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球友们
[打印本页]
作者:
不有
时间:
2009-7-13 17:15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亢蒙
时间:
2009-7-13 18:32
觉得内容上有失重的地方,前面的踢球回忆和后面“看望爸爸”的片段好像是两块儿使劲拼在一起的拼图,但其实“看望爸爸”那块要比之前的踢球回忆份量和体积都要大很多,我是这样感觉的。
作者:
不有
时间:
2009-7-14 08:47
哈,肯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可能是我觉得这样比较好玩...我担心的倒是别的,使这篇小说不那么像小说的一些地方..
作者:
贼牛
时间:
2009-7-14 09:42
我倒觉得有点意思,但有种线索中断之嫌。
作者:
陈卫
时间:
2009-7-15 02:01
极品。
结尾肯定还能更好!就是因为它使小说变成了90分。
而且我怀疑你“这篇小说不那么像小说的一些地方”的担心似乎也与这个结尾的某种没有继续按捺住有关,你觉得呢,我们都可以再想一下。
“看望爸爸”是大手笔。而且那里起承的节奏,就像杜拉《情人》里段落迂回的沉吟和咏叹。
“在空旷的公路上车速提到了100迈上下,”作为一个还没怎么坐过小轿车的孩子,似乎这里知道得多了点。
作者:
余余
时间:
2009-7-15 09:56
从看望爸爸起,变得精彩。有些句子可以再精准些,比如“大人们都神情沉郁,我不由得被感染,压抑住内心里的奇特情绪。”
学习。
作者:
段林
时间:
2009-7-15 10:45
叔叔在空旷的马路上把车速开到100迈时,他在想什么?他想证明或者表达什么?
当叔叔和交警交涉时,“我”面对别人的目光为什么感到羞耻,这是否有一点点暗示,“我”知道或者感觉到叔叔和妈妈有微妙的关系。
我总觉得如果叔叔和母亲关系微妙的话,这篇小说更有看头。
最后一段不要是不是更好?
作者:
不有
时间:
2009-7-15 11:31
有暗示,我以为现在这个程度刚刚好了,不能再深入了,他感到羞辱也不全是因为这个同事和母亲在一起的若即若离的关系,那样他也太奥斯卡了,这不是我的安排。而且为了更有“看头”而这么写,代价也太大了。
这小说弱点还挺多的,结尾如果删去,结构就真歪斜了,也许一上来就错了吧,但我又不想只写一个回乡的故事这么简单。
想了想陈卫说的,总之“差一点就是差全部”,前面也有露头的地方,不属于这个小说的声音急着出来。还是欠火候
[
本帖最后由 不有 于 2009-7-15 13:29 编辑
]
作者:
段林
时间:
2009-7-15 11:43
[quote]原帖由
不有
于 2009-7-15 11:31 发表
有暗示,我以为现在这个程度刚刚好了,不能再深入了
是啊!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09-7-16 21:06
这个结尾不错,否则就有点危险了。不过还是很有胆气的,小说写出来。整个篇幅比读的感受要短一些,比如说比重有倾斜,大概就是在结尾。
作者:
shep
时间:
2009-7-18 11:21
结尾用“憎恨”过了
作者:
demonyxy
时间:
2009-7-18 19:24
不有可能是因为文中的情节在自己生活中都找的到,才怕“这篇小说不那么像小说的一些地方”吧。不有好像还有一篇《风景》之前讲松林、气象站、回音壁总之一次旅行,中间写看流星,最后只一段写到作者对两地同时进入花期花的惊叹。也和这篇结构有点像,三个看似无关的部分,组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作者:
不有
时间:
2009-7-18 21:29
不像小说的地方,“女孩撞树”、“这不就是你工作的地方”,还包括shep指出的,都是,觉得语气不对。不担心它们来自生活真实,因为一旦作为材料考虑,就先被虚构过了。
其他还有,如这篇小说里“我”的年龄,忽大忽小之感,自己修改看的时候,也吓了一跳
另一个,“对于所要去的地方没有预期”,紧接着这句后面说,“地方遥远,是我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是想暗示只有到过那个地方,才会对距离有感知,但后面好像又表现的不是这样……可能是太放松了
[
本帖最后由 不有 于 2009-7-18 21:33 编辑
]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09-7-19 01:28
不要把“我到过最远的地方”写出来比较好
全篇看下来,这种解释跟这个人这件事关系都不大
比如“我看不见自己 但是这么觉得” 还有几处 说道车速 距离 都有种马上被跳了出来的感觉
想要精确的解释出来,但其实没这个必要
作者:
袁群
时间:
2009-7-20 22:02
标题:
网刊特邀评论
【特邀评论】
马耳|
黑洞与虫洞
不有在写《球友们》这篇小说时,或许面临着一个危险:他写得太顺畅了,以至于他觉得自己正在滑入一个不可知的黑洞。
对于一个比较熟练的作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很大的尴尬。他必须考虑如何把自己从不可控状态下挽救出来,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的小说。
也许正是在这样一个推动力的作用下,作者的思维才发生了旁逸斜出,从对球友们的描述转到了一次童年记忆上面。
这应该是一次葬礼或祭祖的仪式。但看起来却和仪式毫不相干。在阅读时,我被它完全陌生的形式吸引了,几乎忘了这是一篇名为“球友们”的小说。现在回想起来,这是因为它比较成功地复原了一个孩子的认知过程,让读者情不自禁地降低到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视角之中。
只是到了最后时刻,作者才不紧不慢地回到正题:在农村同伴面前的颠球表演。从形式上看,这像是对文章前半部分的颠球描写的一次变异性重复。在前半部分,作者描写了一个相貌老成的高中生的颠球,在他所有的举动中,只有颠球这个动作能稍稍显露出他的真实年龄,并让人看见他的前后变化。在结尾处的那次颠球,则是“我”实现心理逆转的时刻--“我”终于在外貌和行为都比自己老成得多的农村亲戚面前得到了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
当然,也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作者本来想写的只是一次回乡的经历,但对于一个绝大部分时间生长在城市里的作者来说,幼年时期的一次回乡,无论印象多么深刻,呈现到笔下的也只能是一堆形状不明、组织凌乱的碎片。如果缺乏理解地强行动笔,很可能会诞生一篇“散文体日记小说”的怪胎,而不是一篇纯正的小说。幸运的是,作者从这堆碎片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和他熟悉的世界相连接的点--足球。仅仅是从这个微不足道的小点中,作者打通了从一个陌生世界到一个熟知世界的虫洞,从而形成了这样一篇看似分裂,实则统一的作品。
无论怎么理解,我们都可以回到这篇评论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上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过于熟悉或过于陌生,都有可能使我们坠入失控状态的慌乱。为了达到一个比较平稳的中间状态,我们有可能需要找到一个虫洞,来沟通两个格格不入的空间。
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79/novel_2.htm#1
作者:
阿呆
时间:
2009-7-27 21:27
已阅,感觉结构上有点问题,前面可以再删。
作者:
林思南
时间:
2009-7-29 14:36
再看一次,再喜欢一遍。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