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不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橘子

[复制链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41#
发表于 2013-10-29 21:34:46 |只看该作者
因为是不有写的,才有兴趣啰嗦多几句。几年来论坛的小说回复得太多了,不是很有讨论的激情,往往是点到为止打发掉……但现在这样又显得过于较真,不太舒服……

点评

不有  的确获益良多。能清晰展现各自的看法,这事儿本身就很不容易。自己一个人闷头想,很难发现自己的盲区啊  发表于 2013-10-30 16:00
cjdxc  X要继续发扬这样的讨论啊,这样也能让我这样的看客学习不少,支持你!  发表于 2013-10-29 21:55
镇州大萝卜  确实是读着好的小说才会愿意评论,包括指出不足。  发表于 2013-10-29 21:40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2

主题

18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梦想家

Rank: 7Rank: 7Rank: 7

42#
发表于 2013-10-29 21:38:59 |只看该作者
X 发表于 2013-10-29 21:34
因为是不有写的,才有兴趣啰嗦多几句。几年来论坛的小说回复得太多了,不是很有讨论的激情,往往是点到为止 ...

担心这个就不是黑蓝了。
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http://blog.sina.com.cn/u/147114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6

好友

242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43#
发表于 2013-10-29 21:56:43 |只看该作者
X 发表于 2013-10-29 19:07
嗯,鹰有其象征意义,但觉得并不重要……这样做难度低了许多,有些表面。因为说到底,它不是天然的必要,而 ...

这里说的“必要”和你前面说的“不可替代”,其实就是“唯一性”吧。这种情节上的唯一性要求作品是个完整、精密的整体,每一部分都和其他部分相互塑造,并对整体负责。作品的很大一部分艺术性也正是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责任,以及部分对整体的责任中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整体中的一个并不起眼的细节发生变动,那么它的整体也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变成另一个东西,或者表现出刺痛人的缺陷。我觉得这是艺术的一个极致状态,呈现出毫无选择的绝对和完整。这一点和诗歌的追求差不多吧,“在无边无际的自由里建构自己的唯一性。”

不过我还是想说,我挺喜欢不有这篇滴!

点评

镇州大萝卜  是的,我马上在反省我是不是应该去删除掉一些细节……  发表于 2013-10-29 22:36
X  嗯,唯一性,要做到既唯一又自然很难。既绝对又从容,就无比牛叉了。那样不动声色也能杀人。  发表于 2013-10-29 22:07
陶北  唯一性!+1  发表于 2013-10-29 21: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4#
发表于 2013-10-29 22:04:52 |只看该作者
X 发表于 2013-10-29 21:34
因为是不有写的,才有兴趣啰嗦多几句。几年来论坛的小说回复得太多了,不是很有讨论的激情,往往是点到为止 ...

有时我发现,我们在与人特别较真的讨论作品时,其实是在悍卫一种审美观。知所以会在某一个优秀作者的作品里反应很强烈,则是因为他具有某种影响,而这种影响一被扩大,你所不认同的审美观就会被扩大,它有可能会动摇你,即使不能动摇你,也会让你所认同的环境在缩小。

不过,恰是这样的执着,才能对付内心的杂质,使作品往更艺术的方向走。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5#
发表于 2013-10-30 01:38:3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象素化 于 2013-10-30 01:40 编辑
X 发表于 2013-10-29 19:07
嗯,鹰有其象征意义,但觉得并不重要……这样做难度低了许多,有些表面。因为说到底,它不是天然的必要,而 ...

针对花和韭菜的讨论,就是作为一种常见行为的讨论,没什么特别的信息吧。行山和观鸟是一趟行程/为,虽设定了目的,但本身也是开放和包罗万有的,很难说这有什么故事线索。行为之中包含了和行为目的无关的其它行为,本身就很自然啊,这样批评的角度,更像是趣味方向上的,而不是高低优劣上的,尤其是拿“中心思想”式的写法作比较,这又不是绝对标准,每个作者的情况不一样,思维和情感方式不一样,性格和趣味也不一样,对“中心思想”的警惕只有在“低级写作”中是必要的,况且,对“中心思想”的反动本身也是另一种美学的“中心思想”,所以才说它不是个绝对标准,应该因不同作者和作品而异。回到作品,我觉得细节的选择不是问题。结尾坦然和正面地提到芥川的《橘子》确实有些大胆,好不好难说
俄罗斯民谚:蚜虫吃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6#
发表于 2013-10-30 14:15:31 |只看该作者
作为初学者,认真的说几句自己的看法。
对于结尾部分芥川的《橘子》。不知道是不是高手所谓的大智若愚?反正依我这种门外汉看来,太明显的纰漏了。点题、中心思想......怎么可能?这是不有的作品啊!抱着疑问,看到大家对此也莫衷一言。我想,只要结合得自然从容便是好的。如果引起质疑的声音,应该值得推敲。
最后由衷说一句:看评论真是长见识啊。如果别人对自己的作品不置一词,那就该彻底反思了。

点评

不有  不要迷信作者……  发表于 2013-10-30 15:50
凭文字去打动读者,还是让读者为文字感动?我选择后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2

好友

550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47#
发表于 2013-10-30 21:52:4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猪皮 于 2013-10-30 21:54 编辑

哈哈,这几天天天玩了,没想到这里真热闹。看了评论真是过瘾啊。
嘻嘻。
不过我还是得说,楼主,问题还是在你那个结尾,结尾换个样子,就不会这么麻烦了。嘿嘿。
说来真是凑巧,今天我还跟上二年级的儿子说,孟浩然的春晓要胜过李白的赠汪伦。(这两首诗是二年级必背古诗词)我说你看孟浩然什么也没有说,就那么几句大白话,就把整个感觉写出来了,让人感动,不像李白,大呼小叫的,什么桃花潭水深千尺,就像形容大海的广阔要说什么,大海,你真他妈的大。儿子笑了。最后说春晓好让我感动。
至于结尾,我还是赞同这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凡举重必要若轻,方为上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1

主题

4

好友

3786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48#
发表于 2013-11-2 22:56:5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江冬 于 2013-11-2 22:59 编辑

“嘿!你好(注:对一个熟人会说这个吗),你来得真早啊!”我没想到他竟然比妻子先到了,在我们三个人中,他住的地方离这里最远。
妻子没想到我还叫了一个人,一副不敢走近的样子。我拉拉她的胳膊,对杜聿生说:“这是我妻子(注:口语是不是用“老婆”多一点?这么用和前面的“你好”都是故意的?),柴妻子冲他点点头,小嘴微张着。我觉得话还没说完,就又说下去:“他呀,调到南方去了,昨天才从广州回来(注:昨天才回来就联系上并能约好爬山,“我”和杜之间应该不生疏啊),也是好久没见娜。
他快40岁了,至今没有成家。(注:常年在外奔波,又是记者,应该是个社交老手,年纪还这么大,怎么会和“我”走到一块?而且觉得这样的人不会有刚出场时的那种表现,很不稳重地“窜”出来,动不动就笑——而且还有点刻意,又流露出惊讶什么的
妻子的身高和我相当,但身形要比我宽出一倍,膀大腰圆,面庞像个小老虎(注:很吓人,“我”为什么会找一个这样的妻子?
她走得比平时要快,长有小胡子的嘴唇(注:不断点出妻子“吓人”的方面,有何用意?)
我当作她已经默许了我们的决定,便示意聿生向前走去。(注:又是不体贴妻子
妻子穿了一身黄绿相间的格子衬衫,在敞开的领口处能看见她圆圆的脖颈,上面有一圈、两圈……三四圈皮肤的褶皱,汗液让它们显得肿胀、发白(注:继续“吓人”。作者的用意,至少是告诉我们妻子的容貌不佳,所以她不断迁就“我”,而“我”肯定对她是没多少感情的。那么“我”这个人心理够复杂、阴暗吧)。
 “那我们现在方向是对的吧!”当听我说从这里搭车到山顶还要半个小时,杜聿生脸上的表情一下凝固了(注:喜怒太形于色)……
她竟然把杜聿生的“杜”说成“董”了。(注:好细节。我的不纠正,也反映出“我”对妻子的冷漠
她当然不是故意装出一副无知的样子,我却常常因为她难以脱去的学生腔而感到一阵难堪(注:终于说出对妻子的情感)。
“烟管蓟。”我又加了一句,并越发有胡说的激情了。(注:“胡说”是针对妻子的?)
“好啊,那我们就先吃一顿?”杜聿生两道眉毛跃出眼镜边框的上沿,像两个问号(注:继续不淡定)。
“那我们吃面吧,”见两个人都不做声,我独自做了决定,“三碗面!”(注:又一次忽视妻子。)
杜聿生跃跃欲试(注:这样的词感觉和杜实在不搭。)地想说些什么,被老太太抢了话茬,半斤饺子,一会儿就好——”
“哎,没的事儿,没的事儿。”杜聿生略微摇了摇头。(注:又不是杜付钱。老练者不会这么说的。)
妻子吃起饭来总是十分拘谨,不怎么动筷子,饭菜吃进嘴里,也小心翼翼的,让看她吃饭的人替她着急(注:又有不满?)。
 “喔……那当然是温室里种出来的不能比的噢……”杜聿生凝住眉,赞许地望向老太太(注:表情真丰富
我早忘了背包里只剩下一个橘子,提出让大家再吃点儿橘子挡挡嘴里的韭菜味。结果只好趁杜聿生低头剥橘子的功夫,从背包里掏出一块儿巧克力递给妻子。我想在余光中,杜聿生会以为我给妻子的也是一个橘子吧(注:显然“我”更在意杜的感受。但把“我”视为一个心理阴暗者的方向,似乎开始动摇——“我”除了在妻子那方显得阴暗,其他的再正常不过了)!
杜聿生面露喜色,凑到相机跟前观看(注:又不稳重)。
妻子因为要回单身宿舍,和我们不同路,在公交车站作别后,我和杜聿生两个人抹头(注:果决。没有“惜别”)钻进了地铁。
“啊,是嘛,哈哈……”看书对我来说都是上辈子的事儿了。不过我还记得当我们在记者站共事的时候,我们就是因为对书的爱好而熟稔起来(注:这样的说明很重要,至少解决了读者一部分疑惑)。
我看到杜聿生眼里都放出光来了(注:一个年近四十到处奔波的男人,依然有种种“幼稚”的表现,也许是内心一直葆有纯净,也就是说杜是有人性美的,这可以说明他此处的表现,并能解释他为何言行不老练
我站在一旁,默不作声,一面为别人说芥川龙之介写这么一篇小说是为了展现“人-性-美-好”而无法忍受(注:是对小说的解释无法忍受?还是对“人性美好”无法忍受?如果是前者,这个小说就显得“狭隘”了;如果是后者,对应的就是“我”心理的阴暗面——可这样这个小说又太“主题鲜明”,而且也很难说清楚“我”为何找杜聿生一块登山,以及和他接触时并不阴暗的表现)……

总体感觉,(不足方面)这个小说似乎不够冲击力,它所表现的东西并无新意,并非一种特别的洞见,对于世事人情的展现也缺少合理性。也许是因为我的误读吧,希望能和作者沟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49#
发表于 2013-11-2 23:52:08 |只看该作者
江冬 发表于 2013-11-2 22:56
“嘿!你好(注:对一个熟人会说这个吗?),你来得真早啊!”我没想到他竟然比妻子先到了,在我们三个人中 ...

前面很多疑问我觉得还蛮好理解的,感觉不有那样写没什么问题,反而很准确……读他们爬山那部分的时候,虽然写的是爬山,但更多的是在写某种生存状态或状况(这样说有点大,但这种弦外之音很明确,这种感觉就像我读《广场》的时候,那些对话,几乎都是弦外之音)。有时出于“软弱”,会对自己亲的人“刻薄”并讨好较为疏远的人;长时间从事一件工作,也并不代表就取得适应这份工作相匹配的能力,有可能会越来越不适应,这很常见。我觉得不有应该感受到这些“反常”,而且这个视角比“正常”的视角更值得写。《人面鱼》中也有这种“不健全”的“魅力”。我胡乱猜测一下,不一定准,“我”所缺乏的不管是体型上给人的能量感觉还是那种往一个方向持续用劲的耐力都在妻子这个人物身上存在,庸俗一点讲“我”可能暗暗觉得配不上“妻子”,但从行为表现上看,“我”极力显得盖过妻子、忽视妻子(虽然无比在意),这也是结尾处出现“反芥川的《橘子》”的原因。


虎妞……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4

好友

10000

积分

中级会员

冒失鬼

Rank: 6Rank: 6

恋爱渣滓

50#
发表于 2013-11-4 13:28:50 |只看该作者
江冬 发表于 2013-11-2 22:56
“嘿!你好(注:对一个熟人会说这个吗?),你来得真早啊!”我没想到他竟然比妻子先到了,在我们三个人中 ...

江冬够犀利!
“嘿!你好(注:对一个熟人会说这个吗?)——这句我也犹豫过。但不是因为括号里的原因(虽然这俩人能保持联系,但毕竟也是好长时间没面对面的见过了,乍一会面总会有点儿多余的客套?不过我怀疑这理由也很难站住脚,写的时候我确实没这方面的担心)。我主要是觉得这么写在语气上有些“冲”,好像调起高了的感觉……但转念一想小说里的对话不是对生活中口语的照搬,它完全靠字面(没有表情没有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也许可以允许小范围的夸张吧,就原谅了自己……
(注:口语是不是用“老婆”多一点?这么用和前面的“你好”都是故意的?)——这个跟上面的理由类似,不完全是从现实中口语的方面考虑的。不过从个人角度讲,我确实无法忍受使用“老公”“老婆”这种称呼,如果我真有妻子,在现实里跟别人作介绍时,恐怕我也会用“妻子”或者“爱人”,而不是…
(注:常年在外奔波,又是记者,应该是个社交老手,年纪还这么大,怎么会和“我”走到一块?而且觉得这样的人不会有刚出场时的那种表现,很不稳重地“窜”出来,动不动就笑——而且还有点刻意,又流露出惊讶什么的)——因为“窜”之前的一句是写回复短信,显然视角还在“我”这一边,就是说是从“我”的视角出发,杜的出现留下了“窜”的印象,他可能就是平平常常走过来的,但“我”在回复短信,没留意杜过来,他一出现就会显得突然。我知道这解释挺牵强的,可能需要换个别的字。
“社交老手”这个问题,我的想法也是结尾处提到的杜对文学的爱好会影响他的一部分性格,这人又喜欢植物,总有点儿文邹邹的吧。但跟记者的身份、生活的经历是否符合?……x的解读挺好的……但作为作者,算是我的失招吧,因为这个细节似乎没强到足够自圆其说的程度……
(注:继续“吓人”。作者的用意,至少是告诉我们妻子的容貌不佳,所以她不断迁就“我”,而“我”肯定对她是没多少感情的。那么“我”这个人心理够复杂、阴暗吧)——我承认阴暗这个基本前提,但我自己以为哈,关键还在于按文中叙述,“我”结婚不到一年,这种对妻子的厌烦是否只是结婚之后才有呢,还是在结婚之前就有却抱着妥协的心理接受了婚事,后者导致的心理状态会更有意思,但即使是前者也没关系,因为这种心理的状况并不只反映在对妻子的观察上,文中提到的“乌云”“鸽群上方的鹰”也都出自“我”的主观层面,类似幻觉,暗示了某种不快的压力(当然这些都纯靠解释,小说中可什么都没说),妻子其实变成了一个不良情绪走向的通道,登山看鹰则是努力走出这种阴暗情绪的一个方式。当我在面对正常生活时,这种不良情绪在不断露头,最后演变成“我”对生活以及生活对“我”的否定(失去说话的权利),既不相信周围人对生活的解释,也不相信人性的美好。所以当“我”想给妻子一个橘子时,“我”的考虑也是从杜的角度出发,完全没有自我可言。
当然这些解释都是我的一面之词,也不能解决小说中有些细节的缺陷。
(注:又不是杜付钱。老练者不会这么说的。)——文中没提到最后是谁结的账哈,所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6-4 13:0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