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用一种我没有试过的角度写这篇读后感,它可能是完全出于我对这篇小说的误读,因此它看起来将会过于自由想象。这也是解读一篇小说的一个角度,因为我要谈这篇小说,就得找一个解读的入口,而很明显,这篇《越过闪光的大海》并不是作者解读好了之后提供给读者阅读的小说,所以我从另外的角度认为它是某类作者提供给读者“解读”的小说;也因为邱雷在不同小说的写作中高度自觉地对写法的尝试使得他的许多小说呈现迥异的风貌,也提供了某种需要对他个别作品当成全新的创作进行解读的暗示。这次阅读的入口我从它的题目和引言开始想起。
先把邱雷的《越过闪光的大海》中的引言补充完整,这首名为《阿狄司,你也许会相信》诗全文如下:
阿狄司,你也许会相信
即使在沙第司
安娜多丽雅也会常常想起我们
想起在这儿过的日子,那时
对于她,你就像是女神的
化身,你的歌声最使她怡悦
现在,她在里底亚女人们中间
最为出众,就像长着粉红纤指的
月亮,在黄昏时升起,使她
周围的群星黯淡无光
而她的光华,铺满了
咸的海洋和开着繁华的田野
甘露滴落在新鲜的
玫瑰、柔美的百里香
和开花的甜木樨上,她
漫游着,思念着温柔的
阿狄司,在她纤弱的胸中
她的心上挂着沉重的渴望
她高喊一声:来吧!千耳的夜神
重复着这一叫喊,越过
闪光的大海,传到我们耳边
这首诗中的“阿狄司”和“安娜多丽雅”均是萨福的女学生,安娜多丽雅离开她们,嫁到沙第司。“阿狄司,你也许会相信”,萨福以这句对阿狄司讲的话为起始,像是在告诉她在另一个地方,安娜多丽雅怀着对她沉重的思念和渴望,表面像是在宽慰阿狄司的思念,而以第三方组织起信息再传达给阿狄司的写法实际上表现出来的更像是自己对安娜多丽雅和对阿狄司的双重想象,那声“来吧!”的高喊在夜色中回荡,越过大海,传到了萨福她们耳边,也正是萨福发出的一声对安娜多丽雅的呼唤。在为数不多的关于萨福的资料中我得到了这个阅读印象。
这是一种隐含了多重想念(意识)交织在一起产生声音回响的写法,从萨福这首诗传达得非常明显,而且情感很丰沛。而邱雷这篇以“越过闪光的大海”这个诗句为题目,断取《阿狄司,你也许会相信》最后三行为引言的小说,既存在某种类似性,也出现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阿狄司,你也许会相信》中隐藏了意识相互交织的层面,而把内容直接对准人物,呈现的是最为直接的、明确的对“思念和渴望”主题性的描述和咏叹。邱雷的《越过闪光的大海》则是展示了意识交织、人物相互影响,而“思念和渴望”这类主题则在日常之中呈现瓦解和分裂的状态,显得暧昧不明但时常灵感一闪。
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身份,大致概括是:做学术的“萨福”、做当代艺术的“段理”和做传统艺术的“梁靖”。萨福和女伴之间的感情并非融洽亲密,你能看到萨福对其他人的想象,对其他女同性恋(并未点明)的关注和对段理的关注,使她与女伴之间存在一种她称为“私人作品”的隔阂;段理出现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梁靖对当代艺术的尝试,都显出一种还没经过深思熟虑的渴求。三个人物的跨界行为暗含着一种对他人的无意识的靠近和被吸引,但都只是灵光一闪,在小说中没有直接点明,它所呈现的是交叉叙述三个人各自的某些私人事物,瓦解掉某种可能存在的主题,这让我联想到“来吧!”这声“越过闪光的大海”的呼唤一直存在他们意识之中相互回响但又十分不明确而又影响甚深。
与这种暧昧不明的主题和人物意识截然相反的是这篇小说的笔法,融合在同一章节里面的交叉叙述,很明确地在三个人物之间跳动,暗示了某种相互影响,再来则是这篇小说在呈现事件和场景时候显出的干脆、爽利的风格,跟内容的内在意识是相背而行。作者好像有意割离他所提供的背景和细节同人物的思想的关系,把他们放置在一个凭空设置的脱离他们内心的场景之中,他所提供的场景描写,并非是人物内心的折射,而通常是在一个句子的结尾处添置上去的假相。用小说中一句话来讲,它们不属于任何一个故事,但本身成为一个故事。(原文:但不从属于任何故事的一片风景,它自身是否就是一个故事?)这些景物描写,它们并不属于对三个人物的点缀和陪衬,它们是嫁接在这三个故事之上的第四个故事。
诗歌《阿狄司,你也许会相信》中对“行动”和“主题”的明确性,借用到《越过闪光的大海》中显示的是对“行动”和“主题”明确性的瓦解,它们在这个层面上共同享有的是某种相类似的“声音的回响”。
注:本文修改原来的一篇专栏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