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5-3-30
- 在线时间
- 62 小时
- 威望
- 221 点
- 金钱
- 1623 点
- 注册时间
- 2008-10-27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87
- 精华
- 0
- 积分
- 104
- UID
- 21659

|
本帖最后由 扁头 于 2015-3-30 09:30 编辑
看鲁迅小说时发现他很喜欢用连词。尤其是“却”的使用,更是到了可谓频繁的程度。喜欢用“却”的人,“但却”这个坑儿几乎是绕不过去的。
果然,在《药》这篇中终于有“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
在《社戏》中,迅哥儿则分别用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
在《弟兄》中,有“但他在焦急中,却忽而碰着了一条生路”
其他还有几处,没有全部摘抄下来,均为“但……却”或者“但……,却”的例子了。
就是说,“但却”连在一起出现的情况还是极为罕见的,但分散在句子中的情况则比较平常……一般的意见也是认为“但却”中包含两个转折连词,有冗余或矛盾的问题。但这个词用起来却如此顺畅,仿佛它本身是语法中极为自然的一部分。
“但却”能当成对“转折”的强调么?“并不”是对“否定”的强调,但“并”不含有“否定”的意思。“无不”是两个“否定”的叠加,变为了“肯定”。那两个“转折”的叠加是“不转折”么?从例句中来看,显然不存在这样的用法。
看来逻辑上很难为“但却”辩护。另一个比较容易想到的解释是:声调的关系。还以鲁迅那句“但却”为例,一共四个句子,打头的第一个字分别是“中”“是”“用”“但”。前三个字发音时的口型都不完全张开,可算作闭口音(“中”差不多是半开口),这时如果再用“却”打头,还是闭口音,似乎在音韵上听起来不那么悦耳。但是如果用“但却”打头,就可以改闭口为开口,“但”在这里只为声调负责,真正在逻辑上起到转折作用的是“却”。
那么“但……却”和“但……,却”的情况呢,是否比“但却”较为符合语法的逻辑呢?观察过那些例句后,如“但我却”“但他在焦急中,却”(迅哥儿小说中也有“但时时却”的句子),“但”字负责的“转折”是指什么呢?“我”“他在焦急中”“时时”,这些只是转折发生的对象以及该对象所处的情景,均不能提供转折的结果,没有结果,就无从判断转折是否发生。
似乎真正能表示转折的还是来自“却”字后面的内容,而“但”只是起到了一个提醒注意下面会有“转折”的作用。这样说来的话,当“但”字后面(多为名词或状态副词)没有转折结果而接续“却”字时,和“但却”的用法其实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只能说,从语感的角度看,“但却”有着一种宽泛的语法正确。也许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但却”类比为“光亮”这样的合成词,组成此类词的是两个表达相近或相同意思的字(如“运动”“心灵”“宽敞”“美丽”)。但“光亮”的词性不是连词,很难说是合适的类比。那么“而且”呢,它是连词,拆分开来看,“而”和“且”都含有“进一步”的意思,但两个表示顺接、递进关系的字叠加在一起,仍然可以表示顺接、递进,在逻辑上不会让人为难。在这一点上,“但却”无法为自己辩护。
而依照前面的分析,“但……却”“但……,却”也不能得到十足的语法保证。
事实上,除了“但却”,还有几个词也是由两个表示转折意的字合成的,如“但又”“可又”。如果“但却”遭遇了语法困境,则类似的词也面临无法使用。
但语言的惯性是强大的,当“但却”惹眼地遭到反对时,“但又”“可又”照样大摇大摆地混进了词语队伍中,比如在《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中,p594,“又”字的第6个释义:“表示转折:刚还想说什么,可又把它忘了。”而在p266,“可”字的第5意为:“可是,但,却:大家很累,可都很愉快。”显然也是表示转折。
在鲁迅的小说中,也不乏“但又”的例子。
就让我们网开一面,为“但却”的非典型性存在闭只眼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