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180|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我对王小波的迷惑

[复制链接]

19

主题

0

好友

99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6: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读小说是因为一种惯性:少年时我比较沉默,长时间呆家里,看完了有趣的小人书之后,就从我父亲的书架上翻看小说。这些小说比较混杂,其中有大部分的权威文学期刊,什么收获十月当代之类,也有外国文学世界文学这些当时还较少在书店出现的杂志。在这种大量小说抬头可见的情况下,我无需再进行任何选择,于是一本接一本地看。村上春树说他的少年时代是在读外国文学中渡过的,“一本接一本地读,就此送走了少年时代”。我的景况与此有些相近。不过,我始终对流派、体系这种划分不明所以,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想要了解的欲望。

这就是为什么到了后来,也就是现在这些年,屡屡被人谈及的先锋小说,具体是什么一个东西我仍然非常混沌。也许我在不认识先锋文学这个流派的时候就读了一些之方面的小说而始终不自知。这让我某些时候与人谈及文学流派时比较迟钝,然而却有一些小说名却与这个流派吻合了。这又让我得以有一丝安慰,能够长吐一口气,不复有最初的那种在体系中的慌乱。

我们知道王小波死后的扬名依然延续着大众一段时间内的狂热这种现象。这方面代表的人物有许多,如梵高。我不能知道这其中到底含有一种什么因素,使这些人生前少为人知,死后却开始影响世界。这种现象当时社会学家研究的课题吧。前两日,与一人聊天,论及梵高生前悲惨的生活经历时,他说,其实,这种现象(指梵高的死后扬名)其中包括着一种感情因素-------对作者生前的景况的同情,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在读者心目中加重了情感因素的分量。我的这位朋友的这番话让我得到一些在这之前没有触及的感受。确实如此,首先是文学或是艺术的品质,然后是作者那种较为少见的人格,再加上如果生前潦倒不堪,这几方面已经可以构成一段并不多见的传奇。

但是我始终很难对王小波有一种亲近感。

我读了一些王小波的作品。有一本《王小波文集》,从封面看装帧的就比较冷肃。色调偏冷,设计中规中距。以我的从书皮猜度内容的不经意习惯中,我猜想到这当数严肃文学的范围。其中有其代表作《黄金时代》、《我的阴阳两界》,以及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篇目,读了也就读了,都没留下较为新鲜的印象。感觉上王小波的小说语言不是很合我的胃口。后来触网,知道王小波很被一批主要是青少年的文学爱好都痴迷,甚而至于有诸如“王小波门下走狗”这样的旗号性小团体联盟。再后来于论坛上看到一些针对王小波的讨论等等,方才了解原来王小波也属于先锋作家那一派。再后来又读了另一部他人推荐的《万寿寺》,读完了就感觉开始有些烦躁的情绪。

按照我从网络上看到的资料,一般认为,王小波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比较大。在知道王波并开始了解他之前,我已经将阅读小说的兴趣从当代中国转向了外国文学。这其中是一段对中国当代文学不甚了了的空白,至多,也就通过媒体宣传影响下,看了些美女作家或是八零后的小说,不过基本上都不过脑子------王小波热现象的持久让我有些惊讶。我对于王小波对文学的贡献在哪里一直很不明白。

我觉得王小波的语言是属于那种比较留不在纸面上的品质。也就是说,没有多少味道。我一直注重小说阅读中的一种叙事意味感。这种意味感通俗点说,就是通过一种气质性的书面语言可以引起读者某些联想。在这方面我举的例子是看似语言平淡的茨威格。在茨的小说语言中确实存在着少见的某种引发我共鸣及其想象的特色。卡夫卡的也有,比茨威格更为强烈。首先我在王小波的语言里没有感受到更多的那种“阅读本身的愉快感”,甚至,我觉得王小波的小说语言较莫言、林白、甚至苏童等还要粗糙和欠火候。建立在这种初步的阅读感受上,致使我对王小波没有太多印象。

后来我又对小说技法进行力所能及的思考。记得以前读过一本《小说技法》,当时是视为独门暗器般的心理来研究的。虽是死读,不过却也有一些理论性的常识了(这说明书是读越多越杂可能越好,只读经典或是只读某一国家的小说恐怕都对视野开阔有制约)。这时开始从小说结构这些方面来看王小波。其实我对小说结构这些因素一直也就没有专门了解,不过望文生意,也能凭着读了些小说看出些东西。王小波最典型的以结构取胜的《万寿寺》,运用了一种“套盒术”,即在小说中又有小说这种处理技法。这种被称为套盒术的叙事手法在我读过的中国当代小说中确实很是少见。不过这也并非王小波的独创。由于我对小说史知识的缺乏,对此问题的发现仅是因为前不久在《世界文学》上看到介绍文章,说法国的纪德早在上世纪就运用这种手法了,其中还介绍了代表作《伪币制造者》。无独有偶,也是在另一本《世界文学》上,看到一篇当代美国小说《堪萨斯》,表现手法与电影《罗拉快跑》如出一辙,从时间上来看,小说当在电影之前。这几个偶然的巧合让我想到许多人称道的《万寿寺》中这种结构上的特点,恐怕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王小波的文学地位。

总体上我看了王小波之后,也没有能感受到经常被人提及的王小波的幽默感。我的感觉是王小波的语句在紧凑性上有一些问题。杂文上有一些观点虽然我也颇为赞同,但感觉这种赞同不是由于看了他的杂文后而更加肯定了,只不过是一种被他提醒一下的感觉。

就是在今天,虽然王小波热还在持续着。但是好象这种现象没有波及影响到中国当代与王小波同时代的作家们。对于这种一冷一热的情况我觉得反而比较正常。对于一种文学现象如此长久的生命力我也表示一种谨慎的怀疑。这些都是窝在心里不吐不快的话。我也没有更大的动力再去读王小波的其他作品。就此想到写出来,并有一人希望,那就是,对王小波研究比较深的人,能否给我补补这个课。所谓作品与争鸣共存可以促进多角度的思考。我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谁来给我上一课。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叨逼叨叨逼叨的那种

13

主题

0

好友

1137

积分

论坛游民

凝神致柔~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7-8-4 13:26:52 |只看该作者
王小波 关键是他对不对你的路子.  要是不太感冒的话,稍微了解一下就行了,不然那说什么都是白搭不是么. 喜欢一个人,以目前的理性是解释不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0

好友

99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3#
发表于 2007-8-4 13:26:52 |只看该作者
话虽这样说。想来确实是不合我的胃口。不过我想增进一点交流,如果可以详细一点,未尝也对自己有所提高也不定。
叨逼叨叨逼叨的那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
发表于 2007-8-4 13:26:52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花篮的花儿香在2005-5-11 22:46:56的发言:
王小波最典型的以结构取胜的《万寿寺》,运用了一种“套盒术”,即在小说中又有小说这种处理技法。这种被称为套盒术的叙事手法在我读过的中国当代小说中确实很是少见。不过这也并非王小波的独创。由于我对小说史知识的缺乏,对此问题的发现仅是因为前不久在《世界文学》上看到介绍文章,说法国的纪德早在上世纪就运用这种手法了,其中还介绍了代表作《伪币制造者》。无独有偶,也是在另一本《世界文学》上,看到一篇当代美国小说《堪萨斯》,表现手法与电影《罗拉快跑》如出一辙,从时间上来看,小说当在电影之前。这几个偶然的巧合让我想到许多人称道的《万寿寺》中这种结构上的特点,恐怕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王小波的文学地位。


王小波在《万寿寺》开头提到了莫迪阿诺的《暗店街》。《万寿寺》的结构就是模仿这部小说。不是套盒术,而是对失忆导致的追忆的可能性叙述。
王朔有一部小说也是直接套用《暗店街》的结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5#
发表于 2007-8-4 13:26:52 |只看该作者
不喜欢一个优秀作家,是很正常一件事啊。不代表你有任何问题。
就好象我看着刘晓庆或王小丫的光屁股也许从来不能勃起,这不代表我性功能有问题。

老实说我也不是很喜欢王小波。他的杂文有时流于随意油滑(这个“油滑”是鲁迅所谓的那种油滑)。有时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论点,引用一些有矛盾的论据。
而且,他讲的那些道理,20岁以下的人看着可能非常过瘾,在我这个年纪看来营养已经少了。

他的小说,和金庸的小说一样,我读不下去。
我还是喜欢那种端着写的小说,喜欢假深沉的,不喜欢他这一路。

比如莫迪阿诺的作品就是端着写的,深沉神秘的。王朔和他都喜欢莫迪阿诺的《暗店街》,使我有种酸溜溜的感觉。好象我不希望自己喜欢的作家也被他们喜欢似的。
我是个莫迪阿诺迷。

莫迪阿诺名声在外的作品,反而不如《8月的周日》来得完美。那篇小说太美了。莫迪阿诺喜欢重复自己,又相对通俗,成不了大家,可我不知怎么就喜欢这种有缺陷的作家。
《暗店街》我觉得后半部分有泄气的感觉,没有前半部分的气势足。
我更倾向于译文出版社翻译的《暗铺街》,那个版本感觉更好,那个翻译成《暗店街》的开头读起来像东北二人转。

没有解答楼主的问题,只是借题发挥一下自己的感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3 11:43:32编辑过]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0

好友

99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6#
发表于 2007-8-4 13:26:52 |只看该作者
不是套盒术,而是对失忆导致的追忆的可能性叙述。
——————————————————————————
对失忆导致的追忆的可能性叙述这个所指的是《万寿寺》的故事总体概括啊。恐怕不是小说技法本身的一个说明。我所指的套盒术,指的是在这本小说中,还有另外一个小说。意即,王小波本人运用了一种手法:他写这个小说(一个盒子),然后又在这个小说里写一个人写着一篇小说(另一个盒子)。这就使叙述的层面出现一种立体感。这种手法好象就是套盒术了。莫迪阿诺的小说我没有读过。看来得找这篇《暗店街》来看看。

————————————————————————————————

王朔是我喜欢的作家了。金庸我觉得被不适当地夸大神化了。金曾自己说过:“我的文学水平不是很高的”,但痴迷的读者并不管这一个,从大众层面上说,金庸拥有最多量的读者群。但是严肃文学好象并没有接纳金。我对武侠小说的看法是一种消遣性的玩意。
叨逼叨叨逼叨的那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7#
发表于 2007-8-4 13:26:52 |只看该作者
你要买,最好买译文的那本很薄的小册子,叫《暗铺街》的。
我收集到的莫迪阿诺的中文小说,现在是市面上很难见到的,我很得意。有两本还是上海一个从未谋面的朋友“宝剑赠英雄”送我的。

中国人吃“小资”这份法国菜,目前还只能吃吃春上村树做的那种不正宗的日本玩意儿,莫迪阿诺这道菜知道的人不多。

不过我不懂法语,常把他的译名与写《爱的沙漠》的莫里亚克搞混了。莫里亚克那是大菜了。



王朔我喜欢他的性格,多于他的作品。《我是你爸爸》写得不错。他讲很多道理,不比王小波浅。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0

好友

5614

积分

职业侠客

糊里糊涂

Rank: 5Rank: 5

8#
发表于 2007-8-4 13:26:52 |只看该作者
万寿寺并不象楼主说的那么简单。但王做的是穷尽小说可能性,还是穷尽小说情节之可能性,还有待一说。
如果世上没有奇迹,就让我们创造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0

好友

99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9#
发表于 2007-8-4 13:26:52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王朔与王小波是两个被误解的当代作家。在这里的误解我理解为要将二王的作品价值做一个调换的意思。也就是说,王朔被媒体性地贬为痞子和王小波被不适当地神化都是表错了情的事儿。其实王朔是没有一点痞性的。他的作品很耐读,我也从中读出会心微笑的真实感。我始终理解不了王小波被一些读者称道是幽默感到底指的是什么。

从小说上如此,杂文上也如此,王朔有一种帝王将相脚下踩的精神,不管这种精神到底有多么令人不舒服。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的矛又尖又利,击穿了许多我们莫棱的东西。王小波的语言缺乏一种灵性,没有节奏感。虽然很熟练,但是没有什么愉快的感觉。是比较滑的那一种。小说我认为语言的段位才是第一位的。

自触网起,多年没有买纸本的书了。都看电子书。我对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完全没有概念。只要有,都读。当然这会影响一种视野的开阔。所以我认为,读书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你读到的好作品(在这里好作品指的不是已经的经典,{比方《红楼梦》我就多次未能卒读,我觉得很拖沓],而是指对你胃口的那些小说)。读书的盲目性并非是一件坏事。但是这种盲目性有了广泛性的催化,我觉得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王朔 的空中小姐、过把瘾就死、我是你爸爸都是当代好小说。好象王蒙,王小波,王朔曾被并称三王。在这里,我最佩服的是痞子的王朔。
叨逼叨叨逼叨的那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好友

1137

积分

论坛游民

凝神致柔~

Rank: 3Rank: 3

10#
发表于 2007-8-4 13:26:52 |只看该作者
我第一次看王小波的书就立刻喜欢上了. 也没人向我推荐。
觉得他是个很有想象力的人,他制造的小说氛围让我深陷其中,很是快慰~~,我很喜欢看他的舅舅和他塑造的奇妙女性。 幽默有吧?但也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有趣,很有意思不是么?
我和你就是这么的不一样啊,一个人所认定的东西绝不是真实的。
我觉得张曼玉漂亮,你说不漂亮,辩论也是没用的。 不过不能否认,她是个有特点的人。这个特点对于你来说是无法感受的,因此你迷惑,从而只能抓住一些不相干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5 19:3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