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目录
一段插曲:关于侯孝贤的《红气球的旅行》(2007年)

(边河=彩条电熊猫,尚方翊剑=上房揭瓦)
彩条电熊猫
红气球的旅行结尾曲好像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曲调像。
看了最后字幕,就是根据《被遗忘的时光》曲子改编的。
上房揭瓦
你再看一遍1956年36分钟老版本的《红气球》,就会发现重点全变了。我倒是很喜欢侯消闲的欧式拍法,拍对话。两人对话必有人处于一运动状态,三人到多人亦如此,但是我喜欢老版本的诗意和隐喻。
彩条电熊猫
“你再看一遍1956年36分钟老版本的《红气球》,就会发现重点全变了。”
这句话我觉得说的怪怪的。他片子表达的主题本来就不跟以前的那部一样。不过是“借个火”罢了。抽的不是同一根烟。对话也是我喜欢的。但是关于他表达的主题我后来想想其实是因为给出的信息量,所以不够完整。
上房揭瓦
侯的红气球复杂化了。
彩条电熊猫
侯的红气球是这个片子的一个主要视角,嗯,我是这样理解的。
有重叠的叙述视角在里面。
上房揭瓦
不是我是说,巴黎的人与人间社会关系。
彩条电熊猫
- =,没有复杂,我个人觉得。
只是信息量给的不充分。
上房揭瓦
那么宋夹杂在里面不尴尬吗,你明显能看出来。
彩条电熊猫
我纳闷的是这不像是欧洲人处理关系的方式,却很像中国人的。
上房揭瓦
外来打工求学的中国群体,在巴黎是很庞大的,但是法国改变了移民政策,所以……
彩条电熊猫
宋这个角色的确尴尬。
不过既然尴尬,那就让她尴尬吧。
上房揭瓦
我还得再仔细看一遍。
欧洲人处理关系的方式?是什么样的?
彩条电熊猫
对私生活上,在对一个外来的还是东方人的面前如此敞开,我觉得怪怪的。我印象里的欧洲人处理关系不是这样的,但是这也是一厢情愿。
上房揭瓦
我觉得这就是他们与东方人的不同,没有私密的空间,都是开放的。
彩条电熊猫
因为既然宋是保姆。这些事情她被动介入了,也是正常的。开放的概念不是这样的。那欧洲人对人的尊重呢?把别人被动的介入自己私生活里的事情这不是开放不开放的问题。我觉得中国人在这些方面倒是见谁都说,对自己的私生活不保护的。但是没所谓啦。我在这个问题并没有多少疑惑。
上房揭瓦
这因人而异。
彩条电熊猫
对。所以我也就没疑惑了。因为宋是保姆,被动介入是很正常的。
上房揭瓦
我今天在反复看一下侯的机位,尤其是室内戏。
今天我们看了《文雀》(2008年8月25日)

上房揭瓦
浪漫的一塌糊涂,音乐浪漫,场景浪漫,自行车浪漫,螺旋三角楼梯浪漫,人干的蠢事也透着股浪漫的酸劲,浪漫是个好词眼,杜大炮干了件最浪漫的事。
林熙蕾还不够洒脱,如果跑来跑去的镜头再妖娆动人些就更好了,香港在杜大炮的眼里的身份越来越迷失,流失更好——破护照,这是香港人的压力吗?!
彩条电熊猫
林熙蕾演的有点傻。
你说的很精准了,就是一个浪漫死的片子,but it
is nothing。
上房揭瓦
像风光片,老香港遗留建筑,和音乐。
彩条电熊猫
音乐做得很好,老外的。
上房揭瓦
是的,法国人做的。
“最終還是找回上次在《神探》合作過的法國配樂大師Xavier
Jamaux與Fred Avril出馬,才令杜Sir滿意收貨。跟《神探》的神秘陰沉不同,《文雀》的畫面處處充滿舊香港的色彩,劇情也帶點輕鬆浪漫及黑色幽默;它的配樂包含Light
Jazz及中國小調兩大曲風,恍如昔日香港華洋夾雜的最佳主題曲。主題音樂《Pickpockets-Theme
From Sparrow》在輕爵士風格下加入二胡及Ska式電結他伴奏,輕輕鬆鬆的曲式跟電影風格襯到絕。《Simon's
Ride》顧名思義是開場時任達華踩單車暢遊上環老街的背景音樂,有一種雨後陽光的清新味道。長達9分多鐘的《Bullet
Of The Umbrellas》,正是結局中新舊「文雀」決戰採用的配樂,集合多個不同音樂片段,起承轉合亦令人回想起那幕全無對白、成班麻甩佬偷嘢偷到好似跳芭蕾舞的經典場面。”
你喜欢的类型,气质型。
彩条电熊猫
可是音乐好有甚用! 我当时还听着还外行的以为带歌剧味。好吧,我这叫胡思乱想、东拉西扯、牛头不对马嘴了……
上房揭瓦
实话说,确实是,但是这片子的重心就不在讲故事上。
彩条电熊猫
可是不重在讲故事也不能就瞎编- =
上房揭瓦
哪瞎编?
彩条电熊猫
我倒没所谓故事。我只是觉得林熙蕾好傻。
我不是说它没逻辑,我只是觉得好荒唐的一个故事。
上房揭瓦
她确实没有起到太大该有的作用。
彩条电熊猫
既不写实,也不脱俗,既不江湖,也不风光。故事不风光。林熙蕾好像比以前还丑了!
上房揭瓦
她还没到能蛊惑四个老爷们,至少以四种不同的方式对症下药。
写实的看法我有异议。现在的港片太写实了,都残酷到死,拿我最近看的几个……谁也没有点浪漫的情怀了。
彩条电熊猫
我觉得神探很浪漫呀,好帅的神经探长。
上房揭瓦
那不还是杜大炮的吗。
彩条电熊猫
我想换别的女的来演可能效果好些。林小姐在里面加一脚,让故事越发显得幼稚了。林小姐的跑步让那些本来可以很浪漫的戏变得好咯噔。
上房揭瓦
我给你说我最近看的港片,《军鸡》,《青苔》,《三不管》,分别是新生代导演和老导演的作品,剧情上都往死扣上写。
《军鸡》是郑保瑞的,CULT片你肯定知道,和《三不管》的邱礼涛一样,都是怪ji导演。《青苔》是《野狼犬》的导演新作,还是小人物,困死,无奈挣扎也无用的题材,就是外来移民,和
本土底层妓女的故事。还有写天水围的《围城》,反正这几部电影都是看完闹心的注重描写“脏乱差黄赌毒”的典型。
彩条电熊猫
好苦闷的主题。
上房揭瓦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多需要轻松浪漫的东西。
彩条电熊猫
哦,你说这个,我明白了。
上房揭瓦
香港的那些老建筑,老巷子,拥挤各色,但是——杜大炮很喜欢这种场景
彩条电熊猫
林的那部分很糟糕诶。
上房揭瓦
林雪,还是林熙蕾?
彩条电熊猫
我晓得,恩,可能是我对林的感觉差了。林熙蕾。林雪叔叔我有爱地。
上房揭瓦
萎缩性气质。
不可能不八卦!
彩条电熊猫
你说哪个!
上房揭瓦
我明白,度大炮的电影永远少不了的黄金配角,肥雪啊。
彩条电熊猫
哈哈哈,林雪叔叔。
可是他为什么要挑林熙蕾,我想不通。好吧,他不是第一次用她了。
上房揭瓦
是的,杜的电影除了那些刘德华和郑秀文的商业卖座片,他个人风格浓重的电影都用一些过气女明星,比如邵美琪。
彩条电熊猫
哦,那个出埃及记,邵美琪,好囧呀。我嫌弃她了……
上房揭瓦
被伊面抛弃后就彻底凋谢了。
彩条电熊猫
是的!
请问伊面现在是跟谁搅捏。
上房揭瓦
林熙蕾确实没有发挥改有的作用。梁咏琪啊。
彩条电熊猫
不是呀,他不是跟梁分道扬镳了!
上房揭瓦
那我就不知道了,他们很混乱的,我只知道,陈小春和应采儿。
彩条电熊猫
唔,我坚信如果换别的女主角,文雀应该更有意思一些。
上房揭瓦
换个花瓶就行。
彩条电熊猫
换个跑步好看的花瓶!
上房揭瓦
我从一开始就说了,那么多的场景都是林跑来跑去,一点都没跑出妖娆动人的气质。不过现在香港女演员也真没几个可以扶上墙的。
彩条电熊猫
林跑步,有些场景取得蛮大的。看起来好空呀。
上房揭瓦
还得再看一遍,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些三角螺旋楼梯,多容易就拍出晕眩的感觉,因为是老欧式建筑,都很逼仄狭窄的室内空间。
自行车那段,我是不敢这么想着拍,四人骑,每个人先来段特写,然后摇下来。浪漫的一塌糊涂,当然也可以说怀旧。有70年代许氏三兄弟电影的风采。
彩条电熊猫
自行车那个我感觉一般。
上房揭瓦
还有车里那段慢镜头,就是口红印香烟的那段。镜头都很中规中矩。
彩条电熊猫
那段也是许氏三兄弟风采之一吗?
上房揭瓦
不是,是那种幽默的成分和电影的浪漫气质。
彩条电熊猫
我要说老实话,这是近视眼的老实话,我很不喜欢口红印香烟那段。(都怪林阿姨!)
上房揭瓦
我同意要求杜的电影换女演员。
继续红气球

彩条电熊猫
就是!
现在回想《红气球的旅行》,感觉好多了。比诺什演的那个角色有点激动的那种。(刚开始)比诺什激动的时候我有点适应不过来。比诺什这个角色对童年的记忆好像很XX。
上房揭瓦
我重看了一遍。
他那是舞台剧的表演,不过你想张生煮海本来就是戏剧,她又是配音演员
彩条电熊猫
是的。
上房揭瓦
不过有场戏是我最喜欢的,全是声音的力量。
彩条电熊猫
哪场?
上房揭瓦
就是调音师来调音,钢琴的声音,然后摇到孩子在打电话,说话声,然后比诺什气呼呼的冲进来,大力开门声,然后和宋方对话——一个室内长镜头。
就是那个盲人调音师,来调音开始。
彩条电熊猫
记起来了,我(正在)在重看这段。
上房揭瓦
嗯。
其间好像还有陌生人的介入,这就是聪明导演的调度。
彩条电熊猫
你说她楼下的房客咩,比诺什跟他吵了一段。那个房客在比诺什回来前也上来了一趟,问比诺什回来没。
上房揭瓦
好像有两次,一开始比不在,好像是进来找人,后来是比回来,遥远就听到吵架的声音,和钢琴夹杂一起。
彩条电熊猫
对 。
上房揭瓦
就是这个长镜头。
彩条电熊猫
唔,我体会ing。
上房揭瓦
我记得是镜头是从钢琴起从钢琴终,画了一个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你觉得呢。 彩条电熊猫
是的,一个圆,很饱满。嗯,我有一个想法,或者问题。如果把有红气球的段子剪到一块,你觉得会怎样。我不是说要剪到一块,
上房揭瓦
你说有气球飘进来(的)……
彩条电熊猫
而是想象中那种。
对。就是有气球出现的。
会不会就是宋拍的那个短片了呢……
上房揭瓦
是切镜头,还是一镜头里红气球飘进来?
彩条电熊猫
这个我还没想过。
我连宣传语都想好了,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红气球
导演好厉害。
上房揭瓦
我的感觉是侯消闲的版本里,气球是一个陌生人,它并不是主动介入人的生活而是冷眼旁观,你注意了,没和老版相比,这个气球从来没有进入到有窗户的空间,都是在外部大环境的空间里游荡,而1956年的老版本不这样。有1956年的那个老版本在先,很难超越了。(56年版的)那个气球很调皮,还从公交车里窜了出去,又到教室里溜了一圈,就是拟人化的气球。
彩条电熊猫
刚才又发挥了想象,因为片子里宋不是说在试着拍小孩和气球的吗?开头的一段我认为其实可以把它归为是宋所要拍的片子的一部分。宋的想象和法国家庭的生活和男孩子的想象等等交织在一块。
上房揭瓦
好复杂。(56年的老版本)就36分钟,但很精彩。
彩条电熊猫
是的。但是很好玩。老版本我也找来看看。
不过我觉得除了致敬以外,其实两个片子是相互独立。
《红气球》(56版)那部是法国的?
上房揭瓦
都是法国的。(两部片子)是很大的不同,重点,侧重点。老版本被巴赞钦点过。而且胶片的成分,色调,年代的原因……你会发现老版本的气球非常鲜艳,水灵灵的,因为着过色。
彩条电熊猫
这个就说的太开了哟。
(着色)是为了视觉效果,当然也是为了主题吧。
我觉得从宋在一开篇就提及红气球这部片子。其实这部侯的这部片子应该把主题的引导者定在宋身上吧。宋是一个潜在的叙述者。
上房揭瓦
可是没有。
彩条电熊猫
从表面上看,她并不是,她是一部分。我的感觉是她是潜在的。
上房揭瓦
第三人的感觉?
彩条电熊猫
因为后面比诺什他们还聊到宋拿她小孩拍和红气球的故事。
上房揭瓦
气球反正不是重点了。
彩条电熊猫
对,气球不是重点!
上房揭瓦
一个留学生在法国。
彩条电熊猫
嗯哼,一个学电影的留学生在法国。
上房揭瓦
不,是一个电影留学生在巴黎。
彩条电熊猫
一个喜欢红气球的电影留学生在巴黎。
我也去重看一遍。
上房揭瓦
一个喜欢红气球的电影留学生在巴黎给一个木偶剧配音演员家当保姆。
在玩下就是剧情概要了,好玩。
上房揭瓦
去吧,我看别的了,老版本不要错过。
彩条电熊猫
但是好像提炼主干是“学生在巴黎”了。
好的。去下老版本我。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