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这个月因为开学见了很多人:舍友,同学,老师,初次见面时的自我介绍总是伴随着谨慎而不失热情的微笑,言谈中的信息包括各自的姓名(以及如何拼写),彼此的原籍,院系……平均持续5分钟的言语来往之后,奇怪的是,常常一转身,我们就忘记了对方的名字甚至有时包括长相——并不只是我忘了他们的,事后发现,他们也同样忘记了我的。这样重复几次之后,我开始留意我的脑子当时是个怎样的状态:事实上,我神思恍惚,或者还停留在相遇之前的思路里,或者正想着见完这个人之后需要我马上完成的事。我的朋友告诉我这样的情况在香港很正常——这个地方人人都很忙。但真的如此?或者说,如此的结果难道不糟糕吗?又或者,是我们自己对和另一个人的交往/交流期待太高了吗?交流到头来是不是虚无的?我和你,我们凭什么去判断和另一个人的交流重要或不重要?
  和这种缺失相对的,是另一类冗余。每一天里我们会说多少nonsense的话,多少是在重复自己的同一种思路或情绪。甚至以此确认那个“稳定”的自我的存在。但所有从记忆(一遍遍重复加强的思路最后将退隐成牢固的记忆)中抽取出的话语并不算真正的思考。静止的记忆总是便于携带,便于轻松地抛向迎面而来的那个人,他也携带着他自己的“记忆气团”。而思考更多依赖从当时当地去建构新的发现。这需要极其敏感地把握对方真正在说什么,想说什么。也需要干脆地摆脱“无聊”的纠缠,在“现场”这个热度最高的当下,投入最酣畅淋漓的大脑运动。
  这境地太过理想了吗?也许。毕竟人们为了不同的目的说话,“有意义的交流”只是众多目的之一。出现在论坛的讨论、点评、玩笑、互掐当然不会比我们的日常交流更糟糕,但时至今日,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也许最开始,为了有意义的交流,我们来到这里;也许为了潜入黑暗,让自己清醒,让话语获得新鲜、饱满的质地,我们写作。然而有多少次,你和我,在浏览过论坛后仍会抱怨“没什么好看的”;而面对认真应答的帖子(也许它们过于认真,显得固执,尖利),我们会因为它们“突出的用力”而怀疑事实是否如此,嗤笑它们的认真,甚至吐出一句“装逼”。这多么轻易,就仿佛我们一贯如此生活着,轻巧地从表面滑过,获得一次次脉搏的加速;就好像我们开始害怕自己的认真,害怕别人盯住你问上一句: ‘Are u serious?’ 你知道费劲的解释从这句话开始了,而现如今这种事似乎“不够好玩”。然而这不是一个看重“人人很欢乐”的社群,如果文学依然对你重要,为什么我在你的表达中看不见它的重要了呢?是你不愿意表达,还是说“相比XX,我更喜欢/更愿意去写作”这种想法只不过能让你显得特别一点?……原因很多,但事实是,我们同样感到了交流中的匮乏和冗余,这引起的不只是对论坛的思考,还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对自己的思考,因为毕竟,“你不需要对论坛负责,但你需要对自己负责。”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