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顾枫小说研究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好友

85

积分

新手上路

人在草上飞呀飞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2: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EM >……而那水汽凝成的冰的花……
</EM>
<br>
<  align=right>——顾枫《雨夜》

<p>
<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其间优秀作家众多,杰出作品层出不穷,文艺理论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丰富。由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创的白话文学经过十多年发展后的渐趋成熟,外国文艺理论、思潮与作品大规模介绍到中国带来的思想碰撞与全新视野,以及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在丰富创作素材的同时提供了压制与疏忽交错的自由,而盛行的革命思潮促进了新生力量的自觉成长与权威的弱势化,这些对文学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那是最好的年代,那是最坏的年代。”<SUP>①</SUP>),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中国的文学事业进入一个异常繁荣的时期(这种繁荣并不仅限于文学),以至有人说“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所达到的总体高度是迄今为止整个白话文学的最高峰”<SUP>②</SUP>。 </P>
<p>
<P >那是一种百花齐放而近于百无禁忌的状态。以小说为例,鲁迅、巴金、老舍、张资平、郁达夫、茅盾、沈从文、废名、穆时英、张恨水、施蛰存、张爱玲、萧红……即使仅仅列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都成为庞大的工程。其作品题材涵盖范围之广与风格流派之多也使人叹为观止。直到今天,一些刻意创新仍不自觉成为拙劣的仿古(当然,也许一贯如此)。 </P>
<p>
<P >对一个作家——真正的,以写作为追求的人——来说,身处这样的时代意味着置身双重的危险之中:被太多的名人淹没,或是成名而跻身众多同样成名的人之中,就像一支跑进光明中的蜡烛的处境。另一方面,这种危险对于真正的作家毫无意义,就像对蜡烛一样。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保持顾枫现在的知名度并无不妥,但是这对我来说有些困难。 </P>
<p>
<P >顾枫,字封行,具体出生年月没有记载,他也没有提到过。与同一时期的很多作家一样,顾枫也有留学的经历。不同的是他在学业结束后并没有回国,而是留在了海外。顾枫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22</FONT>年秋赴英国高斯福特学院学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27</FONT>年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学院的图书馆工作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6</FONT>年,“非常勤勉,而且有着非凡的热情”<SUP>③</SUP>。离开学院图书馆之后的顾枫,似乎彻底消失了,当地的户籍以及出入境管理处都没有关于他的记录。 </P>
<p>
<P >顾枫的创作集中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28</FONT>年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6</FONT>年,即从他进入图书馆工作一年开始到他离开图书馆为止。他的全部作品包括八篇短篇小说,大约三十篇散文和随笔——我还没有完全整理出来,以及一些未完成的小说构思片段——有九百七十页左右的稿纸。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数量上绝对称不上大,完全可以说少得可怜。 </P>
<p>
<P >他的第一篇小说完成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29</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月,有关梦与自我复制的人;最后一篇小说完成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6</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月——即他离开高斯福特学院前的两个月,是一次假想旅行的游记片断。在此之后他的创作完全终止了(包括那些未完成的尝试——他习惯在构思片段的页边空白上记下日期)。这使我们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命名他为“图书馆作家”,就像有人对路·豪·博尔赫斯的称呼一样。的确,除了共同的图书馆背景,顾枫与博尔赫斯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对隐喻的使用,对长篇小说的拒绝,对神秘题材的热衷(在顾枫的构思中,涉及最多的概念是时间、梦、死亡与人的物质化或物质的意识化),等等。他们的不同在形式上主要体现在顾枫的作品中从不出现任何引用——绝没有任何来自其他作品(存在或是不存在)的警句,甚至他的作品之外的人说过的话都不会出现;在内容上则主要是对时间的态度——顾枫的小说中从不明确的提到超过一天的时间概念,尽管其内容的跨度也许是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这或许是因为他想完成“对记忆的彻底逃离”<SUP>④</SUP>。 </P>
<p>
<P >记忆是许多作家喜爱的话题。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花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FONT>多万字记录自己的一部分记忆,莫迪阿诺在《暗店街》中找到了自己的记忆。记忆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负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对确定性的唯一把握。如果完全没有记忆这一概念,因果性就无从落实,我们所谓的确定性,也就失去了定义的基础。 </P>
<p>
<P >据希腊神话记载,记忆女神摩涅莫绪涅与众神之王宙斯结合,生下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FONT>位掌管文艺的缪斯女神。很明显,古希腊人认为没有记忆也不会有文艺,灵感也建筑在记忆之上。关于这件事,菲莱斯托是这样说的:宙斯借泰坦巨人的力量从克罗诺斯手中夺取宇宙之后,整天处在恐惧的包围中,他开始失眠,大量的脱发(地上因此有了灌木)。他恐惧的原因是杀父的记忆无法从自己头脑中消除,又害怕这样的记忆会使他的后代做出同样的事情,把他杀了。同时,因为克罗诺斯死了,时间开始没有规律的运行,有时今天过完了还是今天,有时会一天一天的向前退回,而诸神的记忆并没有被抹掉。宙斯恐怕总有一天克罗诺斯死前的某一天会再次出现,向西列诺斯询问解决的方法。西列诺斯告诉他,记忆就是时间,因为没有记忆的时候,根本无法谈论时间。宙斯就去夜宫找摩涅莫绪涅,想问她对这混乱有什么办法,让她帮助自己解除痛苦。摩涅莫绪涅和梦神墨菲斯是夫妇,但是墨菲斯总是变幻无常,摩涅莫绪涅很苦恼。宙斯就安慰她,告诉她忘却是生活的另一面,摩涅莫绪涅说,我已经开始忘记了。两人缠绵之后,宙斯匆匆离去,忘了求助的事情。尽管如此,开始忘却的摩涅莫绪涅使记忆与遗忘走上了正轨,时间的车轮从此滚滚向前。众缪斯女神由此而来。宙斯的头发继续脱落,可还会长出来的。<SUP>⑤</SUP></P>
<P >顾枫在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0</FONT>年的手稿(总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0~211</FONT>页)中写道:……克罗诺斯的消失是这个世界走向另一个混乱的开始。这次的混乱远比太初卡奥斯在时严重,因为人们认为自己从此走进了秩序世界……由记忆产生的无尽的痛苦——无法遗忘、由突然回忆意识到的遗忘、记住的和忘记的——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把记忆交给了女人……而梦,由于对记忆的随心所欲的态度获得了解脱…… </P>
<p>
<P >最后一句话似乎表明了他对记忆和梦的看法,可是他的立场无法站住脚。他的所有评价都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给出的,实际上是对关于记忆的记忆与关于梦境的记忆做的比较,因此梦境与记忆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他其实并没有办法更没有资格做出评价。正如他在稍后写的,这一切“只是塘鱼的张望”。 </P>
<p>
<P >顾枫创作的最大敌人就是这种矛盾。如上所述,他并非对自己的立场没有意识——他清楚自己必须依赖记忆,正如水中的鱼——可是他却一直在寻找上岸生活的可能性。面对无法超越的环境,无论放弃抵抗还是专注于抵抗都可以使人在前进时有信心,但是在抵抗的同时不断告诉自己无法前进,这只能徒增自己的痛苦。 </P>
<p>
<P >他的几乎每一篇、每一页作品都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中。无论提出什么观点,他接下来做的就是提出完全相反的可能性,同时进行论证,接下来再回到原来的立场,提出反对反驳的论证。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他的观点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只是在两极之间来回摇摆。重要之处在于,他在这种摇摆的文字中确实使我感觉到一种走投无路的矛盾。我们总是认为困境或是软弱使我们走投无路,但是顾枫的文字本身的这种缠绕使我突然意识到,清醒的认识同样会使人陷入绝境。走在边缘是痛苦的,因为那里空气稀薄,或者更加光明。 </P>
<p>
<P >我推测他最终没有回国与此有相当大的关系。在对自身状况进行过多的思考之后,他习惯性的陷入了一种循环反驳的状态之中。需要作决定,这使他痛苦,于是进行更多的分析,导致更多的互相反驳,反驳之间互相缠绕,把他困在原地了。他就像个鼹鼠,不停的垂直向下挖,想找一条出路,可是忘了自己不会往上爬了。 </P>
<p>
<P >顾枫从此展开了对痛苦的战斗。他从减轻痛苦入手,在《梦的咒语》(他的第一篇小说)中试图让复制出的其他自身分担记忆,但是只(当然,只能如此)将自己的记忆扩大了数倍。在从失忆走向自杀的过程中,他的故事意识到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什么,仍然是在水中翻滚。记忆始终存在,终将存在。在手稿中进行了一系列对语言结构与叙述转换的尝试之后,顾枫写下了《完美的世界》——一个没有记忆的世界。为了彻底的杜绝回忆,这篇小说中的因果关系被拿掉了,时空关系也被拿掉了。但是还没有写完,他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彻底失败——只有时刻不停的小心记忆才能写成这样。故意忽略因果性和时空关系,只说明他把它们放在了极端重要的地位。 </P>
<p>
<P >顾枫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3</FONT>年的手稿中写道(总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3</FONT>页):“人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自身的存在不可逃避。西列诺斯告诉米达斯王,世间绝好的东西‘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乌有。’” </P>
<p>
<P >可是这已经不可能了。在这以后,他的注意力转向了与自己妥协。如果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接受痛苦,直到自己变成痛苦本身。在细致的描绘了有关记忆的不确定性以及多重可能之后,顾枫踏上了最后的旅程。 </P>
<p>
<P >《东方,东方》里进行的是一次无法开始的旅行。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发生在旅行的准备阶段,确定路线,寻找同伴,准备车票……但是总有原因阻止他出发,天降暴雨,火车停开,忘记行李……然后就结束了。 </P>
<p>
<P >我还记得头一次从信封里拿出这篇小说的情景。纸有点潮,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木浆味儿,纤维历历在目。刚一打开信封就觉得手上轻了很多,屋里的光线也好像暗了一些。匆匆翻了一遍之后,我感觉半天无法移动,整条脊梁像是被捏住了。又过了很久,觉得脸上有点痒,费尽力气伸手摸过去,发现是一滴泪。我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但是整个人感觉被强烈的撞击了。从此顾枫开始伴我左右,寸步不离。 </P>
<p>
<P >五年之后,我仍无法把他小说带给我的感觉清晰的描述出来,但是我现在突然明白了一点:他成功的使自己成了回忆。而那篇《东方,东方》不仅是他对世界的看法,也是他真正旅行的开端,它就是他:永不开始也永不结束,变化无常却从未存在过。
<P> </P>
<p>
<P >注: </P>
<p>
<P >①[英]狄更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harles Dickens</FONT>)《双城记》,花城出版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6 </P></FONT>
<p>
<P >②方刚《白话文学史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06</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6</FONT>》,远海出版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8 </P></FONT>
<p>
<P >③《高斯福特学院年鉴汇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40</FONT>》 </P>
<p>
<P >④顾枫《地下铁路》,在这篇随笔中,顾枫少有的谈到了他的创作情况 </P>
<p>
<P >⑤[德]弗罗贝(<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ünther Fr&ouml;bel</FONT>)《古希腊作家的神话》,西帆书业公司,2000 </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7-8-4 13:32:11 |只看该作者
写这种东西,作者的肚子里得有很多的积累才行,不然就会很空。博尔赫斯这么干过,他书读的多,积的厚实,写出来反而很轻灵空妙,含着一些神秘的色彩。你这一篇写的这么短,根本展不开手脚,所以也就不可能出来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了。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3#
发表于 2007-8-4 13:32:11 |只看该作者
<>同意赵松的意见。</P>
<>这种东西其实难写。</P>

<>结合到本文,最大的败笔,就是从“记忆是许多作家喜爱的话题。”到开始讲述大段的古希腊神话。</P>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18 13:4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