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开往工厂的长途客车 [打印本页]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8-3 22:22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8-4 00:08
这篇读完感觉是有点慌乱和感情溢出 很多细部都有一点色彩过浓 用力过大 节奏也偶尔抽搐 应该是一个能放段时间再好好熨一下的作品吧?
作者: 亢蒙    时间: 2010-8-4 00:42
他一手提着装着橘子的红色塑料的

有个错别字
感觉很好,结构也很讨巧,三个段落呈ACB的形式很有意思。在小说的最后描写那个吃橘子的人有些刻意了,但总体来说x的进步很大,小说变得凝重和浑厚了,非常不错。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8-4 01:45
很亲切,浓浓的岭南民情,肠粉车和桉树,还有小生意人的惯用语等。更亲切的是关于长途大巴的描写,那种混乱的上客方式,让人不安的票贩,粗暴的车主,超载与稽查超载之间的博弈,等等,都非常真实可信,非亲身经历过的人是写不出来的。而且X同学在叙述上也很有耐心,非常稳。这是一篇很认真的作品。要说美中不足的话,首先是对白不够生动,较套路化,没有特别出彩的能一下勾勒出人物性格或足够深刻的有所象征的那种对白。换言之缺少神来之笔,略显平庸了。其次是,我觉得整篇的叙事情境过于平淡。我所说的平淡不是指情节平淡缺乏戏剧化冲突的高潮,而是指情节表面以下的气息稀薄。用俗话说就是气场不够强。花了相对较长的篇幅,营造出了毕业在即前路茫茫的气息,但是,这样费力是否讨好,效果具有感染力吗?我觉得这方面非常值得借鉴的是海明威和卡佛,有时候他们寥寥数几千的短篇,情节以下的信息却惊人地丰富,同时又足够深刻。此外,有时候一个片面但生动的细节描写传达的信息量是惊人的,也非常容易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效果远比花十倍力气做综合的描述好。
作者: 段林    时间: 2010-8-4 15:33
1003在小说诉求上囿于传统了,你所提到的人物性格塑造、心理描写服务人物刻画、有意为之的象征等,也许只是经典名著阅读所留下的表象影响,你指出的“平淡和空洞”,我觉得反而弥足珍贵,这表明华语小说也在朝着真实、不做作而去,在靠近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当这种向真实靠拢的愿望契合了生活沉淀、好故事、好结构,所迸发出的能量也许并不比海明威卡佛差多少,甚至可能为文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一些方向。就当下的华语小说而言,相对于去刻意攀登那冰山的8/1,去构思博尔赫斯那迷宫结构,去克隆卡夫卡的荒诞变形,去吸取马尔克斯的魔幻气息……华语文学更需要的是靠近真实的勇气,不耍花招,不玩小聪明,克制下意识的针砭时弊,克服因为镌刻真实生活(甚至自己的不堪行为)而带来的逃避感,华语小说的出路才会开阔,否则写作只是换了件故事外衣的传统经典复制,小说也就在靠近小说月报的同时走向僵化了
我的个人观点。。。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8-4 15:59
不耍花招,不玩小聪明,克制下意识的针砭时弊,克服因为镌刻真实生活(甚至自己的不堪行为)而带来的逃避感——阿姨说的很好呀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8-4 16:41
5# 阿姨…别这样

啊哈,一上来就读到阿姨同学针对我的文学理解的观点,本来这个不该跟在X同学的小说后面的,但X同学不会那么小气,呵呵。

或许我对文学的理解比较传统和古板吧,而且我的阅读量有限,在读到的作家里,感觉其写作和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和态度有切合面的,我都取而用之了。所以我倒不觉得是局限和突破之别。至于你说的“华语文学更需要的是靠近真实的勇气,不耍花招,不玩小聪明,克制下意识的针砭时弊”这些见解,也同时是海明威和卡佛的见解啊,甚至我也一直以此要求自己的。而“克服因为镌刻真实生活(甚至自己的不堪行为)而带来的逃避感”这一点,或许像你说的,有所局限,也有点过时。但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文学的方式是扎根于一个人的理智和情感的方式的。如果我本人的世界观比较迂腐过时,但我在写作时却追求新颖超脱的表达,会不会成为了虚伪的写作?我当然希望有一天自己能达到你提出的境界,不再纠结于小格局的情感里,看破风云,写出像《乞力马扎罗的雪》或《大双心河》一样大气的作品。但问题是我现在达不到。我的人生态度还远没有那么超脱和豁达。对于我来说,可能需要提高的不仅是文学视野,而且是人生视野吧。这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人生有目标也是好的。

说回我给X同学写的评论,我其实已经尽力把自己主观的那些标准和追求筛去了,留下的都是我认为比较客观的内容。但是一方面可能我还是不够谨慎,仍留下了带有个人倾向的见解;另一方面我是初读X同学的作品,对他历来的作品缺少纵观的视野。这都是我要警惕的。同时对于你提出的文学见解,我确实在尝试理解,对于你说的对“真实不做作”的追求,我是非常认同的。事实上我也在实践中。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8-4 17:55
谢谢大家阅读。asui1003同学,我想其实不必太回避个人倾向的见解,你的评论若不是你的个人见解那就没意思了,不需要公允嘛,只需要个人可贵的洞见,你的一个个人倾向的想法,有时就能打开别人另一种思维,那不是非常好吗,呵呵。最近好忙,过几天我再参与到讨论里面来。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0-8-5 09:27
事件和情感都给人非常真实的感觉。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它体现了一个写作者坦诚、认真的态度以及一种良好的追求方向。但小说这种题材,只有真实是不够的,虚构应该是小说的要素之一。读一个小说,可能很多人都并不关心作者的那点小情绪,而是希望能让自己沉入进去,自己就是主角或主角的一部分。因而,作者应和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保持距离,不能让人觉得,文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即使“我”是以自己为原型,也要能跳出自我,像是在写别人的事件。一点浅见,与你共勉。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8-5 19:24
的确写得很克制不激动,展开得也有章有法,呵呵。结构安排没有太大的新意就如同行文过程中没有多少让人为之心动的点一样,再就是个人感觉题目起得有点“碎”了,分散了重心。
回想自个儿论文答辩那会儿,忙得可是头顶冒烟呐而文中的“我”还有时间帮家里干活……真是时代不同了。
作者: 破冬角    时间: 2010-8-5 22:32
如果作者倾心于叙事,那么表达就应该简洁有力,不在“事物”上作过多停留,除非这种停留对故事整体是有益的。而X,我粗略认为你目前更倾心于“事物”而非“事件”,让你感兴趣的是那些细微的、人人都知道却又不甚清楚的事物的形状、气味和质地。比方说:光影;一个姿态;在某个时刻,某件事物与环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当然,说到底,事件最终也是在表现事物,但在我看来,迷恋事物的作者,往往容易在叙述上和事件脱节,造成有些地方为了叙述而叙述,虽然这篇比较节制,但还是存在不少这样的问题——尽管你自己知道这点并且对此不很重视,但我还是给个建议,忍痛割爱吧......
共勉!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8-6 00:56

陈鱼:我习惯边写边修改,如果过后要再修改的话只能重写了。“节奏也偶尔抽搐”这个我也是我最最头疼的问题,我想冬角说到的一些情况可能是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转折和过渡我一直处理得不好,希望以后能写好。
亢蒙:thanks!虽然写作存在很多问题,但看到鼓励感觉很好。
asui1003:你提到的几点我还需要再想想,有些问题我还没有意识到。
男男:嗯,小情绪出来冒头是件让人脸红的事。“不能让人觉得,文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这句我大概能看懂,又不太懂,能否进一步讲讲。
游客:题目提得极是,一开始构思是只有第三部分的,但在写第一部分的时候想到第三部分接着写下去会感觉“口气很缀”,所以调整了整个结构安排,把最后一部分放在了中间,然后它就被我写得最长了。。。“行文过程中没有多少让人为之心动的点一样”这倒是一向的喜好,我喜欢平。
冬角:“迷恋事物的作者,往往容易在叙述上和事件脱节”这句说到我心里去了,而且也重视“脱节”这个问题。我想如果能把这个难题处理好,会写出自己更满意的东西来。我很重视事物如何被感知,所以使力会有所偏颇,谢谢你的建议。但我觉得比起“割爱”,更重要的可能是衔接。
谢谢大家帮我抠出这些问题,单凭我自己去抠很多东西很容易被自己否决掉或忽略掉。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0-8-6 08:46
我的意思是,写一个人物,如果是以自己为原型,就要与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跳出来,好像是别人在看自己一样。只有这样才看得更清楚,且不受原型的拘束。
作者: 酒童    时间: 2010-8-7 09:30
X,我读了。
我跟阿姨弟弟的想法差不多。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8-7 17:02
谢酒童叔阅读。这篇让我比以前更清楚自己的写作状况和问题,特别是冬角和男男讲的问题,我想了又想觉得很对,还有游客说的缺少让人心动之处。
作者: 马耳    时间: 2010-8-9 16:18
难得看到X写这么长的作品,我看的时候也是感觉比较平淡了点,也许是太向现实生活靠拢了,有些地方有点复制生活的倾向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时间去沉淀了。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8-9 20:07
也许是太向现实生活靠拢了,有些地方有点复制生活的倾向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时间去沉淀了。
马耳 发表于 2010-8-9 16:18

恩,记住了。
作者: 黑天才    时间: 2010-8-9 21:19
不耍花招,不玩小聪明,克制下意识的针砭时弊,克服因为镌刻真实生活(甚至自己的不堪行为)而带来的逃避感——阿姨说的很好呀
陈鱼 发表于 2010-8-4 15:59


一直看下来,看到阿姨这句,又说得不错又是那种以主旋律的口吻说出的不错的话,刚想夸一下,现在只好变个方向说下。

“我”的状态表现得薄了些,《下》的对话有点碎,再就是陈鱼所说的一些“细部都有一点色彩过浓”。
好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如果这个没办法修改(结尾其实不错,有意的闲笔很不错,而且避开了与小说的冲撞),再写一到两个的话,这一两个肯定会成为非常好的小说的。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8-9 23:09
我对南方的气氛不是很熟悉。

放一放,真的要把它放放,放半年、一年,再改(如果你还乐意的话),一定会更隽永。

就如同画画。你刚画完,也许觉得哪里不对,但怎么改也不满意。放一段时间,自然构图、身体比例的地方,就好改了。

人生理年龄导致的成熟,也是在创作中不能忽视的。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8-9 23:35
我对南方的气氛不是很熟悉。

放一放,真的要把它放放,放半年、一年,再改(如果你还乐意的话),一定会更隽永。

就如同画画。你刚画完,也许觉得哪里不对,但怎么改也不满意。放一段时间,自然构图、身体比例 ...
生铁 发表于 2010-8-9 23:09


嗯,以后写完让它搁一段时间,先看看自己能不能发现一些问题,争取先过来自己这一关再拿来给大家评论。有些问题最终还是得让自己亲手解决。
“人生理年龄……”这句是说……?
作者: 生铁    时间: 2010-8-10 00:38
我说不清。你也不必去想。
作者: shep    时间: 2010-8-10 06:59
要我说,1003有一点没想通:短篇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不能与长篇小说相比较。完全是两套拳法。

对于x,修改的空间还有不少,而且开头的“如同虚构般紧贴着地面”这种话不很舒服。

阿姨的话令我警醒,但同时也令我想起“矫枉过正”四个字。所谓文艺观念,仍还是世界观,对作者来说要格外小心的是:不能怕冒险,也不能不尝试极端的东西。

今天起得真早啊,我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8-10 09:06
是啊,起得真早。
作者: 司屠    时间: 2010-8-10 16:00
矫枉必须过正啊,呵呵。。下了看。。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8-10 20:30
本帖最后由 asui1003 于 2010-8-10 20:50 编辑

22# shep

我理解了啦,我迂腐了,在有的短篇里哪怕完全抛下人物都行。人物刻画并不是小说的唯一表现手段,很多现代主义的小说,像卡夫卡的一些短篇,人物基本是空白的。所以也可以说,它在今天甚至也说不上重要手段了。X同学这篇作品里的叙事是非常清晰和具体的,人物当然不能不交代,但也没必要刻意在这方面寻求突破。我只是当作一种启发而发表观点,自己也知道说得过于一板一眼,而且连我自己都未必遵循,意义非常有限。X同学会明辨是非的,呵呵。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0-8-11 03:45
我看完了,我觉得好好啊,它的好是因为你根本没法改了,因为小说的语言真实而固定地吻合着“我”、或者实际上也就是作者你——初涉社会的——木讷、紧张、不安、混乱、既想改变什么又无能为力、既有丝丝憧憬又淡淡地灰心大于憧憬的状态,而这,不正是你从生命深处最想写这篇小说的最初动力吗?我觉得,你达到了目的,而每个小说只能达到它自身的目的,它不可能也没法达到其他所有小说共同的目的,因此,你可以对这篇小说具有基本的信心,——事实上,从某些气息我感到你其实一直对这个新完成的小说有着隐秘的信心,只是你隐约觉得这个小说最大的动力——“初涉社会”——似乎不值得人们去理解和了解,于是这份信心就随之消沉了。
和小师傅的相处、特别是爬山那段,还有民工剥橘子那段,写得多好啊,剥橘子看得我都要掉眼泪了……
毫无疑问又不可能完美,甚至问题太多,但是这些欠缺根本没法改了,改到最后,也许漏洞填补了,但这个小说最大的动力源——“初涉社会”的那份呆滞和混乱也改没了,如此,就算这篇小说最终结构完美、语言精炼,它除了是篇文章之外还有什么用呢。一个特殊(阶段)的小说,同时规定了它特殊的衡量标准,这新的怪异的标准是小说的一部分。就像这个既丑又笨的题目一样,活在这个小说状态里的你,就只能这么丑笨。而这丑笨证明你还活着。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8-11 15:35
有时我会为自己不想修改已完成的小说找到借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想通过让自己成熟来达到写作的成熟,觉得这是我想让写作跃进一个层次亟需解决的问题。我感到这是一个度的问题,我需要让自己达到某个“成熟度”。所以写出来的小说感觉就像一个参与提升自己过程的“见证”,一方面我想留住它这种状态(当然你说出“特殊阶段”之后我才更确定自己的这种想法),另一方面,我觉得这些“成长中”的小说不具备“完整性”,只是一个过程,所以也就懒得修改。这是用力侧重点偏移。
这篇写了很久,从春节的时候开始构思,开学的时候开始写,确实是契合当时的特殊状态,而且有种我觉得并不可笑的想法:“我想在踏出校门之前好好地用一种很‘文’甚至很刻意的叙述语气结束它”。断断续续地边写边改,构建故事的能力还需提升,基本写的是自己之前就设定好的开始和结局,有些地方看起来像硬拧扭转过去的。因为写作时间跨度太长,有段时间心态变来变去的,找不到最初写这篇小说的那种心境,第三部分是开始工作之后写的,差不多已经丢掉了那种有点自怜和怜人的心境了,所以写得短而急。
我老为自己找各种借口解释存在的问题,因为我也想弄清楚这些问题和好处是怎样造成的,说到底还是老从小说之外用力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因为觉得自己处在一个不太稳定的心理状态中。我略微感觉差不多应该更把力量转移到小说内部用功了,希望自己能内外兼修。
其实这篇也有突破自己心理障碍的地方,虽然取材是自己的生活,但写的时候还是会想站出来看看自己的样子究竟会怎样,甚至美化他。写到第三部分,我在犹豫要不要把“潮州”这个地名写上去,还是要虚构一个地方或者干脆模糊带过,但最后还是鼓起勇气写了进去。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觉得一下子有种坦然的心境去接受我所写的那个小说了。
谢谢。
作者: 袁群    时间: 2010-8-21 00:07
标题: 92网刊特邀评论
【特邀评论】

X|X的《开往工厂的长途客车》

  X写的小说不多,因为他没办法写得快,不是因为对写作质量的精益求精,而是没有持续快速写下去的感觉(状态)。从上一篇小说起,他的写作开始关注整篇小说的格局,但在《开往工厂的长途客车》中,恰恰整体格局处理得很失败。
  比较合适的处理应该把“上”部分精简成为三分之一,把“中”部分写得更加扎实,最后一部分更应该是这篇小说的重头戏,可惜被他忽略了。在前两部分打好的基础上,第三部分应该成为这个基础平台上的主体,把前两部分已经处理服帖的情绪融合观察到底,可是第三部分成了略带交代式的叙述了,让人觉得可惜。
  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原因是作者到最后怕是失去了写好这篇小说的耐性和信心,所以随意做个了结。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篇里的那个失败的开头。
  这个开头作者把一些很浓烈的情绪抒发出来,交代了太多的细节,让他一下子处于“知道得太多”的位置上,不利于小说产生某些微妙的视角,形成一种强烈的自我心理暗示,从而阻碍小说顺利地发展下去,让作者在后面丧失了扭转局面/语气/心情的能力。写作的情绪和格局在第一部分中被限制了下来,并且陷入了一种试图寻找另外突破口时所处的紧张状态中,这在他那些在叙述中显得细节肿大的左突右撞的描写中。
  中间部分显得好一些,可惜该丰满的地方不够丰满,致使和小师傅的关系没有更好地凸显出来,而是停留在个人心境的书写上,显得较为浅薄。但是这部分呈现的一些视角,以平静舒缓的方式观察着工厂和工厂后山的环境时显得比较自然而有感染力。但很显然X是个慢热的作者,把一个问题慢吞吞地写到一定热度的时候却转而写另外一部分,失去了继续挖掘的深度。
  这篇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它的发展显得太过信马由缰,没有一个明显的线头牵引着,由于把故事发展的中间部分放在最后而刻意制造中间断层来减少线索空缺的缺陷感,稍微减弱了一些坏的影响,但总体事件上的安排停留在只是满足于作为一种现实而恰好发生过,而不是作为一种虚构的艺术而必须出现的内容构建层次中。
  希望X能越写越好。

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92/novel_4.htm#1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0-8-23 10:48
这个评论是自己写的啊?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8-23 11:15
是噢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8-23 11:58
融入了朋友们的意见写的。
作者: 老残    时间: 2010-8-23 12:40
有一阵子,我也很迷恋着力去写一些“影子”这些细节上的事物,后来感觉真的太在意了,放弃吧,如果从整个小说来看,某个事物对整个小说的叙述没什么太大帮助,大可以不用去写了。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8-28 19:57
力度稍微放缓就更好了,描写紧紧贴着描写的内容会产生负面影响,一种类似缩水的负面影响。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8-28 21:03
力度稍微放缓就更好了,描写紧紧贴着描写的内容会产生负面影响,一种类似缩水的负面影响。
Guest from 113.x.x.x 发表于 2010-8-28 19:57

这个指的是……?愿闻其详。
作者: 林树    时间: 2010-9-28 17:32
读了好多遍,断断续续的。不多说话了。
今早,押了它一把。嘿嘿,望能摘得这届的桂冠。
作者: 六点亡羊    时间: 2010-10-17 03:48
看了两段,对之前的设想是粉碎性打击。
作者: 韦乃文    时间: 2010-11-16 20:20
有些小情绪很迷人。有些东西可能不适合修改的,不够壮。
作者: lostboy    时间: 2010-11-22 21:35
月光让路灯下的影子沉静柔和,如同虚构般紧贴着地面。
这个句子倒是一锤定音,确定了全篇的基调,只是有些词用的有些俗了,大大减弱了它应有的力量。
好久没来,恭喜x .
作者: 剪刀手小黄瓜    时间: 2010-11-25 21:40
本帖最后由 剪刀手小黄瓜 于 2010-11-25 21:41 编辑

很好看!感人! 好象可以复制到写字板再复制过来,行距会大一点点,看着漂亮些。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11-25 23:21
39# 剪刀手小黄瓜
好啊,下次试试看。本来是打在Q10上的,后来复制进word里面编辑了就直接粘上来。
作者: V    时间: 2010-12-5 19:58
没有什么实质性建议,只有一句话:写的真是好,我竟然看完了。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