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作为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天天在家忙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宅男,我整天的生活,除了看小说逛论坛就是写作。当然这个写作富含两种情况,一种是纯粹的文学创作,另外一种就是更通俗的通俗读物的创作。可以说我是一个自由撰稿人,也可以说我是一个蚕食梦想却梦想哪天能成为畅销作家的小人。当然,我还有更神秘的身份,但是不能说。
  最近刚刚阅读完《小城畸人》,对这本书感觉不太深。整本书里面的故事都让我兴味索然。读完了这本书,我开始继续在网络上阅读金庸的《鹿鼎记》。我可能是读书很杂的一个人。中学时代,自己购买各种各样的杂志、书籍。生铁老爷所在的《大众软件》也经常的购买。初中的时候以动漫杂志和军事杂志为主,那个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了纯文学,我还记得自己在县城的新华书店,和父亲一起,我拿起了书架上一排崭新的余华的中短篇小说集子中的一本。那本书很薄,名字叫做《我胆小如鼠》。因为父亲是搞文字工作的,所以他比我先看了这本书。他看完书后,对我说“这本书很不错,你看余华的语言,在小说的开始就说‘我叫XXX,我胆小如鼠’,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带着这句赞扬,我开始接触余华。比起同龄的孩子来说,我可能阅读上的经验要比他们好一些。父亲藏书很多,我小时候经常无事翻看。小学时,同班有一个好朋友,是我的动漫启蒙。他在90年代初期,就开始收集日本一些漫画作者的系列作品和盗版画集,甚至求父母给他买了家用机,我记得有fc、dc。他懂得也很多,在《篮球飞人》还没有风靡的时候,他就带给了我们《幽遊白书》、《乱马1/2》等等。《拳皇》这款游戏,还有那时几乎没有什么人玩的ps游戏,他都让我提前领略了它们的乐趣。我在这个朋友前,已经开始痴迷于《龙珠》、《机器猫》这样的动漫,那时是小学四年级以前。可以说,我的阅读起源于动漫作品。至今我仍然每个月都会阅读完一套漫画。
  漫画启蒙了我的阅读,漫画让人开阔了自己的视觉,间接的了解了很多的讲述故事的方法和训练了对画面感的理解。小学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妈妈给我买的图画版的《西游记》,我看了一个下午,就被别人借走了。我很惋惜那本硬皮的大开本黄纸图文本。小孩子的阅读总是冲着一些能激动人心的噱头去的,看漫画是因为漫画世界里面充满了战斗、悬念和幻想。从小学起,我一直作文成绩优秀,所以到了初中后,受到父亲和自己本身的渴求的影响,从阅读余华开始,我逐渐的不再整天只捧着富间义博、高桥留美子、北条司这些人的漫画,而开始拿起了格非、陈染、贾平凹、王朔这些作家的小说。我的初期文学阅读深受父亲的影响,基本上是他读什么,我读什么。陈染和贾平凹完全是因为父亲我才开始阅读。我那个时候很喜欢陈染,她长的不算难看。瘦得出奇,因为有胃病的陈染,小说里面透露出来的那股“私小说”的冲劲,让我欢喜和惊奇。余华完全的打开了我的文学阅读,我几乎是马上就进入到了阅读当时一系列先锋文学作品的状态里。格非的小说总是让我觉得和余华不好区分,陈染超然世外,而贾平凹的乡土气息则让人感到土腥味时刻围绕自己身边。王朔的小说那个时候还没有读到,但是家里有一本他的随笔集《无知者无畏》,于是自己开始接触了一些思潮。我也不是什么书都读,父亲很喜欢的梁晓声的学术书籍、一些哲学书籍和文学理论书籍我都读不下去,也不感兴趣。母亲到现在都对父亲影响我喜欢文学而耿耿于怀。
  阅读真的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依旧是父亲,让我学会了在如厕的时候阅读。小学时住在平房里,平房里的厕所都是土厕所,不是很干净。我蹲在木板上,屁股下面就是粪池。我在这里读过《机器猫》,读过口袋书版本的《全国优秀作文选》,也读过《故事大王》。爸爸从我上小学开始,就坚持带我去图书馆。每个周末,他和我骑车穿越县城,来到图书馆。他经常穿着背心,脚踩着拖鞋,进入报刊阅览室,而我自己进入儿童阅览室。我们父子在同一层的两个大阅览室里,各自寻找自己的阅读。我那时在儿童阅览室也读卡通杂志,但是我更多的是读一些故事杂志。《故事大王》和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让我心旷神怡。我小时候有小偷小摸的恶习,我多次的在图书馆偷过这些儿童文学书籍。有时候是临走前把书放在衣服里,后来我发现,把书放在雨伞里,根本不会被发现。所以那时我去图书馆都拿一把雨伞。那时偷来的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带插图的,描写一个美国乡村家庭的儿童文学作品。那书里面有一个段落,描写淘气的小男孩要从房子的二楼爬绳索去隔壁的仓库,而在他所在的房子和仓库之间,是种满仙人掌的空地。这些片断现在还能在我的脑海里形成画面,我还记得自己那时为了偷一本讲述动物园动物故事的书,在儿童阅览室想尽办法的窘态。
  后来去图书馆就是我中学时代的周末必做的事情之一。当然不再用父亲陪伴我。我也可以理所当然的走入报刊阅览室。初中的时候,暗恋的女孩子经常在县城的阅览室里看书。所以我几乎是每周都去阅览室一次,目的里当然有见那姑娘一面。我在报刊阅览室看《科幻世界》,看《飞碟探索》,看《少男少女》、《男生女生》。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选择,我在阅读室开始看《诗刊》、《小说选刊》、《十月》、《收获》等纯文学杂志。但是在阅览室读这些杂志的效果并不好。很多时候,报刊阅览室里真正看书的人并不多,大家要么是在这里约会,要么就是在这里复习。我高中时,经常和女友在阅览室里看书学习,总是能看到常年如一日来阅览室复习的考研的人。有些面孔都非常的熟悉了。图书馆里面的管理员,都是老太太。我办借书证几乎和办理阅览证是同时开始的,借书证让我接触到了日本的侦探小说、英国的侦探小说、武侠、美国的恐怖小说和更多的文学书籍。县城的图书馆藏书并不算少,书的种类也很多。如今旧图书馆已经搬迁了,新的图书馆去过一次,图书馆搬到了更大更豪华的大厦里,工作人员也都换成了年轻人,但是服务态度竟然还不如老太太……以前的那些老太太的服务态度就很差,所以现在我根本不再踏足图书馆。
  对于身上没有什么零花钱的学生来说,去图书馆借书看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高中的时候,母亲开始痴迷于恐怖小说,每周我都去图书馆一次借两本书,一本是我自己看的,另外一本是给母亲看的恐怖小说。初中的时候,我也开始大批量的购买杂志。昨天去接女友,还看到了从初中起就一直光顾的那家书店,它还在,老板和老板娘也依旧。我在那里买过各种各样的杂志,几乎囊括了各种领域。即便是很多杂志都遗失了的现在,我还是能在我家楼下的小房间里找到至少5箱的旧杂志旧书,这些都是我中学时代的积攒,不包括父亲的藏书。看书看多了,自然就开始挑剔。但是我似乎很少挑剔。我高中时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借书,一口气看完了一整套的《中国小说50强》,从邓友梅、刘恒一直看到残雪、铁凝、刘索拉。我高二上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看课外书,看任何的课外书。我在学校的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了《橡皮》,而且是第一版。后来从高中到了短暂的大学生活,最后到现在,我几乎已经不再买书。一切的阅读都开始根植于网络,在网络上看东西方便快捷,眼睛的问题适应了基本上就不是问题。我在网络上看了很多的书,从刚才我说我看完了《小城畸人》看《鹿鼎记》你也可以看出来,我看书很杂。逛论坛也是这样,我经常同时出现在文学论坛、动漫论坛和军事论坛上,有时候你甚至能在健康医学类的论坛上看到我的ID
  阅读几乎是一辈子的事,怎么说也说不完。就好像我现在从每天一千字,变成了每天白天阅读,整个晚上都打字的全新生活一样,人还是要多读多写,多思考,才能逐步的进步。我现在闭上眼睛,还能看见我坐在夜晚的教室里,阅读一本随便谁的小说。我一边阅读一边不时地看看自己桌子上的那个写到一半的小说,那时可能正好是高考前10天。所以说,我可能是一个极端化的例子。我因为阅读,只有初中学历。但是我从来都没有觉得初中学历有什么不好。因为我现在依然可以每天都阅读,都写作。有人觉得每天都写那么多字,看那么多的东西,是一种折磨。但是如果你十几年一直都有这样的习惯,那么这样的生活你将发现无限的美好。可能管自己叫宅男还是有点不贴切,因为我还有交往了很多年的女友,也有朋友,每周都会出门逛街和游玩。但是我的心其实是一颗宅男的心。我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每天周而复始的阅读和写作。可能我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带着小学时每次上厕所都要手拿一本书,蹲在臭气熏天的粪池前严肃的读书时的那种热情,一直到老。热情总是好东西。我在大学退学后,在家赋闲的一段时间里,买了一套《世界禁书大全》,是一套内蒙古出版社的盗版书。里面有《麦田里的守望者》、《洛莉塔》这样的名篇。我家当时在农贸市场里,还没有住上楼房。我在父母房间的隔壁,出门就是堆满货物的摊位。在微弱的灯光下,我坐在破旧的书桌前,屋子里都是膨化食品的味道。我一边在炉子里偷偷的点燃烟草,一边因为寒冷而蜷缩着身体,书桌上放着那本《地狱归来》。它带给了我全新的希望和力量。我决定坐在电脑前开始打字的那一刻,我想,可能对于我来说,那是幸福的一刻。

                                          2008-8-26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