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5-28
- 在线时间
- 3039 小时
- 威望
- 18642 点
- 金钱
- 12347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7435
- 精华
- 5
- 积分
- 25875
- UID
- 5288
  
|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09-8-6 20:25 编辑
我一个好朋友,他提出个观点。说孙策死后,周喻与孙权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微妙的。
三国志里只是联刘的时候,周才回到首都与孙权商议事情。平时都远避在外。
他这么说我觉得也很有道理。孙权是典型的外宽内忌的性格。从他对张昭和陆逊的态度,就可看出来。周瑜位置那么重要,他不会不防。而且,哥哥的好朋友,并不一定就是弟弟的好友,从常人感情而言,也是可想见的。
这位朋友还指出,从志中可看出,孙权对于他父、兄留下的那拨老人,也就是辅佐孙家三代的老臣,并没有多大亲切感。三国志似乎从没记载说他去军中看望程普、黄盖这些老人。反到是他自己从行伍里提拔起来的那些青年将领,诸如吕蒙、甘宁、凌统这些人爱护之极。明显地有偏心(从〈三国志〉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种偏护感情)。
我觉得这个朋友的这些观点,我还是挺赞同的。
孙权集团,他自己的亲信,确实就是一批军棍,饭局上还拿人取笑,动不动就喝醉,言语不合还要杀人。无法使我不联想到黑社会。
而对老臣,比较冷淡。
而治军治国需要的象陆逊这种江南大姓、当地的地方豪族,孙权用得防之又防。
那位朋友和我讲完这个后,我一直想写一写这个观点,但需要查查书,验证一下。所以一直也没写。
这观点确实上我没想到过的。我过去一直觉得,孙权、周瑜的关系,应该象电影《赤壁》里那样,如鱼得水一般的感情。但这个朋友一说,我就觉得有道理!因为〈三国志〉我读得还是挺多的。
这个朋友还提出过一些有关三国史实的观点,都使我有所启发。比如他认为,曹操没有及早称帝,是个错误。他说,曹操在意自己在历史上的评价,也在意自己手下拥汉的群臣的看法。但是,人都是有个习惯的过程的。如果他早些称帝,那么后来曹氏政权被司马氏取代时,大臣们就不会那么觉得顺理成章。人们的概念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我说得不清楚,但大意如此。
对不起了,山山,又借你的题发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