而且诗歌写的不算差。于是大家都很欣喜,但是小孩子突然被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学吗?”,这句话换成“你知道什么是诗歌吗?”,估计小姑娘一样会说不知道。她一直在背诗,在像爸爸妈妈要求的那样写诗,她不知道什么叫做文学和诗歌。
  诗歌是什么呢?诗歌就是诗歌。这样的回答看起来充满了诡辩的口气,但是每一个人对待诗歌的理解,都局限在各自的感官上。你说这是首诗,我就觉得它是歌词。但是我们在这篇文章里面,谈论的主题并不是什么是文学。而是教育,是中国文学的现状和未来。
  这样的话题显然有点大,当一个孩子说“我不知道什么是文学,但是我写了一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没有几个人会觉得她很可爱。前段时间,盛大文学公司轰然出现,起点、红袖都在旗下(我记得是)。可以说,网络上写奇幻作品的朋友们有福了。但是当盛大在媒体上说“拯救中国文学,让作家吃饱饭”的时候,我觉得盛大可能觉得自己是一个救世主,带着它畸形的小人国的身躯。盛大公司的文学是什么?它除了提供给更多的人奇幻小说和垃圾奇幻小说之外,还能提供什么文学呢?它凭什么拯救中国文学呢?凭借每个月的固定的几百块给作家其实是写手的工资?还是凭借一个巨大的读者群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近年来图书排行榜的榜首作品,你会看到抄袭小王子郭敬明,还会看到玩赛车高手韩寒,甚至能看到旅行小公主安妮宝贝。我们的纯粹的文学根本不在排行榜的法眼里,它在旮旯里面蹲着原地画圈。
  这也是为什么盛大觉得垄断了奇幻小说的网络资源,就垄断了中国文学的原因。现在流行什么呢,去书店转一圈,看看那些站在卧在奇幻意淫小说书架前的学生们,我们能够想到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多半不会离开这些书。不管是什么《XX穿越》,还是什么《XX的爱情革命》,都无一例外是除了教学书籍之外最受欢迎的书。一本奇幻意淫小说里,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历史知识,一些动漫和游戏的名词,除此之外就是情节上的悬念重复和人物定向发展死模式。我们的读者沉迷在这样的死模式里不能自拔。他们或许不会买小孩子出的诗集,这个新闻也只是博得读者一笑。一笑了之,然后该去盛大接着去盛大看娱乐小说,丝毫不会问问自己,你知道什么是文学吗?
  你或许有自己的答案。但是不要急于回答。我要问的是整个阅读群,大家知道什么是文学吗?大家说知道,韩寒、石康嘛。两三年内流行韩寒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十多年了,大家的视觉里还是韩寒,这说明什么呢?是我们的媒体一直以为韩寒是文学人物,还是我们的书店、出版社一直都在拿他们做文学的嫁衣呢?记得看央视赈灾的栏目,看到铁凝站在舞台上,说话的时候手在抖。作协主席的手在抖。一个孩子在书展上签售,她如果继续写下去的话,不知道手会不会也如此的抖动。当一本诗集能签售的时候,那么这必然不是一本多么好的诗集。当媒体说“某某诗人又自杀”了的时候,这个媒体一定是在注重死亡和诗人的落魄,从来不会想提起诗歌本身和现状。当国内某个官员作家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后,我们的媒体倒是又报道又质疑,一面说“中国并不在乎诺贝尔文学奖”,一面大篇幅的刊发“盛大文学拯救文学”的文章。我觉得文学没有僵死,而是在僵死的路上,如果整个环境一直持续下去的话。当然真正写作的作家不是没有,他们在更暗处等待机会。他们没有几岁就出诗集的噱头,也就不会被媒体和大众看到。他们好像透明人,搞文学从以前的褒义变成了现在的贬义词。要么是装逼得代名词,要么就是一个言情小说作者的羊头。我觉得与其询问小姑娘什么是文学,不如去追问她的父母,好好的问一下他们,让女儿写诗,到底是为了今天签售,还是为了让孩子知道,到底什么才是文学。
  
                                          2008-9-8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