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10-23
- 在线时间
- 106 小时
- 威望
- 2503 点
- 金钱
- 13666 点
- 注册时间
- 2008-8-3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873
- 精华
- 0
- 积分
- 5512
- UID
- 21171
 
|
<p align="center">保罗·奥斯特</p><table align="center"><tbody><tr><td><table bordercolor="#ece9d8" width="300" align="center" border="1" lighter=""><tbody><tr><td align="center"><sup><img src="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80830/15381220028444312.gif" align="center" alt="" /></sup></td></tr><tr><td width="300" bgcolor="#e0e0c9" warp=""><sup></sup></td></tr></tbody></table></td></tr><tr><td><table bordercolor="#ece9d8" width="300" align="center" border="1" lighter=""><tbody><tr><td align="center"><sup><img src="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80830/89571220028444328.gif" align="center" alt="" /></sup></td></tr><tr><td width="300" bgcolor="#e0e0c9" warp=""><sup></sup></td></tr></tbody></table></td></tr><tr><td><table bordercolor="#ece9d8" width="300" align="center" border="1" lighter=""><tbody><tr><td align="center"><sup><img src="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80830/71531220028444328.gif" align="center" alt="" /></sup></td></tr><tr><td width="300" bgcolor="#e0e0c9" warp=""><sup></sup></td></tr></tbody></table></td></tr><tr><td><table bordercolor="#ece9d8" width="300" align="center" border="1" lighter=""><tbody><tr><td align="center"><sup><img src="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80830/89621220028444343.gif" align="center" alt="" /></sup></td></tr><tr><td width="300" bgcolor="#e0e0c9" warp=""><sup></sup></td></tr></tbody></table></td></tr><tr><td><table bordercolor="#ece9d8" width="300" align="center" border="1" lighter=""><tbody><tr><td align="center"><sup><img src="http://www.thebeijingnews.com/images/epaper/20080830/94301220028444343.gif" align="center" alt="" /></sup></td></tr><tr><td width="300" bgcolor="#e0e0c9" warp=""><sup></sup></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保罗·奥斯特,这个世界上最流行的作家之一,是在最近两年才为我们熟知的。在连续引进出版了7本书之后,我们知道他曾经被和博尔赫斯或米兰·昆德拉并列;也知道了村上春树对他的小说着迷;还知道了奥斯特甚至和王颖合作拍过电影;当然,他被当作纽约文化地标的事儿我们也知道了。不过所有这些似乎都只是在奥斯特的迷宫外面打转儿,他的小说并不是那么好读的。最近,随着两部最新的奥斯特作品(《月宫》和《密室中的旅行》)出版,本报越洋专访了作家本人,并且和他一起徜徉于文字的迷宫之中。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保罗·奥斯特,一个读书界正在熟悉的名字,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很难说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让好几家不同的出版社同时选中了他的书,但事实是,两年间他7本小说的中译本陆续出版,而且都取得了不俗的反响,《纽约三部曲》和《幻影书》更是在文学青年当中耳熟能详。最近,保罗·奥斯特的《月宫》和《密室中的旅行》同时出版,我们也就从这里出发,去认识一下这个迷宫里面的作家。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保罗·奥斯特作品中文版七种,包括《纽约三部曲》、《幻影书》、《神谕之夜》、《月宫》、《密室中的旅行》、《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等。2007-2008年,分别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出版。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trong>【人与书】 </strong></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1968年4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园。整个美国被反越战的烈焰吞噬着,疯狂的反战运动很快就从大街燃烧到了校园里。摇旗呐喊的学生中,有一名安静、满身书生气的小伙。之前,他每天只想着学习文学和哲学,以后变成一名作家。他不参加任何校园政治组织,他的生活就在读书、写诗和酒吧里度过。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然而他最终还是与上万名游行者站在了一起,“我几乎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疯了,所以我才过去。”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警察来了,他与另外700名学生被逮捕了。警察拽着他的头发,塞进了警车。“我一点都不后悔。”他说。“那一天真的是太重要了,一生也就这么一次。是时代要求我加入了那个运动。”很多年以后,这个年轻人终于变成了一名作家,他的名字叫保罗·奥斯特。</font> </p><p> <strong> 艰辛作家路 </strong></p><p> 保罗·奥斯特出生在新泽西的中产阶层家庭,父母都是波兰籍犹太人。当他还小得够不上书柜的时候,他就开始大量地阅读。9岁起,他开始写 “小诗”。15岁时,他读了《罪与罚》,“我完完全全地震惊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决定要成为一名作家。”奥斯特说。 </p><p> 但他的愿望很多年以后才实现,这中间的路充满了艰辛和孤苦。1970年,奥斯特拿到了比较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却再也读不下去了。他奔向了海洋,整整6个月,在墨西哥湾海域里的一条邮轮上做水手。 </p><p>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罗像他后来小说里描写的无名诗人一样,饥寒交迫,落魄不堪。1997年,保罗出版了自传《饥不择食》中,里面写到了当年“贱卖”自己的经历:因为爱好棒球,他发明了一种模拟棒球的立体纸牌游戏,然后无数遍地向玩具商推销这种玩具以维持生计。他写的东西无人问津,连第一段婚姻都在那个时候失败,“在我20多到30出头的年纪,有7年的时间我手所碰的任何东西,都注定惨败。”他在书中写道。 </p><p> 保罗的成名作《纽约三部曲》被拒绝了17次才得以发表,出版之后却轰动了文学界。有人说这本书是后现代主义侦探小说,有人说保罗是“胶鞋上的卡夫卡”(“卡夫卡侦探”),有人甚至把保罗·奥斯特与博尔赫斯等大师相比。而这时的奥斯特,已经人入中年。 </p><p> <strong>命运的偶然 </strong></p><p> “我写小说最关注的就是生活的偶然性。”奥斯特在解释主题时说。在他的作品中,读者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奇事、奇遇,这些偶然性都是改变生活轨道的决定因素。 </p><p> 比如,在《玻璃城》中,一名作家因为一个偶然打错的电话,参与到一桩侦探案件中去,结果发现所谓受害者竟然是自己。在《鬼魂》中,一名私人侦探受到一名特殊客户的委托办事,渐渐地失去了自我。在《上锁的房间里》,一个作家突然失踪后,儿时好友逐渐取代了他的生活,最后竟发现一切都在策划之内。三本书构成了充满奇遇和悲剧色彩的《纽约三部曲》。 </p><p> 此后,奥斯特进一步将这个主题扩大。在《幻影书》中,一名整日求死的落魄作家在偶然之中看到了无名默片导演的电影,在追寻真相的路上,他也慢慢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在喜剧《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中,奇怪小女孩的闯入,改变了寻死作家和落魄诗人的生活。而“狗眼看人间”的《在地图结束的地方》,更是全程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奇遇。 </p><p> 事实上,为了证实“生命中偶然性的大量存在”,他甚至在电台中发起了一项全国讲故事节目,让观众讲述他们遇到的不可思议的怪事。最后,他从4000多个回复中收集了179条编成了一本文选《美国生活的真实故事》。 </p><p> <strong>双面奥斯特 </strong></p><p>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双重的。”保罗说。 </p><p> 阅读奥斯特的作品时,读者总是身不由己地去想像奥斯特本人的经历到底有多少投射在了作品里。奥斯特最擅长的技法,就是恶作剧般地将书、“书里的书里的书”,作家和“作家笔下的作家”精心编织成一个虚构的大网,里面头尾相连,虚实交接,完全丧失了正常的时空、逻辑顺序,而保罗笔下的作家(可能也是保罗自己)则在不同的时空中拥有双重身份。 </p><p> “我所知道的任何艺术家,尤其是那些需要讲故事的人来说,现实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能解释现实,你得创造你自己的现实。” </p><p> 脸部俊俏、身材高大的奥斯特现在已是满头白发,相对年龄,他的成功来得晚了点。在得了静脉炎、遭遇了小型车祸之后,他突然开始感到老了。“崩溃的感觉让人想停下来,我一直感觉很健康,年轻,从来没觉得自己会病倒。”作者本人的双面性再次在作品中体现,奥斯特近些年的几本代表作如《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幻影书》、《神谕之夜》和《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中,都有着健康状况颇糟糕的男主人公。连奥斯特自己也曾忍不住暗示这好像成了“衰弱者四部曲”了。 </p><p> 学生时代的保罗·奥斯特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这么疯狂,近老年的保罗·奥斯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健康状况都反映在了作品里。是否他也没有意识到,如同任何他笔下的人物一样,双面的保罗·奥斯特不仅存在于现实中,也同样存在于作品中,存在于他自己创造的世界之中?(来源:新京报)</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