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在开始陈述之前,我想我们有必要在作为基本前提的这一点上达成共识:我们在黑蓝论坛上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倘若我们情愿抛开种种立场、观点和偏见的束缚,尽可能做到询根问底的话)都是人的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我可以举任意问题为例进行说明,从一次令人尴尬的冲突摩擦到论坛帖子格式的bug,这些并不难在避免牵强附会嫌疑的前提下将问题的根源指向每个与之相关的人。这一前提可以更准确地表达为:在意识到论坛存在某些问题的情况下,人们不难在操作简单的回溯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一直持续性、间接但根本地存在于与问题相关的人身上,而不是仅仅暂时性爆发在一些零碎、间断、集中或分散地分布在论坛各版块的主题帖和回帖中。
  “问题”不同于“善意的提醒”——这里没人需要这种提醒,也没必要将这一提醒理解为善意的。倘若人们情愿携带着适量的自我批评意识进行反思,那么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是不难被发现和接受的。可导致问题发生的,存在于自身的那些原因并不意味着经常被谴责的恶劣或鄙俗,或者俗称的种种阴暗。正如我们所见过和经历过的那样,广受赞誉的认真、正义感和自信之类的非负面因素同样可能导致被认为往往是由负面因素引起的问题——人们面对着的是这样一个困境:一贯坚持任何行为原则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算放弃这一坚持,结果仍然不容乐观。在这一背景下仍要将论坛问题的根源归结到论坛用户难免会被认为过于苛刻,对此我要强调:指出这些问题的根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进行指责或强调反省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用户的修身养性——黑蓝一直是一个文学论坛,他所提倡和坚持的原则中并不包括戒除手淫或修炼内丹,用户所追求的也不是道成肉身或羽化升仙。简单地说,黑蓝不存在也不需要品行高尚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楷模。在这里坚持为人师表日行一善(就算真的能做到)远不及精心磨砺出一篇优秀的小说、评论或诗作。黑蓝不应该也不需要有道德卫士强调真善美。毕竟,在为善与为恶之间存在着大片令人别扭的模糊界限:无恶意却招致的反感、善意遭到的误解,以及令人费解不知所措的调侃……被这些所引发的过激反应总是在以令人发指的频率和周期出现在网络上——就是在现实中也无法避免,这终究不是网络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就意味着不可指望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
  关于“人的问题不可指望能够得到解决”这一命题,我打算在以后用更长的篇幅对我通过代数式的积累和叠加的运算过程得到的结论进行几何式的证明。在这里转移话题的重心显得不合时宜,所以暂时跳过这一证明步骤,将这作为另一个前提:人的问题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人们也不应把解决论坛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从上述的“困境”中可以推出这一结论:提倡反思、自我批评或是展示高尚的品行(就算这在网络上真的可行)不但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很可能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在这两个前提为真的情况下,人们就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论坛的一切问题,几乎(退一步讲)不可能得到解决。
  问题并非是必须得到解决的,哪怕它再严重、再让人难以忍受,在解决之路坎坷难行,甚至阻塞不通的情况下,还有一条方向不同的路通向另一个结果。标识着这条路名称的词汇并不动听,对于以乐观为一贯态度的人而言,它几乎显得刺耳:回避。
  回避问题确实算不上什么光彩的事,我们所接受的无论是来自书本还是生活的教育,几乎都要把逃避这种行径渲染为消极的、懦弱的、懒惰的、徒劳的……总之,除了一部分成功学为了达到凑字数出书的目的会将其歌颂为一种了不起的智慧以外(这和将其渲染为消极一样,因夹杂过多——或者说完全充斥着感情色彩,导致不能算是一个有真值的判断而仅仅是抒情和感叹),这一行为始终被定义为负面、且只会造成负面影响的。针对黑蓝论坛上无法解决的问题,作为提倡以尽可能的回避策略取代徒劳的解决措施的人,我首先要说的是:由情绪所决定的态度来对待回避策略是不明智的。
  解决与回避的区别在于: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消除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而回避的目的则是在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或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消除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下面我将按照“问题造成的影响——问题——为何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顺序来说明我的思路,最后展示我考虑尚不周全的回避策略。


1、论坛的秀场化

  我想我们需要再预设一个前提:人具有一贯的趋利避害性。在某些情况下,旁观者的视角可能让我们对行为主体的原则产生怀疑,例如:行为主体在认识到一些行为会对自己造成损害(关于何种行为会危害到自身的知识被认为是一种常识)的情况下,仍然会坚持这一行为。在不考虑存在复数个体的互动的情况下,这些情况可以被理解为:行为主体能够从自我损害的行为中获得需要优先考虑——不惜以损害自己为代价的利益。
现在回到论坛的话题:黑蓝经过长期的建设,已经在一定范围内树立了自己的威信。黑蓝的影响力虽然远不及主流的商业文化,但在国内疲软的文学界(把那些亢奋病变的器官,如网络意淫小说和郭敬明之类的从文学界中摘除吧)中已经可以算是独树一帜,并且经营着一定规模的事业的集体。这还意味着什么呢?在上世纪网络条件尚未发达的年代里,立志写些了不起的文字出来的青年们总是要找机会把稿子捧给杂志社或印刷厂的编辑——那些身处文学事业中的工作者几乎拥有文学大师一般的权威,而写作者无论有着多么强烈的自信,也得接受不能完全由自己来为自己的作品确定真正价值的现实,将评判作品的权利让渡给被认可为权威的人总是不得不做的事,而网络为这一行为提供了空前便利的环境——点击两次鼠标左键、执行一次复制粘贴操作就可以完成提交过程,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预期中的赞扬和褒奖出现在回帖里:没人会把写得连自己都不满意的作品展示出来,而展示自己满意的作品往往意味着要借此寻求一种被认同感——相信自己受到缪斯女神加护的人,要带着优越感寻找缪斯女神的信徒和祭司们,让自己成为祭典的主角——但残酷的现实是:缪斯女神的恩惠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不是所有人精心编排的文字都能如预期的或自我感觉的那样沐浴上艺术的光芒,而良好的自我感觉几乎是全人类的共享——结果呢?缪斯女神的神殿里就上演了一幕幕如新教徒驱逐神父修女一般的荒诞剧:打着同样的至上权威旗号的双方从此不共戴天。每隔一段时间——最近连周期性似乎都不太明显了,一些版块就会出现些以“谁也不许对老子的作品说一个‘不’字”为口号的半神,或者是口号为“如果你不认为我写的好,那一定是因为你没读懂”的半神亚种,没有任何符咒、真言、圣水或大蒜能封印住他们,他们总会带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感出现,一旦优越感没得到预期的回应并因此失去平衡就会发动神力来制造更强的优越感填补空虚,从没有人灰溜溜地从这些版块离开——就算是临走时吐了一地的痰,在丧失掉优雅的前提下也能保持住优越的半神身份。与半神相比,那些只是定期把文章发到相应的版块,几乎不做任何交流,也不会让交流的内容对自己产生任何影响的人至少还能算是和善——虽然他们没有口号,但我还是替他们喊出来好了“我就是忍不住想把写出的东西给你们大家看看。”
  生铁在观察版转过一篇三联生活周刊对博客的思考,在回帖里提到了这样一句“当写作爱好者将黑蓝当作一个秀场时,那样的热闹其实也不足惜。”以小说版为例,那里新帖的数量和质量总是不成正比,这正反映了论坛秀场化的危机——它不该是一个人人都上去拿话筒发出些声音,也许还要跳一跳扭一扭的选秀节目海选舞台——如果它偏偏就已经成了这样呢?
  对这个问题,我想不到任何有效的解决方法——缪斯女神的加护是如此廉价,急功近利心态的爆发又不是任何人能阻止的,论坛本身为避免闭门造车的嫌疑和指责,也不能改变一直保持着的开放姿态——毕竟黑蓝还停留在被动等待着潜在用户的选择,而不是主动筛选用户的阶段。在论坛的影响力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其开放性难免会导致以寻求“秀”的机会为目的的用户“慕名而来”,这种情况下,如果论坛没有及时表明态度,那么情况将一发不可收拾——而不表态就意味着默许,于是秀场的状态将一直持续下去。
  这里引出了另一个问题:论坛的态度,以及表明态度。黑蓝的开放性从来不曾改变过,而黑蓝的一切态度都是以维持开放性为前提的,从来没人因黑蓝的态度而拒绝加入。这对于一个论坛的发展壮大以及用户群体的拓宽是必要的,但副作用和作用同样明显。论坛和用户群缺乏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这导致一部分具有强烈的先天优越感(如果不称之为脑残的话)的用户会产生“无论是自己的发言权还是发言都是不可侵犯的”这个念头——与此相关的症状是:理直气壮地用自己的发言去侵犯其他用户;一旦被删除发言就摆出受伤的姿态矫情地跑去控诉侵权。为论坛的长期发展考虑,扩大用户群体是最为实际和明智的选择,而副作用往往只是一时的阵痛——似乎论坛拥有足够强大的自我清洁能力,能依靠其他会员营造的良好氛围让破坏气氛者知趣离开——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如果不把问题归结为论坛的气氛(它和论坛的原则一样友好开放),那么就只能谴责那部分与其他会员得到同样尊重、但完全不尊重其他会员的充满先天优越感的会员。而谴责是没有用的——在对这一用户群体长期的放纵后,就连临时转变为抵制态度也未必能起到任何作用。关于这一问题,我会在第二部分进行更详细的探讨。


2、论坛的战场化

  对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的根源进行探讨显得空前多余,经验往往能够证实:冲突只需要一个前提——任意两人共处一室。倘若再配上若干旁观者,冲突的规模还可能扩大数倍,如果觉得冲突缺乏变数,还可以考虑加入第三者第四者——既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冲突的扩大化这个问题上。论坛的开放性意味着:除了回收站以外,所有版块所有主题和回帖中的一切全部都是公开的,任何行为和言论都可因此被默认为被所有会员注视和记录着——若干旁观者的存在,这就是冲突问题扩大化的根源。一般来说,倘若冲突仅是私密地发生在两人之间,那么解决的难度相对而言较低,而效率会比较高,而一旦冲突发生在公共场所,那么从开端(就如同我们在公共场所见到的那样,这样的冲突往往是由“扯开嗓门”开始的)就会显得难以收拾——网络的存在首先使人们能够轻松地共处一室,其次还能把扯开嗓门的成本降到最低,而嗓门则变得空前洪亮。与之相对应的,由于双方在冲突时能使用的唯一交流工具只有键盘,交流的效率会变得空前的低——总之,如果以解决冲突作为目的的话,网络为冲突所制造的条件只会让一切都变得空前糟糕。
  伴随着冲突,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加入的旁观者越多(或者想象/预期中的旁观者越多),冲突会越来越起劲,越来越一发不可收拾。且因在公共场所发生冲突导致结怨的几率远高于在发生在无人场所的不愉快遭遇。调侃地说:人的社会性在这类冲突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旁观者的存在往往能导致因冲突产生的亢奋情绪被夸张地放大,对一些对引起论坛争执乐此不疲的奇怪家伙来说尤其如此。一种奇怪的报复心态很容易滋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在论坛上没有取得自己所预期的成就——展示作品的未得到版主的认可,寻觅配偶的遭了女会员的白眼……人性的脆弱并不意味着容易崩溃,而是容易扭曲。被遭受的挫折压垮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灰溜溜地卷铺盖走人,二是为了强调自己的存在感伺机以各种方式进行报复,我想没必要点出某个ID——这是具有代表性的,它不是一个人,不是初也不是终,相似的别扭性格和相同的遭遇必然导致这样的问题重复发生,而论坛没有任何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出现的规则可用于处理全身心投入这一复仇中的会员。“我是应当被所有人尊重的。如果我没有得到尊重,就没有义务尊重任何人”这样一种原则完全不适用于现实生活,但在网络上却完全可行,缩在显示器后的懦夫往往可以成为能征善战的勇者:要做到对每个人保持尊重非常艰难,而做到对每个人都保持不尊重则如同主视角射击游戏般能够轻松实现发泄怨气。对于生活的败者而言(无论自己是否承认),怨气的浓度总是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更高,就像QUAKE2里的1号枪一样有着无限的弹药——和可怜的杀伤力,但是复仇者并不重视杀伤,把弹药倾泻出去才是唯一的目的,打空弹夹就可以算是完成了任务,如果额外朝天开了几下空枪,那更可以算是Bonus……就这样,论坛成为了一张联机对战地图——它究竟是否具有联机对战功能并不在对战者的考虑范围内,重要的是它可以在假想中实现把对手开肠破肚血流满地——这些对论坛的唯一影响是:想象中的鲜血和内脏全都变成了版块里堆积的污秽,踩过的人都要小心翼翼地做到选择性失明才能避免被四处弥漫的尴尬气氛波及。正如你们所见过的,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曾是一个以论坛为战场的联机对战爱好者,在我察觉到作为目标出现除了能协助对手更快捷地倾泻弹药以及更高效率地制造污秽以外毫无作用以后,我就隐去了行踪。而事实证明放空枪一样可以让报复者达到目的——即:我的退出和对手的消失并不能让复仇者的射击游戏宣告结束:在毁掉可憎的一切之前,游戏还不能算完成。
  这一切终究是人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黑蓝论坛的管理员几乎从不处理这些问题,或者几乎不将这些当作站务问题进行处理,除了对论坛的自我清洁能力表示信任以外,就不再表态,似乎一个纯粹的、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良好氛围可以升华所有人的灵魂——前提是我们确实拥有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然而,这种氛围真的存在于论坛上么?


3、论坛的冷场化

  我在黑蓝经历的时间并不长,对它的历史只能通过生活和站务版的老帖进行了解。论坛是从何时开始,为何持续陷入冷场对我而言始终是个谜——似乎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在前文陈述过两个问题以及相关的影响之后,我可以确定的是:论坛用于“论”的功能残留下来的并不多,作为秀场和战场正在逐步取代作为论坛而成为它的主要作用。几乎没人希望迎接这样惨淡的未来,于是仍然有人在不懈地致力于论坛的升温——试图进行比作品本身更认真的讨论、评论完全没有回复必要可任其自生自灭的作品、以在论坛发表主题和回帖的方式进行寒暄调侃……但,这成为了一种义务而不再是一种意识,在论坛发帖回帖成为了一种类似工作任务的事业——如果不按指标完成,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以及导致声望降低(对版主进行的最恶毒的批评,不是指责其专业水平的缺陷,而是指责其不尽职尽责)。这些仍然将自己的生活与论坛的生命相连,而不是像本文的作者一样几乎将论坛置之度外的会员,可以称为论坛的动力核心,如果说论坛上尚存一丝热量,那么这热量是完全由他们贡献出的。但这些能使论坛升温的,对论坛有着深刻感情,甚至将其作为某种寄托的人为什么无法解决冷场问题?
  我猜问题出在这里:论坛成为了一种次级的、不需优先考虑的交流工具。论坛只有在某些层面上才能显示出它所能实现的交流方式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已经产生深刻友谊的核心会员们并不需要这一交流方式来进行交流——黑蓝有为数众多的QQ群,与论坛持续冷场的气氛相比,如黑蓝·部落等大群的热闹程度可以算是非凡的——在那里,冷场不是主旋律,只是小插曲。而那些偶尔聚聚餐喝喝酒打打球谈谈心的会员们更不需要在论坛上交流什么——至于有着半夜群发短信提醒起床尿尿习惯的某人(也许他不是一个人),更谈不上对论坛的依赖——除了需要联机对战开枪射击的人和需要找个博客以外的公共场所晾出作品秀一秀的人,还有谁真正需要这个论坛才能顺利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呢?还有谁需要这个论坛才能完成迫切而必要的交流呢?
  也许我并没能挖掘出更深刻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我仍然想不出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我看到各个版块都在尽力举办些只有通过论坛形式才能顺利组织和举办的活动,强调只有通过书面文字的写作才能进行效果最为理想的交流。或是只有通过点击帖子才能获取的宝贵而有趣的信息——但我不能确定这些就能够解决问题——因为论坛所处的背景是这样的:这个论坛已经失去了太多,它不再是一些曾经处于动力核心位置的人所牵挂的,一旦连接网络就总要打开页面的论坛。它不再年轻,又过于年轻。一些人不辞而别,一些人只将它当成记忆里的碎片。当然它还拥有新鲜的血液,动力核心位置从不曾缺乏热情的人,而且有趣、有吸引力和宣传价值……但它不再处于全盛期——我未曾经历过的那个充满了热闹、被生活版三位数页面的帖子所记录的时期。而且,我想不出有什么能够让它从低谷中升起,并继续攀升。


回避策略

  如何回避这些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我的观点毫无疑问会显得过于不负责任:倘若放弃论坛的形式,寻求可承载文字的替代品以及写作和交流的新方式,是否能够避免上述的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呢?由于暂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足够周全的考虑,目前我所想到的最为简便(也许在技术上实现的难度并不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黑蓝论坛转变为博客群——博客,或者说网络日志,并不是一种过时的发表文字和进行交流的方式,它之所以可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显得冷落,是因为博客的私人性质并未许诺博主必须对博客的更新内容即频率负责——在这一方面,它卸下了担任论坛版块管理员的责任,使版主的义务被消除掉了,也就解决了版主因需要尽义务而难以避免的尴尬(比如必须回复一些几乎不值一点的作品)。此外,那些寻求秀场的写作者们在面对一个没有预先许诺他们的作品会得到相对广泛的受众的阅读的环境,也许会失望而归——这对黑蓝而言算不上什么损失,毕竟有实力的作者不可能是一个带着寻求秀场的心态进进出出的人。论坛所遭遇的大规模秀场化的问题可以得到回避。诚然这样不能避免部分写作者挤进其他人的博客空间,通过留言、短消息等方式希望让自己的作品引起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回应这一请求并不必然意味着义务——如果有人出于人情关系,或是被对方诚恳打动去进行阅读和评论,那么这是份外的善行而非份内之事。同样,由于博客空间的私人化,寻衅滋事者也难以通过博客有限的视野和相对封闭的交流方式达到报复的目的——没有了预设的旁观者,沉迷于联机对战的人也就没了分泌肾上腺素的源泉,射击游戏只得在无趣中落幕关闭,倘若有什么取代了肾上腺素的主宰位置仍驱使着报复行为继续发生,那么发生在私人博客上的这类令人不悦的事件完全可以被定义为恶意骚扰——在公共论坛上应当得到尊重的发言权,在私人博客上完全行不通。

  我相信,即使是已经与黑蓝论坛不辞而别的那些过去的核心用户,也会在人情或种种因素的吸引下情愿接受这一博客群的形态。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黑蓝几乎每个会员都有自己的博客,而且日常通过其他方式的交流并不影响到他们各自博客的更新频率和内容,乎所有人都能对属于自己的博客保持着持之以恒的热情,以及对其他朋友长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友善的态度。

  简短叙述的最后一部分就是我对于论坛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影响暂时构思出的回避策略。在可行性论证和具体实施步骤方面,我还没制订具体的提纲和计划,只有大致的构思,由于计划相对于考虑得不够周全的回避策略显得更为不成熟,所以现在还没到可以公布,甚至可以讨论的阶段——尤其是在可行性论证都没有完成的情况下。

  这段时间对黑蓝论坛进行的观察,到此结束。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