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凉凉的奔跑的夜晚 [打印本页]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0-6-7 16:00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6-7 16:12
占座 晚上看!
作者: 乌鸦十三    时间: 2010-6-7 21:59
读了以后,我很伤心。
我想,很多东西都是让我伤心的要素,整体也好,每个人物的情况也好。几乎没有停滞的情节,一个又一个,最后就让人伤心。塑造人物是我最差的一环,余余却能轻松做到,就是这样。
这样我就更伤心了。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0-6-7 22:39
余余的乡愁很美了,渐渐举重若轻了。好。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6-7 22:56
本帖最后由 陈鱼 于 2010-6-7 22:59 编辑

对于这篇的感觉
速度还是快了 人物和事件冒得太快太多
看得出余余很多地方都在化解(稀释)叙事的痕迹 但还是有点急
统一的纯净的气氛依然是出来了 而人物方面 我觉得还是有一点点不到位
丁球、丁妻、阿凤都蛮模式的(教堂那段也比较突兀)
阿青婆比较突兀
最真实的人物个人感觉还是“小姐姐”(“我”和小姐姐还是有蛮多一致之处的) 结尾的“转变”并不能让我感到小姐姐的远去因而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断裂——“半年后”这样的叙述并非总是产生力量
最喜欢的是第一段 我觉得所有美好的少女情怀都在那儿了 关键是 节奏是对的^_^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6-7 23:07
除了“我”和小姐姐的作用力比较紧密之外(但力量是顺的 两个人形影不离意见一致几乎没有任何冲突) 其他人之间都没有形成有效的力量 是各自独立的
也没有外部的力去和人物发生作用——如果说“成长”、“成人的世界”是一个力——它最终改变了阿凤和我们的关系、杀死了丁球、让丁妻上窜下跳、让小姐姐也找了个有刺青的男人——但这个力的描述并不特别 也就是说 美则美矣 依然让我感觉不到震动。。。
作者: wqawqa    时间: 2010-6-7 23:20
写人,人和人的关系,我也遇到很多问题,我发觉我很容易偏袒一些人物形象,而相对的,另一些人物的形象就算出现在较为复杂的环境和事件中,却没有那种描写的渴望,总显现出用力的偏颇感,缺少一种说服力
作者: 亢蒙    时间: 2010-6-8 01:25
小姐姐踢着双腿说,“这歌真好听,像有人用手在安抚人的灵魂。但就是有点长了。”

觉得这句话很突兀。
节奏有些不稳,忽快忽慢的,作者想描绘的人物和事情还是有些多,影响了小说的主线叙述,显得杂驳。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0-6-8 16:44
谢谢你们的关注。写这个小说最初的想法是想写写“人”。
好多问题确是如陈鱼所说的,“没有外部的力去和人物发生作用—”。他一说,我才想到,好多东西。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6-8 18:07
也没有外部的力去和人物发生作用——如果说“成长”、“成人的世界”是一个力——它最终改变了阿凤和我们的关系、杀死了丁球、让丁妻上窜下跳、让小姐姐也找了个有刺青的男人——但这个力的描述并不特别 也就是说 美则美矣 依然让我感觉不到震动。。。
陈鱼 发表于 2010-6-7 23:07


关于人物与外力的关系,陈鱼能否借别的小说或类似的小说,把这个解释一下?这点我有点模糊,因为我想到一种假设,即一个小说向着另一个相反的方向——即故意去淡化这个“力”去写,又会怎样?会不会也是一种成立?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10-6-8 19:06
本帖最后由 孙浩然 于 2010-6-8 20:04 编辑

谈到外力,基本是在说情节了,我觉得还是要看写法为先,情节本身是否有外力加入,不该去要求作者。像乌鸦十三的那种静态美学,也是不该靠外力的,只是还没写好。至于这篇,大概就适合写成美则美矣的类型吧。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0-6-8 19:50
如果加外力,那这篇将是另外的调调,另外的一篇,况且,我觉得也非余余本意。
孙浩然说的对,美则美矣。就是一篇乡愁。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6-8 20:35
本帖最后由 陈鱼 于 2010-6-8 20:37 编辑

回浩然和酒叔:
我觉得 一再写丁妻的转变 最后丁球的死、小姐姐的“半年后” 都让我觉得余余这篇或许不仅仅只是写一个美丽的乡愁 我觉得余余写的是人(或者人世)的“变动” 这样的话 我觉得这个小说有点节奏过快 力量过弱——嗯,如果是乡愁 我倒觉得反而节奏要更慢一些 商榷!
回生铁:
小说应该有无数种可能性吧 我看的《一把雨伞给这天用》就是这种淡化力的——当然“淡化”有一种作者主观的成分 更确切的或许是 在文本的最终呈现上是没有强力的痕迹的 一个鞋子试穿员琐碎无聊的一段日子 就是这样 但是慢节奏营造的氛围却一直很好的笼罩 像一直存在的琐碎无聊偶尔有感悟又立刻被无聊淹没的日子 是契合的

这里再多说一点的是(不知道对不对。。。)
浩然说的“不该去要求作者”我觉得很对 对于写法的讨论还是要看是否符合恰当 但是 这篇余余的小说我觉得相对于她想要的效果可能还欠缺了一些——当然啦 也是揣测啦 这点也请余余来谈谈^_^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0-6-8 22:05
我觉得余余写的是人(或者人世)的“变动”
同意,这没问题。
我读过余余几篇,大都故乡情结。余余,该跳脱出去了。
还是余余自己说说~~
作者: 孙浩然    时间: 2010-6-8 22:39
回陈鱼,我说的不该要求作者,是指写法以外。写法上都可商榷,但写作的出发点是作者自己的,人家要怀乡,你我读者就不该说怀不得。
说到这里自然要提《在酒楼上》,也是怀乡,也有外力(而且丝毫不淡)。但是他的怀乡与这里说的外力浑然天成恰到好处,并不让人读出怀自己的那个乡的私心偏重。
这个要求还是高了,我自己做不到,只能先吹。说没有想写人间,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多多少少难说清。但是也不该这么分,怀乡了,就不够。用这个大道理一压,搞的作者的那点私心不敢表露,但本身还没有进到下一阶去。我觉得还是要等自然的,把乡怀掉,把情抒掉,方向自然会转。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10-6-8 23:18
看的时候想到两个黑蓝作者的小说,一个是总得要从树上下来,一个是罗思萍。这两个都是写小孩的,但可能都要比这个小说的主人公的年龄要偏大,都在初中甚至初中以上。另一个就是篇幅,小冯的小说的对话要短,宇文光的对话也短,不仅短,而且少,在整个小说所占对话篇幅少,而且整个小说的篇幅也不长。所以对话部分显得容易辨认,容易梳理,也容易逃避一些日常对话中非常容易进入陷阱的遭人诟病的小坑。余余的这个小说,整个小说的长度、对话内容、方向和篇幅上也好,在这方面都是“长”的,也就意味着容易出现问题的。
另一个,冯和宇文的对于对话之外的语言,没有采用很多第一人称式的写作办法,在加入“我”的世界观的观察方式的时候要更小心,更细致,也更避让,避让那些容易流露出小孩子习气的东西,但不是不流露,而是流露的分寸是经过仔细和反复思考的,确认它不会因为过分凸显“孩子”的身份而出现的过分和阅读时读者会认为的扭捏。事实上其实作为成人,无论如何对于小孩子的表达上只能用“少”无法用多,而刚才我所说的,我想过,似乎也因为小孩是个很难解的东西而有种避让法则的意思。而且你也不能不去写,而且比就要比这个拿捏,这个就是写作吧。这些都是我看的时候的一种比较。
余余这个小说在对话和一些小说中对外在事物的看法上有一些小孩子的东西过于流露,肯定是有点超过这个阅读者心中的“度”的。但我不认为它确实不好,因为我相信余余在这上面肯定也是思索过的,而且她的经验甚至是双重的……但这个我还是要问一下余余。另一说就是,我也在疑惑怎么写孩子,这个我(们)现在认可“度”是不是有待重新判断。
在重回那个年代的时候(应该比我所处的要早几年,霍元甲好像是83还是更早点,76年左右这个样子在小晰当年的时候吧,我猜的),初一的小女孩谈朋友可能会有,因为小姐姐这个人好像本来就,是吧。但还是质疑一下结尾处阐述这个,它的意义不太大。而且完全停留在一个结束语上──这个我也想质疑一下是不是真的不能这样停留在一个完结版的结束上,但我想是无效的,因为就是这种彻底告一段落的完结让我们认为它确实作为小说的收尾不太好。所以结束还需要思考一下。包括以丁球的死确实也需要琢磨一下,但其实是可以死的,看死在哪儿,因为死这个动作确实大。包括陈鱼说的阿青婆,这些地方要说都似乎有点典型了,但这种典型的创造是传统作家留下来的很讨厌的一笔财富,我总是在想,是不是不能一味地全然否认而丢掉典型中的一些好的东西。因为从这一点上来看,“不该要求作者”是需要的,因为再旧的东西对于没写过的作者而言,需要经过。
总的来说,余余的小说一个比一个好,也一个比一个要更趋向于它自我的完整和在写作中的寻找。我蛮想加入你们的讨论的,但我先说完我看到的之后的话明天你们继续聊的时候我加入吧。
我说的虽多,没什么结论的。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0-6-9 10:25
本帖最后由 余余 于 2010-6-9 10:29 编辑

酒叔说到“乡愁”这个词,写时没想到。大概就是怀着那样一个情绪吧,怀念儿时的村庄,怀念那时的玩伴。小说里的事件基本是生活中发生过的,除了去教堂、理发店那些是虚构的。孙浩然说,“把乡怀掉,把情抒掉,”,好像就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 可能我就是要把那些情绪找一种形式来“泄露”、“表达”一下,而我用了小说的形式,也许随笔也可以。  因为这样的私心,大概也损害到了这个小说。

回黑天才:小说的时代,应是80年代初,86、87吧。这里安排了《霍元甲》电视剧,可能有偏差。“余余这个小说在对话和一些小说中对外在事物的看法上有一些小孩子的东西过于流露,肯定是有点超过这个阅读者心中的“度”的。但我不认为它确实不好,因为我相信余余在这上面肯定也是思索过的,而且她的经验甚至是双重的……但这个我还是要问一下余余。”——这个?写时,真没认真思索过。


  可能的话,以后还会写一个儿时村庄的小说,再长点的,人物再多几个。这一篇显然还不能满足这个愿望。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10-6-9 10:28
首先向楼主表示嫉妒。
然后挑点毛病:
小说的题目很有意思,可是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奔跑”的动感,至少没有那么突出。题目所暗示的那种清凉的黑暗之心在行文过程中有了丝丝的表述但还是没有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也许是由于对人物的刻画有点片面,浅显,主要还是作者本人生活平淡,幸福,也就无法想象无法描述那种深入骨髓的悲喜人生。
针对这一点想向各位高手请教:是不是小说作者无法想象别人的生活,如果自己对某一事物没有深刻的认识,自己的文章是不是也会欠缺深度,倘若如此,会不会概念先行。
小说的第一段确实不错,只可惜这段所引领的气息在后面的文章中越来越弱,甚至在某些地方中断了。相比较以前看到的男男的《少年事》,气息不够纯净,缺乏节奏感,对话的描写有些地方也比较造作。
作者: 余余    时间: 2010-6-9 10:33
首先向楼主表示嫉妒。
然后挑点毛病:
小说的题目很有意思,可是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奔跑”的动感,至少没有那么突出。题目所暗示的那种清凉的黑暗之心在行文过程中有了丝丝的表述但还是没有达到震撼人心的 ...
lostboy 发表于 2010-6-9 10:28


呵呵,我老起不好题目,这个也是乱起的。你说到了第一段,我得说下第一段的情况。第一段是全文写完后,在修改时另外加上去的,写下时,我甚至觉得这得是另一个小说的开头的了,但后面的都已完了,不忍心再推倒了。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6-9 10:55
余余的小说确实一个比一个好。觉得余余这篇取胜在整体结构,很简洁,很纯正(除了第八部分写阿青婆在整体上显得虚弱)。整体上看上去很美,我想这种阅读后的整体印象应该是由她的叙述口气烘托出来的。如果不是余余的特殊小孩口吻的叙述,我会觉得整体会显得过于简单,过于虚弱。但用小孩子口吻叙述,会给我一种小学生周记式的组合,就觉得很合适。而且观察点也是小孩子的特点,简单而快乐,或者单纯而忧伤,她忽视(或者说回避)了更多潜在的复杂关系,而像是单单记录她所看到的和直接的感受,这反而能使人读起来觉得自然可信,她不带深层的分析,但整体上有种完整而弥漫着“危险”的气息。我反而感觉结尾收在那里也挺好的,跟行文的口气很合,把一种“单纯的了不起和意外”的口气收束住,有种“就是这样”的感觉,跟前文是一致的。我觉得典型是个讨巧的写作手法,回避了很多复杂的问题,但这篇恰恰就是很讨巧(观察点和短章节的安排),所以我觉得还满合适的。但这种写法会让人觉得格局小,如果要成为精品,应该需要更精准的行文(撒开一个小网也要每根线都清晰),但这可能也会产生很严重的写作阻碍,要怎样小学生的口吻又有精准的洞察力、抉择力和组织力,真是一个大难题啊。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6-9 11:16
20# X

我喜欢你的头像
作者: 袁群    时间: 2010-6-21 00:28
标题: 90期网刊特邀评论
【特邀评论】

乌鸦十三|不同的方式

  最近,读了黑蓝上很多很有自身特点的小说,就算只飞快浏览一遍,也能感觉到多种不同的写作方法。
  其中有些讨厌,有些喜欢,有些讨厌但知道不错,有些喜欢同时也知道有明显缺陷。不过,好坏并不重要,被人厌恶或者喜欢也不重要,这些可能在某些时候会变的重要,但在这里,在简单的时刻,在互不相识的人们共同聚集的地方,并不重要。这里只要你投入进去,首先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方式投入进去。因为我们都知道,也许某一天,你就不可能再投入了,某一天(这一天谁都不知道何时会到来)清晨你醒来,忽然就发现,忽然就知道,你再也投入不进去,你的这条路结束了。
  在此之前,真的,别的都不重要,只要投入进去,就像整个世界空无一人那般投入进去,以你自身的方式。
  是的,以你自身决定的方式。
  下面说说《凉凉的奔跑的夜晚》。
  之所以特别想说这篇,是因为这是一种和我完全不同的写法。余余一开始就了解小姐姐,一开始就知道她,相信她,明白她,然后是丁球,然后是阿凤。我嫉妒这种写法,因为我做不到。小说后面有很多讨论,我没有参与,一方面是文字带给我的伤心感觉迟迟没有散去,另一方面就是在考虑这种完全不同的写作方式,考虑它的优点和缺点,考虑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余余的,从人物出发,从这些角色出发,产生了种种事件,这里坚固的是人,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这些稳定的人物,包括第一人称的“我”,情节围绕着他们之间的关系运动,情节是第二位的,这也是为什么会说感受不到“推力”,事情好像很自然的发生了,优点就在于这种举重若轻的流畅,缺点是没有让人注意的向上向外的力量,留下印象的是这些人,已经消失的这些人,至于他们发生了什么,好像都是些似曾相识的事情,不能让我满意的,总是在发生的事情——成长,分离,沟壑,世俗,生死——但依然出色,很有效率,很简洁却不单薄,一种丰富的收敛住的感情。
  我的,从情节出发,从最初的思考出发,其中有一个个人,但这些人可以是任何人,也应该是任何人,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重要的是发生了这些,发生在你,在我,在他,在她这里,避免不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他,他就是她。所以我不用名字,我喜欢通用的东西,数字,狗,字母,称谓,真假也不重要,事情一旦开始,就有了自身的逻辑,不是在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可以改变的,人物是配角,他们在想,在说,仅仅是因为需要有这些思想和语言来产生小说,优点是很容易制造自成一体的小世界,贯彻再费解的思想在这个世界中都是简单的,缺点是没有值得纪念的人物,没有角色,没有他们之间的互动,互动了都没有用。
  就像是两种不同的梦,余余梦见具体的,有特征的人,他们在做某些事情,我梦见具体的,一件件连续的事情,看不清面孔的人置身其中。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这样的问题我当然回答不了。其他的小说,柴柴的,小馊玫瑰的,隐忍的,asui1003的,区别都很大,大概出发点就不同。我记得谁说过,“一个人一辈子其实都在写同一篇小说”,这句话后来被博尔赫斯扩大为,“所有的书,都是同一本书;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人。”即使是卡尔维诺这样尽力拓展自己的家伙,在他多种文体和风格背后,也有着“求变”这种贯彻始终的东西。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不同,发展开来只有更加不同。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互相观察,互相想象,互相理解,以我们各种不同的方式。明白大家都不相同,是很重要的,它能帮你稳定自己,帮你更宽容的看待他人,毕竟我们的不同,恰恰是我们最相同的部分——每个人都和别人不一样,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反而是完全一样的。
  好像又离题了。离题也不要紧。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说一件事情而已。对吗?我说这些,其实仍然在说《凉凉的奔跑的夜晚》,我说《凉凉的奔跑的夜晚》,也不过是在说这些。
  对吗?
  只是不同的方式而已。
  就是这样。

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90/novel_2.htm#1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