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多:推荐《午睡后的礼物》 在我眼里,最好的诗永远是最直接的,我惧怕那些充满意象和比喻的诗歌。而井井回的众多诗歌意象中有留白,很多画面会突然停止在他的诗里。比如《午睡后的礼物》,叙述者从现场跳出,画面定格在“我”和老人们争论的午后,初看像个段子,仔细品味就不难看出,实际上诗人并不偏向于“科学”的“我”,也并没有真正讥笑那些“乏味”的“老人”。他只是在平静地陈述出一种存在状态。虽然读完这首诗我还是笑了,因为我想到了马原的新书《牛鬼蛇神》,说的就是神秘主义,也许应该让井井回给他上一课。
王炜:推荐《雨后》 雨后
haorenmen:推荐《它还在》
丝绒陨:读井井回《粉刷日》 粉刷日 在生锈的铁皮上涂抹, 掏出衣兜里的白手套, 为什么,无恸于他人之死? 小儿子的手托起枪身。 周琰(adieudusk): 《它还在》:这首诗的最后四行,跳入了神秘。在世界上的某一处,某一些时刻,与某些自我之外的事件遭遇,人与存在超越小我的命运遭遇,这是哲人和诗人们望向宇宙的时刻。 《河堤》:这是一首极可爱的诗,一个成年人与幼童相遇本身的奇妙时刻。非常精确的一首好诗。 《新房客》:好诗!一种介于童年与少年状态的诗。对世界天然的好奇,却因为望向远山和落日,有了感受与广大世界为一的力量,而观察和好奇使这接近永恒的沉思活泼起来。 《友谊赛》:喜欢这首诗前两节微微快速心跳的节奏,而最后一节的描写体现了一个诗人描述景物的能力,拉开一个夜间剧场的幕布。整首诗有种让人喜悦的轻松愉快的感觉。 《午睡后的礼物》:非常出色的诗!!!赞叹之极!人生需要礼物,礼物来自于想象、相信快乐和爱人的意愿。 《突然的尖叫》:五色五音都与诗人的神经和节奏相作用,诗人的世界是躁动、明亮而跳跃的。存在的陌生和神秘中,闪现“我还从未去过”的那一瞬。 《不是特别美》:这首诗有法国诗人福兰的味道。 《不肖之子》:这首诗有卡瓦菲斯的韵味,是首佳作。生命之谜与哀伤。 《他从异地带回了花种》:井井回写诗如同一个画家写生,“连这些也不愿意失去”的人生风景就是最美的。风景的转折与切回是诗人在一个时间状态中最自然的展开和并置。 《白塔》:这首诗第二章最后一节提升了整首诗,提出了一个命题,神奇可以重温吗? 《美人》:可爱的诗,写出了美可爱的神态,有崔护人面桃花那一瞬的美,而描述的冷静又颇有些毕肖普状物的神韵。 《疯女人》:好诗,让我想到叶芝那首《发狂的女孩》和徐志摩的《海韵》,可是诗人有种特有的轻盈,即使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疯。 《“家乡巨变”》:好诗,开篇第一节就非常精彩。整首诗有霍柏绘画的冷静、开阔和忧伤。 《末日的盒子》:这首诗如果没有第一节我会觉得是首非常出色的好诗。 《未来》:好诗,诗前12行的景物描述非常欢快。
jir(cyen):推荐《白塔》
张也张: 井井回的诗我初读就很喜欢,并且越读越喜欢。在我触及到的诗歌写作中,井井回是极其独特的。他的有些作品,完全可以当作一种诗歌类型的原创性范本。他的诗给我最大的感觉是清晰,而这种清晰并非由于简单而是来自他一贯的观察者立场,和这种立场固有的力量感,这种观察要求作者和庞杂而粘稠的现实生活保持距离,个体和世界之间恰当的距离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张力,当这张力又不可避免地回身眷顾现实本身,读者就能够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经验中感受到一种温柔的疏离。我觉得,这就是井井回的诗歌魅力。 在阅读井井回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他的诗是可以进行理性的分析的。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精确地还原作者成诗的某些工序,但这一点丝毫无损井井回诗歌的魅力。因为他根本不靠语言故作神秘的魅惑和抖机灵的小把戏去创作,他的诗歌,都是他最真切的存在感本身。 井井回的诗我读得很慢,生怕漏掉精彩之处,今天读了三首,有机会再补。 《它还在》:蝴蝶的死亡也是轻盈的 蝴蝶是轻盈的。蝴蝶的死亡一定也是轻盈的。除了诗歌整体的轻盈(这首诗可以说通体轻盈,意味深长),死亡前后语言环境的轻盈,直接处理死亡的这几句,尤为关键。一只迟缓的白色蝴蝶在懵懂中罹难/在他前面的挡风玻璃上/留下了粘稠的液体和某种花粉。诗歌语言说到底是一组心理刺激,诗人对语言的熟悉,尤其是指他要明白自己使用的词,在日常的语境中有什么样的意味。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让一只蝴蝶的死亡轻盈起来的:罹难这个词是重的,但它被前面一只、迟缓、白色蝴蝶、懵懂,这些词的轻托起来,所以这个句子是轻盈的。“挡风玻璃”虽然是个极其现实和具体的事物,但作为诗歌语言,“风”和“玻璃”的无形、飘忽和透明抵消了“挡风玻璃”具体的现实性,这一句也是轻的。最后一句最妙,粘稠的液体是蝴蝶尸体的一部分,它本来给人化不开的浓稠的感觉,但后面还接着“和某种花粉”,“某种”是一种不确定,它是轻的,“花粉”这个词几乎天然就有一种飘在空中散布的气质,并且它总是带着你并不熟悉的若有如无的香味,因此,这一句用气味稀释了液体,花粉的轻稀释粘稠液体的重,同样是一个轻盈的句子。三个轻盈的句子,构成了蝴蝶的死亡,就像是这死亡也长着翅膀,还在像蝴蝶一样飞。
“三分线”这个题目就让我很感兴趣。我也经常打篮球,打球的时候有些心理是十分微妙的,老想着怎么把那些体验写出来,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看见井井回写这个题材,很期待。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作者是怎样把一个具体的事件,引入了人生的普遍体验。这个事件源自一次细致的观察,在“气泡一样易碎的凉爽的清晨”,观察者看见那个“兄弟”吸气,这个动作一定是某种程度的缓慢的,显得稳重,被观察者的认真和严肃让他即使非常轻微的动作也显得庄重。在日常里,我们常常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里投入诚恳的热情,把这个小事做好,去贯彻某种态度或者迎合某种隐约的象征意味。有了对这种经验的观察和体验,这首诗把一次三分线外的投篮引向它蓦然开阔的后半部分就显得顺理成章。它是这样一个细节,它没有被完成,但已经被注入了充沛的情感,但它仍然是不确定的,我们在它被完成定型前某个瞬间,怀着希望,因此这个瞬间是美好的又充满了对未知的挑拨和期待。这是一个细节里的瞬间,同时也是遍布我们生活的无数细节里的无数瞬间,是我们人生的普遍体验。 这首诗唯一一个我认为的不足之处,就是第一句里的“兄弟”。这是个球场上惯用的称呼,同时也可能是因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年纪相仿。但既然是观察,不如更彻底一点,把“兄弟”换成“年轻人”,从观察者的角度,后者更加疏离,由于褪去了感情色彩而离被观察者更远,因而也更能照应随之而来的普遍经验。
井井回的诗歌之所以迷人,就是他总能举重若轻,仿佛在一个飘在空中的透明的诗歌肉身里隐藏着人生幽静而变幻的情感虫洞,这里的虫洞,说的是他往往能藉由哪怕是看似及其平常、细小的情感去打开通向那些直接而真实地指向显现个人存在感的瞬间的曲折通道。也就是说,在这些情感的体验里,诗人和好的读者能空置于日常生活的秩序、规则和文化或者历史之外,仅仅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我”,最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河堤》就是能给人这样的感觉的一首诗,像井井回的其他诗歌一样,它是轻盈的,它的表述和内容,都是轻盈的,但这种轻盈能让一个人在广袤的世界里被凸显出来。这首诗与其说来源于观察,不如说来源于想象,它是对另一个鲜明的个体存在感的想象。这种对独立于自身之外的主体的想象,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能被强化成一种主体之间的对峙,这个时候,一根羽毛掉下来,两个主体的存在感在一根羽毛上凝结和集中,这是最轻盈的一种沉重。
井井回的诗好得不得了。他的诗歌似乎没有“意义”可言,却存在着实实在在的时间、空间、人、物、事,它们浑然一体,又清澈空灵,看 似无形,实则包容万千。推荐《雨后》,是因为它在“包容万千”之外的简单明澈,它看上去更具经典的、可以广为流传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