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需要在黑蓝经历明显的写作上的蜕变之后才引起大家注意的写作者不同,魏虻第一次发表作品,即受到了黑蓝的重视。那是一年前,她在黑蓝论坛贴出《林鸟的叫声》。当我们逐渐得知她的年龄,就不得不为她如此老到的文笔而惊异。但在她汪洋恣肆的叙事中,我们往往也能看到她作品中尚有缺乏剪裁和梳理的瑕疵,因此上届小说奖的评委对她的推崇有所保留,默默重视和观察这位极具天赋的写作者。
  为她的单篇小说作品《黑衣妇人和广场上的鸽子楼》印制、出版,是黑蓝首次郑重地将肯定授予她,鼓励她这种与八十年代后期大多数女作者惯有的浮华与浅表抒情迥然相异的写作,她让我们看到,她的写作,已进入了真正面向自我内心的思考与求索。
  与她作品中那种笃定而澎湃的气质形成反差的是,这位年轻的写作者在与人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战战兢兢甚至有些畏惧。缺少写作之外的交流使我们对她的情况知之甚少,这位低调的写作者甚至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我们只知道她生于1988年,原籍河南省焦作市温县,2010年开始写小说。2011年,她首次来到黑蓝并被主页上的写作理念所吸引,由此开始了在黑蓝的创作。两年来的写作实践使她的小说步伐渐趋稳健,这次她带来的《雪夜望海》,让我们看到了她写作的成熟并将荣誉赠予她的才华。得知自己获得本届黑蓝小说奖的时候,她大感意外,觉得这份荣耀来得过早,但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惊喜,出于文学价值上的相互认同,她既超乎想象而又如愿以偿地戴上这顶桂冠。
  很多时候,她的写作让人觉得这是位19世纪的俄罗斯作家,把狂热的情感挥洒在她的叙述之中;有时她又带着年迈的日本作家回忆往事倾诉于读者的那种语调,让虚构的文体焕发出如人们对早年时光的追忆般的真实之感;有时,她的作品又使人联想起舒尔茨那种异教徒般神秘而独特的光晕……如此这番的比方,貌似是对一个中国年轻写作者的贬低,但事实是,当我们沉浸在魏氓作品的叙述之中,我们感到的不是“像”,而是“是”,她不是在“模仿”,而是“成为”,或者“已是”;我们并不会感到其间的差别或者差距,我们感到的是久违而又新鲜的“经典感”,一种俨然已经经过一个中国当代年轻作者浸润过的扎实的“经典感”。正如她所说,她的写作“既不追求文辞的精美也不屈从于故事”,而是围绕着情感体验和情感所催生出来的想象力展开叙述,总能看到充溢其中的蓬勃力量。这种魅力来自她写作时面向自我的内心和情感,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没有躲闪,使小说显露出坦诚和赤裸的力量。这种直面内心的创作正是她写作天赋的起始,并可以预见对她今后写作格局起着良好的影响。
  魏虻的小说在一种不刻意的、生机勃勃的趣味之外,尤为重要的是,她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并疾驰而去,在有限的人生阅历中,巧妙地规避了由于现实局限而可能造成的写作风险,转而朝向思维的深处开拓。相比她文字中那种喷薄而出的天赋,我们也非常看重她如何调配这些似乎存在着某种不安分以致于总让人捏把汗的力量。在《雪夜望海》中,她将一些平平常常的场景放大、延迟、停滞,然后轻松地跻身而入,从碎片迷茫迈向更为广大的构造,以接近于情绪梳理的叙述手段取代原本架空的虚无,这样的自我审视因作者不断变化的遣词和平静又坚韧的气息而被赋予了清醒的意义。她也让我们看到,在对自然景色与日常事务的透彻理解之上赋予了个人书写的情感,并通过她所具备的古典般的底蕴对情感冲突起到平衡作用,使那些炽热的冲动变得大气疏朗,散发着一股天真而不乏悲悯、游离于俗世价值之外的入世情感。
  二十四岁的魏虻使我们重温远离于商业气味和急切功利而一心致力于艺术耕耘的质素——须知这些年来急切浮躁的商业影响已在包括所谓的“纯”写作圈稳固地扎根并安逸地蔓延。在优秀的年轻作者越来越少的现实下,魏虻对写作的坦诚和投入、赤忱与悲悯,目不旁顾即便有再多的不自信也不会对“我这样写作”产生丝毫怀疑,这使我们再次感到与其说“艺术家”是一份工作或职业,还不如说是一种命运。面对这久违的重温,我们可以欣慰,也会对这欣慰有所抑制,也许这是因为我们至今仍旧不能做得更多;不过,眼下我们至少能够遵照评委们的意愿,把第二十二届黑蓝小说奖这束小而亮的光,放到魏虻手上,以盼她在未来的写作中,随着自身的沉淀与写作格局的拓展,写出更多动人心魄的作品而不负众望。



                       第二十二届黑蓝小说奖评委会
                       顾耀峰 生铁 冯与蓝 shep 洪洋 X 段林
                       授奖词撰写:第二十二届黑蓝小说奖评委会
                       执行:姚品
                       201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