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0-1-4
- 在线时间
- 707 小时
- 威望
- 663 点
- 金钱
- 62446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4714
- 精华
- 11
- 积分
- 12326
- UID
- 200
  
|
修辞的“化骨绵掌”:读张枣近作 胡续东<BR><BR> 张枣在1994年写过一首组诗《跟茨维塔耶娃的对话》,诗中有一句话经常被剪切下来当作1990年代诗歌观念的logo,这句话就是“诗,干着活儿,如手艺,其结果/是一件件静物,对称于人之境”。其中,“活儿”、“手艺”常被引申为对诗歌的日常劳作性和工艺自律性的强调,而“对称于人之境”则常被认为是在维护一种既与现实相呼应又与之具有深刻的构造性差异的写作的虚构性。但是,在四处悬挂这句“元诗logo”的时候,很多人都忘了去细究其中的“静物”二字,在我看来,这个“静物”其实正是张枣的个人气场所在,是说他自己如何通过修辞的“化骨绵掌”把动态转换为静止、把声音取消为安静、把实感置换为虚渺、把时间序列改造成语义要素的空间关系的,张枣意义上的“静物”并非指向普泛化的“艺术成品”,它指涉的只是他个人压箱底的诗歌魔术,他的“手艺-静物-人之境”之说也因此而显得仅仅对他自己有独特的意义,不宜当作某一时段新诗观念的总体logo。<BR> 在张枣的这批近作里面,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嘟噜又一嘟噜“张枣式”的被修辞的“化骨绵掌”拍打出来的“静物”。“几件你拖欠的事情,/乌云般把你叫到小山顶”,这个比喻句一开始就把叙述的可能性剥除了,上山的起因、动机被似是而非地嵌在了“乌云”的静态视觉联想中。“几只啄木鸟,边说边做,/一圈圈声波在时光中荡漾。”这一句先出现了实实在在的啄木鸟,紧接着又把它的啄木声视觉静态化(“一圈圈”、“荡漾”)和虚渺化(“在时光中”)。尤为典型的“静物”是《父亲》里的那句“烟圈弥散着‘咄咄怪事’这几个字”,“咄咄怪事”是毛泽东1963年文艺批示里一个语气最强烈的词,张枣拿这个词当作“现成品”和父亲的烟圈拼贴出了一个虚实结合的静态想像关系,化掉了其中的议论和感慨之骨,却依然留有跃跃欲试的“静之力”。<BR> 严格地说,张枣的这批诗不全是近作,其中的《厨师》甚至是10多年前的“经典旧作”了,那句“黄昏像一个小女孩,/正用舌尖四处摸找着灯的开关”已经有人把它用来和艾略特的“黄昏在天空中铺展,/像上了乙醚的病人躺在手术台上”相提并论。在这几首诗中,标准的“张枣制造”还在延续,比如,“几个跳伞的小问号”、“去偷一个惊叹号”、“雪飘下,一首诗已落成”(这句话不得不让人想起张枣1980年代的“扬名立万”之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但新的情况也出现了:在以往纵身轻跃的地方,张枣这个“轻功王”居然也开始步步为营了。比如《在森林中》的第一节,从落叶的滑翔机到跳伞再到小问号(远看跳伞的确像一个个的小问号),从小问号再到数学演算、瓶颈、焦灼,这个修辞和想象力的延展过程过于一环扣一环了,不似张枣所为。<BR><BR>附:张枣近作(xjb提供)<BR><BR> 在森林中<BR> 张枣<BR><BR>1.<BR>几件你拖欠的事情,<BR>乌云般把你叫到小山顶。<BR>落叶的滑翔机,<BR>远处几个跳伞的小问号蠕袅地落进<BR>风景的瓶颈里。天气中似乎有谁在演算<BR>一道数学题。<BR>你焦灼。<BR>钟声,钟声把一件无头的金铠甲<BR>抛到森林的深处。那儿,雾<BR>在秋风的边角运转着,启动<BR>一个搁置的图像,<BR>一个状如闹钟内部的温暖机房。<BR>那儿,你走动。<BR><BR>2.<BR>你走动,似乎森林不在森林中。<BR>松鼠如一个急迫的越洋电话劈开林径。<BR>听着:出事了。<BR>天空浮满故障,<BR>一个广场倒扣了过来。<BR><BR>你挂下话筒,身上尽是枫叶。<BR><BR>蘑菇,把古铜色的螺钉拧得更紧----<BR>使一家磁器店嵌入葱翠的自由大街,<BR>使那些替死亡当侦探的影子<BR>尾随进来。<BR>他们瞥了瞥发票上的零,<BR>身子分成好几瓣踅出玻璃旋门。<BR>他们向右拐,指了指<BR>对岸的森林。<BR><BR>迷离的蝴蝶效应。<BR>正午,流水吹着笛子。<BR>磁器皎洁的表情,多姿的芭蕾舞。<BR>它们说:砸吧。我们什么也不说。<BR><BR>3.<BR>你狂暴地走动。<BR>那发票就攥在你手中,<BR>你想去取回你那被典押的影子。<BR>森林转暗,雨滴敲击着密叶的键盘,<BR>你迷失。而<BR>希望,总在左边。向左,<BR>那儿,路标上一个哑默的抽象人<BR>朝你点了点头;<BR>绿,守候在树身里如母亲,<BR>轻脆地拧着精确的齿条。<BR>几只啄木鸟,边说边做,<BR>一圈圈声波在时光中荡漾。<BR><BR>几只啄木鸟,充盈了整座森林,和<BR>星期一。<BR><BR>4.<BR>一圈空地。<BR>长跑者停在那儿修理他呼吸的器械。<BR>他的干渴开放出满树的红苹果,<BR>飘香升入金钟塔,归还或断送现实。<BR>他因干渴而深感孤独。他低头琢磨<BR>他暖和的掌心:它仿佛是个火车站,<BR>人声鼎沸。一群去郊游的孩子泼下几绺<BR>缤纷的水柱。<BR>光,派出一个酷似扳道工的影子站在岔道口。<BR>他觉得他第一次从宇宙获得了双手,和<BR>暴力。<BR><BR><BR> 父亲<BR> 张枣<BR><BR>1962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BR>还年轻,很理想,也蛮左的,却戴着<BR>右派的帽子。他在新疆饿得虚胖,<BR>逃回到长沙老家。他祖母给他炖了一锅<BR>猪肚萝卜汤,里边还漂着几粒红枣儿。<BR>室内烧了香,香里有个向上的迷惘。<BR><BR>这一天,他真的是一筹莫展。<BR>他想出门遛个弯儿,又不大想。<BR>他盯着看不见的东西,哈哈大笑起来。<BR>他祖母递给他一支烟,他抽了,第一次。<BR>他说,烟圈弥散着“咄咄怪事”这几个字。<BR><BR>中午,他想去湘江边的橘子洲头坐一坐,<BR>去练练笛子。<BR><BR>他走着走着又不想去了,<BR>他沿着来路往回走,他突然觉得<BR><BR>总有两个自己,<BR>一个顺着走,<BR>一个反着走,<BR>一个坐到一匹锦绣上吹歌,<BR>而这一个,走在五一路,走在不可泯灭的<BR><BR>真实里。<BR><BR>他想,现在好了,怎么都行啊。<BR><BR>他停下。他转身。他又朝橘子洲头的方向走去。<BR>他这一转身,惊动了天边的一只闹钟。<BR>他这一转身,搞乱了人间所有的节奏。<BR>他这一转身,一路奇妙,也<BR>变成了我的父亲。<BR><BR><BR> 枯坐<BR> 张枣<BR><BR>枯坐的时候,我想,那好吧,就让我<BR><BR>象一对夫妇那样搬到海南岛<BR>去住吧,去住到一个新奇的节奏里——<BR>那男的是体育老师,那女的很聪明,会抄股;<BR>就让我住到他们一起去买锅碗瓢盆时<BR>胯骨叮当响的那个节奏里。<BR>在路边摊,<BR>那女的第一次举起一个椰子,喝一种<BR>说不出口的沁甜;那男的望着海,指了指<BR>带来阵雨的乌云里的一个熟人模样,说:你看,<BR>那像谁?那女的抬头望,又惊疑地看了看<BR>他。突然,他们俩捧腹大笑起来。<BR><BR>那女的后来总结说:<BR>我们每天都随便去个地方,去偷一个<BR>惊叹号,<BR>就这样,我们熬过了危机。<BR><BR>(赠 Y. L.)<BR><BR> 狷狂的一杯水<BR> 张枣<BR><BR>薄荷先生闭着眼,盘腿坐在角落。<BR>雪飘下,一首诗已落成,<BR>桌上的一杯水欲言又止。<BR><BR>他怕见这杯水过于四平八稳,<BR>正如他怕见猥亵。<BR>他爱满满的一杯---那正要<BR>内溢四下,却又,外面般<BR><BR>欲言又止,忍在杯口的水,忍着,<BR>如一个异想,大而无外,<BR>忍住它高明而无形的翅膀。<BR><BR>因此,薄荷先生决不会自外于自己,那<BR>漫天大雪的自己,或自外于<BR><BR>被这蓝色角落轻轻牵扯的<BR>来世,它伺者般端着我们<BR>如杯子,那里面,水,总倾向于<BR><BR>多,总惶惑于少,而<BR>这个少,这个少,这才是<BR>我们唯一的溢满尘世的美满。<BR><BR> <BR> 厨师<BR> 张枣<BR><BR>未来是一阵冷颤从体内收刮<BR>而过,翻倒的醋瓶渗透筋骨。<BR>厨师推门,看见黄昏像一个小女孩,<BR>正用舌尖四处摸找着灯的开关。<BR>室内有着一个孔雀一样的具体,<BR>天花板上几个气球,还活着一种活:<BR>厨师忍住突然。他把豆腐一分为二,<BR>又切成小寸片,放进鼓掌的油锅,<BR>煎成金黄的双面;<BR>再换另一个锅,<BR>煎香些许姜末肉泥和红艳的豆瓣,<BR>汇入豆腐;再添点黄酒味精清水,<BR>令其被吸入内部而成为软的奥妙;<BR>现在,撒些青白葱丁即可盛盘啦。<BR>厨师因某个梦而发明了这个现实,<BR>户外大雪纷飞,在找着一个名字。<BR>从他痛牙的深处,天空正慢慢地<BR>把那小花裙抽走。<BR>从近视镜片,往事如精液向外溢出。<BR>厨师极端地把<BR>头颅伸到窗外,菜谱冻成了一座桥,<BR>通向死不相认的田野。他听呀听呀:<BR>果真,有人在做这道菜,并把<BR>这香喷喷的诱饵摆进暗夜的后院。<BR>有两声“不“字奔走在时代的虚构中,<BR>像两个舌头的小野兽,冒着热气<BR>在冰封的河面,扭打成一团……<BR><BR><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