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5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兼和故事

[复制链接]

15

主题

0

好友

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41: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兼和故事 <br/>□ 韦芈 <p></p><p></p><p><br/>(一)兼和,闯入的陌生人 </p><p>兼和令多数人觉得陌生,即使专业中国古代史研究者,也未必有所详闻,最早的记载源自名为《兼和故事》的著作,作者是圣迭戈加来斯群岛的威廉.汉森博士[注释一],是中美洲岛国中唯一的汉学家。《兼和故事》中最重要的人物名叫许虞,威廉.汉森博士以此人作为整个文本的第一主体,描述中国古城的草蛇灰线。现代有些研究者怀疑许虞,是两个中国远古名人许由和有虞氏舜的组合,该种名称嫁接手法风行上世界中叶,始作俑者为加纳利马纳[注释二],我们大致能判定许虞属于虚构人物,是作者选定的思想代言人,而《兼和故事》中很多论点,又通过许虞的自语来表现,这些言论无疑代表威廉.汉森博士本人的观点,研究者一致认为早年的威廉.汉森是新左派,他曾加入工党,受西马思想家卢卡奇,萨特,葛兰西等影响,是六十年代中期乌托邦空想的狂热拥趸,此种改变在《兼和故事》亦有所现。 </p><p>“许虞热爱兼和,和所有的兼和一样,他们并非本土人氏,却心安理得将此处当作家乡。仅从城市构造分析,兼和城应具备个性收敛的一面,一般而言城市中央有个天然湖,凭湖而居的住民总是面貌秀气、谈吐慢条斯理、说话轻声细气,在中国又被称作天人合一。”(《兼和故事》No21页)。 </p><p>“许多人喜欢兼和,仅仅因为这里的嘈杂,就如许虞,许虞出生在偏北的葛天,他出生的地区是中国歌舞的起源地[注释三],作为贵族子弟,少年许虞被族人荐选到安邑学习礼仪,安邑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布局严谨肃穆,在安邑居住数月,他就患上严重的思乡病,转而定居兼和后,病症便不治而愈,整个人象朵莲花那样绽放。人是某个导因,更重要是阴晴难测的天气,这里的气候如同沉浸热恋的少女,娇蛮而热情如火,人们要感同兼和的情趣,往往需要借助呼吸器官,呼吸器官高速运转才能承受住湿热,人们的皮肤毛孔打开,泌出蔫性油脂,住在兼和的人鲶鱼那样互相摩擦。” (《兼和故事》No17页)。 </p><p>以上两段描写从文本中随意截取,《兼和故事》里充溢类似的赞颂,这种生活状态自然被汉森博士心仪,作为美洲土著,作者血液中热带溶浆出自遗传,也正因为代入个人喜好,作品才屡为当代评论家诟病。丹麦青年评论家韦斯特. 延森[注释四]认为,《兼和故事》的细节丝毫不符和中国传统审美,出现客观性偏差,从而导致研究价值被冲抵殆尽。延森先生截选出下列文字,以证明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韦斯特.延森所截选段,发生在许虞到达兼和的一周内,初到兼和的他必然会尝试接触,但所见所闻让他不可思议,以致无法辨识真伪,许虞描述道: </p><p>“城市是个矛盾体,城市中所有人都言辞尖刻,意见相左即相互抨击,但彼此关系又亲密融洽,兼和人喜欢围成圈状,针对某话题展开辩论,辩论时用尽技巧,甚至不惜破口大骂,但绝不动手搏击,待到双方精疲力竭,某人会突然向对手提出邀请,被邀请者应允得毫不迟疑,于是他们双臂互挽步入酒驿。”(《兼和故事》N06页) </p><p>文字结尾处的酒驿,延森特意用粗体字做出标注,他认为这属于典型硬伤,中国酿酒以少康为祖,而这位夏代君主,出生时代比《兼和故事》描述的时代要晚了五十年,“非严谨行文是威廉.汉森的写作特征,揉杂大量被确认的史实在作品中,但被确认的史实都由别人发现,威廉.汉森所以会引用,不过在制造伪象,籍此他的虚构得以鱼目混珠。我们很难界定《兼和故事》应该归于何类文体,既缺乏科学文献的严谨,又毫无幻想小说所需要的天马行空,我只能认为这部拙劣的作品,是威廉.汉森博士虚构的春秋大梦。”[注释五],延森从《兼和故事》找出多处“硬伤”,他的证据说服了部份研究者。但还是有研究者认为,由于汉森博士使用母语写作,不能排除硬伤是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歧义,他们对照1979年再版的企鹅公司英译本,原先的硬伤骤然消失。仅就文字而观,可以体察到陌生感,兼和令初来乍到者惶恐不安,作为旁观者,许虞试图以人情世故来作判断,当经验毫无用处后,又顿觉身回襁褓。与汉森博士不同,韦斯特.延森有过在华留学的经历,并先后与两位华裔女性有过婚史,他对华人的了解,他确信书中描写的状况不会在中国发生,延森引用基因学家琼斯.汉弥尔顿的话,用以增强自己观点的可信度,译文大意为 “种族基因根植在土,若非不沾尘涓驭风而行,否则永无改变。”想了解兼和的基因,必须对兼和城的建成有所了解,兼和并非一朝而就。 </p><p>皋陶最初只想在湖边搭建个草庐,以便闲暇时小住。那时他刚成为东方首领,偶然被水面泛起的华光所蛊惑,湖水在阳光下蒸氲,一派圣洁透明。他很轻易就建成自己的草庐,但马上发现他的臣民们也需要被安置,于是又带领臣民环湖建造更多房屋。他是东方的主人,臣民们需要来觐见朝拜,光是环湖那些屋子,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人了,于是他想到干脆建造个小城,在建造过程总,日益涌入的人群迫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他们花费了十年时间,结果造就东方最宏伟的城市。兼和环湖而筑,所以又被叫作湖边的城,东方人习惯叫它自由之地,他们说话时踌躇满志。]。”(《兼和故事》N627页) </p><p>[注释一]威廉.汉森博士,圣迭戈加来斯群岛人,生于1924年,曾先后发表过《兼和故事》等十四篇关于中国远古历史的研究著作。 <br/>[注释二]加纳利马纳,巴哈里亚人,生于1909年,1939年死于霍乱。 <br/>[注释三]葛天为中国远古部落,以善歌舞驰名。《吕氏春秋&amp;#8226;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amp;#8226;明诗》记载:或葛天乐辞,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弦”。 <br/>[注释四]韦斯特. 延森,丹麦当代年轻评论家,怀疑派的代表,先后任教于哥本哈根大学,哈贝马斯学院。现在哈根达斯研究院任职。 <br/>[注释五] 括号内为韦斯特. 延森在中国马王堆博物馆演讲的原文,该演讲收录于2003年出版的《兼和,一个闯入的陌生人》。 </p><p>(二)Way of Mutual Peace </p><p>检索《兼和故事》,“Mutual Peace”在全文中重复出现达187次,该词组还是文本中唯一的英语单词。在伯明翰广场学术演讲会上,汉森博士的演讲标题即为“Way of Mutual Peace”,他一反常态,穿着缀满金属箔片紧身服,流行歌手那样哗众取宠,在灯光照耀下,整个人如同舞厅里转动的镭射球。他面露轻浮浅笑,碎步跑到广场中央,突然静止不动,高昂的做出朝天怒吼状,围观人等缄默无语,静侯了整整六十秒种,终于听到撕心裂肺的尖嚎。熟悉《兼和故事》的读者会知道,威廉.汉森博士在模仿远古人物伯益,随着嚎叫声歇,威廉.汉森吟颂起伯益的最后演讲:“这是我的土地,我的城墙,我的集市,他们都将伴我入土。”尾音将落,每个角落都在高呼Mutual Peace,呼和声此起彼伏顿令他想起《兼和故事》的开篇。 </p><p>“启下令所有人在湖边集合,惟恐有人抗命,夏族士兵手执斧钺,将兼和人从居所逐出,士兵们顺便检点财物,在他们眼里,这些东西已经归属于征服者,征服者是士兵对启的尊称。他们的征服者神态倨傲,站在临时垒高的土丘上,逆着启的躯体,大风从湖泊对岸席卷过来,将他整个人吹成反弓状。“他象尊神像。”夏族人肃然起敬,启懂得如何在族人面前维持尊严,他不惜探长颈部,做出与疾风抗衡的不屈姿态,同样也让兼和城原住民,想起站立船舷的黑羽鸬鹚。夏族士兵把伯益推到近前,伯益莫可言状的眼神,掠过水波澜涌。启没能看出伯任何异常情绪,眼下这个阶下囚,就想刚被征服的城市那样,都令他生厌。 </p><p>启有着战士的天性,这点为全族公认,但得不到他父亲的宠爱,大禹当着众人厉声呵斥他,用象[注释一]来比喻年幼的启。自从重华透露出禅让的意愿后,大禹变得匆忙,他无暇兼及家事,大禹周游列国巡视水情,陪行众人无不嫡系,其中就有东夷人皋陶,也就是兼和城的缔造者。启现在回想起来,幼时他就梦想要毁灭兼和,这个秘密现在悬在微瞥的嘴角,启不想别人察知他很快乐,麾下的士兵欢呼雀跃,郐子手已把断头台建成大半,特意为伯益准备的,伯益不需要装潢豪华的断头台,象对奴隶那样处死他,启从未把伯益当作国君,即使大禹选定伯益为内禅人选。启很希望父亲活着,这样就能邀请父亲前来观礼,看着所鄙薄的儿子,把精心选定的继承人送上断头台,只可惜皋陶也死了,伯益虽说是兼和现在的主人,总是有所憾缺。 </p><p>启更改了处死伯益的计划,为证实自己并非心血来潮,他静坐半晌,等到午时才跑去韦芈所在的营帐。启以为韦芈会强烈反对,韦芈是启的亲信,也是讨伐兼和的首谋。但韦芈神态平静的,听完启的话,若无其事的问启:“我去通知匠人们马上停工吧。”说这话时候,韦芈揉着脑袋,他的头巾散了,一簇头发乖张的向上直起,韦芈肯定又是整夜失眠,长期浸淫战场的人难免会神经衰弱。 </p><p>韦芈不会告诉其他人计划益已修改,木匠赶着最后的时间,锯木的聒噪贯穿整座兼和,城市已经出现裂缝。人们蜂拥前往湖边,夏族人的服饰色调同一,袖子严格区别出他们的等级,贵族作宽袍广袖,紧身衣靠则是平民。他们围在道路两侧,监视被困在中央的兼和人,他们手握的武器寒光凛冽,夏族人永远紧绷着神经。 </p><p>启的亲兵监视着囚徒伯益,每个人接到启的私授密令,他们轮番去囚室给伯益传递消息,密告伯益,他将与某时被处死。伯益保持着冷静,拾步走上囚车楼梯,甚至有余暇和面色悲愤的族人开玩笑。伯益得知夏族人为自己罗织了十七条罪名,都出自讨伐兼和的檄文,城池被攻破前,伯益已阅览过全文,执笔者叫韦芈,这个素昧平生的夏族人为伯益炮制种类繁多罪名,以证明讨伐兼和符合王道。按惯例囚犯应该能判决书,看着几个卫兵进来,但他们用黑布蒙住了他的双眼。他们推搡着他上马车,那段行程出乎意料的长,长得超越了兼和的范围,伯益企图通过沿途各种细微迹象来揣度命运。车子非常颠簸,加剧了伯益的疑惑,他心想:“石子路,这是去安邑的路呵。”伯益猜测自己要被囚禁到夏族首都,也许再那中转一下,再流放到更远的苦寒地带,伯益询问周边的人,车子往哪里去?不知是否还是昨晚那些士兵,气氛很沉闷,他宁愿像昨晚那样,不断来人告知叫他沮丧的坏消息。有个人瓮声瓮气说:“马上到圣兽桥。”这话让伯益明白,自己一直未离开兼和,他的不安又增加了,他想:“如果把我送去夏族的属地,应该走城外的路。而现在他们要带我去圣兽广场,那里地势空旷,是处决犯人的好场所。” 伯益要为自己争取到最后的权益,他恳求士兵们替自己揭开眼罩,经过交耳结舌后,士兵们同意了他的请求,有人过来揭去眼罩,那人的尾指刮破伯益的眉骨,伯益无暇顾及小伤,迎面看到巨大的独脚兽塑像,仿佛洞悉了命运,他哀叹着:“朝露还悬在花间叶瓣,我的生命却犹同丝线。”囚车抵达广场,耳闻人声鼎沸,伯益无力俯身外望,也许是担心最后幻想破灭,他请求身边的士兵:“请帮我看下断头台在哪个方位。”士兵半截身子探出窗去,他回答伯益:“除了断头台,这里什么都有。” </p><p>好奇者的脸贴满车窗,马车在广场中央停住,有人伸手想搀扶伯益,他微笑着拒绝了。伯益披着象征兼和王位的玄鸟长袍,下车前他把长袍下摆掖在肘下,避免沾上尘土。夏族士兵列队两侧,一个士兵在前引路,圣兽像下有个金顶帐篷,他们就是领伯益去那地方。帐篷内部很狭窄,地面铺着柔软的麻布,帐篷里有十三四人,伯益只辨出卧榻上的启,启侧卧在床,并用右手把头撑起,不用费力就能看清楚伯益的神态,还有个男人也坐在床上,定是启的近臣,伯益猜想就是撰写檄文的韦芈。 伯益特意多看了韦芈几眼,偶然发现面貌酷似兼和的一个人,那个叫许虞的兼和人,同样有篇文章令自己铭记。 </p><p>由韦芈来宣读判决书,他们先要取消伯益的封号,在场的夏族贵族大多经历过大禹的内禅仪式,曾面向伯益宣誓效忠,韦芈刚说完取消伯益的一切封号,贵族们簇拥而上,逼迫伯益交出权仗,伯益措词委婉的答复他们,权杖在战乱中丢失。他的话引起了争议,直到一名捆绑手从帐外走进时,纷争依旧在持续,捆绑手想要用绳圈套住伯益脖子,伯益机警的闪开,同时喝住捆绑手:“别妄图用绳子勒死我,任何人都无权这样处置贵族,需要我的头颅,也请让我体面的前往断头台。”他的斥责招致了哄堂大笑,人们不再纠缠权杖,开始为他解释安邑的规则。伯益最终还是拒绝捆绑着接受审判的夏族法则,尴尬的捆绑手提着绳子,他是个老手,在安邑从未遭遇过拒绝捆绑的事例。韦芈不想时间浪费在细节上,他高声朗读起判决书,前半部分韦芈读得极快,没人关心过程,人们都等着结果如何,当他的语调明显滞缓时,所有人开始关注每一个字,但他们很失望,这个判决书没给出答案,韦芈只是暗示答案在兼和湖边。 </p><p>这个计划过于繁复,也许是启所要的效果。广场上的人随车前行,启的车上有黄金云盖,足矣恍惚所有人的眼,结果要到湖边才能揭开,眼尖的人先能看到新建的建筑,蒸熨的水气让他们无法确认,人们议论是否是断头台 ,一名押解士兵发现,伯益似乎对观众的表情感兴趣,于是他勒令伯益转过身,不让他跑神。不管伯益装得怎样安于天命,内心深处总感到震撼,对于面临的死亡,他说了句出色的话,他说:“这是我的土地,我的城墙,我的集市,他们都将伴我入土。” 当然,抒情在启和韦芈看来毫无底气,夏族人用欢呼迎接侩子手登台,断头台上不断人来人往,有人把伯益双手绑起,一会儿又解开,让他用过最后酒饭。刽子手不时过来,伯益和他玩笑道:“你可真性急。”其实他的本意是想和伯益探讨如何死得更舒服,他不厌其烦讲解如何才能干净利落。对此伯益觉得非常伪善,出于贵族的尊严,他还是参与了讨论。韦芈一直在台上,默记下伯益的片言只语、一举一动、长吁短叹、脸色突然苍白,以及为掩饰恐慌而挤压出的惨淡笑容,处决前的准备工作非常缓慢,让最有耐心的人也感到厌恶。韦芈故意拖长时间,他期待着观赏伯益勇气殆尽时陷于绝望的景象。韦芈再次重复宣读了判决书,还是没把答案告出,不幸的伯益毫不示弱,始终没说出恳求了结的话,只是按他下跪时,他用绑住的手攥住手绢,笨拙的擦掉沁出的冷汗。 </p><p>压轴戏等待启亲自揭幕,欢呼声鹊起风涌,比以往更强烈,启显然有所感慨,他贴着韦芈耳翼说话时,唇齿不住战栗,启亲口告诉韦芈“我梦想在此刻死去。”启未料到二十年前,在他所站的这个位置,有人也同样颤抖着说出相同的话,只是当时皋陶沉醉在创建城市的喜不自胜中,这也证明了创立与破坏本质上的雷同。(兼和故事》N01页) </p><p>威廉.汉森不厌烦琐,描述前往刑场的细节,篇幅超过了三千字,却未在篇尾解答伯益的生死,或许这并非作者关注的主旨,故而在歧路他选择了回避。启继禹位,有两种观点并存,一说伯益主动推让,启得以继承王位。另一观点是大禹亡后,启即继王位,伯益不服与之相争,为启所杀,启杀伯益确定传子制度,有扈氏不服,亦被攻杀。威廉.汉森显然是后一观点的拥护者,启发动完这场战争后,远古中国的内禅制就此终结,权利更替变为世袭,如同阿克兴海战[注释二]后,共和国制在罗马终结,虽然在奥古斯都之前,苏拉,恺撒等几任执政官,已是事实的独裁者,毕竟共和国名义上一息尚存。我们不妨将伯益前去刑场的曲折,视作实现兼和之路的过程,在《兼和之路》中可以找到部分暗示,譬如那个充满乌托邦形式的结局。在《兼和故事》的结尾,韦芈再次来到兼和城,身份是流亡者。大功告成之后,启非常寂寞,他想杀死自己的宠臣,所幸韦芈先有察觉,夤夜逃出安邑,韦芈帮助启建立的事业,现在成为他的大敌,每寸土地都是启的领地,普天之下竟无韦芈立锥之所,鬼使神差般他亡命到兼和湖畔。 </p><p>“堇色奉合着水波涡旋,裸身天浴的人们,目睹流浪者前来,见其满身风尘衣衫褴褛,便挥舞手臂,示意他在湖中一涤尘灰,水滴从他们指尖自然垂落,阳光下如同透明绡羽,一片玲珑剃透的珠玉敲击。韦芈不敢接近,生恐那些人认出自己,他曾下令将兼和城民,流放在五服之外,但现在他们都回到兼和,甚至包括蹈水而亡的伯益。伯益将头凫在水里,长发糅散犹似蔓草轻漾,间有银色小鱼梭行,为其撮清去水藻与泥垢。 <br/>夏的逐臣啊,何不过来一洗风尘。有人出声招呼韦芈,他们早已知道自己是谁了,韦芈满脸飞红,不由自主的趋步进了湖水,罩在身上的衣衫,被水所溶解,韦芈很快就象兼和人一样。他被水流托住身体,稍一用力突然飞离水面,在别人的欢呼中,肋下生出对琉璃翅膀。” (兼和故事》N0765页) </p><p>一个活着的韦芈是极其重要的,他融身湖水,让兼和不再是海市蜃楼,兼和是精神理想的产物,但不倡导追随者为精神理想殉节,伯益是唯一的例外,他选择蹈水,与后世屈原怀沙意义完全不同,也可看作对兼和精神的另类融合。 <br/>象[注释一]:有虞氏舜的同父异母兄弟,多次妄图加害其兄,后被放逐去南方。 <br/>阿克兴海战[注释二]:古罗马著名的海战,屋大维击败安东尼与埃及的联军,奠定了罗马帝国的基础。 </p><p>(三)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 <br/>由于大量拼贴手法的使用,在阅读《兼和故事》时候,文本结构的零散,无可避免让读者倍感混乱,这与叙事时间[注释一]密切关联。叙事时间概念,可参阅热奈尔的著作《叙事时间》,热奈特将作品分为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两部分,此观点源自德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安.梅兹和冈瑟.米勒,热奈特则引申出顺序[注释二]、时距[注释三]与频率[注释四]在叙事时间中的掌控度,克服《兼和故事》结构零散,最佳方式是先对三者逐一分析,为帮助读者阅读,企鹅版译本第二版曾在篇末开列了时间事件对照表: <br/>时间      事件 <br/>夏历前36年   皋陶萌生在圣湖之畔建立城市的念头。同年鲧治水失败, 禹为族人驱逐,在圣湖偶遇皋陶,两人对洪水进行勘探。 <br/>夏历前35年夏 禹子启出生,相传其母化身为石,从石缝中取出,故名启。 <br/>夏历前35年秋 皋陶随禹二次勘查洪水,提出疏导为主的治水方案 <br/>夏历前34年春 禹得应龙,皋陶得独角兽,两人被虞召见,禹被任命治理水患,皋陶为助手。 <br/>夏历前29年夏 伯益出生,被生母遗弃湖边。 <br/>夏历前21年夏 皋陶认伯益为螟蛉义子,始建兼和城。 <br/>夏历前19年春 水患平息,禹被成为虞的内禅继承人,皋陶被任为东方各族首领。 <br/>夏历前15年冬 兼和城筑成。 <br/>夏历前9年秋 皋陶拜谒禹。 <br/>夏历前9年冬 皋陶病故,禹内禅伯益为继承人。 <br/>夏历前8年夏 许虞来到兼和城,同年秋上《讽伯益书》。 <br/>夏历前5年冬 禹病暴病而丧,启旋在安邑称王,伐兼和。 <br/>夏历元年春   韦芈流亡至兼和。 </p><p>仔细阅读《兼和故事》后,可以对照出作品叙事时间与上表所列故事时间的差异。作品叙事的开头部分是启征服兼和城,此时已是夏历前5年冬季。 从夏历前36年至夏历前5年三十一年的历史,都是以倒叙或插叙的手法进行的,包括大禹与皋陶治水,皋陶建造兼和城,许虞在兼和、启与伯益的君王之争三个核心,以及围绕这三个核心事件周围的许多卫星事件。三个核心事件的叙事时间也是颠倒交错,发生在夏历前8年夏天的许虞来到兼和城,在第一章第二节就开始描述,而皋陶最初萌生要建造兼和城的念头,则推迟在第七章才略有提及。即使对于同一事件,《兼和故事》也多采取揉碎方式,如许虞在兼和的日子,前后不过三年,却散见全文所有章节。有些事件还采取了预述方式,例如独角兽之死这一卫星事件,在第二章就已预述,此事件实际发生在夏历前5年夏,到第六章才开始正式提及,第八章第三小节又进一步描述,但换为倒述方式。正是因为倒述与预述的反复应用,导致了时间倒错的大量出现,也正是貌似随意的拼贴,文本结构才呈现凌乱松散的状况。 </p><p>“中间距离两丈,鸟展开手臂,要塞进三四个人才可能填平。其间空气肆流,有些是新鲜的风,带着宿雨后的干脆,湿毛巾那样抽在脸上。伯益下意识揉着,随着手指接触,疼痛感遍及全身,他整个人是片枯萎落叶战栗不止。昨晚喝的酒开始报复,酒精瘫软了身体和精神,他勉力坐着,背倚着床沿喘息。寒冷轻易暴露他内在的虚弱,呼出的气体凝成蔚蓝色。他预感大难将临。透过两丈外的窗台,对面屋顶上半个头颅清晰可辨,也因为距离,紫铜塑像大小失实,伯益虚张手掌,发现大小只合一手,这结果让他贸然一笑。那时伯益才十岁,六多年前的事,兼和城的公民想到为独角兽塑像,工匠用混合了糯米酒糟的原料,抹了独角兽整个头部,伯益在旁偷挠巨兽的笑穴,于是模具中多出几道纵横睥睨的鼻涕,这一败笔让工匠们丧气不已,他们能够发现时,铜像已被吊上屋顶,无法再作修正,直至现在塑像依旧涕泪涟涟。七年后独角兽突然死去,当晚悲伤过度的皋陶撒手仙蜕,伯益当然也很悲伤,对他而言独角兽是最好的玩伴,他喜欢让独角兽猜阴阳面,拾个贝壳死命攥死了,独角兽如果回答阴面,他就将阳面摊在地上,反之亦然。偶然伯益故意让对方猜对一次,否则巨兽会生气,独角现出湛蓝,喷着响鼻跑出很远。” (《兼和故事》第二章第三节)。 </p><p>湖泊是兼和的标志,处在城市中央,湖泊是核心,城市只是一圈外延。伯益偶然回忆到某个清晨或黄昏,那时他是孩子,喜欢在湖边扔石头,他尽可能将石头扔得更远,最完美的角度是切正湖心,他相信那里定然有个水眼,石头陷落进去,湖有点难受,忍不住晃动,荡出很多皱纹,皱纹不能持久,即使伯益一次接着一次的投进石头,水波最后总要静止,平静让少年恐慌。 </p><p>死亡都从平静开始,伟大的禹湮然驾崩,很多人怀疑他死于谋杀。禹死前几个月,东方的首领皋陶刚去朝拜,禹似有预见,当众宣布禅让皋陶,皋陶坚辞不受,于是禹又宣布禅让伯益,大家从未听闻过伯益的名字,但盲从于伟大的禹,他们向着东方,对这个素昧平生的名字宣誓效忠。受禅当日,兼和城沉浸在一片肃穆,惟有伯益还在嬉戏,家养的宠物独角兽日渐衰老,尽管伯益推搡巨兽的独角,独角兽恹恹寡欢的望着他,令得伯益兴致阑珊,他爬上房顶,皋陶府邸是兼和两个至高点之一,另一个是对面的独角兽像,塑像遮挡住伯益向前的视角,他只有漫无目的向下看去。 <br/>几天后,独角兽卧倒在后院谷坪,左侧是马厩,那些远亲嚼了整宵的干草,一些碎末飞到它的巨大身躯上,人们发现它已经死了。它死得很平静,却给整座兼和城带来场骚乱,人们不知以后将如何裁断真伪,他们惶惶不安,以前判断真伪异常简易,有决疑不下的事,就由独角兽判断。兼和城的公民坚信独角兽永恒的公正,被独角撞上的人,将面临石葬。皋陶规立了三千六百条律法,作奸犯科都有相应刑罚,惟有石葬是致命的。石埋适用于欺骗罪,兼和能容忍一切,惟独欺诈不可饶恕,但凡觉得判罚不公的人,都有权申请独角兽最后裁决,但很少人作如此选择,万一独角兽还是裁定他有罪,就上升为欺诈罪,会被公民施以石刑。(《兼和故事》第六章第一节)。 </p><p>狂欢后的现场散漫凌乱,余留无数残迹,人们争相奔去白玉雕成的神兽广场,撸翻供奉献祭的黄金酒爵,琥珀色酒浆,玉石之上放肆喧扬,许虞瞳仁里重叠着跳跃着画面、闪回、桢桢定格。噩梦和狂欢共鸣,神殿在飘摇欲坠,公民歌舞癫狂,先前的寂灭与眼前的狂欢,同在一揉眼间,兼和容纳了太多的疯子,疯子们相互诋毁,最后话题延伸到伯益,他们啐口唾沫,不屑一故的神态。所有公民都对伯益毫无恭敬,让初来此地的许虞深为讶异,他听说在皋陶时代,兼和以严谨法治而出名,有森严的律条,有公平的独角兽,一年前独角兽死了,但律条依旧锩刻在巨兽塑像的基石上。(《兼和故事》第八章第三节) </p><p>以上是《兼和故事》中提到独角兽的三处段落,威廉.汉森的写作方式得到一些批评家的认同。希利斯.米勒认为:“叙事不是用尺子画出来的一根直线。倘若是这样的话,就不会引起读者的任何兴趣,叙事的趣味在于其插曲或者节外生枝。”同样保罗.利科在阅读完《兼和故事》后指出:“提前,回顾与插入把篇幅很大的回忆时间纳入短小的叙述序列,在打破时代顺序的同时造成深远的透视效果。”米勒所说的“插曲或者节外生枝”和利科说的“提前,回顾和插入”也就是《兼和故事》中所表现的倒叙与预叙。 </p><p>[注释一]关于叙事时间,有多种术语,如查特曼称为话语时间(discourse time),里蒙.凯南称为文本时间text time <br/>[注释二] 顺序:指故事中时间接续的时间顺序与叙事中安排的“伪时间顺序”的关系 <br/>[注释三] 时距:指这些事件或者故事段变化不定的的时距与叙事中叙述这些事件的“伪时距(实际上就是文本长度)的关系,也就是速度的关系。叙事时距很难测量,甚至无法测量,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一书中说到:对照叙事时距与它讲述的故事时距则是件棘手的工作,理由很简单,谁也测量不出叙事的时距。另一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也持有类似观点。 <br/>[注释四] 频率:故事的重复能力与叙事的重复能力的关系,术语“时间倒错”包含《兼和故事》中的倒叙与预叙手法。 </p><p>(四)兼和精神在文本中的体现 </p><p>威廉.汉森所著《兼和故事》的主旨是兼和,即文本中反复出现的“Mutual Peace”一词。进入新世纪以来,研究者找出“Mutual Peace”与中国道家思想的联系,他们提出“文化潜移默化”,并例举庄子对海德格尔的影响,持以上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哲学家A.C.米兰,2007年一月六日。A.C.米兰在“兼和研究会刊”上发表《The "Way of Mutual Peace" and the Academic Quality of Those Taoists Who Practise It》一文,引起全世界兼和研究者的瞩目。A.C.米兰提出:“尽管《兼和故事》大量使用小说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如互为文本(如伯益前往刑场的经历类似路易十四对必胜客元帅的处决过程),戏仿等,究其本质依然是在对中国道教学说进行反思,将其纳入小说范畴是个错误。” A.C.米兰很大程度是与韦斯特.延森针锋相对,此文发表前一个月,韦斯特.延森就曾质疑《兼和故事》的文本定位,他认为戏仿手法的应用,证实了《兼和故事》是篇小说。他指出在以下片段中,有戏模中国魏晋人服用五石散的嫌痕迹。 </p><p>“兼和居民酷爱食用草药,他们集群出行,在城外挖掘一种植物根茎,这种植物很常见,但含有麻醉剂,服食会产生幻觉,对人体造成伤害,长期服用甚至危及性命。人们之所以热衷于此,是因为他们相信服用该种植物根茎,会让他们有机会永生,这种植物根茎颇似人形,掘出后兼和人就立即吞咽,药物发应异常迅疾,当他们回程时,步履蹒跚东倒西歪,有时会猛然栽倒在地,旁边的人就会高呼草倒了,许多人会过来围观,他们认为草倒是成仙的预兆,果然有些人就此长眠不苏,他们的身体会长久保持弹性,且不会腐败,其实那只是因为该种植物种含有种防腐物质,那些人还是死了,但却获得所有人的尊敬,活着的人将仙蜕者的身体镀上金粉,放在神坛上供奉。夏历前5年冬,兼和城遭遇夏族入侵者的掳掠,整座城市都被摧毁,惟独这些镀金人体未被侵扰,并完整保存到少康时代。” (《兼和故事》第五章第一节) </p><p>威廉.汉森对兼和精神的描述,主要通过伯益来体现,许虞的旁观,皋陶的严谨,以及韦芈前后处境变更的对照,都是对兼和特质的补充。作者并未试图美化伯益,这个人物懦弱,无能,终日以酒度日,并为臣民所不屑,当强势来临时,也未被激发出英雄潜质,但他却真实反映兼和的本质,兼和不需要英雄,而我们习惯思维上的惟英雄论,才是摧毁兼和的帮凶,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兼和毁灭的通谋者。兼和是易于摧毁的,启征服这座城市时,几乎未废吹灰之力,但他只有通过毁灭城市来完成形式上的征服,对于一个开创时代的英雄,永远无法理解属于庸民,属于碌碌无为者的兼和精神。 </p><p>启观察着兼和人。那些人平静如水,并无仓皇之情绪,即使他们对伯益毫不拥戴,至少也该表现出兔死狐悲,现在的状况很平静,启有了疏离感,他急切想知道那些人想的什么,但他没得不到任何答案。 <br/>许多年之后,许虞还维持着被兼和所纵容的好奇心,这让他屡遭白眼,如果有人在议论某座城市,他总要适时凑身上前,听别人议论些什么,那些人会说到兼和的狂欢节,说到城墙的坚实,说到圣兽广场的堂皇,这些都不是许虞所想听到的,但他还是会继续听下,直至所有人不再言语(《兼和故事》第一章第一节) </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7-8-4 13:41:32 |只看该作者
一种复合型的文体。模拟并且戏仿了史学方面的考据、注释以及相应的批评等等手段,这种文体一本正经地出现的时候,自有它的有趣和纷繁多姿,杜撰的乐趣与机巧会如同游戏一般穿梭其间,同时还含有某种写作的信心、野心与理想,就像老博尔赫斯所干的那样,但他的底线上留着平淡与神秘,这种小说在技术上的复杂与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文体上的误导性也同样明显,它早早地提供了一种文化的范式,甚至还有腔调,所以这一章节引发我的担心与怀疑其实要远远多过兴趣,我们阅读西方文学尤其是同类文学作品所造成的某种趣味和视角在这里有着明显的痕迹,毫无疑问的我感觉,在这个小说里似乎应该能感觉到更多的中国考古方面的硬件因素以有类似于周易、诗经之类的远古经典的启发与触动,我倒不是一定要强调所谓的中国思维或者视角,但借了西方文学文体的火种而引发中国式的火焰,倒是我所关注的取向,那些燃烧的材料无疑是取自本土的更多一些才更有意思,更会多出不可思议的现象以及现象的错综,我们真的没有必要与西方的作家们一起喝着咖啡猜想我们祖先的远古时代,拿了火种,丢开他们,钻入可能会有的想象中(包括考据中的)的远古的丛林与山野,自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与故事。……单就这写出来的部分来说,注释部分似乎还可以更丰富一些,更大胆一些,更有意味一些,而相关人等的个性与癖好,也可以再多涉及一些。这算是我的一点建议了。所以,在想象下面的部分会是什么样的局面的同时,我也在想,能否用别的方式来写这个小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7 0:11:43编辑过]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9

主题

0

好友

2431

积分

论坛游民

主体思想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7-8-4 13:41:49 |只看该作者
昂,又一个图书馆长式小说
eat me,drink 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5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酒坊起糟小工

Rank: 7Rank: 7Rank: 7

4#
发表于 2007-8-4 13:41:53 |只看该作者
<p>我顶.</p><p>这是个让人感到任受了某种寂寞的文学.</p>
我的基本工作是:上笼屉、铺麴、点火、取浆、入缸,最后起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11

好友

2609

积分

论坛游民

放倒妈妈桑

Rank: 3Rank: 3

5#
发表于 2007-8-4 13:41:54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2">技术娴熟,想象丰富。可做范文。</font></p><p><font size="2">但我没读出过瘾的感觉。<br/>博尔赫斯的口气和他所了解的欧洲历史契合,甚至和他并不十分了解的东方历史也契合。</font></p><p><font size="2">可当我们自己用类似的语气来商榷历史的时候,就觉得别扭。<br/>二楼管理员的评论很到位,也说出我的感觉。</font></p>
我们同时是射手,弓箭和目标。</p><p> http://blog.sina.com.cn/u/11507123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13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6#
发表于 2007-8-4 13:42:41 |只看该作者
<p>不明白这篇小说怎么会评上“中出奖”</p><p>初初看了一下 反而觉得有很多优点 至少也不应该差到被评为“中出奖”吧</p>[em06]
唐一斌,范继祖,甘世佳,梅思繁,顾湘,庞婕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0

好友

687

积分

注册会员

Tiffany

Rank: 2

7#
发表于 2007-8-4 13:42:55 |只看该作者
萎靡啊萎靡
[B]☞ 即使切腹有错,也不是适合说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好友

18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
发表于 2007-8-4 13:43:01 |只看该作者
啊啊啊啊啊,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14 21:3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