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解读陶渊明“不求甚解”?

[复制链接]

1542

主题

18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梦想家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4 10:53: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他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这问题,历代很多人提出了见解:

1,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己丑馆选》:“读书不求甚解,此语如何?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惟有一等人,穿凿求解,反致背戾,可笑。故曰:解是不解,不解是解。”
2, 清•方宗诚《陶诗真诠》:“渊明诗曰:‘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盖深嘉汉儒之抱残守缺及章句训诂之有功于六经也。然又曰:‘好读书,不求甚解。’盖又嫌汉儒章句训诂之多穿凿附会,失孔子之旨也。是真持平之论,真得读书之法。”
3, 鲁迅《伪自由书•不求甚解》:“先生说:‘不求甚解者,就是不去看注解,而只读本文的意思’。”
4, 邓拓《燕山夜话•不求甚解》:“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5, 《成语大辞典》里采用的解释:“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
6, 钱锺书《管锥编》:“窃谓陶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之‘读书难字过’也;陶之‘疑义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培根论读书云:‘书有只可染指者,有宜囫囵吞者,亦有须咀嚼而消纳者’;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

从以上各种说法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们都以为“不求甚解”的字面意思是:

不要求(自己读得)很理解(书里的意思)。

从晋朝到现在,似乎所有人都是这样理解“不求甚解”的,他们都毫无争议地把“不求甚解”当成陶渊明提出来的一种读书方法了,并对这种所谓的读书方法褒贬不一:

1, 清代诗人冯班《杂录》:“陶公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
2,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3, 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好读书,不求甚解》:“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正常的读书方式”。
4, 首都师范大学鲁洪生《“不求甚解”误人子弟》:“不求甚解,误人子弟”。

其实,他们都从根本上误会了“不求甚解”的意思。“求”字在这里不是“要求”而是“寻求”的意思,“不求甚解”只是在说不以“甚解”为“好读书”的目的。“不求甚解”的字面意思是:

(五柳先生)喜欢读书,(但)不(是)为了得到“甚解”(才喜欢读书的)。

为什么陶渊明在说起五柳先生“好读书”的时候,会特别强调他不是为了得到“甚解”才“好读书”呢?历史上有很多用心读书的故事,在“欣然忘食”的五柳先生之前,就有“铁锥刺股”的苏秦、“凿壁偷光”的匡衡、“结发悬梁”的孙敬、“囊萤夜读”的车胤等等。但是,他们都是在为了将来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勤学苦读,他们之所以“好读书”,正是为了得到“甚解”(“甚解”的字面意思是“很理解”,但当我们通过读书对某样事物“很理解”了,那我们所理解的就变成了我们的学问,我们就学到了知识,所以,这里的“甚解”是隐指“学问、知识”的)。或者可以这样说,他们喜欢读书其实只是出于功利的考虑,所以,陶渊明言外之意是:五柳先生很喜欢读书,可他不像别人一样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才喜欢读书的。这是从反面来讲述五柳先生“好读书”的原因。接下来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从正面讲述五柳先生喜欢读书的原因。“每当他在读的过程中有所会意的时候,就会高兴得饭都忘了吃”。行文至此,五柳先生为什么“好读书”就交待清楚了:原来,他只是为了追求“会意”时产生的那种“欣然”,他只把读书当作消遣、自娱的一种方式。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只是在描述一种把读书当成业余消遣的从容态度,从而强化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超凡脱俗。持这种读书目的并以这种从容态度为美的人也不止陶渊明一个,同样淡泊寡欲的“素心人”钱锺书,就在《写在人生边上》序言里说:“……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测览……”

而且,我们可以看出来,陶渊明是很欣赏自己的这种“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五柳先生传》全文,都只是陶渊明在夸赞自己这种“什么都不在乎”的脱俗,那么,他也不可能在一篇这样的文章里正襟危坐地谈“读书方法”这样的治学之道。

另外,如果我们对陶渊明稍加了解,就会发现,不是为了“求甚解”而是为了自娱才“好读书”,这正是他非常鲜明的特点。他喜欢读书、著文、赋诗,但从来都只是为了自娱而不是为了“做学问”的。“常著文章自娱”,“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这些都是他在一再申明自己对文学的从容态度。所以,他不仅不会在《五柳先生传》里正襟危坐地谈读书方法,终其一生,在他所有的作品里,他也从没有一本正经地谈过关于怎样治学的话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http://blog.sina.com.cn/u/1471141027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12-7-24 09:20:43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
如果说看书一点都不想理解内容的话,这不合实现。这样的解释更通,不是为了某种学问而去读。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8 02:0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