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我不懂,法语我不懂,德文我也不懂,西班牙语波兰文希伯来语更不懂……按理说我没资格来掺乎这翻译的事。但是我懂常州话和普通话 我想过,作为一地方言,为什么常州话在常州地面上是主流语言而不是被普通话给同化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常州话中有许多“韵味”无法被普通话完全转移过来,它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而那种“韵味”很多时候不是出自于字词本身的“意思”,而是出自“语态”、“腔调”。比如说和“小便”同义的常州话里的“za xu”,假如用“小便”来翻译,也对,但是绝不如用“撒尿”翻译来得好。还有像“zai xing”、“dou le hai hai”之类的话,语义分别等同于“马子、情人、女朋友”、“牛比烘烘”,但语言的“神态”却很不一样。
如此,我是觉得,所谓翻译,最重要的应该是保证语言的神态,这样才能保证语言传递的准确性,这感觉有点像速写的“抓神韵”,神对了,形略有出入也问题不大,但如果形很对,缺少“神”,那问题就会很大,一如照相、复印,它算是物形照搬了吧?为什么有太多太多的情况下大家会有“这不像你”的感叹呢?原因即在于此。
《木匠》这小说,仅从题目看,吴的译文无疑更加喜气、活泼、俏皮、传神,而丁的译法太过生硬,为顾形而失神。从读者的角度看,我觉得这是不能被原谅的。尽管她翻过《弗兰妮和祖伊》,可这题目也实在太容易了,连我都能翻~~~~当然这是说笑的,我们也知道翻译这活儿付出的努力和艰辛非个中人不能道也。此外再说得开一点,我之所以非常热爱更早的由一群从名字看名不见经传的浙江文艺版《九故事》而不喜欢李文俊领衔翻译的《九故事》,原因也在于李版的译文非常生硬,中文没什么“神”,就好象只是做了英文的语义解释让我知道它讲了个什么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