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蓝论坛
标题:
为什么你不待在家里
[打印本页]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9-27 01:43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15 点金钱
才能浏览
作者:
江冬
时间:
2010-9-27 16:51
有些句子相当喜欢。
有些地方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主要是在语气上。这些地方使作品的力量有所涣散。如果不迷恋他人的表述方式直奔目标而去会更好一些吧。
总体上还感觉这个小说的路子走得有点窄,表达出的东西有点单薄,主人公的形象及情感也有点浮于表面。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9-27 22:21
2#
男男
是啊……用第一人称写作就很容易暴露,我模仿那些作家的语气和表述,心里应该始终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警惕自己……我写作确实还很稚嫩,暴露问题是好的。小说里的“我”的人物形象,是唯利是图、虚伪、冷酷、善辩和果断,可能这些特点太符合一般人认为的“奸商形象”了,加上描写的事件也比较典型,所以显得流于表面。非常感谢男男的意见!
作者:
亢蒙
时间:
2010-9-28 15:49
每次看小说我到了结尾都会期待像《严肃的男人》那样又有张力又值得玩味,抛开一切,就为了这个结尾,我也觉得这篇小说是我最近看到最好的一个结尾。
小说代入感很强,题目觉得还是柔了,冲击力不足。
作者:
陈鱼
时间:
2010-9-28 22:16
不喜欢的句子:
倒不是说她天生丽质,但无论哪个像她那么年轻的女孩子,在化妆品和服饰上花了和她差不多的钱,看起来都和杂志上的模特差不了多少。
所以,我们不是为了争夺那个客人而打起来的。用史学家的口吻来说,我们的这次冲突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他说话时的神情更像电视剧里的黑社会老大,而不是警察。
喜欢的句子:
因为那只蛋糕小得承受不起那么沉重的岁月。
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个我交往过的女友我都喜欢。
这个地方:
我往后靠到椅背上,田抚云正和另一个女生说着话,餐厅里的桌子几乎已坐满。我掏出手机看时间。
“为什么啊?”女孩问。
“你不狠就会被人吃掉,”韦一辉说。“商场如战场。”
“我做我的,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女孩说。
“你这样想,别人可不这样想。”韦一辉说。
我突然觉得喉咙有点干,我想站起来动一下。
我觉得还是弱了 应该有个更心惊胆魄的东西?结尾确实好
小说里的“我”的人物形象,是唯利是图、虚伪、冷酷、善辩和果断
——为什么我读出来完全不是这个感觉? 这个人物真实极了 相比于这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的小说更吸引我的是他在怎么样的一个“人组成的环境”里 我更喜欢你小说的氛围 节奏的舒适和细节的可信 男男提到的 应该是个更大的问题了 不在这个小说身上 在asui身上吧?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9-28 23:39
谢谢亢蒙和陈鱼的意见,万分感谢!
陈鱼提到的具体意见,我会在原稿里修改的。之前我认为,一篇小说写完就写完了,有时间修改还不如写下一篇。但现在我的观点变了。包括之前写的几篇我也参考大家回复的意见做了修改,其中两篇想进一步扩写。我想在年底前修订出一本短篇集,名字都想好了,叫“城中村”,就是写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最多接触的低下阶层,他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欲望追求,价值信念,等等。事实上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分子,我太了解他们。我去年读《九故事》,然后是《大教堂》,觉得是个新的人生起点,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真没意思,我不想白活一辈子,我也要写作。而我今年没去工作,就只是读和写。年底我必须给自己一个交待,告诉自己这一年并没有虚度光阴。我现在写得不好,作品无法发表,更无法出版,这没所谓,和我以前经历过的挫败相比这根本微不足道,我会继续努力。而一本可以自己打印和装订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短篇集,很有象征意义。很感激所有给我提过意见的朋友,真的。
陈鱼最后的那句真的很恐怖……我知道我对生活和世界的观念,以及对待写作,都难免有片面、偏执和僵硬的地方……不知道这是不是陈鱼的意思——我只在意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体验,只对某一领域的事物感兴趣,所以我的写作路子会变得窄,作品内容会单薄,人物情感和形象在写多了之后会经常重复?如果是指这方面,我现在真没办法解决……如果问题是在我身上,往往都是很可怕的……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0-9-29 17:56
套路化的趋势还是有点严重……并不是说一定要去写“另一种”小说,就你现在比较适应的“这种”小说而言,观察、叙述、结构、对事物(世界)的看法等等,也都需要走出庸常或他人的影响,更深地打磨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深度。现在的样子仍旧太多地浮于眼下影响比较大的作家(如卡佛、塞林格)的简单特征。在此基础上,现在这样的结尾我也不能赞赏,因为前面的深度、新鲜度不够,一个可能精妙的结尾则容易流于“智力”的展现,而较难抵达最后给全文“通电”的作用。
你将写作视为生命最重要的事令人感怀,但是不要太急,在今天的写作环境下,不能发表和出版往往也与写得好坏无关,因此不能以出版和发表来判断和体现自己写作的价值——虽然出版或发表具有对一个写作者另外的作用,但不是在判断和体现自己写得好不好这一点上。难道你年底这本小册子不印,就不写下去了吗?——我想结果肯定不是这个前提。另外包括“低下阶层”、“底层”,也是一个非常虚幻而有偏差的关注点,根据已有的先例,我觉得这个关注点会影响创作的观念和创作本身。盼能脱离开来,视野和认识也许都能更宽一些。这是我可能莽撞的建议,如需更多交流,尽管聊。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9-30 00:49
本帖最后由 asui1003 于 2010-9-30 01:25 编辑
7#
陈卫
感谢陈卫提的意见啊,卡佛和塞林格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因为去年之前我在文学作品方面几乎只接触过这两人。我原本不知道怎样通过写作处理我的生活观察、体验、感受、思考和领悟。但这两个人为我做了非常出色的示范,我就直接学习他们的方法了。但我并没有既借用他们的表达方法,又拼凑和他们作品类似而自己不熟悉的作品内容。我写的所有都建立在我直接的生活体验之上。我不玩假的,没有切身和深刻感触的东西,我没写过。当然,今年起我有系统地读了很多书,我对写作的理解也一直在变化,我希望这是成长。我现在水平非常有限,各种在语言和表达上的无益的小聪明、小花招,别人一指出我就会脸红的东西,还是层出不穷,无法杜绝。但我还是相信只要多写就会拿捏得更好的。
发表和出版的问题其实没有困扰我,因为我早有心理准备,我从来没打算通过写作养活自己。但既然写了,就总要投稿吧,如果发表了,就会有更多读者和反馈,这样想是理所当然的。但老实说投稿真是很让人厌烦的一件事。我写得比较认真的几篇,都投去《人民文学》了,每次都是石沉大海,毫无反馈。而且一般杂志的审稿期是两到三个月,一篇稿子投过去,对方即使不用,也要等三个月才能另投,这样作者根本耗不起。“为什么不能快点答复呢?”有时候会这样写。不过也无所谓了。
我会写社会低下阶层,其实是自然而然的,倒不是为了满足一本有主题的小说集而刻意拼凑内容。相反是先有了写出来的作品,再想到组成一本集子的。暂时我只对现实生活题材感兴趣,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方面,这是发自内心的。但既然要写生活题材的作品,我写不出自己没切身经历、观察、体验、感受、思考和领悟的生活。举例说,如果我没在加油站打过工,我不会知道员工不能在后面的宿舍里使用微波炉。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出纰漏。而作品的真实可信,是打动读者的前提。所以我现在没能力也根本不敢碰那些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决定了我不会写银行家,写公务员,写出租车司机,等等。我只会写加油工、送餐工、酒店侍应生、个体老板,等等这些。现阶段,我写作题材的狭隘是由我的兴趣和经历共同决定的。而这个狭隘的范畴恰恰重叠“城中村”这个词令人联想到的一切。其实“城中村”本身已解释了我想写的这本小说集的所有内涵,我上面回帖概括的几句倒是多余的。
至于视野和认识方面……其实我觉得你说的更接近生活的态度,人生的境界,而不仅是写作的境界……我现在只能真诚地忠于内心去写,我也确实一点点从以前的思想包袱中脱出来了,尽管不明显……但立即上升到很高的境界,我真想不出怎样办到……驱使我写作的动机,我最渴望通过写作表达的东西,这些等等,决定了我会留在这个低层次,我只是把现阶段的我表达出来而已——不是我写作上视野窄,认识浅;恐怕是我本人视野窄、认识浅。承认这点很恐怖,真的希望事实不是这样,但我现在也想不明白这方面,只能暂时悬着了……
说了那么多不是不虚心不是反驳,只是想尽量阐明自己而已,衷心感谢每个写回复的朋友!
啊,再补充一句,可能我想法比较幼稚吧,但打印一本集子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在精神上——“我完成了一件事情”,会有这样的鼓励。
作者:
陈树泳
时间:
2010-9-30 14:59
可是这样的结尾也是有点套路化吧?看起来很有韧性也挺意外化的,但其效果还是可以通过搭建一定的结构弄起来的。比如通过铺陈一些东西再把其中的一些过程省略,再挑明结果,得到某些感悟。为了这个结尾可能虚耗掉了更多可贵的东西。前面大部分的信息量很大,轰炸式的,这让人觉得作者很急于把事情讲清楚。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9-30 23:37
也谢谢X仔,哈。这个题材相关的经历和感触,我写几万字也写不完,千头万绪,百感交集,我也是有筛选和提炼的——拆散、组合、变形、拼接——直到形成一篇完整的小说,我是凭感觉操作的:哪些合适放进去,哪些不适合——如果都用理智去分析的话,花一个月也写不出来。结尾也是写到最后自然出现的,文章过半我仍不知道会如何结尾,但越写到最后路就越清晰。因为在我读过的小说里,情节化的占多,所以我总会下意识追求一个情节和气氛的重心点。可能也正因此,留下了许多你提到的缺陷。
想来想去,我始终还是被具体的经历困扰着写作。如果写作是打磨一件精致的物件,那么那些事件、情绪、观点、立场,还有表达的技巧,等等,都是棱角,应该磨掉。完美的小说,类似在最平淡和朴实中体现人生的奥义。我刚开始写作时,脑子里有一堆杂念,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困扰着自己的事和情、各种观念和看法、理智的思考结论,等等,都无比渴望着表达。还有在进行写作时,对各种技巧的迷恋。恐怕非得自己活到心如止水,云淡风轻地看待人生和世界了,才能在写作上达到那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吧?我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能边行边求索。
我现在写得有多糟糕,我自己清楚,因为有得对比。我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不懂得用自己的能力去消化,于是借用了别人的方式,结果消化出来的营养带着别人的影子。这是男男和陈卫都提到的。但另一方面,只要那些属于我的感触和领悟都在心里,而我的能力又不断在进步的话,我总会到达自我融汇贯通的,我有这个自信。
回帖的每一位都有金子般的精神,大家加油,互勉!
作者:
陈卫
时间:
2010-10-9 14:53
8#
asui1003
其他你说的我都能理解的,我就是说最好不要有“社会底层”这个概念和意识,“底层”是个虚幻的责任感导致的概念,它还是多多少少会给作品带来模式化的条条框框。反过来,“人”,“都是一样的人”,这些意识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偶然性、复杂性、立体感。
对你一段时间以来的调整和进展一直感到敬佩!
作者:
威廉爱德华
时间:
2010-10-10 00:08
“我并没有急于走进等会聚会的那家麦当劳餐厅,甚至还刻意绕开它走了过去,”
这一句非常喜欢,因为我经常这么干。但是和小说中“我”的目的不同。
我也喜欢小说的结尾,感觉很有劲道。可是前面丰富的事件里我没感到主人公的那些性格,这些事件有点过了,可以再舒缓一些的。个人感觉。
作者:
wqawqa
时间:
2010-10-10 13:31
很好看
作者:
asui1003
时间:
2010-10-11 00:07
本帖最后由 asui1003 于 2010-10-11 00:13 编辑
谢谢大家的鼓励和意见,感觉自己好幼稚,其实写的、想的和面对的,都是无数前人写过、想过和面对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0-10-20 22:13
标题:
94网刊特邀评论
【特邀评论】
阿姨…别这样|
阿穗式的四平八稳——评《为什么你不待在家里》
从《为什么你不呆在家里》到《南瓜布丁》,阿穗所提到的“城中村”系列已初现端倪。社会、环境对于人性的挤压始终作为看不见却感觉得到的背景笼罩于小说之上,使得这个系列从一开始就不自觉地带有一种暗色调,一丝“沉重”的味道。这种背景下阿穗的两篇小说虽各有特色,但都似乎裁剪过于“工整”,使人有种“说不清楚哪儿不对但又好像是有点不对”的感觉。仿佛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回忆禁锢了阿穗,经典阅读的影响又使得他对写作的各个细节过于敬畏,这些作用力之下,他只能四平八稳地去写他所经历和感受到的生活,而他本来是可以逃离这种“平稳、工整”的。
《为什么你不呆在家里》的开始部分,是我个人觉得最好的地方,“我”提早来到聚会地点,却磨蹭到约会时间将近才赴会,还强词夺理说自己来晚是因为有事。这时候的“我”看似行为怪异,实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我,生活中的我们不就常干这样莫名其妙的事情吗?比较可惜的是这样人物回归人物的表现非常短暂,见到韦一辉也在场之后,“我”就成为了故事情节里的我,一切言行都服务于故事,而磨损了人物该有的棱角。如果以“我”为基础来重新讲述甚至编造故事,而不是在故事的铺排中嵌入“我”,我觉得在细节真实性和读者对人物的认可感上,效果肯定会很不一样的。另一个逃离“平稳”的机会出现在韦一辉给“我”讲灵异故事那里,读到那里的时候,我真希望这是一个伏笔,故事最后能静悄悄地转变为一个灵异故事,让结局在“新奇”的诡异中爆炸开来,甚至让读者感觉受到捉弄。因为我实在是有点害怕读到最后,发现这篇小说其实是一个从头至尾都四平八稳的现实主义故事。虽然最后证明的确如此(一些结构的变化和精巧的小设置也难变本质),我在微微失望之后,也感觉这样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这是阿穗的小说,他想这么写是他的基本权利,我作为一个读者没有理由去要求他做任何事,甚至写下这些评论的时候我还害怕自己会给阿穗带来“杂音”,让他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对自己熟悉的技巧产生疑惑,因为我深知自卑和自我怀疑对一个写作者而言是多么难受的折磨。
回头一读,我发现自己好像什么也没说清楚,而且也说不清楚。好吧,简单来说,我希望阿穗继续写下去,就照着目前的状态把“城中村”系列写完,但是心里要有这样一个想法:写这些,是为了以后可以去写一些完全不同的新东西。
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94/novel_2.htm#1
欢迎光临 黑蓝论坛 (http://www.heilan.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