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吴学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看《三峡好人》

[复制链接]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71#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结构”、“隐形叙事者”,嗯,不错不错,跟写作一样了。真高兴[em07]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0

好友

434

积分

新手上路

疯子

Rank: 1

72#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这样弄下去,《三峡好人》应该快被彻底“解构”了,呵呵。但我相信有一个硬核始终在那儿,是“解构”不掉的。它,就是这个电影真正的好处和价值。
伟大让偶作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73#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p>中学的时候我们班主任是历史老师,他上课的时候跟我们说,那时候不是高考嘛,历史考题要分析分析分析,他就说先把那本书读厚,然后再读薄。套用一下,先把三峡好人解构彻底,再还原。</p>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0

好友

2589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74#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那么这个不存在、说出“三峡好人”的“隐形叙事者”的身份是处于一个外来视野“介入”的观察者还是根源于平民生活里土生土长自然叙述者呢?确实他们没有一起为“情节”服务,这些“巧”不能在电影里独立吧,就象片中当沈红离开了男孩,离开了轮渡而转场来到街上过马路,但是“两只蝴蝶”被替代了男孩的庞龙延续了。
小红帽的头骨藏在我的自画像里。
嘘,我谁也不告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0

好友

434

积分

新手上路

疯子

Rank: 1

75#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尚方翊剑</i>在2007-1-26 13:40:46的发言:</b><br/><p>再回头看贾樟柯的《世界》和《三峡好人》我们确实发现他变了,他也从电影里承认了。如好人里提到的“二千年的城市,两年就拆完了”。这是非常戏剧化的“抒情”。所以我认为这些飞行物,纪念塔是一种“戏剧化”的产物,而非超现实的理解。比如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川剧演员穿着三国人物的戏服却在安静地玩手机游戏。还有片尾韩三明看到孤独的“走索人”。这样的情节设置让我怀疑导演的身份是“抒情诗人”还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导演注重对现实的挖掘,但他也“塑造”和“安排”了事件本身之上“平凡的戏剧性”,这种揭露存在的未被注意到的“真实”反而可以引起观众的反应和共鸣。这可以算是一种初见端倪的“野心”。我们的文化中似乎总有一种对苦难的崇拜,导演也很巧妙地抓住变成“话语”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当“苦难”在荧幕上横行霸道,价值判断是否也应该打一个问号?</p><p>可能我们真得在听完片尾《林冲夜奔》里:“望家乡,去路遥...”后被情绪“放逐”了</p></div><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几十年的铺子,说拆就拆!”</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拆就拆了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发愁甚呢?”</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旧的拆了,新的在哪儿呢?”</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小武》</span></p><p>&nbsp;&nbsp;&nbsp;&nbsp;&nbsp;先从拆铺子开始,然后是拆街道(《站台》),最后,拆一座千年古城。你说贾樟柯有一种苦难崇拜。难道你没发现在这样拆拆建建当中,在中国的现实中积累了多少苦难?苦难横行,我倒没发现,我发现了娱乐横行。<br/>&nbsp;&nbsp;&nbsp;&nbsp;&nbsp;另外关于叙事和抒情,叙事是有力量的,抒情是无力的。有东西在那儿堵着才抒情。抒者,《说文》解曰:“汲出谓之抒”,解除、排除或免除、减轻。抒情可以说是无能者的能力。现在大家基本上都不抒情了。所以一看到个抒情的就嘲笑。抒情解决不了的,就娱乐。所以,你拆你的,我搞我的“疯狂的石头”。<br/>&nbsp;&nbsp;&nbsp;&nbsp; 这样的情节设置让我怀疑导演的身份是“抒情诗人”还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个问题好。它涉及到“贾樟柯、他的电影主人公、他的观众、影评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贾樟柯作为一个抒情诗人,那么作为有点文化的我们可能更容易进入他的文本,而民工们则没门儿;如果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失望,而影评人就会用“桥段”之类的术语来批评他;如果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街头混混,那么我们也应该够哥们(这就是贾樟柯之所以被称为“小贾”的原因)。</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31 18:47:30编辑过]
伟大让偶作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0

好友

2589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黑蓝富豪

76#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p>我从我去年读的几本主流小说靠吧,《棉花》、《生死疲劳》、《第九个寡妇》更不要说《兄弟》等等了。</p><p>再看电影《上学路上》(是05年的吧)、《绿草地》(虽说是他以前的,要不是石头疯狂我们根本不知道何年何月能看到)、《马背上的法庭》、还有记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以及那个拐弯“说话”的《看上去很美》我是说通过导演很容易让人把落后模糊成苦难到“贩卖”贫穷以获得认可的良药了。贾樟柯要表现的“拆”不是指房子“拆”的是人的记忆,但不要让对这种记忆的依赖左右了他的叙事。我没排斥抒情,尤其看完了章明的《结果》和王超的《江城夏日》了之后。</p>
小红帽的头骨藏在我的自画像里。
嘘,我谁也不告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0

好友

434

积分

新手上路

疯子

Rank: 1

77#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p>从你发明的“苦难崇拜”谈起吧。最近粗粗地读了阿伦特的一些书,知道犹太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具有“苦难崇拜”情结的民族。他们似乎没有喜剧,一个个都长了副认真得不得了的献祭的面孔;去年在北京,有一部以色列戏剧《安魂曲》上演,就是这样子。但他们有一种东西我们没有(这东西中和了犹太人的苦难崇拜),那就是信仰:相信拯救。中国文化还没到苦难崇拜的地步。充其量只是“苦情戏”而已;但我们已经什么都不信了;现在,我们都不太喜欢过苦日子了。一点苦也受不了了。如果谈论苦难,我们往往愿意聚焦于过去的苦难,而回避当下的苦难。这就是右派书流行的原因之一吧。<br/>再说“记忆”。好像还是阿伦特说的,“记忆”构成了人的本质。没有“记忆”,人跟动物有什么区别。“记忆”在贾樟柯电影里相当重要,可以说是他的电影的核心。记忆在他的主人公那里,是附着在身体上的。三明是带着深厚的记忆来到电影里的;记忆同时附着在场景、空间当中;记忆,作为一种时间因素,和场景的空间因素,共同构成了贾樟柯电影的时空。而他的电影,本身便具有一种公共记忆的能量。所以,在香港放映的时候,有人说挺可惜的,没用胶片拍。胶片在上个世纪似乎已经成了承载记忆的最好介质。</p>
伟大让偶作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8#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hooxi</i>在2007-1-31 18:24:42的发言:</b><br/>这样弄下去,《三峡好人》应该快被彻底“解构”了,呵呵。但我相信有一个硬核始终在那儿,是“解构”不掉的。它,就是这个电影真正的好处和价值。</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hooxi</i>在2007-1-31 18:04:37的发言:</b><br/><p>当贾樟柯的表弟带着农村人的身体、表情和话语,亲自出现在一部电影里并作为主角时,我们没有理由不以他为主,而去谈论一些细枝末节的技巧之类的东西。看到三明在长期煤矿工作中脊背弯曲、皮肤苍老的身体在银幕上长久地走动、停留、坐卧时,在听到三明一板一眼地说出一些掷地有声的话时,我很感动。贾樟柯电影里的主人公,“苦”是一方面,另外还有“乐”吧;不过,这“苦”和“乐”大概都不是能够和很多人共享的。</p></div><p>说得好啊。 </p><p>我觉得比你那篇成文的东西说得好。</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0

好友

434

积分

新手上路

疯子

Rank: 1

79#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绝望的六个孩子的父亲:我那篇东西还根本就没谈《三峡好人》呢。
伟大让偶作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0#
发表于 2007-8-4 13:42:34 |只看该作者
<p>“献给”。言在此而意在彼嘛。</p><p>hooxi好象是在电影学院是吧 我上面转的那个帖子的作者可能是你的同事</p><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6-16 23:1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