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年初的时候,经济危机伴随着夏天来到了阿拉伯世界,商人们纷纷砸锅卖铁 ,撤离迪拜。穿白袍儿的大人们不堪自己众叛亲离的命运,先后在迪拜搞了三个天花乱坠的节日,即传说中的SBA(SB啊)——购物节(Shopping Festival)、图书节(Book Festival)和艺术节(Art Festival)。
  先说购物节。Dubai Mall中央打出了一面巨幅海报,上面是一个拎着大包小包的金发妞儿,旁边配了一句话,意思是迪拜购物节令购物狂都感到困惑。我在那幅海报面前歪头看了半天,直到海报上的金发妞儿冲我皱起了邪恶的眉头,还狠狠地白了我一眼,我才撞鬼一样悻悻地走开。在购物中心里四处晃荡,身边充斥着名品店、面色凝重的印度保安和穿着黑袍儿摇曳而过的阿拉伯妇女。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是的,好像真的是这样的。世界上的每个地方都在天气转暖的时候搞购物节。西单那里是充满欺骗性的“满买300返600”。到了伦敦就是一张苦瓜脸的“CLOSING DOWN”。纽约全年“ON SALE”,莫斯科“喜迎妇女节三八促销”。开普敦04年的Merlot只卖到40块。澳洲的生蚝50元12只。马尼拉那边原价就是吐血四折起。斯里兰卡的椰子买一送一。毛里求斯五天假期只要两千人民币。至于法国……法国不属于这个星球,因为他们卖东西从来也不打折,打折有损他们香槟版权一样的自尊心。
  一个卖阿拉伯手工艺品的约旦大哥铁着脸上来搭讪,说“阿拉伯油灯、腰刀都在ON SALE”、“要不要卖些回去”。我有种想把他用波斯毯裹起来,然后再扔到死海里当人肉皮划艇的冲动。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中东人做买卖总是不顺利、做来做去最后只能去挖祖坟找石油来卖?因为在法国人卖LV机车包、日本人发了疯似的研发手机的同时,他们却在贩卖油灯和腰刀。你能想象有天一出门,发现西单所有的小姑娘都腰上挎着俩油灯,左右手各挥舞着一把装饰华美的阿拉伯腰刀吗?他们能挣到钱才怪。
  那个画着困惑的金发妞儿的海报被撤下去之后,就换上了一架印着飞机的巨幅海报,边上配着一行鲜红的大字:“阿联酋航空公司赞助”,然后往左下角一点有一行纤细的小字“迪拜图书节”。后来也不知道哪阵妖风吹来,把“图书”两个字吹掉了,于是就剩下了那架飞机和“阿联酋航空公司赞助”几个字。我在那幅缺了一角的海报前歪着头看了半天,其间几个穿白袍儿的阿拉伯人从我身旁经过,由衷地赞美着那幅海报:“这是真主的飞机啊!” 没错,这幅海报比上一幅更让我心生困惑,但我唯一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如此困惑。
  正好赶上一个阿拉伯女作家在购物中心里面座谈,参与座谈的基本上全都是蒙着黑袍儿白袍儿的人。我在最后排厚着脸皮听着。女作家似乎很不善言辞,倒是女作家的父亲和老公都很健谈。他们有时一个人在讲阿拉伯语,有时两个人一起讲阿拉伯语,视台下非阿拉伯语系的听众们为无物,阿拉伯语系的听众们的脸上却时不时浮现出会心的淫笑。这场谈笑风生的座谈会最终以大家一起喝茶吃枣儿而结束。结束之后,女作家就在她父亲和老公的陪伴下径直走进了一旁的Fred&Perry。于是图书节就又不知不觉地回归到了上个月购物节。
  之后就是艺术节。我不得不说,艺术节的海报比SB的那两张海报更让我感到困惑。这张海报本来的初衷,似乎是一种野生动物在现代工业社会面前绝望而无助的情绪,但看多了又实在不像。海报上面画着一个艺术馆展厅似的东西,绿色的背景,能看到图片被生生拉大后粗糙的马赛克(好歹是张艺术节的海报,就用PS修一下你们会死吗?)。海报中央画着一个类似于90年代北京百货大楼糖果专柜的玻璃柜,四周都用洋铁皮包好的那种。柜子里站着一只骆驼。这是骆驼似乎是被从一幅沙漠风景画中被生生抠下来、然后被随便地放进这幅展柜图中的一样。无论是对比度还是明暗,都和背景图大相径庭。更ACG的是,因为抠图抠得比较马虎,竟然还能看到骆驼脚下的黄沙和骆驼屁股后面站着的阿拉伯人身上穿着的白袍儿一角。
  海报做的敷衍也就罢了,更令人困惑的是,他们还真的做了一个海报上面的粗糙装置,堂而皇之地放在了艺术节开幕式的展馆里。很多人都围着那个展柜看,然后赞叹着走开。站在展柜面前,我除了感到这东西“甚雷人”之外,还忽然想起了阿妙姐做的煎鸡蛋——那一团漆黑的东西不是煎鸡蛋,根本就是被煎过的、死得不得其所的鸡蛋而已。同样的,这完全不是什么艺术,根本就是一个丈八的玩具骆驼被放在一个丈八玻璃柜里面而已啊!
  你看,如果它们是以一个S,一个B,一个A这种单独的形式出现,我完全不会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相反还会觉得Sheik们时不时搞出些笑话来娱乐外国人,有些天然呆,萌萌的。但是,Sheik们偏要以SBA这种形式出现。
  所以我该说什么好呢?SBA,我还是什么都不要说了吧。
  以上。

 

返回页首|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