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保罗·奥斯特:我是被选中进行写作的

[复制链接]

842

主题

0

好友

5512

积分

职业侠客

海绵宝宝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30 15:57: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span><strong><font size="5">保罗·奥斯特:我是被选中进行写作的</font></strong></span></p><p><span><img src="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80830/41891220024506440.jpg" align="center" alt="" /></span></p><p><span><sup>保罗·奥斯特喜欢说自己天生就是注定要写作的,大概正因为如此,他和书才能搭配得如此和谐吧。</sup> </span></p><p><span></span>&nbsp;</p><span><font size="2"><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两年前,保罗·奥斯特在中国是个不为人知的作家,两年后,他已经有7本书翻译成中文出版,还有好几本在路上。帕慕克说,人们像当年期待狄更斯一样期待奥斯特的新书,这是西方的景象,在我们这儿没有这回事。但即使如此,保罗·奥斯特在读书界引起的反响也还是巨大的,他让人想起卡夫卡,想起米兰·昆德拉,也想起村上春树,更确切地,则是给出了一个谜一样的纽约形象。8月25日,本报记者通过越洋电话专访保罗·奥斯特,邀他自己解读自己的文学形象。</font> </p><p>  <strong>观念 我只关注生活的变化过程 </strong></p><p>  新京报:你的作品中有极强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念,但是我记得你说过,你最喜欢的作家都是一些现实主义的作家如托尔斯泰、狄更斯等? </p><p>  奥斯特:我不太喜欢别人给我加标签。我热爱托尔斯泰,热爱塞万提斯。但也很喜欢一些其他作家,比如卡夫卡,他给我的影响很大。我不确定法国到底给了我多深的影响,但哲学思潮并不只是法国才有,我也阅读过很多德国哲学家的书。 </p><p>  新京报:你的小说里总是有很多不寻常的事件,你到底试图表达怎样的哲学和文学观念? </p><p>  奥斯特:我主要表现的就是人的内心状态,我觉得这胜于其他任何东西。内心世界最值得写。而另一方面,生活如此充满双重性,人类的命运布满了矛盾。矛盾、对照、谬论,这些东西最能触及我的心,对我而言,这就是小说的意义所在。我就是通过小说来表达我对命运矛盾的看法。 </p><p>  新京报:你是否在你的小说中思考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你是否也在寻找你的汀泊图(保罗·奥斯特小说《在地图结束的地方》里面,汀泊图被用来象征“另一个世界”)? </p><p>  奥斯特:我不能说我就在寻找我的汀泊图。生活中很多时候让人悲伤、忧郁、失落,但生活同时也有很大的快乐。矛盾的存在是人生活下去的动力之一。我们应该更加诚实、仔细地巡视我们的内心。每个人都有希望,这才是这个世界继续运转的理由。 </p><p>  新京报:你小说里的作者似乎总是突然切断了一切和现实的联系,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身份认同,他们或者获得了新的力量,或者完全失败,失去了一切。 </p><p>  奥斯特:我笔下的一些作家们的确有的遭遇了失败,或者突然出现的变故让他们的内心一落千丈,但这些困难的时候却正好是一个考验的时刻,只有在这种危机时刻,他们才可能通过重新寻找自己,发现真正的自我。你只有触碰天空之后,才能脚落大地。 </p><p>  生活是一个大的旅途,一直在不断地变。事实上我并不关注他们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我只关注这个变化的过程。每个人都在挣扎着求生,在内心和外部压力之间做个平衡。这个是我最感兴趣的。 </p><p> <strong> 结构 迷宫写法出于写作本能 </strong></p><p>  新京报:你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中国人的形象,而且还很关键:张先生的蓝色笔记本,骨头先生遇到的中国男孩……中国对你来说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p><p>  奥斯特:哈!好像还真的是有一些!我不知道。可能我认识很多中国人吧?事实上我最大的粉丝就是我曾经合作过的导演王颖,他是我多年的朋友,我很早以前的一个女朋友也是中国人。以前我们一说中国就觉得很神秘,但现在中国越来越不神秘了。你知道我妻子的姐姐她就能说完美的普通话,她在台湾和香港呆了很多年,非常地了解中国。 </p><p>  新京报:巧合和随机的偶然性是你小说的标志,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你为什么如此关注“偶然”或“机缘”这个主题? </p><p>  奥斯特:总有很多怪事发生在我身上。我想应该很多人也会这么想。偶然性是世界统领一切的方式。突发事件、事故或不确定性,这些都是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这非常复杂,但你也可以认为这就是命运。 </p><p>  你也可以很有计划、有目标、有理性地做决定,这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偶然性是生活的另一部分。很多写小说的人很容易就忘记了这点,但这却是我最关注的。 </p><p>  新京报:人们说你是“迷宫制造专家”,说你的作品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层包一层,你的小说总是故事套故事。读者拼命回忆这本书名和你另外一本书的名字有什么关系,或这个脚注里出现的人物在哪儿似曾相识。你似乎的确很享受制造迷宫的这个过程? </p><p>  奥斯特:迷宫式的写法,这不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脑子里本来就是这么想,这么运作的。我有很多书,都是故事中套故事,我喜欢把各种不同的元素关联起来。每个故事之间有自己的距离、有自己的能量,而我则按不同的比例调和起来。 </p><p>  新京报:这听上去像是很理性地编织着结构? </p><p>  奥斯特:这不是逻辑可以做到的事。完全是写作本能,冲动之下做出来的。我一想到,嗯,我就应该这么写,那我就随心开始写了。我不会坐下来,想着我一共要写八章,每章都以“这”字开头。我的故事内容决定了我写的方向。内容永远是第一,形式永远是其次。 </p><p> <strong> 生活 让故事变成真实很危险 </strong></p><p>  新京报:你在写作时,也是像《神谕之夜》里面的西德尼一样,或者像《在地图结束的地方》里的骨头先生一样,游离在现实和虚构的世界里不分的吗? </p><p>  奥斯特:我的确陷入了书中作家的状态,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真的是这样。这其实很危险。 </p><p>  为了安全,我就这么做:我在家附近租了一个公寓,平时早上起来去公寓写作,回家后就把所有的工作都抛开了,我的妻子给了我正常生活的一面,我们平时会谈论如今晚吃什么,谁来付水电费等等琐碎话题,这些都把我拉回正常生活中。 </p><p>  新京报:有一幅很著名的画,画的是从纽约第9大道看美国看世界的独特角度。这个城市永远都是以这个城市为中心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的,你怎么看这个深刻影响你的城市?很多人认为你是代表这个城市的作家? </p><p>  奥斯特:对,那幅画的确很好地概括了纽约。至于我个人的作品,我不认为我一定是代表纽约的作家。我不知道纽约人怎么看我,这得留给别人来评价了。 </p><p>  新京报:现在似乎到了“人人都读保罗·奥斯特”的时代了,帕慕克说,现代读者等待马尔克斯、库切、保罗·奥斯特的新作,就像以前的读者等待狄更斯的新作在最新的报纸上出现那样。你怎么看你作品的流行? </p><p>  奥斯特:我尽量不去想。我只生活在我的小世界里,有人关注当然是好事,,但这些不改变我的生活。 </p><p>  新京报:你还是不会用电脑和电子邮件,一直坚持在笔记本上写? </p><p>  奥斯特:我从不用电脑和电子邮件。我一直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作,然后在打字机上打出来,我很适应这种方式。我每天都会和妻子沟通,她也是名作家,她对于小说非常地敏感,她的所有评论我都极其认真地倾听。可以说,没有她100%的许可,我是不可能把我的小说带出家的。她是我的老板。(笑) </p><p>  新京报:读者在阅读你的书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了解你到底把多少自己的故事放进了书里? </p><p>  奥斯特:是,或不是。我写的不是自传,也许我会用上一些自己的经历,比如地点,我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地方,我必然对那个地方有印象,就会写进书里。那些和现实有关的材料都是自己突然跳出来的,我就随着它们的出现,如果本能上愿意的话,就用了,但总体来说,在我作品中我的影子应该是很少的。(来源:新京报)</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p></font></span>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842

主题

0

好友

5512

积分

职业侠客

海绵宝宝

Rank: 5Rank: 5

2#
发表于 2008-8-30 15:59:23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保罗·奥斯特</p><table align="center"><tbody><tr><td><table bordercolor="#ece9d8" width="300" align="center" border="1" lighter=""><tbody><tr><td align="center"><sup><img src="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80830/15381220028444312.gif" align="center" alt="" /></sup></td></tr><tr><td width="300" bgcolor="#e0e0c9" warp=""><sup></sup></td></tr></tbody></table></td></tr><tr><td><table bordercolor="#ece9d8" width="300" align="center" border="1" lighter=""><tbody><tr><td align="center"><sup><img src="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80830/89571220028444328.gif" align="center" alt="" /></sup></td></tr><tr><td width="300" bgcolor="#e0e0c9" warp=""><sup></sup></td></tr></tbody></table></td></tr><tr><td><table bordercolor="#ece9d8" width="300" align="center" border="1" lighter=""><tbody><tr><td align="center"><sup><img src="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80830/71531220028444328.gif" align="center" alt="" /></sup></td></tr><tr><td width="300" bgcolor="#e0e0c9" warp=""><sup></sup></td></tr></tbody></table></td></tr><tr><td><table bordercolor="#ece9d8" width="300" align="center" border="1" lighter=""><tbody><tr><td align="center"><sup><img src="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80830/89621220028444343.gif" align="center" alt="" /></sup></td></tr><tr><td width="300" bgcolor="#e0e0c9" warp=""><sup></sup></td></tr></tbody></table></td></tr><tr><td><table bordercolor="#ece9d8" width="300" align="center" border="1" lighter=""><tbody><tr><td align="center"><sup><img src="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80830/94301220028444343.gif" align="center" alt="" /></sup></td></tr><tr><td width="300" bgcolor="#e0e0c9" warp=""><sup></sup></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保罗·奥斯特,这个世界上最流行的作家之一,是在最近两年才为我们熟知的。在连续引进出版了7本书之后,我们知道他曾经被和博尔赫斯或米兰·昆德拉并列;也知道了村上春树对他的小说着迷;还知道了奥斯特甚至和王颖合作拍过电影;当然,他被当作纽约文化地标的事儿我们也知道了。不过所有这些似乎都只是在奥斯特的迷宫外面打转儿,他的小说并不是那么好读的。最近,随着两部最新的奥斯特作品(《月宫》和《密室中的旅行》)出版,本报越洋专访了作家本人,并且和他一起徜徉于文字的迷宫之中。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保罗·奥斯特,一个读书界正在熟悉的名字,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很难说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让好几家不同的出版社同时选中了他的书,但事实是,两年间他7本小说的中译本陆续出版,而且都取得了不俗的反响,《纽约三部曲》和《幻影书》更是在文学青年当中耳熟能详。最近,保罗·奥斯特的《月宫》和《密室中的旅行》同时出版,我们也就从这里出发,去认识一下这个迷宫里面的作家。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保罗·奥斯特作品中文版七种,包括《纽约三部曲》、《幻影书》、《神谕之夜》、《月宫》、《密室中的旅行》、《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等。2007-2008年,分别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出版。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trong>【人与书】 </strong></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1968年4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园。整个美国被反越战的烈焰吞噬着,疯狂的反战运动很快就从大街燃烧到了校园里。摇旗呐喊的学生中,有一名安静、满身书生气的小伙。之前,他每天只想着学习文学和哲学,以后变成一名作家。他不参加任何校园政治组织,他的生活就在读书、写诗和酒吧里度过。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然而他最终还是与上万名游行者站在了一起,“我几乎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疯了,所以我才过去。”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警察来了,他与另外700名学生被逮捕了。警察拽着他的头发,塞进了警车。“我一点都不后悔。”他说。“那一天真的是太重要了,一生也就这么一次。是时代要求我加入了那个运动。”很多年以后,这个年轻人终于变成了一名作家,他的名字叫保罗·奥斯特。</font> </p><p> <strong> 艰辛作家路 </strong></p><p>  保罗·奥斯特出生在新泽西的中产阶层家庭,父母都是波兰籍犹太人。当他还小得够不上书柜的时候,他就开始大量地阅读。9岁起,他开始写 “小诗”。15岁时,他读了《罪与罚》,“我完完全全地震惊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决定要成为一名作家。”奥斯特说。 </p><p>  但他的愿望很多年以后才实现,这中间的路充满了艰辛和孤苦。1970年,奥斯特拿到了比较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却再也读不下去了。他奔向了海洋,整整6个月,在墨西哥湾海域里的一条邮轮上做水手。 </p><p>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罗像他后来小说里描写的无名诗人一样,饥寒交迫,落魄不堪。1997年,保罗出版了自传《饥不择食》中,里面写到了当年“贱卖”自己的经历:因为爱好棒球,他发明了一种模拟棒球的立体纸牌游戏,然后无数遍地向玩具商推销这种玩具以维持生计。他写的东西无人问津,连第一段婚姻都在那个时候失败,“在我20多到30出头的年纪,有7年的时间我手所碰的任何东西,都注定惨败。”他在书中写道。 </p><p>  保罗的成名作《纽约三部曲》被拒绝了17次才得以发表,出版之后却轰动了文学界。有人说这本书是后现代主义侦探小说,有人说保罗是“胶鞋上的卡夫卡”(“卡夫卡侦探”),有人甚至把保罗·奥斯特与博尔赫斯等大师相比。而这时的奥斯特,已经人入中年。 </p><p>  <strong>命运的偶然 </strong></p><p>  “我写小说最关注的就是生活的偶然性。”奥斯特在解释主题时说。在他的作品中,读者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奇事、奇遇,这些偶然性都是改变生活轨道的决定因素。 </p><p>  比如,在《玻璃城》中,一名作家因为一个偶然打错的电话,参与到一桩侦探案件中去,结果发现所谓受害者竟然是自己。在《鬼魂》中,一名私人侦探受到一名特殊客户的委托办事,渐渐地失去了自我。在《上锁的房间里》,一个作家突然失踪后,儿时好友逐渐取代了他的生活,最后竟发现一切都在策划之内。三本书构成了充满奇遇和悲剧色彩的《纽约三部曲》。 </p><p>  此后,奥斯特进一步将这个主题扩大。在《幻影书》中,一名整日求死的落魄作家在偶然之中看到了无名默片导演的电影,在追寻真相的路上,他也慢慢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在喜剧《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中,奇怪小女孩的闯入,改变了寻死作家和落魄诗人的生活。而“狗眼看人间”的《在地图结束的地方》,更是全程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奇遇。 </p><p>  事实上,为了证实“生命中偶然性的大量存在”,他甚至在电台中发起了一项全国讲故事节目,让观众讲述他们遇到的不可思议的怪事。最后,他从4000多个回复中收集了179条编成了一本文选《美国生活的真实故事》。 </p><p>  <strong>双面奥斯特 </strong></p><p>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双重的。”保罗说。 </p><p>  阅读奥斯特的作品时,读者总是身不由己地去想像奥斯特本人的经历到底有多少投射在了作品里。奥斯特最擅长的技法,就是恶作剧般地将书、“书里的书里的书”,作家和“作家笔下的作家”精心编织成一个虚构的大网,里面头尾相连,虚实交接,完全丧失了正常的时空、逻辑顺序,而保罗笔下的作家(可能也是保罗自己)则在不同的时空中拥有双重身份。 </p><p>  “我所知道的任何艺术家,尤其是那些需要讲故事的人来说,现实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能解释现实,你得创造你自己的现实。” </p><p>  脸部俊俏、身材高大的奥斯特现在已是满头白发,相对年龄,他的成功来得晚了点。在得了静脉炎、遭遇了小型车祸之后,他突然开始感到老了。“崩溃的感觉让人想停下来,我一直感觉很健康,年轻,从来没觉得自己会病倒。”作者本人的双面性再次在作品中体现,奥斯特近些年的几本代表作如《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幻影书》、《神谕之夜》和《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中,都有着健康状况颇糟糕的男主人公。连奥斯特自己也曾忍不住暗示这好像成了“衰弱者四部曲”了。 </p><p>  学生时代的保罗·奥斯特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这么疯狂,近老年的保罗·奥斯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健康状况都反映在了作品里。是否他也没有意识到,如同任何他笔下的人物一样,双面的保罗·奥斯特不仅存在于现实中,也同样存在于作品中,存在于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之中?(来源:新京报)</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2 13:0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