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吴学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看《三峡好人》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0

好友

2589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41#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p>不知道你注意背景音乐了没?用的应该是川剧《夜奔》(不确定)的调子(悲劲苍凉)。再看用光,可以说镜头里的人就没给光(不是说自然光的解说就可以打发了)以及摄影机的运动,前景里人物嘲杂纷争,烟火气十足,后景里自然参照地也是运动着的(考虑到是在船上)没有形成反差。</p><p>我想说的是这都是一种精致的“设计”,片头的基准就透着一股导演“策划”好的悲和殇。对于一个擅长“记录记忆”的导演这不算什么。</p>
小红帽的头骨藏在我的自画像里。
嘘,我谁也不告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2#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p>如果这种“悲”和“殇”是真实的感触呢?</p><p>我看这个电影,被感染了。</p><p>这么说是我不够冷静吗?</p><p></p><p>(你说的问题,扩大化来说的话是个大话题,在事实上不可避免地专业化了的“艺术”和“艺术家”的某种合法性?但我想你不是在这个层面上说问题)</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0

好友

2589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43#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当然用光上,我揣测的是为了突出底层人物的心酸艰难,可以用个暗调子。但到了《铁西区》王兵就没这么用,为了不违背电影上记实的大方向而任意受自然摆弄这个心态就没找准。
小红帽的头骨藏在我的自画像里。
嘘,我谁也不告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0

好友

2589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44#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不是说不冷静,片子里的一些生存状态,对于导演表现的<strong>勇气</strong>我也被感动了。而且拍电影的确不是我们在这动动手和嘴就能解决困难了的。但我所怀疑的是既然做了为什么不纯粹一点呢?为什么要套上自己的绳子来勒电影呢,导演任意强加的东西太多了,可能已经破坏掉这个记实的整体氛围了。
小红帽的头骨藏在我的自画像里。
嘘,我谁也不告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5#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p>这个就没办法了嘛,“岂能尽如人意”。</p><p>我看电影是,似乎有个心理阀值,过了那道槛,觉得是好电影了,就都无所谓了,“不管人家怎么弄,总有自己的理由”。</p><p>(为什么我隐隐觉得我们说的话似乎不对接。而且你说“不违背大方向”,又说“已经破坏掉……”,似乎有点引刀自宫啊)</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0

好友

2589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46#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p>可能是我力不从心了,“大方向”和“破坏”看似的自我“矛盾”就是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被评论者提到的最大的出入——导演介入不介入的问题。大方向和破坏我都有前提都是“记实”,骑虎觉的矛盾<strong>可能</strong>是没考虑到导演把自己位置放在哪的问题。至于对不对接,我没有刻意回避什么,也许是<strong>“岂能尽如人意”</strong>放在这里解释再合适不过了。我的观点还是那个意思。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我们的感受我想也很真切,至少只要看进去了,有点想法也是正常的。还有专业上的东西,我也是模棱两可。有错误的分析就原谅我这个<strong>小字辈</strong>吧。</p>
小红帽的头骨藏在我的自画像里。
嘘,我谁也不告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47#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p>插个嘴。《三峡好人》还没看,不谈。只是,在一个具体的讨论中,用“岂能尽如人意”为理由,多少显得有回避核心和自我圆场的意思,也有僭越着为他人打幌子的感觉。</p><p>你们继续。</p>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8#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p>看电影轻松,谈电影累人啊。</p><p>“岂能尽如人意”不是作为理由吧。</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49#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p>&nbs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1pt; FONT-FAMILY: 宋体;">刚刚看了后贴上来的三篇影评,被吓到了,我想如果它的确是一部差劲的电影,就不会有这么多麻烦的事儿出来。糟糕在电影不乏才气,可是却有大虚假在这里,这个大虚假是个好东西,虚假的东西你怎么说都行。我看到大量的赞美之词,但是我几乎没有多少认同的,我看到不过是文字自己的美化,美化自己,好像已经脱离了电影,飘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还诗意,现在流行什么就说什么,哪里有诗意,就应为有三峡,有云雾,有那个什么门,有钢索,还有那个开头的所谓长镜头,你看诗意,就去看安哲普罗斯别人怎么诗意的,看那雾气用的,那树林用的,有强烈的呼之欲出。拿贾跟候孝贤比,怎么说的来着<span lang="EN-US">——“</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即使缩小范畴,只从纯电影的角度来看,《三峡好人》也和费穆在《小城之春》、侯孝贤在《悲情城市》里表现出来的诗电影传统进行了一次久违而有效的‘对接’。”我坚决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对接,我跟朋友说顶多就有一些相似之处,那种相似之处很可能还是大家的某种一厢情愿,只要有一厘大家就觉得不错了。可是我要说没对接上。悲情城市最后那个灯亮灯灭,让我印象很深,贾没有这样的静默,他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是被他雕琢过,雕琢的不好,真不好,比如说韩三明,跟他的麻么妹,在那个废弃建筑里面,我觉得完全是贾自己想象出来的生活化,谁知道呢,然后有人就用“一切皆有可能”把这些问题,等等的问题都一笔勾掉了,这个“可能”很不负责任,“一切皆有可能”就跟“岂能尽如人意”一样,很不负责任,如此这般,贾樟柯的那些我认为严重的问题都被美化了,如果他拍的场景里出现了分裂,我们可以“用一切皆有可能”来解释;如果场景静默一点,然后再来个人站在那里默然的眺望,我们就马上来感受诗意;如果我们看到飞碟,看到穿着像太空人的消毒员,看到纪念塔像火箭一样被发射,看到有人走钢索我们就来感叹超现实,这不是强行在用语言强奸电影吗?电影展现出来的东西不过是折射,电影一旦开始播放就失去了它原本可能原始的面貌,不过它可能就从来没有最初的面貌可言。我置疑这些影评,这些文字,更是在怀疑我自己所见的,我眼中的三峡好人,这部片子里贾用了太多的东西,你要塞那么东西到里面干什么嘛,这是表现欲,而不是去表现,是表达欲,而不是单纯的表达。表达一个东西,你可以去操控它,可是不是去臆想它,你可以去建构它,而不是去打破它,就比如说布雷松在乡村牧师日记里面对那位牧师表情的捕捉,牧师的表情绝对是被建构出来的,但是那种强烈的传达,面部特写,就已经说明了一切。贾呢把沈红放在船上,还把小孩也扔到船上,唱一首两只蝴蝶,小孩一幅表演十足的气势,在镜头面前紧张着呢,沈红在那里定定地看着一个方向,我要说小孩把这场戏给破坏掉了,贾就好像底气不足一样,不用用流行歌,他就不踏实。再比如那场韩三明跟小马哥吃饭听对方手机的铃声,又是流行歌(曾经一度流行的歌,或者叫怀旧金曲也行),老百姓真这么无聊吗?然后我们怎么说,“一切皆有可能”,问题就解决了,真解决了吗?流行歌已经变成了贾的保护伞,它们被大胆地运用在任何一个可以允许出场的情节里,歌声满天飞,可是却失真了,失去本身的真实性,有的时候就像多余的摆设放在那里,比剧场还剧场。导演使用这些东西,出现在电影里的东西是有作用的,流行歌徒剩虚设。所以看到贾的电影不免尴尬,就是你似乎看到了某种你所能被触动到的影像和声音,然后却跟电影本身在脱离,无缘无故,原来都成了虚设。</span><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31 17:13:14编辑过]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0

好友

434

积分

新手上路

疯子

Rank: 1

50#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尚方翊剑</i>在2007-1-25 16:05:13的发言:</b><br/><p>问HOOXI老师:片中有一情节处理挺有意思的,韩三明遇到那个编织袋里的被英雄本色误导的小青年。二人喝酒论“江湖”到手机铃声“上海滩”延伸到画外。韩三明出镜,飞行物出现,引出赵涛。而后赵涛又遇到一个想出去打工16岁的小青年(女)。二者是前后呼应吗?感觉挺妙的,但分析不透,望指点。</p><p>对了,他们还分别与那个唱《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蛾子”》的小男孩擦肩而过。这种表现手法,是克制的吗?</p><br/></div><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个首先是转场了。其次,“上海滩”赋予这个转场以一定的意义,“爱你恨你”之类的。第三,飞行物一般都是和“超时空”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电影可以是一个“超时空”的电影(上下几千年、东西南北中、自然/社会和心理空间)。在这样充满偶然的宏大的超时空里,有名有姓、无名无姓的各色人等的出场、相遇本身就是奇迹。贾樟柯的人物出场很多都很有味道,没有预兆,也来路不明。我最喜欢的是《世界》里三明从候车室人群里来到前景、以及王宏伟和二姑娘从观光客的全景后面慢慢入画。<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还有赵涛喝水那个,就是个小动作吧。愿意多联想一下的话,当然更好。象侯孝贤电影里,人家吃饭都吃半天,很有味道啊!我想电影里的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重性:表象,和意义。表象是自在的,而意义是阐释出来的。“阐释”不也是消费电影的一种方式吗?就象这个帖子。可以反对阐释,但不能禁止阐释。<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关于“克制”:我想应该放在同一个电影里比较。如果有一个元素,然后你把它发挥到及至,那就不克制;如果只用了一下,而且很自然,那就是克制吧。总不能什么“结构性”的元素都不同。连纪录片还都要“结构”一下。布勒松在很多方面非常克制,但是音乐例外、特写例外、开门例外。</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关于“流行歌”:流行歌在此并不仅仅是“形式”元素。它是人生记忆的“内容”。在《小武》中,当胡梅梅一首一首地问小武,会不会唱这个歌时,小武羞赧地小声回答:“真不会。”看到这儿,我挺心酸的。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过一位什么歌都不会唱的人?这该是一个多么苦涩的人生?“我听过你的歌!”胡梅梅突然说;小武一愣:“不可能。”这当然是个即兴玩笑,但是,这句话透露出小武是多么孤独的人。《小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小武在澡堂里一个人唱歌。在洗澡时唱歌,有时完全是一种生理愉悦的自然反映;但从这个场景开始,我们的主人公开始从乡间公路上突然出现的“农村无业青年”,渐渐获得了独一无二的“自我”和“人生”:他成为“靳小勇的哥们、胡梅梅的靠山、梁长有的儿子”;而他的人生故事,结束在街道上。看客们的目光又一次把他逼回了“农村无业青年”的身份。<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关于流行歌的时代感、城乡差别、年龄差别等等,一方面是真实性要求,一方面也得考虑人物和故事吧。想像一下,假如《三峡好人》里的小孩整天哼哼周杰伦的话,那有什么意思呢?在我眼里,如果一个十来岁的小屁孩整天唱周杰伦,他十有八九是娇生惯养出来的。</p>
伟大让偶作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6-17 01:5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