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活的火

[复制链接]

85

主题

0

好友

1699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5: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align=center>复活的火<p></p></P>
<  align=center><p> </p></P>
<  align=center>作者:亚伯拉罕·蝼冢<p></p></P>
<P ><p> </p></P>
<P ><p> </p></P>
<P  align=center>我所看见的事物,正如我看见他们一样看见我。――瓦莱里<p></p></P>
<P ><p> </p></P>
<P ><p> </p></P>
<P  align=center>一<p></p></P>
<P ><p> </p></P>
<P >到现在,差不多五个年头过去了,有好几次被人问起,为何不见你写过一点关于西藏的文字。对于一个没有去过西藏,或说藏区的人,我总有一脸的木然,我的木然和我内心的冲动又十分背离。四年,仿佛只是一个转身的时间。还是被问起就说,从明天开始,把心往远一点的地挪一挪;从明天开始,戒烟戒酒……<p></p></P>
<P ><p> </p></P>
<P  align=center>二<p></p></P>
<P  align=center><p> </p></P>
<P >往南边进藏一般有两条路:川藏线和滇藏线。我第一次进藏走的是云南这条道。公路逆溯金沙江北上,进而是澜沧江。最开始我们有三个人,一个从武汉赶来,一个就在昆明上学,我从江西过来,五一节,我们在昆明碰的头,武汉来的同学到了大理,游玩了一个星期,他便回去了,因为火车只通到这里。云大的同学,我们一起走到了丽江。之后他也回去了,我一个人继续我的西藏之行。丽江之后,往中甸,即重新命名的香格里拉。这里还处处是被刚刚开发或正在开发的痕迹,对于一个看风景的人来说,这种向小县城转化的迹象多少会让人感到难受。之所以要把这里命名香格里拉,大概跟英国作家希尔顿写得那本《消失的地平线》有关。这本重新发现的书,里面写到香格里拉的位置大抵上相当于今天的中甸。所以才要这样叫的。我只作了短暂的停留。看了看依拉草原和纳帕海。别地没去。从时间上计算,到中甸已经是五月下旬。藏区这边,据说九月份就会大雪封山。这样看,剩下的时间并不十分充裕了,在中甸逗留了一天,便匆匆启程,往德钦赶去。幸运的话,一天可以赶到,倒霉点,十天半月耽搁在路上,都有可能,滇藏线的艰险是出了名的。我还好,一天多就到了。当梅里雪山出现在眼前时,所有的人都挤到车窗上拍照。我们能看到百转经的路线,甚至看到明永村(后来摩梭带我出来玩时,我才知道那就是明永村)。大家要求司机停下来,搭好架子,拍长镜头。他们用的相机都很好,我的是从朋友那借来的一架老式凤凰牌相机,更多的时候我只是看。事实上,我拍的那些胶卷等我离开德钦后才发现全部是曝光了的,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想起一路上那么多的朋友,表情,不禁摇头,悔得胃都青了。我留下一卷胶卷,以此证明自己的愚蠢,其他的都扔进了垃圾桶。德钦县城已经能看见,就伏在我们的脚底下。当大巴车从山上绕下来进入县城汽车站时,天已经黑了,还下起了小雨。街上暗昧起来,有年纪小的长袍僧人走来走去,在这里听到的都是有印度风味的音乐。德钦县城的那条街道长不过一公里左右,可是,当我下车寻找旅店时,我开始感到“高原”的滋味。在这条街上走上一段,便像是跑了一千五百米下来,再加上我的旅行背包里装的都是一路上收集的书籍,很沉,更加感觉到行路难。我住在一家小招待所,整好在雍布拉酒吧的对面。没有料到的是,我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一淤就是一个月。然后是两个月。最后竟然是三个月。<p></p></P>
<P ><p> </p></P>
<P ><p> </p></P>
<P  align=center>三<p></p></P>
<P  align=center><p> </p></P>
<P >前方的道路塌方了。我来时的路也塌方了。一开始,我当是玩笑。不在意。还放下心来玩。找当地的地图。去雍布拉酒吧喝酒。不久又听说塌方砸到车子和老外的事。到这时,我才不得不警觉了些,跑去县城车站打听进藏的车次,厚厚的布帘后面传出声音来:塌方了,没有车。接连几天都是这样。白天,我到处晃悠,去藏饰品商店,或者去书店。德钦县城的那家书店常年没有一本新书,真的是很可怜。到是有一部藏文版的《格萨尔王》。不是全本,是集中的一些。我买下了。其余的时间就是去雍布拉酒吧。老板不在。来喝酒的人不少。大多是本地青年。在这里我认识了白玛拉茸,她是老板的妹妹。我跟这里的唯一的店员卓玛打听学藏文的事,我在招贴上看到说,老板是藏文学习班的创办者之一,但他不在,他妹妹听卓玛说了,专门过来酒吧找我解释这件事情,说他哥哥索朗伦布现在到独龙族居住的地方采风去了,他画画,下星期才能回来。拉茸说,你看起来也像一个艺术家,头发跟我哥哥的一样长。她说话的时候,把头抬起来,眼镜片后面的目光似乎并不看我。她的下巴上长着一堆黑黑的胡须(毛)。我们聊了大概一个小时,她说她还要去街对面的娱乐城照看自己的花店。说完,她站起来,出门时,有一个藏族小姑娘过来扶着她走下台阶。一直拉着她过完马路。以后她在我面前出现或者离开就都是这幅情形。我说她的普通话说得非常非常的好。她很高兴。说要是有空,就去她的店里看看。她给了我另外一个电话号码,让我去找他,藏文学习班新学期马上要开学了。你可以去,都是免费的。我要去找的这个人叫摩梭。是卡瓦格博文化社的社长。藏文学习班是他和他的社员一起创办的,主要教授基础藏文。教材也是他们自己编的,学习康巴音。摩梭很瘦,但是眼神非常深邃。他的额头上总是有一个突突的暗红色的包。一个星期后,他让我住到了他家里,这才知道,那包是他作晚祷的时候磕头磕出来的。每天晚上,他都在自己的经房里面磕长头,像一般的藏传佛教徒一样,磕长头是他们的功课之一。有时还听到他念经。我住在隔壁房间。尽管是夏天,晚上非常冷,拥着一床厚厚的羊毛毯,身上像压了一堆石头。我们熟悉之后,他请我去他的经房谈天。他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一开始的接触是小心翼翼的,因为我不知道他能否回答我的问题。结果发现,他的答案几乎每次都出乎意料的好。不但知识渊博,而且见解独特。早年他是一个卡车司机,当他这样说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廖亦武,或者歌手亚东。那时他不懂藏文,后来发现自己是被政治强化教育的一代,便学起藏文来。在第七个年头,他坐在驾驶舱里翻译出了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他给我看他的手稿,足足一箱。不过,到现在他仍然只是政府部分聘请的司机。尽管在文化上,他是本地的精英。卡瓦格博文化社是发展藏族文化的一个民间自发组织。我参与的是他们的藏文班和弦子舞学习小组。他有两个孩子,都还小,都特别可爱。他妻子喜欢花,在自己的院子里种了很多,大多数我都不认识。其中有一些兰花,据说很珍贵,都是雪山上下来的极品。回来之后,我们还经常联系,相互寄资料。一年后,我的电话本在火车上弄丢了,也就再没有听到他的声音了。但是,如果写信,我想我还是可以再找到摩梭。而心里却不想这样去做,也许缘分只能到这,任其自然。我清晰的记得,一天中午,一个乞丐路过他家门口,他远远的在阁楼上看到了,忽然他变得慌张起来,到处找衣物,找吃的,然后双手捧着,立在门口等着。<p></p></P>
<P ><p> </p></P>
<P ><p> </p></P>
<P  align=center>四<p></p></P>
<P ><p> </p></P>
<P >六月初的一个晚上,下课回来,摩梭告诉我,伦布回来了。晚上可以去酒吧见面。我赶去雍布拉酒吧,伦布已经在那等着了。他和尼玛,茨仁,三个人成等边三角形围着一张桌子在聊天。我一进来,卓玛就跟伦布说,来了。伦布戴一顶牛仔帽,长发,典型的康巴汉子。我们握了手。伦布介绍说,尼玛是诗人,而且是我们这里最好的。在旅游局工作,带队。我送了他一本小册子。茨仁是文化社的成员,作石油生意。现在被堵在德钦,出不去了。他跟我说起要做一个卡瓦格博文化社网站的事情,我说我回去之后可以找到这方面的人,我自己不会弄。伦布是学油画的。画非常好。当晚,有个人看中了酒吧墙壁上的一幅小画,画的是一位摇经筒朝圣的阿尼。他说要买下。伦布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是超市的配货员。伦布说,你真的喜欢?那人说,真的是很喜欢啊。于是伦布说,送你了。听尼玛说,伦布没有卖过画,他墙上的那些画不断地这样送出去。搞得我谈话中不敢贸然提起他的画,甚至有意回避谈画。尽管我多么喜欢他的作品。这位康巴人从不想把自己的作品跟钱联系起来,大概这是佛养育的一片土地的缘故吧。陷在这里的还有其他很多人,他们也时不时过来刷夜。一次,我们正在读诗(按照流行的说法,这是级别不高的诗人经常干的事情),一个自称是北京过来的哥们,叫燎原,抽点八的中南海,拿过我们正在读的一本册子。他说他也喜欢诗。我不知道,那天邂逅的是哪一位燎原。这位燎原看了诗之后没有说什么,只是说喜欢。我们也就没有说得更多。他们有一大帮人,我没有凑在里面杂拉下去。但他说他叫燎原,这给我很深印象。茨仁说他在外面跑生意的事情,这是一位非常善于讲笑话的人。他之所以是卡瓦格博文化社的人,大概是他给大家提供一些运作资金吧。因为从他的谈吐中,我并没有感受到他的其他东西。他说他每跑完一次生意,要回来一次。这样心才安。而且还有跑去网吧玩一次CS。回来之前,绝不会给妻子打电话,打完游戏后,轻轻松松回家去。他对这种模拟的枪战游戏非常入迷。尼玛则有表演天赋。每每开口就把大家笑倒。但他不是文化社的社员。他第二天早上要赶早带队去稻城,说回来后,再约我谈诗,再次证明我们的级别不高,但我更愿意看作交流的贫乏才导致这样的。就是他,二年之后,我们在北京还有一次意外的相逢。十二点,酒吧打烊。伦布关上门,大家开始谈论一些特别的话题。这时的茨仁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他大谈政治。对当局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那天的谈话,我做了一些现场记录,但回来时在大理火车站遭劫,跑丢了很多东西,其中就有记录这场谈话的一个笔记本。谈话非常精彩,潜伏着解放前两个大家族的故事以及西藏解放时当地的一些人物传说。当然,他们也不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都是他们的祖父辈口头流传下来的。有普通一些的,后来出版的《水乳大地》一书中我看到些,比如传教士解牛皮圈地的故事,这些在大众之间都有流传。看来,他们讲的也是那边的人们都熟悉的。但我知道,我也只是听听,就算能作为小说题材,需要写的也绝非诸如我这样一些个外地人。这次之后,我几乎每天都来这里。这个时候,也正是采松茸的季节。晚上都会在这里的市场上交易。松茸非常昂贵。我看到的当时的价钱一公斤一千多块。白天,藏民从山上采下来,晚上背来这里交易,收购者连夜把它们送到中甸,再用飞机送出去,运往日本广岛。松茸能治疗原子弹爆炸后留下的后遗症。松茸如此昂贵,导致寻找松茸的生长地就跟寻宝一样。藏民在自己的山头架枪守着。当地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姑娘嫁人不看男方有没有财产,而是看他们家知道多少松茸窝。前几年,一个松茸收获季节下来,有些人家能买上一辆大卡车。他们喜欢翻修自己的房子,有了钱就翻修房子。这么昂贵的东西,自然不敢轻易说吃。但是我却很幸运的碰到了一次吃松茸的机会。当地一个网吧老板,我偶尔去他那里上网(够新潮的,我以为这种地方不会有网络,但是不但有,而且连摩梭的经房里都有网线,能上网),一天晚上,我从酒吧出来准备回摩梭家去,路上要经过烧烤店,一个家伙大呼小叫让我过去,他说来来,一起吃东西。吓死我了。还以为惹了人,要打架。网吧老板请我吃松茸。是烤着吃的。松茸是菌子一类的植物,这种吃法还真是很特别。我也没吃出什么特别的味道来,补不补就不得而知了。而康巴人这种待人的方式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吃了松茸,要跑去跳舞(蹦迪)。完了,他们有一个敞篷车,把所有的人都载上,一帮醉鬼站在车上大喊大唱,从凌晨两三点的大街上呼啸而过。第二天,还会是这样。<p></p></P>
<P ><p> </p></P>
<P ><p> </p></P>
<P  align=center>五<p></p></P>
<P ><p> </p></P>
<P >尼玛从稻城回来了,说收获不小。他带着一帮摄影记者,去那边拍摄一个地方上的舞蹈。他说他们会跳一种蛇形舞。场面也是很大的。他把我带到他住的地方,还有一个女人。尼玛让她先睡觉,我们两个就在床这头的地毯上谈诗。他看了我的长诗《白地》,说是他看过的最好的诗。我自己不知道说什么,因为我知道我写的是什么。他谈到《尸语故事》这本书。并向我推荐说,这是不可不看的一本书。后来,我真的弄到了这本书,迪庆州版,藏汉对照的。并成了我书柜里为数不多的珍藏本书籍之一。尼玛也是一头长发,但是他的长发很奇特的在末尾打了一个结,用一根橡胶皮捆绑着。不像索朗伦布的那样,在后脑勺整齐的绑着,梳得笔直笔直的,再扣一顶牛皮帽子。他说他跟他的妻子离婚了。有一个孩子,原来在一所小学教书,和自己的学生谈恋爱,被学校开除了。他只好来这里谋生,写诗。现在,他不是旅游局的正式员工,只是打工。他想做的是在他的家乡明永村开发一个旅游项目,修建部落村庄,可以让大家都来住,艺术家,诗人,作家等等,都可以。我只能为他的理想默默的祝福。他说,过几天,带我去明永村住几天,只要去了,你就不想走了。我答应了。可是,第二天,他匆忙赶回去了,因为他的妻子在家里闹事,说是要烧房子什么的。之后,直到,我走之前,再没有见过面,因为他又带队去外地了,每次电话都不在德钦。那天晚上,谈了很多很多。他的家世,他的兄弟。他是家里最小的,十三岁那年,他父亲惹上一个情妇,他跟母亲俩孤苦伶仃的守在一起,他的父亲老跟情妇鬼混,大年三十晚上也不回来,家里穷得很,吃的也没有,于是尼玛提了一把菜刀,站在那女人的家门口,砸门,叫他父亲的名字。女人出来开门,看到这样情形,大叫起来,他父亲跑出来,见是自己的儿子,刚想教训他,尼玛提刀就砍,砍到了他父亲的腿。自那之后,他的父亲再也没有去过那边,很老实的在家呆着。而自那之后,他的父亲也瘸了一条腿。尼玛跟我说,每次看到父亲走路时倾斜的背影,心里面就隐隐作痛。这是一个伤心的童年故事,我不知道,这和他跟一个小学生发生恋爱关系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我总是有意无意把它们混成同一个事。尼玛的诗我只见到过一首,现在还记得,我曾引用在《断根而行》的前面,因为这首诗是他经过依拉草原时写的,而恰好我又去过依拉草原,并且写过一首诗,但是我无法写出这种地道的境界和感觉,那天晚上,在县城宾馆的地毯上,他站起来向我朗诵他的这首诗,只有这个时候,你才会看到他眼神深处的敬畏和神圣,扎西尼玛,这个诗人用他半藏半汉的康巴口音朗诵自己的作品,那萦绕如酥油灯光焰的声音蕴藏着无限柔情,深深的烙入了我的脑海,久久不去:<p></p></P>
<P ><p> </p></P>
<P >这个夏天,神话转动大风<BR>吹皱了莲座  浮起<BR>黄昏的剪影。被一群远道而来的人<BR>贴在青稞的最后时光<BR>招引酥油灯的光焰之前到达<BR>那么  淡化了所有情节<BR>我在这个夏天又象什么……<BR ><BR ><p></p></P>
<P  align=center><p> </p></P>
<P  align=center>六<p></p></P>
<P  align=center><p> </p></P>
<P  align=center>A<p></p></P>
<P  align=center><p> </p></P>
<P >一天中,有半天我要去上课。有时是上午,有时下午。藏文老师很年轻,不大爱讲话。兴许是他见到陌生人羞怯的缘故,或者是他的汉话的确说的不好,他就用很多精力来“表演”他的藏文书法了。上课之前,他在黑板上画横线,然后认真写字。要把很多横线等距离像五线谱那样画出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于是他便去找工具,然后看到的就是,他扛来一根一米多长的枕木,至少也有十七八斤重吧。每次看到他举着这根大木头在讲台上颠来复去的画线条,我就觉得他可爱至极,很是喜欢的样子。藏文教材编得还算好。一开始学习38个字母,然后是构词法,再就是造句。剩下的就是买字典,自己去阅读了。和学习其他语言一样,由智力向体力慢慢地过度。课余时间,藏文课老师教藏文书法,这是额外的。我让他教我草书,他的草书很漂亮。我拿他的字当帖子临摹。伦布那里有一本《仓洋嘉错情歌》,我就用这种字体把它抄写了一遍。用藏文朗读的仓洋嘉错的情歌完全是另一种意境和味道。由此,我想到语言中的翻译现象,语言,尤其是诗歌,在翻译过程流失的不是意义,而是声音。声音又是由大地和气候或者其他更为本质的一些东西决定的。失掉声音的语言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语言的渣滓。不管是印欧语系的音节文字,还是象形文字,都是如此。每当我读出阿拉伯文,或者藏文、梵文或者古希腊语的时候,我脑子里出现意义和声音相互断裂的现象。由此,我不再主张去翻译任何诗歌的东西。诗歌的翻译是语言中的一个特殊现象。<p></p></P>
<P ><p> </p></P>
<P  align=center>B<p></p></P>
<P  align=center><p> </p></P>
<P >卡秀卡(kishoka),在藏文里意思是布谷鸟。我最小的同学,只有7岁,来上课时,屁股后面总要拖一把小阳伞。她的爸爸妈妈并不送她来,放学了也不接。一次,她偷偷的跟我说,让我出一个问题给她做,做好了就给奖励。我答应她。我说假如你和妈妈去市场买鸡,公鸡五块钱一只,母鸡三块钱一只,小鸡一块钱三只。现在妈妈只有一百块钱,怎么样才能刚好买到一百只鸡呢?要求是:这一百块钱不多不少,刚好要用完。她很高兴的去算,掰手指头,在纸上画。这个问题是很难的,对她来说,因此不担心她跟我要什么意外的奖品。这一天,直到放学,她都没有算出来。可是,第二天,她竟然拿来了正确答案。我问她是谁帮她算的。她说是她自己。我当然不相信。但是我没有说她可以找别人,也没有限定给出答案的时间。哈,还有些狡猾呢。于是我问她想要什么奖励?作业本?还是冰淇淋?不。她说,我要你给我照一张相片。好。但是当天我没有带照相机。于是说好明天上午九点在市场的门口等。第二天,我到市场门口,她已经在那等我了。她把她的姐姐,还有爸爸妈妈一块带来了,真了不起。他们四个站好。我给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背景是德钦市场大门口,有卖核桃油的小商贩,有乞丐,有坐在地上正引吭高歌的觉母(尼姑)。全家福拍完了,还给每个人拍了一张单照。我说回来后,会把照片给他们寄回来。<p></p></P>
<P ><p> </p></P>
<P  align=center>C<p></p></P>
<P ><p> </p></P>
<P >提布比卡秀卡大一点,他们家住在医院,靠河边。流过德钦县城的这条小河,很陡峭,站在市场旁边的桥上,就跟站在天桥上一样。他问我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我说没有山,但有很多像山一样的房子。他很好奇,问我是否比他们家对面的白玛雪山还高。我说没有,但都是白的;在一节藏文课上,他跟说起他的一个好朋友洛隆的阿妈,她正在河边洗菜,洗着洗着人就不见了。泥石流悄无声息的就下来了,把人带走,他们家的院子也被冲垮了。于是他给我看他在纸上画的一所房子,他说这是他为他的家人和邻居叔叔阿姨设计的,两家人应该分开来住,这样,他们就不会吵架了,他为自己画了很多很多的房子,说这是他的城市,他说在他的城市应该有很多的山。他用生硬的汉语说,自己更加喜欢藏语,每个字都喜欢,我说汉语也很好啊,而且很漂亮,他说不,藏文更加漂亮,阿尼(爷爷)也是这么说的,所以他拿笔的方式一直不适合书写汉字,语文老师批评他字写得不好。在一节藏文课上,他给我背诵《格萨尔王》的故事,说这是阿尼教他的,我们认识后,他把他以前的藏文课本送给我,我让他把名字写上,他就在上面认真的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谢拉提布。我一直记得他拿笔的样子,手指头撮着笔尖,写歪了一笔赶紧擦掉,重新再写。<p></p></P>
<P ><p> </p></P>
<P ><p> </p></P>
<P  align=center>七<p></p></P>
<P  align=center><p> </p></P>
<P  align=center>D<p></p></P>
<P ><p> </p></P>
<P >拉茸的花店在娱乐城的最里面。穿过很多台球桌子才能找到。店里的花是从丽江和大理过来的。拉茸每天都要过来护理她的那些真花,假花。那个藏族小姑娘即是她的助手,也是她的保姆。拉茸问我送花上的一些讲究,即那些所谓的“花语”和“插花艺术”,这个我不懂,我在网上给她找到一些资料,打印出来,送给她,她天天在背这些东西。她问我为什么出来长途旅行,然后自己又给出一个答案:是不是失恋了?我觉得自己出来并不是因为这个。还有更大的理由。但我说,正是了。失恋。打击。背叛。这些词一个劲的往外冒。于是她说起她的爱情故事。当一个人述说起自己的爱情故事时,听者想起的一定是他自己的故事。几个月后,想象中我披着一身长袍像个僧人一样出现在我原来生活的地方。落叶在脚底旋转,法国梧桐整齐的培养着林荫道所需要的那种宁静与孤独,这时的我,比想象中的还要枯瘦,还要高傲,心无比坚定,一切都已经过去了,难道不是吗!觉得这个时候应该重新遇到以前的恋人,并向她表示出自己无比的宽容……我正这样想着,进来一个买花的,穿着藏服,但却是东部过来的人,从眼神和肤色一眼就能看出来,个子一般,很瘦。他说他要一个花瓶,用来插一些野花和植物什么的。一下子,我们就聊开了。他说他叫马骅,在明永村教书,有些日子了。我告诉他我的名字。彼此都不知道。我们聊起这边的气候,环境,最后还是扯到诗歌上来了。突然觉得其实天下无处不诗人。他说他熟悉北京那边的诗人。而我基本上只知道名字,没有见过人。买好花瓶,我们又到雍布拉去喝果汁。我问他为什么来这边。他说不知道。因为一种感觉吧。这里像是我前世的家。他反过来问我。我说因为死亡。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活着。他说在宗教中,这一切都是有答案的。但或许它不一定适合你。我说还好。这段时间透了很多。至少心里的死亡意识已经正在变作一种很淡薄的力量,这种力量既不推动精神和意志走前死亡,也不阻止自己这么去干。总得来说,很平静。他说他的内心现在跟桃花一样明亮。看到雪山,佛经,藏民,总是很温暖。我说我也有类似的感觉。他说,对一个诗人而言,死亡并不比活着失去更多。这话成为某种现实的注脚。而我谨慎的――出于本能上的稀释――不让这些元素流进我的意识当中来,死亡的甜美一直在诱惑我。他问我去过北京没有。我说没有。以后或许会去。他说很好,那时我们在北京还能碰面。接着看他记在本子上的一些诗。并不是很喜欢。我觉得自己几乎已经无法超越和摆脱那种感觉,就是死亡,看到他的这些明朗的诗,觉不出“甜”来,那时的感觉是越黑暗越觉得甜,越黑暗越觉得舒服,但他的诗歌流露出一种透明,那种被稀释后的大地意识像一股清泉流淌在他的诗里行间。喝完果汁之后,我陪他去书店看看。他买了几本关于圣地卡瓦格博的书,是地方志一类的书籍,我说我也买过几本,我们相视而笑。下午,他回明永村,他说跟朋友约好了时间的,有车回去。从书店出来,他就要回去了,走时他又挑过头来说,“哦,尼玛你认识吗?”“认识啊。”“哈哈……他是明永村的。”“恩。”“北京再见。”“北京再见。”我记得他在自己的文字中这样写道:<p></p></P>
<P ><p> </p></P>
<P >落日映着枝上的峰峦和旋涡,沉入<p></p></P>
<P >山间的梨树丛。被秋天抽尽了血液的落叶<p></p></P>
<P >沉入河谷,被渐渐发蓝的流水带往下游,<p></p></P>
<P >带往另一座荒山,<p></p></P>
<P >另一片香柏树林。<p></p></P>
<P ><p> </p></P>
<P >――马骅《雪山短歌·叶子红了》<p></p></P>
<P ><p> </p></P>
<P ><p> </p></P>
<P  align=center>八<p></p></P>
<P  align=center><p> </p></P>
<P  align=center>E<p></p></P>
<P  align=center><p> </p></P>
<P >八月中旬,藏文课快要结束。道路也已经通了,我已经做好回程的准备。我们有18位同学,毕业典礼那天晚上,只有两个没有来:卡秀卡和提布。参加典礼的有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摩梭和伦布,藏文课老师,弦子舞老师,普利藏文学校的校长阿牛,还有从耶鲁大学来的几个作环保考察的学者,他们正好赶上了我们的毕业典礼,所以也来了,他们的队伍中有一位在耶鲁上学的台湾人,还很年轻,25,6岁吧,他只讲英语,不讲中国话或台湾话。而摩梭讲了一个自己为什么要在30多岁之后重新学习藏文的原因。他说,藏文是他本族的语言,他们和他们的文化在被大规模的抹杀和汉化,作为一个民族,她的文化要保留,语言和文字是首要的。我完全同意摩梭讲的,因为文化的交流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的。否则无从谈起。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她所创造的文化都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尊重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文化。伦布则给大家介绍了一下阿牛校长。阿牛校长一个字都不认得。他尽自己所能收养孤儿,让穷苦人家的孩子上学。他从外地请来藏文课老师,给他们报销机票,每年发给他们工资。他的全部家当都用来办学校了。没有资金的时候,他卖了自己的大卡车。最后,他跑到广州去打工,语言不通,半年后就被城市击了回来。他不得不把自己家的几头牦牛都卖了,供孩子吃穿,给老师发工资。普利藏文学校举步维艰,但他却奇迹般的支撑了下来。我眼前的这位阿牛,不善言谈,跟我在藏地看到的普通藏民,放羊放牛的没有任何区别。我想跟他说几句话,他不会说汉话,一句都说不出来。而我的藏语水平也不足以表达我想说的。通过伦布的翻译我们简单聊了几句。他的回答也朴实到只有一两个字,但不知为什么,在这里接触到的每一个人,都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颁发了结业证书,大家把桌子挪走,在教室里跳起了弦子舞。<p></p></P>
<P ><p> </p></P>
<P >遥远的地方,<p></p></P>
<P >那里有一座白色的佛塔,<p></p></P>
<P >我们携手去朝拜,<p></p></P>
<P >我们携手去朝拜……<p></p></P>
<P ><p> </p></P>
<P >跳着跳着,我们就去街头跳。在德钦县城的大街上,围观的人群不断的加进来。形成一个上百人的大圆圈。手拉着手,跟着旋律踏脚,旋转。这时又下起了雨,但没有一个人松开手,一直跳到凌晨,队伍才渐渐散去。我跟摩梭一起回到家里,这么久时间,我一直住在他家。我们到了经房。临走之前,我还想跟他再说说话,于是进去,坐好,摩梭说:伦布和卡秀卡被泥石流带走了。什么时候?昨天中午。<p></p></P>
<P ><p> </p></P>
<P ><p> </p></P>
<P  align=right>2006年5月31日 小汤山<p></p></P>
<P ><p> </p></P>
<P ><p> </p></P>
<P ><p> </p></P>
<P ><p> </p></P>
<P >附录:日记一则<p></p></P>
<P ><p> </p></P>
<P >2004年9月25日 北京<p></p></P>
<P ><p> </p></P>
<P >今天,去参加马骅的诗歌朗诵会了。绝对没有想到的是看到了一个人――尼玛。我坐在最后面,一起的还有乌蒙,镭言几个。主持人说让来自德钦的、马骅的生前好友扎西尼玛上来跟大家讲一讲马骅的事情时,我说,乌蒙,这是我认识的。但这时走上台的尼玛并不是长发。但他就是尼玛,那个我认识的尼玛。他讲了自己和马骅之间的一些接触,很多人哭了。尼玛也哭起来。等他下来,我走到他的位置,从后面拍他的肩膀,他回头看我,没有马上认出我来,因为我的头发也剪了,我说:尼玛。我是蝼冢啊。尼玛立即从椅子上弹起来,我们抱在一起。这个时候,我能感到那种巨大的痛。当死亡化为真实的那种痛。好一会儿我们才分开。<p></p></P>
<P >尼玛跟旁边的一位女士介绍说:蝼冢。是蝼冢。但我和她并不认识。尼玛才说,哦。忘了。这是我的妻子。你走了之后,我又结婚了。<p></p></P>
<P >太好了。祝福你们。摩梭,伦布他们都还好吧?<p></p></P>
<P >好着了。好着了。<p></p></P>
<P >……<p></p></P>
<P ><p> </p></P>
<P ><p> </p></P>
<P >--------------<p></p></P>
<P >注:马骅,诗人,作家,天津人,曾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2002年,他只身一人到云南梅里雪山下明永村藏族小学当乡村教师。2004年6月20日,因吉普车掉入澜沧江而遇难,至今没有找到其尸体。<p></p></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 ???????? \\\\  /????\\\\?? /?????? /???  / \\\\???╬╬╬╬╬╬╬╬╬╬╬╬╬╬╬╬╬╬╬╬╬╬╬╬http://www.douban.com/people/louzh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17 08:4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