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赈灾观察】王石捐款门事件中的概率知识和文体范例-->凌丁转移 [打印本页]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5-23 10:54
标题: 【赈灾观察】王石捐款门事件中的概率知识和文体范例-->凌丁转移
<p></p><p>这个事情我倒是时常都会关注一下,主要是想看看王石和万科如何进行危机公关,而网民又如何应对,可以说斗争非常之激烈,王石收买的大量枪手和买通的多个网站以及聘用的危机公关单位什么招数都用了,因为里面充斥了太多的狡计和诡辩,缺乏基本的诚意,没有起到有效作用,反而起到进一步激怒网民的作用。由此想到一个俗语:“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这里绝不是说,网民是皮匠而王石是诸葛亮,只是说就某问题的解决能力而言,也许王石比单个网民强大,但当他遇到数以万计的网民时,他就变得软弱无力。可以用简单的概率知识加以证明:</p><p>假设网民A独立解决问题的把握为P(A),网民B独立解决问题的把握为P(B),网民C独立解决问题的把握为P(C),那么三个人一起解决问题的把握</p><p>(A或B或C)=P(A)+P(B)+P(C)-P(A)P(B)-P(B)P(C)-P(C)P(A)+P(A)P(B)P(C)</p><p>假设P(A)=0.45,P(B)=0.55,P(C)=0.60,三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百分之五十左右,但当他们团结解题时,能被三人之一解出的可能性为0.901。也就是说在九成以上。</p><p>即便把网民解题能力设置的更低得多,但上面只是三个网民,假如数以万计的话,其总体解题把握非常之大。</p><p>这也是何以人肉搜索引擎成功概率极其之高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王石的公关团队此次操作的计谋中涉及各行各业知识,但均被网民逐一识破无处遁逃的原因。就我看到的而言,网民中就有自己是搞公关的,有搞建筑的,有搞法律的,有专门研究经济合同的,有读哲学的……甚至还有写诗写文言文的。</p><p>下面列举一些网民写的带有文学色彩的文字,它们起到的效果虽然不是去伪存真,但因为通俗晓畅,便于传播。</p><p>1、太史公笔法</p><p>史记。王石列传<br />  <br />  王石者,或言其安徽人也,其籍不可考。或传其父从王震征新疆,有功,后为柳州转运使,<br />    中年得子名石,极宠之。及石长,得昔粤省某督以女妻之。石倚父翁之名,行商贾之事,无不得<br />    心应手,后以房产为主业,竟致富可敌国。石好登山,每出,必耗资百万。其人又好自传,开博<br />    客,书其事,图其影,以为宣传,纵行小善,必刻石以记,其好名如斯。<br />        <br />       红朝五十九年四月初八日,会蜀郡汶川地大动,山崩河堰,祸及数百里,县镇至有顷刻夷<br />    为平地者,开国以来灾害之惨烈,无过于此。自是,举国皆惊,官商军民冒死往救者以百万计。<br />    富商巨贾,贩夫走卒,无不慷慨解囊,倾力以助。几日间,举国捐助已六十亿,其间侠义之事不<br />    胜枚举,殊可叹也,中华重现复兴之象焉。<br />        <br />       石迫其势,痛捐二百万文以为赈,又惧其下善捐者过其右,乃言于众曰:“灾者,常态也,我<br />    之仆从,人捐十文可也,多捐则负担重矣。”闻者哗然,或责以义,石于其博客强辩,不逞,遂闭<br />    其言路,不纳众人。舆论一时汹汹,至有讽石为“王十”者。<br />        <br />       四月十二日,上赴蜀中抚慰,民心初定,上与中书令共商赈灾事,心甚戚戚焉。忽有闻,<br />    石已通工部侍郎及蜀郡工部咨事等,言谈间,隐然已定其灾后商计矣。<br />        <br />       太史公曰:商贾之道,固有无利不起,亦有道义存焉。富而忘义,是为为富不仁也。当世富<br />    豪如和黄李氏,台塑王氏,江苏陈氏者,无不倾囊以救国难,孟子曰: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br />    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不亦宜乎?<br />     石暴富于先,吝捐于前,冷言于众,谋私于暗,何其鄙也。<br />     时人讽之曰:汝或可遍越世之绝岭,然可对汶川一坟乎?<br /></p><p>2、戏仿《大腕》里疯子语气的:<br />  <br />  <br />  一定得用最好的黄金噱头!<br />    开超级董事会,<br />    捐!就得捐个最抠门的善款。<br />    写个博客宣传<br />    流量最少要4万每天<br />    什么新浪呀!TY呀!163吖!<br />    能炒作的全都给他贴上!<br />    里头要有人顶,还要有人拍砖。<br />    雇请一个职业网托<br />    戴眼睛,金丝边的那种<br />    跟帖的一进来甭管有事没事就得问候人家说<br />    Best regards to your mother!<br />    一口地道的无良奸商腔<br />    倍(儿)显热闹!!<br />    博客里发些希望小学照片<br />    教学楼要倒塌<br />    一定要见到教室黑板那种<br />    再发几张震区合照<br />    扯几个红色标语<br />    就是一个字!!贱!!<br />    也才就震死个万儿八千的!<br />    来来回回不是98的洪水就是08的大雪<br />    你要说地震不是常态<br />    你都不好意思在我这里跟帖<br />    这样的灾情,你觉得你应该捐多少<br />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一亿人民币吧)<br />    一亿人民币??那是扯淡!!<br />    10块钱以下!!!<br />    你别嫌少,还是税前!!<br />    你得研究下做慈善的心理<br />    愿意掏10块钱捐款救灾的X科人<br />    根本不在乎舆论怎么说你<br />    什么叫抗震救灾,你知道吗??<br />    抗震救灾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br />    让我们賺钱賺最多 捐款捐最少!!<br />    所以!我们做捐款救灾的口号就是<br />    不求最多!!但求最少!!<br /></p><p>3、格言体:</p><p>王石,你爬得过世界上所有的高峰,但你越不过汶川的一座坟头!!</p><p>南宋之后,无人叫秦桧; <br />    民国之后,无人叫汪精卫; <br />    5.12之后,无人叫王石!<br /></p><p></p><p>4、诗歌:</p><p>有感于王石的10元论<br />    <br />    <br />    爬过了万水千山,<br />    灵魂却不曾变的清澈,宽广,<br />    还是那么肮脏,那么污浊;<br />    <br />    灾民的苦难,<br />    无数人失去的生命,毁坏的家园,<br />    没有激起铁石心肠的同情,<br />    但伟大的王总,也尽了最大努力,<br />    毕竟喊出了,<br />    10元,我能;<br />    <br />    望着灾区的一片废墟,<br />    心里打起了灾后重建工程的主意,<br />    不停地为万科的房子做着广告,<br />    他也许不是为了仅赚10元,<br />    要的是大笔横财;<br />    <br />    当他充当奥运火炬手的时候,<br />    心中可曾有一丝惭愧,一丝不安,<br />    <br />    明明是个一毛不拔的奸商,<br />    却那么理直气壮,<br />    10元,我能;<br />    <br />    一只蛤蟆爬过了万水千山,<br />    山还是山,蛤蟆还是蛤蟆;<br /></p><p>另一首诗歌:</p><p>我是王石我怕啥(王石诗话)<br />    <br />    <br />    我是王石我有话<br />    大家别要盯着我把我骂<br />    我是王石我怕啥<br />    做人做出个性才能叫伟大<br />    <br />    汶川的地震我不能说没有害怕<br />    眨眼之间无数的生命纷纷羽化<br />    让我流下同情的眼泪我可有大把<br />    要叫我捐款我可得写几句博<br />    <br />    汶川地震损失巨大<br />    但别忘了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br />    如果每一次灾难我都捐出一笔巨款<br />    我怎么能把财富可持续地做大<br />    <br />    我也佩服那位开着60辆挖掘机<br />    奔往灾区救人的光标老傻<br />    我也看到唐山人在地震纪念碑下<br />    把汶川受灾的人民牵挂<br />    <br />    我更没忽略那无数热血的中国人<br />    卷起袖管输出鲜红的代价<br />    也时时关注着海外华人<br />    捐赠的爱心激起朵朵泪花<br />    <br />    但是我要说我是追求卓越的企业家<br />    经营目标是谋求利益最大化<br />    冲动是魔鬼我每天对照不少于三百下<br />    岂能一时冲动把巨款从我的帐户下划<br />    <br />    这次汶川地震200万捐款足可以应付一下<br />    我怎么可以让捐款的负担拖住前进的步伐<br />    让员工捐十元无非是表示一下<br />    引导全员掌握冷血的企业文化<br />    <br />    看看全国人民的爱心已经大片送达<br />    我王石正好借此可以装一下憨大<br />    这么热闹的事就用不着我来参加<br />    让亮镜的机会留给别人也是我大方的报答<br />    <br />    我是王石我怕啥<br />    地震太远不会影响到我的房屋开发<br />    山沟沟里的人民你们不会成为我的客户<br />    我用不着为你们买不买我的房而担惊受怕<br />    <br />    即使地球整个倒下<br />    我王石与万科也不需要大家的牵挂<br />    再说这样的可能性等于除以无穷大<br />    吃喝不愁我用不着将来谁帮我一把<br />    <br />    千万记住我王石是企业家<br />    怎可以让血浓于水搞昏了发展计划<br />    我要用我的冷血证明我的伟大<br />    远离冲动才能让我的产业发扬光大<br />    <br />    我是王石我怕啥……<br /></p><p>5、戏仿新闻体:</p><p>中国电影网网友评:<br />  <br />  原文地址:http://blog.chinafilm.com/article.php?type-blog-cid-2-itemid-5001.html<br />  <br />  【喧哗社通稿】向王10同志致敬!!!<br />  <br />  【喧哗社不知道啥时候电】:伟大的登山家、炒房家、烧钱者,酒精考验的作秀斗士,万科的老总王10同志,已经于本日,光荣的,捐出超过十块钱了! <br />  <br />    这是人类的一小步,却是王10的一大步! <br />  <br />    全国各族人民对此纷纷表示欢喜鼓舞。 <br />  <br />    《人民月报》明日将发表社论《不超过十块,也是慈善主义!》,文章中指出,作为一名企业奖,应当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应当攀登珠峰抒发自豪之时,就应当不惜一切代价攀登上去!不管花费多少资金,都应当以此举来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人民是烧得起钱的!该赈灾捐款救援灾区的时候,就应当细水长流尽速银根,不要给灾区人民增加任何负担!告诉全中国被热血冲昏头脑的同志,救灾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过多的救灾款会给灾区造成管理上、心理上、物理上巨大的负担,有时候,有时候,这世界没有什么永垂不朽,可王10选择坚定不放手,每个人只要10块钱,10块钱也能够赞成一套在北京二环以内超豪华装修的卫生间捐给灾区人民,这是解决了多么实际的问题啊! <br />  <br />    臭美社与路堵社分别发表评论,称王10先生本次是顶着极大的压力,冒着极大的风险,才会做出如此伟大的决定。此举堪与汪精卫英勇抗日,布什积极反恐、本-拉灯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拥有同样划时代的意义,不愧为当代中国企业家中的先锋人物。 <br />  <br />    著名新闻杂志《时辰》、《新闻月经》、财经杂志《服不服》也纷纷表示,会将王10作为下期封面人物。 <br />  <br />    英国《太阳报》迅速刊出大幅王10半裸彩照,照片上王10以雪山为背景,伸展双臂,摆出十字形姿势,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据悉,这是《太阳报》有史以来以男性作为三版人物。《花花少爷》画报也邀请了王10拍摄了一组裸照,据说尺度颇大,另外,该杂志不肯透露本次拍摄花费了多少钱,只承认总之超过了10元。 <br />  <br />    CNN总裁正式就报道王10捐款没有超过10元的不实报道进行公开道歉。 <br />  <br />    梦工厂与迪斯尼宣布将联合推出CG魔幻动作惊悚悬疑喜剧立体互动水幕高清超导电影《10块钱拯救世界》。 <br />  <br />    JK罗琳宣布复出,计划出版《哈利波特》第八部 《哈利-波特与神秘的十块钱》 <br />  <br />   本-拉登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段十秒钟的视频,内容只有两个字—— <br />  <br />    "我靠!!!!!" <br /></p><p>6、仿黄建翔体:</p><p>万科,十元!十元!十元!王石立功了!王石立功了!不要给汶川任何机会,不要给善良任何机会,不要给人性任何机会! 伟大的中国企业家.他继承了为富不仁、逼良为娼的奸商一切优良传统。西门庆、魏忠贤、和绅在这一刻灵魂附体。王石一个人代表了中国奸商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一个人.(还有他的一群走狗) <br /></p><p>7、仿纪念刘和珍君体:</p><p>纪念王石君(仿纪念刘和珍君) <br />   <br />  <br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九年五月二十日,就是中国地产界为十七日死于便秘的王石和任志强两君开追悼会得那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潘石屹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王石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他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王石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br />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经常谎话连篇愚弄民众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财富》和《登山》杂志全年的就有他。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汶川罹难亡魂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王石的死一定是个报应,——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br />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万科的楼盘充满阴森。四万多个遇难者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十三亿国人共赴国难,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商界精英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即便将王石等后死者作为汶川的殉葬也是对四万罹难同胞得不敬。<br />    <br />     真的贵族,敢于将财富回报社会,敢于向弱者伸出援助之手。而并非登山作秀,穷奢极欲。这是怎样的卑鄙者和无耻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财富得积累,来填满空虚的灵魂,仅使留下数字的天文和不齿得骂名。在这数字的天文和不齿得骂名中,又给低级趣味者暂时得偷生,维持着自己高高在上的错觉。我不知道类似的为富不仁者何时死绝!<br /></p><p>8、谜语体:</p><p>龟孙子——打一名</p><p>9、对联体:</p><p>上联:万科捐款限十元;<br />    下联:王十携钱下九泉;<br />    横批:白条一亿</p><p>10、图像漫画体:</p><p></p><p></p><p></p><p></p><p></p><p></p><p>现在全国哀悼日结束的时候,王石的个人博客开始采用哀悼版,个人头像采用祈福的烛火,他是在哀悼什么呢?他的举动是不是已经为时已晚了呢?万科的股票还会继续下跌吗?王石这个名字会和秦桧汪精卫们捆绑到一起留名史册吗?……还是拭目以待吧。</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5-23 11:01
<p>无意于讨论王石捐款门事件中可能包含的道德伦理、经营理念、职业素养和自由、真理、人性等高端问题。</p><p>从世俗理性的角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一句流行的俗语:莫装逼,装逼遭雷劈。</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1511765[/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5-23 11:36
<p>转一个,里面提到的历史知识我统统不知道。</p><p>  由赈灾捐款引发的历史文化反思<br />  <br />   转载自郎教授官网《郎咸平财经工作室》<br />  <br />    我今天要谈论的题目是一个比较让我们痛心的题目,那就是四川大地震。当然,对于四川大地震的过程以及解放军的勇敢,老百姓所受的苦难,我在这里就不需要重复。虽然这个时刻已经过去有段时间了,但是我相信,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是一股难以平复的创伤,包括受难的同胞,包括广大人民,所以今天不想在这个里面继续谈论一些我们已经知道的灾难,因为我们已经报道过很多了,我想趁这个机会大家对这一切进行一个反思,反思什么呢?<br />   <br />    我念一段话给各位听。<br />   <br />    第一个,在这段期间,王石发表了一个谈话,万科捐了200万,网民批评他捐的不够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们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金钱不应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负担。”阿里巴巴也讲了一句话!马云他说,实际上这不是他讲过的话,这是他06年讲过的话,“中国企业家即便有能力,也不应该用来慈善,而应该用来扩大再生产。对于那一些荧光下的慈善捐款,我认为一元就够了。”各位要知道,我自己不能当愤青,我也不希望大家举起道德的利剑随意挥砍自己也是不好的,我想用大历史的角度来谈谈,请问各位,如果有一天你取得了像马云以及王石同样的位置的时候,你会不会讲相同的话?你告诉我。<br />   <br />    今天你批评起人来你意正言辞,可是为什么他们会说这句话,我对这些话毫不同情,但究竟我是一个教授,我必须用一个公正的大历史的角度来谈论我们文化的危机,网友非常够水平,事实上也是我个人的经验,在2004年展开全国国企大讨论的时候,我发现网友的评论水平非常高,而且网友对于有的理论之透彻,基本超过我们的经济学家,所以我对于网友的意见我从来不敢忽略,有一位网友说了一句让我感到很感动的话,他对王石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他不是在谩骂,但这句话值得每一个人反思。他说王石,不管你征服了多少座高峰,但是,你的心灵却高不过一座坟头。<br />   <br />    这话讲得非常好,要是我的话,我写不出这么有水平的东西来。我可能说你王八蛋怎么怎么。对于马云来讲,有一位网友写得也很好,他有一点骂人,他说,你的心灵和你的外貌一样。我发觉网友挺幽默的,而且还有一位网友做了计算,说200万是万科多少的利润呢?是2007年万分之4的利润,0.04%的利润,赚了这么多钱,把0.04%的利润拿来救灾,同时网友又算了,说王石12次登山花了3684万元,年薪是多少呢?690万元,这是网友写的,在这里我不做确定。<br />  <br />   我很想针对这个题目和各位谈一谈这个沉重的话题。除了万科以及阿里巴巴之外,截止到5月21号为止,国际几个大公司,尤其是在中国赚了大钱的大公司也没有捐钱,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诺基亚、LV、大金、宝洁、摩托罗拉,我相信在网友的压力之下,我认为他们未来都会捐的,虽然我没有把握,因为至少截至到今天为止,美国政府捐了100万美金。似乎这些国际跨国公司并不在乎,似乎我们的企业家对于救灾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还是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在这里我不是来骂人的,我想从文化、从历史来谈论一下。<br />   <br />    我想谈论谁呢?谈论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两个企业家,一位就是比尔盖茨,一位就是巴菲特,他们两个不是简单的职业经理人的概念,他们是真正少数几个拥有上市公司的亿万富翁,尤其是比尔盖茨,一直名列全世界的首富,巴菲特也差不多的。这两个人很有意思,他们的行为形成了非常大的落差。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分别成立了不同的基金会,叫公益基金,比尔盖茨的基金会叫盖兹灵达基金会,他把他所有的财产都捐给了基金会,不但如此,他还在电视上发表谈话,他讲了一句话我很感动,那就是他这个财富是取之于社会,要还之于社会,他只是帮助大家管理这份财富而已。这个话很奇怪,我们通常认为财富是我创造的,怎么叫做我管理,我创造就是我管理,好像比尔盖茨不是这么看问题的,他说他只给他的子女每个人留100万美金,供养他们到大学毕业之后,他这个做父亲的职责就尽到了,以后他们生存有办法,巴菲特前年也把几百万美金捐进了他的基金会,他的思维和比尔盖茨是一样的,而且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小布什总统曾经有意要调低或者取消遗产税。<br />   <br />    我想我们的企业家肯定很高兴,如果国家取消遗产税多好,我可以把我的财产给我的儿子,给我的女儿,挺好嘛,因此在我们中国人的想法里面,总认为如果小布什总统取消遗产税的话,那么最激动的就应该是比尔盖茨同志了,他钱最多,这是我们的思维,可是后续的发展不是这样子的,我们发现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联合刊登了一则广告,广告这么说的,他说我们不能同意总统的看法,他说取消遗产税的结果是使得美国年轻人丧失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因此为了美国的长远发展,我们不能够赞同这个政策,你们是不是觉得比尔盖茨疯了。<br />   <br />    明明对你有利的政策,而且肯定是通过美国参议院众议院合法的立法行为,你在干吗?你到底在想什么?请注意,我绝对没有夸奖比尔盖茨,我也不是责备我们的企业家,我只是想请各位大家想一想,他们都是人,都是有能力的企业家,为什么他们想法这么的不同?而且我再告诉你,这个不是对与错的问题,你千万不要认为说,比尔盖茨是对的,我们是错的,不是这么简单,而是到底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问题?<br />  <br />   我们不要拿一把道德的利剑随意挥洒,因为这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当你穷人的时候,你可以做你任何想做的事情,可是我今天希望在这里来给各位一个启发,首先谈一谈,我最喜欢谈历史,而且很多人也最喜欢听我谈历史,因为我的历史谈出来之后,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过,而且跟大家所学的历史都不太一样,所以这个历史特别好听。那么首先谈一谈这一种源自于西方的企业家精神,或者这么讲吧!源自于西方现代型的企业怎么过来的,为什么在这种文化范畴之下有这种想法,而我们又有不同的想法呢?因此我就把各位带回到过去的历史当中。我们回到什么时刻呢?我们回到了西元第10世纪,我们发现西元第10世纪孕育了第一批企业家,因为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在西元第10世纪的时候所成立的,当时的天主教皇在9世纪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信念。<br />   <br />    你死后怕不怕下地狱?怕,怕怎么能够不下呢?把你的财产捐给教会,显示出对上帝的忠诚,就可以不下地狱,所以很多有钱人在死掉以前就把钱捐给了教会,到了西元第10世纪,英国的土地有60%是属于教会的,但是他们神职人员也不能够经营,又不能传给下一代,怎么办?所以创立了现代化的股份有限公司。怎么创立?那就是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经营这些教会企业,这些职业经理人是管理者,而这些公司的所有者是谁呢?是教会,所以这个确定了什么?管理权跟所有权分开的第一步,绝对不是这个制度多好,而是在教会的企业之下这是一个必然的。<br />   <br />    大家请注意,这些经营企业的人就是职业经理人,各位知不知道这个英文,我们翻译成教授是吧!当时有这个英文,没有这两个字,只有这个,就是Profess,什么意思?专业人才,在西元14世纪的时候专业人才可以用来形容当时经营企业的那一批职业经理人,那一些人当了职业经理人是个什么信念?想一想。他们努力经营企业的目标是什么?<br />   <br />    是为了服务人们所热爱的上帝,理解我的意思吗?他们心中有这么样一个强烈的责任感,他们都是教徒,都是教会所指派的最精英的Profess,他们是纯粹的技术人才、专业人才,他们就要把公司经营好,来荣耀他们的上帝,而且目的,你说上帝在他们心目中总不是吃你的,喝你的,不是这么简单吧!我不是做宣传,因为神爱示人,这是他们一直讲的话,我只是把这个历史重复了一遍,所以到最后你发现这些Profess,这些教会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他当了职业经理人之后,他所想的就是如何有着这么样的一个责任,也就是信托责任,能够照护上帝所爱的子民,这就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前提。<br />   <br />    当我们引进股份有限公司概念的时候,我想请问你,有多少人理解这个背景?如果我没有说,或许你永远不会知道,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民族,我在想为什么?而且中国人对西方历史基本的概念都不太深,我们完全不用想到说如何从根部来寻找比尔盖茨怎么有这种思想,我可以告诉大家,他们的前身就来自于这个,因为是上帝的企业,所以一开始整个伦理道德,整个社会责任感就是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那就是当职业经理人发挥你对上帝的信托责任,你就要给这个整个社会,这个老百姓,也就是上帝所爱的子民创造财富,这是他们想的事,你可能认为这是大话,这是神话,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们都不是这么教育我们老百姓的。<br />   <br />    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是怎么教育我们的老百姓?我告诉各位吧,你听了以后一定感到非常难过,有痛心疾首的感觉。那就是我们很多专家学者说,国营企业做不好,因为东西不是自己的,所以做不好,还提出个“冰棍理论”,什么叫“冰棍理论”?那就是企业不是自己的,所以做不好。那就像冰棍一样会逐渐融化,与其让他完全融化光,不如在他还没有融化光之前送给国企老总,叫做NBA,而民企老总,他就可以做得好,东西只有是自己的才能做得好,不是自己的就做不好,这就是我们所受的教育,你有没有发现,在这个节骨眼我们已经分开了,在这种教育之下,我们中华文化优良的传统美德,是非善恶判断标准淡然无存,你们认为国企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吗?错了,真正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你们所看到的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家你以为企业是你自己的吗?我想请问大家,要不要聘副总、经理、科长?要,我再请问你,你这个民营企业虽然是自己的,可是属不属于这些你聘来的职业经理人呢?不属于,当然不属于了,再问大家,既然东西不是他们的,他们是不是就可以不做好呢?所以跟大家讲,他们就是不做好,而这就是为什么民营企业的老板总是感叹着,他的员工不为他着想,他常常有这种感觉,什么感觉呢?没有人愿意为企业真正卖力的打工,我这个话没错吧,像现在很多年轻人,做了两三年之后,就想自己做老板去了,他绝对没有想到这一家公司对他的培育,他要对公司老板或者对股东尽到他作为一个Profess的责任,他想到什么呢?他想到我自己好就好了,我自己好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东西不是自己的就可以做不好,东西要是自己的才可以做得好,因此我最爱谁?我最爱我的家人,我最爱我自己,我最爱我手上的钱。社会责任感呢?信托责任呢?他对老百姓的责任呢?都不重要。<br />   <br />    我可以告诉大家,从这一步开始,我们的血和欧洲人的血已经是不同的了,他们的血是由宗教所遗留的信托责任,而我们的血是以自我为中心。事实上我讲到这儿大家就已经听懂了,在这种环境之下,马云或者王石这么讲话,你觉得奇怪吗?对啊,他说是啊,金钱不能成为他的负担,好像也对啊,这个企业家有能力也不该做慈善,因为慈善是别人的事,又不光自己,而应该干吗呢?而应该用来扩大生产,赚更多的钱,给谁呢?给自己。<br />   <br />    好像说得通吧!这一种文化所孕育的企业家就这种水平,大家不要觉得奇怪,各位理解我的意思吗?还有可口可乐为什么不捐钱?摩托罗拉为什么不在中国捐钱?你赚这么多钱。那他们没有Profess,他们没有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吗?不是没有,情况非常复杂。又从欧洲历史开始讲了,这一种高超的脱俗的信托责任,会随着这个社会的富裕而瓦解,所以在第10世纪崇高的教会企业的经营理念到了14世纪之后顿然瓦解,因为钱多了,钱多就开始干吗呢?就只想到自己,自己要风花雪月,自己要唱卡拉OK,要去夜总会,只想自己,别人不重要了,所以从欧洲中世纪开始,14世纪之后你发现和今天的中国差不多,这一种由宗教而来的信托责任没有了。<br />   <br />    那么现代企业是怎么回事?我不否认现代企业虽然具有历史的传承,这种教会企业的传承,可是我告诉大家,近代企业是经过10世纪到13世纪教会的理念,一直过渡到14世纪到18、19世纪的黑暗时期,大家只为自己打算,到了19、20世纪像这种可口可乐等等的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什么阶段?大家想一想。这段历史非常重要,那就是1890年开始美国政府从反托拉斯,就是美国政府从1890年奠定了一个《反垄断法》,开始将美国的企业开始用严刑峻法逼迫你不得不有信托责任,这和早期不同,早期是自发的,19世纪之后是强迫的,怎么强迫,这是我自己做的研究,我这篇文章在三年以前在欧洲金融学报发表的,我的题目当时就这么定的,谁控制了美国?是英文的,谁控制了美国?我当时找到的资料是这样子的,美国政府利用《反垄断法》将大家族排出经济体系,怎么排出呢?让大家在高市盈率下套现低产,让美国企业从过去的家族企业变成大众持股企业,理解吗?所以今天大家看到美国的上市公司都是大众持股公司,实际上是美国政府的运作。这一种大众持股公司,它的职业经理人经过了中世纪的磨难之后,他的血跟我们也差不多,也是为自己打算,当时美国政府就用严刑峻法的法律,让这些职业经理人不敢不有欧洲早期的那些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所以这些公司在美国奉公守法,而且他一样传承着过去的社会责任感。<br />   <br />    也就是说,他们还在想替社会创造财富,怎么创造?那就透过美国的股票市场,这种大众持股公司来创造,怎么创造?大家想想看,那就是美国的上市公司和中国不一样,中国的大股东都是家族、个人,美国不是,美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它的股民都是中小股民,因此,美国政府利用法律的力量强迫这些职业经理人要替这些中小股民创造财富,如果你做不到了,那就大刑伺候,坐牢,就这么严格,所以职业经理人如果一旦缺乏信托责任,被举报或者逮捕的话,那你的后果严重,不是简单的,要坐牢的,什么目的?那就是继续传承着欧洲一千年以前的制度,逼迫职业经理人有社会责任感,替这个社会创造财富,因为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是这个社会的中小股民、老百姓所持有的,每一个职业经理人只要好好做他的工作,他只要赚一美元,就能够透过股票市场的市盈率的放大给你几十倍的回报,这就是市盈率的意思吧!所以这家公司赚了1块钱,他的股价就会以及十倍的倍数回报给每一个中小股民,因此美国越成长,老百姓越富裕,理解我的意思吗?因为美国经济成长的果实都会由股票市场透过大众持股公司,让老百姓享受到财富的创造。<br />   <br />    财富由谁创造的呢?由美国这些职业经理人所创造。拿这一批职业经理人和第10世纪的职业经理人相比,大家发现,他做的事情是一样的,什么事情?替这个社会创造财富,是他们这一生所努力的目标。但是心态是不同的。早期是对于上帝的畏惧而做的,今天呢?对于法律的畏惧而做的,理解我的意思吗?原来早期是对于上帝的畏惧,他有信托责任,要替老百姓替社会创造财富,今天同样的对于法律的畏惧让他要替这个社会创造财富。<br />   <br />    在这里我讲得很简单,从欧洲的早期、中期跟晚期,我就把这些职业经理人的心态跟大家分析得清清楚楚的,那么今天我们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处在什么时代呢?那就是欧洲的中古时期的时代,一切只为自己打算,你说他们有对上帝的畏惧吗?没有的,我们是不信神的,你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像美国一样严格的法律逼迫他们不敢不有信托责任吗?我们也没有。在一个既缺乏这种所谓的早期对上帝的畏惧,以及晚期对法律的畏惧,结果就是一切只为自己打算,所以大家就不要奇怪,为什么会有“冰棍理论”这样的言论出现,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特殊的产物。<br />   <br />   到这里大家就非常理解,为什么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会将他所有的财富都捐献给这个社会,因为从1890年开始,大企业家,第一代企业家光荣的从经济体系退出,是美国企业的传统,而这个是美国的国家政策。退出之后,你这一生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替这个社会创造财富,你只是代理人。理解我的意思吗?所以这么一比较下来,大家就非常理解欧洲的早期和欧洲的晚期,为什么职业经理人有这种信念,为什么比尔盖茨他会讲出这种我们听不懂的话,因为这就是欧洲企业家一千年的历史所孕育出来的比尔盖茨以及巴菲特。<br />   <br />    难道比尔盖茨跟巴菲特比我们的企业家更有道德良心吗?我不相信。但是我告诉你,我们有着不同的历史,所以我们的企业家像王石、马云,他才会讲出这种话,当然我也相信他们讲出这种话之后,他们一定很后悔。话多了,他们把自己内心最深层次的感觉,竟然毫不保留的说了出来,闯了大祸,被网民一骂,我也相信王石也好,马云也好,马上就开始捐钱,这是一定的。<br />   <br />    危机管理。但是我相信他们日后都会做,我所得到的讯息就是万科说要投资1亿元在灾区,无偿的建设。阿里巴巴,我不晓得这个讯息是真是假,阿里巴巴要捐出5千万,然后他本人要捐100万。我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们不小心说出了不该说的话,可是我跟大家这么说,他会说这种话已经不是他本人的问题了,请各位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的可怕,那就是我们整个历史传承如何孕育我们这代企业家的,你发现,我们是缺乏欧洲早期企业家Profess的信念,我们也缺乏欧洲晚期企业家法律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说出这种心里话一点都不奇怪,可是我这一套历史观,那是我个人所独创的,大家在外面绝对听不到这些,道德的责备这些,我们不说道德责备不对,我们要从根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在这里怎么呼吁呢?<br />   <br />    我们呼吁,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大家要想一想,我们过去一切只为自己打算的这种利己的做法对不对?要怎么教育下一代,大家想一想,而且这种现象可怕到什么地步?我在上海,我亲眼见到的,我坐的车走到一个巷子,我是按照规定走的,对面开了一部车,逆向行使,40、50岁的妇女带着两个小孩,对上之后,按照道理应该她退是吧!不,她不退,一切只为自己想,她把发动机一关,钥匙拔下来,上楼去了,把她两个小孩牵着带上楼去了,你让我们这个车怎么办?我虽然是对的,那么只有我退了,因为她不退,她人走了,怎么办?这就是今天的中华文化的传承,就这么教育子女的吗?这个子女回去以后发现,原来我自己方便就好了,我一切为了自己就好了,别人去死无所谓,好可悲。<br />   <br />    那么这一次大难,我相信每一位朋友,都会和我一样的悲痛,可是这次大难在于对于所谓的伦理道德方面跟是非善恶判断标准方面,我认为有了一个提升。就凭这几个网友讲的话,不管你征服了多少座高峰,但你心灵却高不过一座坟头,像这种话已经可以给我们这个社会几十年的价值观当头棒喝,所以今天大家不要光责怪王石跟马云,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你是不是就是我所提的那个妇女同胞,当你做错之后,你把引擎一关,带着小孩下楼,这就是你对下一代的教育吗?你有没有想到,当你开门走的时候,先让别人走一步,有时候我会这么做,我这么做之后,别人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郎教授你疯了,甚至还有很多网友问我,郎教授你捐款了没有?我说同志们,你了解我还是不了解我,你还需要问吗?我怎么可能不做这种事呢?我怎么可能不捐吗?但是我有必要讲吗,不想讲,为什么不想讲?这是我们每一个老百姓的责任,而且我觉得我做再大,也比不上一个灾区小朋友捐一毛钱,你晓得我的意思吗?这是什么?这是对社会的信托责任。<br />   <br />    我们有吗?所以我也希望透过这次地震的事件,我们全体国民来反思一下,我们的文化到底怎么了。<br />   <br /></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1513880[/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5-23 13:17
<p>刚看到一个数据,不知真假</p><p>万KE的股价,因为王十不当言行造成的不良后果,短短几天就下降了百分之十几!股票总市值短短几天减少了160亿元!!!是万KE捐款200万的8000倍!!!<br /></p><p></p>
作者: 袁群    时间: 2008-5-23 17:04
<p>股价倒是跌了,但主要还是大盘调整和机构行为。。</p>
作者: 袁群    时间: 2008-5-23 17:05
<p>不过王石这回确实是亏大了</p><p>捐了钱得了骂名。。</p><p></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1533638[/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5-23 20:02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袁群</i>在2008-05-23 17:05:48的发言:</b><br /><p>不过王石这回确实是亏大了</p><p>捐了钱得了骂名。。</p><p></p></div><p>祸从口出啊,潘十一也是两百万,挨两句骂脸皮厚一点也就挺过去了,谁也不能拿枪逼他,以后还是闷声发大财。王石以前没捱过骂,装教父装习惯了,以为自己是真教父了,一时没刹住车。 </p><p>后面的公关不当也是自找的啊,明明是投资1个亿(以内),偏让媒体都说是捐了1个亿,再被人揭穿,多难看啊。再道歉也不能让人接受了(QQ上的调查接近九成不接受他的道歉)。</p>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8-5-23 21:45
此贴本应该转移到生活版,但是因为里面有一些网络媒介内用文字调侃新闻人物的文字段落,所以留下。上一贴关于韩寒的帖子也有些偏离本版的“观察世界文学、观察黑蓝”的宗旨。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5-24 00:25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亢蒙</i>在2008-05-23 21:45:24的发言:</b><br />此贴本应该转移到生活版,但是因为里面有一些网络媒介内用文字调侃新闻人物的文字段落,所以留下。上一贴关于韩寒的帖子也有些偏离本版的“观察世界文学、观察黑蓝”的宗旨。</div><p>哦,那我还是转一下好了,规矩就是规矩嘛,我疏忽了。</p>
作者: 袁群    时间: 2008-5-24 17:13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gcolor="#f8fbfe"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 bgcolor="#ffffff" height="41"><table id="Table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width:24;height:24"><tbody><tr><td valign="bottom" align="center" height="20"><b><span id="lblClassName1" style="font-size:medium;width:200px;height:20px">地产商集体重塑救灾形象 王石绵竹灾区现场道歉</span></b></td></tr></tbody></table>&nbsp;</td></tr><tr><td align="center" bgcolor="#ffffff" height="21" style="border-bottom:#cccccc 1px solid;height:21px"><a href="http://house.hnemap.com/">http://house.hnemap.com</a><font color="#666666"> 日期: <span id="lblAddTime">2008-5-22 9:26:18</span></font></td></tr><tr><td bgcolor="#f8fbfe" style="padding-right:10px;padding-left:10px;font-size:14px;padding-bottom:10px;padding-top:10px"><span id="txtContent"><p><font color="#000000">5月20日刚刚甩出1亿元为自己的企业公民责任正名,第二天,引起万科这场社会谴责风暴的万科地产董事长王石终于开口道歉。王石承认,他之前有关捐款的表态伤害了网友感情,造成了员工压力,损害了公司形象。王石表示自己之前的言语“值得反思”,自己“感到相当不安”。<br /><br />  </font><font color="#000000">昨天,王石在四川绵竹市遵道镇接受搜房网采访时,他第一次针对公司“捐款门”事件公开道歉。<br /><br />  </font><font color="#000000">王石说道:“我现在认为在当时这种情况下,我所说的那句话还是值得反思。这段时间,我也为我这句话感到相当不安!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引起了全国网民的分心,伤害了网民的感情。二是造成了万科员工的心理压力。三是对万科的公司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里对广大网友表示歉意!”<br /><br />  </font><font color="#000000">王石所说的“那句话”指的是地震三天后的5月15日,王石在自己博客中的一篇名为《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答网友56)》的文章,王石在文章中称:“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因慈善成为负担。”<br /><br />  </font><font color="#000000">王石表态很快为公司以及他本人带来更多铺天盖地的指责甚至谩骂。很多人表示:“万科在我们心中一落千丈。”更有网友指出,万科8.2级的地震从此开始。<br /><br />  </font><font color="#000000">尽管万科声称将以专业力量救灾,但依然没有得到公众谅解,批评声在过去一个多星期里从来没有停过。在巨大公众压力之下,5月20日,万科发布公告,宣布公司以1亿元资金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并以绵竹市遵道镇为重点;“该项工作为纯公益性质,不涉及任何商业性(包括微利项目)的开发”。<br /><br />  </font><font color="#000000">从万科捐款220万元,到昨天王石正式道歉,已经过去了整整10天时间。相比当初的捐款额,万科以50倍的代价所作出的努力之下,能否挽回这场企业公共形象的空间危机,还很难预料。(东方早报 刘秀浩)</font></p></span></td></tr></tbody></table>
作者: tutulong    时间: 2008-5-24 17:23
有争议就有进步
作者: 山鸡    时间: 2008-5-24 18:44
<p>《莫名其妙的逻辑》</p><p>国人看问题常常忽左忽右,忽冷忽热,而所执标准之变化多端,实在世上罕有,所以向来难有中肯之见。所谓的“王石捐款门”事件,即是一个典型例子。</p><p>捐款,本是善举。其为善举,就没有人会规定,要超过多少钱,或者,超过个人财产的百分之多少,才是善。因为说到底,捐款是自发的,是自愿的,而不是行政指令的结果。捐多捐少,都是善举。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捐款,我们可以说他是不善的,不人性的,但我们不能说他是恶的。这已是底限了。而对于捐款的人来说,我们难道应该去为了多与少来评判其善与不善么?多捐,可以大赞扬,少捐,可以小赞扬,因为多捐少捐都是善举。毕竟捐款不是打土豪,分田地。</p><p>如果王石因为捐两百万,而被骂为不善无德,那么,与他具有同等财力的那些人,要捐多少才不会挨骂呢?如果其中一人捐了两个亿,而其他人只捐了一千万到一个亿,是不是都要挨骂呢?按照王石挨骂的逻辑,就是都该骂。因为人家也是这个财力,但捐了两个亿,而你们也是这个财力,却没有捐到两个亿,当然要挨骂。或许有人要说,不能这么算法,这个财力层面的富豪,至少要捐一千万才算过关。但没人会把这个标准发出来,作为一个尺度,也没人会信这么个尺度。说到底捐款毕竟不是上税。</p><p>因此,关于王石捐款是不是够数的大批判,其实是场标准含糊的批判。唯一还算比较清晰的逻辑是:灾区灾难惨重,有条件的同胞能多捐就多捐,能多出力就多出力。但这个逻辑并不能推导出:能多捐而没能捐到足够多的,就是不善,甚至是大恶。以王石的财力,捐二百万,当然不算多,但也未必就是少。与同样财力捐一个亿或者几千万的相比,当然后者更值得称道,但也能由此得出王石应该批判,成为反面典型。否则的话,就会有这样的一种结论:为善举,仍旧可能被视为反面典型。这是不公平的。这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试问,如果我们把这个不公平的宣泄情绪的评估方式放之我们的周围,来评估每个人的捐款是不是够数,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结果?</p><p>一个健康的社会首先是一个理智和宽容的社会。是一个扬善但不会为了扬大善而刻薄小善的社会。</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5-24 20: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袁群</i>在2008-05-24 17:13:11的发言:</b><br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gcolor="#f8fbfe"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 bgcolor="#ffffff" height="41"><table id="Table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width:24px;height:24px"><tbody><tr><td valign="bottom" align="center" height="20"><b><span id="lblClassName1" style="font-size:medium;width:24px;height:20px">地产商集体重塑救灾形象 王石绵竹灾区现场道歉</span></b></td></tr></tbody></table></td></tr><tr><td align="center" bgcolor="#ffffff" height="21" style="border-bottom:#cccccc 1px solid;height:21px"><a href="http://house.hnemap.com/">http://house.hnemap.com</a><font color="#666666"> 日期: <span id="lblAddTime">2008-5-22 9:26:18</span></font></td></tr><tr><td bgcolor="#f8fbfe" style="padding-right:10px;padding-left:10px;font-size:14px;padding-bottom:10px;padding-top:10px"><span id="txtContent"><p><font color="#000000">5月20日刚刚甩出1亿元为自己的企业公民责任正名,第二天,引起万科这场社会谴责风暴的万科地产董事长王石终于开口道歉。王石承认,他之前有关捐款的表态伤害了网友感情,造成了员工压力,损害了公司形象。王石表示自己之前的言语“值得反思”,自己“感到相当不安”。<br /><br />  </font><font color="#000000">昨天,王石在四川绵竹市遵道镇接受搜房网采访时,他第一次针对公司“捐款门”事件公开道歉。<br /><br />  </font><font color="#000000">王石说道:“我现在认为在当时这种情况下,我所说的那句话还是值得反思。这段时间,我也为我这句话感到相当不安!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引起了全国网民的分心,伤害了网民的感情。二是造成了万科员工的心理压力。三是对万科的公司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里对广大网友表示歉意!”<br /><br />  </font><font color="#000000">王石所说的“那句话”指的是地震三天后的5月15日,王石在自己博客中的一篇名为《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答网友56)》的文章,王石在文章中称:“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因慈善成为负担。”<br /><br />  </font><font color="#000000">王石表态很快为公司以及他本人带来更多铺天盖地的指责甚至谩骂。很多人表示:“万科在我们心中一落千丈。”更有网友指出,万科8.2级的地震从此开始。<br /><br />  </font><font color="#000000">尽管万科声称将以专业力量救灾,但依然没有得到公众谅解,批评声在过去一个多星期里从来没有停过。在巨大公众压力之下,5月20日,万科发布公告,宣布公司以1亿元资金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并以绵竹市遵道镇为重点;“该项工作为纯公益性质,不涉及任何商业性(包括微利项目)的开发”。<br /><br />  </font><font color="#000000">从万科捐款220万元,到昨天王石正式道歉,已经过去了整整10天时间。相比当初的捐款额,万科以50倍的代价所作出的努力之下,能否挽回这场企业公共形象的空间危机,还很难预料。(东方早报 刘秀浩)</font></p></span></td></tr></tbody></table></div><p>这个消息好老啊,事实跟媒体说的不一样,通告里很多含糊不清玩弄文字游戏的地方,早被拆穿了。 </p><p>今天已经有最新通告了,声明是不收回成本的“无偿”了,并且不承接绵竹市的一切商业开发,以及澄清了其他一些疑问。 </p><p>按照我个人的想法,可以到此为止了,毕竟只要万科不言而无信那么救灾落在实处,也是好事情。 </p><p>毕竟房地产界其他大亨也未必是什么好人,接手灾区也未必对灾区人民更有好处。在多数反对王石的人看来他是伪君子,在道德上比真小人还坏。不过我个人看来,在具体做事情上,“伪君子”还是比“真小人”要好点的,毕竟恶的程度没有那么嚣张。</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1632630[/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5-24 20:12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山鸡</i>在2008-05-24 18:44:14的发言:</b><br /><p>《莫名其妙的逻辑》</p><p>国人看问题常常忽左忽右,忽冷忽热,而所执标准之变化多端,实在世上罕有,所以向来难有中肯之见。所谓的“王石捐款门”事件,即是一个典型例子。</p><p>捐款,本是善举。其为善举,就没有人会规定,要超过多少钱,或者,超过个人财产的百分之多少,才是善。因为说到底,捐款是自发的,是自愿的,而不是行政指令的结果。捐多捐少,都是善举。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捐款,我们可以说他是不善的,不人性的,但我们不能说他是恶的。这已是底限了。而对于捐款的人来说,我们难道应该去为了多与少来评判其善与不善么?多捐,可以大赞扬,少捐,可以小赞扬,因为多捐少捐都是善举。毕竟捐款不是打土豪,分田地。</p><p>如果王石因为捐两百万,而被骂为不善无德,那么,与他具有同等财力的那些人,要捐多少才不会挨骂呢?如果其中一人捐了两个亿,而其他人只捐了一千万到一个亿,是不是都要挨骂呢?按照王石挨骂的逻辑,就是都该骂。因为人家也是这个财力,但捐了两个亿,而你们也是这个财力,却没有捐到两个亿,当然要挨骂。或许有人要说,不能这么算法,这个财力层面的富豪,至少要捐一千万才算过关。但没人会把这个标准发出来,作为一个尺度,也没人会信这么个尺度。说到底捐款毕竟不是上税。</p><p>因此,关于王石捐款是不是够数的大批判,其实是场标准含糊的批判。唯一还算比较清晰的逻辑是:灾区灾难惨重,有条件的同胞能多捐就多捐,能多出力就多出力。但这个逻辑并不能推导出:能多捐而没能捐到足够多的,就是不善,甚至是大恶。以王石的财力,捐二百万,当然不算多,但也未必就是少。与同样财力捐一个亿或者几千万的相比,当然后者更值得称道,但也能由此得出王石应该批判,成为反面典型。否则的话,就会有这样的一种结论:为善举,仍旧可能被视为反面典型。这是不公平的。这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试问,如果我们把这个不公平的宣泄情绪的评估方式放之我们的周围,来评估每个人的捐款是不是够数,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结果?</p><p>一个健康的社会首先是一个理智和宽容的社会。是一个扬善但不会为了扬大善而刻薄小善的社会。</p></div><p>因为备一门新课的需要,所以最近特别关注了这个王石捐款门事件,正反意见都收集了很多。多数人之所以批评王石不是因为你这里所提出的理由。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自己去搜些看看,不难找,其中纯粹骂人帖你可以忽略不计。 </p><p>这个事情所涉及的高端东西我无兴趣多作讨论,我的兴趣主要在于其传播方式、传播环境和危机处理,作案例用的。 </p><p>顺便说,最近为收集这些东西,常去天涯之类的网站,马甲多的让人眼晕——这是在人多的论坛最不适应的一点了,呵呵,没办法,为了工作啊……</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1631906[/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山鸡    时间: 2008-5-24 21:04
<p>“毕竟房地产界其他大亨也未必是什么好人,接手灾区也未必对灾区人民更有好处。在一般人看来王石是伪君子,在道德上比真小人还坏。不过我个人看来,在具体做事情上,“伪君子”还是比“真小人”还要好点的,毕竟恶的程度没有那么嚣张。”</p><p>这个问题真的挺复杂。涉及的层面比较多,什么是伪君子,什么是真小人,在当下的这个社会里头,真不是几篇文字能搞得清楚的。只能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了。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伪也好,真也罢,都可以另当别论。如果退回到在商言商的领域,中国有句老话是“无商不奸”,利益驱使之下,商场如战场,千般手段使不尽的使,各种潜规则层出不穷,人际关系复杂奥妙,利益交换变换多端……常常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不在其中者,终归无法究辨其里面的玄机,一定要辨别的话,估计也要肯花点时间精力好好抽集各类资料来梳理研究后才有可能得出比较靠谱的论证。搁在王石这件事上,其实没必要放大的。如果要说他有什么问题,那就是他自作聪明说的那两句话了,其实不如不说来得明智。从这一点来看,只能说王石这个人还没那么精明,也会在关键时候犯傻,说这种没脑子的话。反过来说,网络上的喧嚣,大多数离真正意义上的批判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也是现实一种。</p><p></p><p>“这个事情所涉及的高端东西我无兴趣多作讨论,我的兴趣主要在于其传播方式、传播环境和危机处理,作案例用的。 ”</p><p>我觉得研究一下传播方式、传播环境,确实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另外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传播动机和心理、传播效果的真实度和代表性等等方面,还有群众运动式的情绪释放和大批判状态的根源等等话题,都很值得探讨。只有研究了才有可能避免出现那种一棍子打死人的状况。给罪大恶极的人打罪量刑,尚且需要充分取证,给他辩护的权利,并依据法律条文进行审判定罪,更何况只是对于一个给灾区捐款的人的言行进行评估和批判了,尽管他是富人。他道歉,其实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是个说法而已。关键还是看他在做什么。做对救灾重建有益的贡献,还是值得称赞,哪怕他后来追加的不是一个亿而是一千万,甚至一百万。</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5-24 21:32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山鸡</i>在2008-05-24 21:04:55的发言:</b><br /><p>搁在王石这件事上,其实没必要放大的。如果要说他有什么问题,那就是他自作聪明说的那两句话了,其实不如不说来得明智。 </p><p></p><p></p></div><p>这句话我赞同,我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借用别人一句俗话来概括:装逼遭雷劈。 </p><p>王石大约是低估了中国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了,也低估了传统文化心理的作用和影响,触动和挑战了许多人的道德底线。假如他真的是个作家,他甚至可以更加无所顾忌一点地冒犯,不过他虽然出了两本书,本职和本色上还是一个商人,所以才被迫出来道歉,在哀悼日结束之后表示哀悼。我个人是觉得到今天为止,他和万科已经付出了足够的代价了,不过不知道网民们怎样对待。我不计划从中受到教育,更不计划从中教育别人,只取所需,继续观望吧。</p>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5-24 21:47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山鸡</i>在2008-05-24 21:04:55的发言:</b><br /><p>只有研究了才有可能避免出现那种一棍子打死人的状况。给罪大恶极的人打罪量刑,尚且需要充分取证,给他辩护的权利,并依据法律条文进行审判定罪,更何况只是对于一个给灾区捐款的人的言行进行评估和批判了,尽管他是富人。</p></div><p>王石的言行不必放大化,“网民对王石言行的评估和批判”也不必放大化。一棍子打死人就有点夸张了,怎么打,怎么死,王石和他的公关人士以及诸多知识分子其实一直都没歇着的在为之辩护啊,没人不让他们辩护的。只是反对的声音太多,一时他们的声音像是被淹没似的,事实上,各论坛一直打压、删除的倒大多都是反对王石的发言,挺王石的倒常常放在首页、长时间保留的,只是反对的声音太多,以至于这种在话语权方面的明显不平等都没有起到更好的帮助王石的作用,就好像裁判虽然大吹主场哨,但实力原因,王石的主场球队还是输给了网民的客场球队。 </p><p>对“网民对公众人物的评估和批判”一味打压,绝非好事。当然凡事有度,过激违法行为是另一回事。</p>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8-5-24 21:54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凌丁</i>在2008-05-24 21:32:45的发言:</b><br /><p>这句话我赞同,我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借用别人一句俗话来概括:装逼遭雷劈。 </p><p>王石大约是低估了中国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了,也低估了传统文化心理的作用和影响,触动和挑战了许多人的道德底线。假如他真的是个作家,他甚至可以更加无所顾忌一点地冒犯,不过他虽然出了两本书,本职和本色上还是一个商人,所以才被迫出来道歉,在哀悼日结束之后表示哀悼。我个人是觉得到今天为止,他和万科已经付出了足够的代价了,不过不知道网民们怎样对待。我不计划从中受到教育,更不计划从中教育别人,只取所需,继续观望吧。</p></div><p></p><p>是的.很多人都抵估了这个.很多人都以为"中国民众的集体意识"麻木了淡然了.不对.</p><p>就这件事而言,个人觉得,千万灾民少一个商人张五问题不会很大,但张五忘却十亿国人下场将会很惨.</p><p></p><p></p><p></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1637296[/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酒童    时间: 2008-5-24 21:57
<p>幸亏我们还有些记忆,一个老话题又一次被拎出来了:有些张五气焰太嚣张了,好像他那家底真是凭自个儿能力赚的.</p><p></p><p></p><p></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1638402[/lastedittime]编辑过]

作者: 凌丁    时间: 2008-5-25 00:35
<p>转一段,有这方面历史研究的网友请多介绍一点儿。不过跟王石的情况有所区别,因为他们是“对内根本无视员工的利益,对外以迫害公众利益作业赚钱的重要手段,奉行所谓只要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王石至少对内还很够意思。</p><p>====================</p><p>扒粪运动 <br />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了垄断。百来个经济巨头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他们为了巩固这种垄断地位,对内根本无视员工的利益,对外以迫害公众利益作业赚钱的重要手段,奉行所谓“只有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又称“揭丑运动”)。 <br />  <br />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把当时从事揭露新闻写作的记者们挖苦为“扒粪男子”,记者们却把它接收下来,自称“黑幕揭发者”(muckraker,直译为扒粪的人)。这也是这场运动之名的由来。当时的揭黑幕斗推动了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改革,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今天,众多记者、编辑仍遵循着先驱的脚步,为改良这个社会不懈地努力着。<br />  扒粪运动的背景<br />   南北战争之后,被解放的黑奴和数百万移民投入到机器化大生产中,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却未惠及大众,财富高度集中,资本家垄断市场,还与贪官污吏沆瀣一气。美国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似乎正面临失去灵魂的危险。 <br />  <br />   工业化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旧城市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大型城市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当时松散联邦政府体制下的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对州政府和大型工业企业听之任之,企业纠纷、劳资纠纷、城乡矛盾得不到解决,最后,是那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br />  <br />   报刊业给这些人创造了宽广的舞台。低廉、通俗的大众杂志报纸具有广泛的读者群,揭露黑幕的文章与民众休戚相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普通公民的关注、黑幕揭露者自身的责任感以及大众杂志所提供的宽松平台,催生了1903年至1912年这十年间轰轰烈烈的扒粪运动。<br /></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1647029[/lastedittime]编辑过]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s://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