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3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女孩儿

[复制链接]

200

主题

2

好友

8110

积分

中级会员

来一瓶冰汽水

Rank: 6Rank: 6

Heilan Administrator's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3: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熟稔”的问题前面讲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多加解释。“比如这句‘情感宛若流水/言语模糊不清’,很明白的是在表达一种对表达对象特殊性的注意。”你对这种特殊性所作的表达和注意本身并不特殊,也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情感宛若流水”这样的比喻是很无力的,说客气一点,它太平常了,“言语模糊不清”也看不出哪里好。至于“它即希望混合于‘众多’中,又希望着在‘众中’躲避着‘众多’而独特的存在。”我觉得这只能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而没有考虑到接受性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诗必须以面目清晰样子出现”,你应该能看明白,我前面是在说一首诗应当有使它自身区别于别的诗的面貌特征,并非你所说的“面目清晰”。<BR>    你最后提到的问题,我觉得无甚必要。我们过去没有谈到、现在和将来也不必谈诗歌的标准。</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4

主题

0

好友

17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07-8-4 13:33:35 |只看该作者

小女孩儿

<>小女孩儿<br>端坐在一扇窗前</P>
<>这个时候<br>情感宛若流水<br>言语模糊不清</P>
<>春风突然吹开了她瞳孔的大门</P>
<P>她蓦然回首<br>遗忘喃喃自语<br>她凝视前面<br>却进入了回忆</P>
<P>小女孩儿进入了回忆<br>它们再一次复活<br>以全新的样子<br>顺流进她    今天的日子</P>
<P>像一朵淡粉色的花<br>散开花瓣    落到地上<br>轻轻地盖在一只小昆虫的身上一样<br>那抚慰是<br>从天而降的意外</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9 17:13:5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2

好友

8110

积分

中级会员

来一瓶冰汽水

Rank: 6Rank: 6

Heilan Administrator's

3#
发表于 2007-8-4 13:33:38 |只看该作者
<>这熟稔的小情调,挡住了诗的去路。</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好友

17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
发表于 2007-8-4 13:33:38 |只看该作者
<>请问斑竹那是不是可以说,当真实的小情调需要抒发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对深刻的思考的疑虑挡在它的面前呢?而诗在小情调的直观面前就没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吗?</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2

好友

8110

积分

中级会员

来一瓶冰汽水

Rank: 6Rank: 6

Heilan Administrator's

5#
发表于 2007-8-4 13:33:38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爱美莱菲</I>在2006-4-4 14:29:40的发言:</B><BR>
<>请问斑竹那是不是可以说,当真实的小情调需要抒发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对深刻的思考的疑虑挡在它的面前呢?而诗在小情调的直观面前就没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吗?</P></DIV>
<>嗯,这个问题问得好。是要想一下的,究竟是该让小情调来引发诗,还是该让深刻的思考来成全诗?诗在哪里存身?小情调还是思考?对这个问题,我个人的想法是,不管是小情调还是深刻的思考都无法承担起使诗成为诗的重担来,诗歌或可以由其发生,却一定不能停留在表达它、呈现它甚至作为承载它的手段这样的层面上,否则,那就是将诗贬斥为传递与保持感情、情绪或见解的表达工具,它失去了独立性。从这个方面来讲,或许只有语言才是诗歌的内核,它应该在一首诗里尽可能地表现自己,而不是从属于任何其他事物。
<>另外一点,有太多的人抒发这类似的小情调,尤其在那些中学生读物上、时尚杂志上,读到不计其数以这种方式抒发情调的诗,这应该引起一些警惕了吧:既然我们是在创作,讲求一些独创性还是有必要的。<BR></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好友

17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6#
发表于 2007-8-4 13:33:38 |只看该作者
<>您说这是“这熟稔(熟练)的小情调”。但是其实促成我写下它的原因却并不是一种“熟稔的小情调”,确切的说,它或许是一种“小情调”,但也决不是“熟练的”,事实上,这种表达是生疏的。</P>
<>写这首诗的时候,正读完了《塔楼之诗》。心里难受得很。我把小女孩般的情感比如孤单与寂寞还有在这个世界上的不安全引入了我内心已近疯癫的荷尔德林的形象里,并且,他纯洁。当他疯狂,离开了“我们”,他的深刻变得直观和微小,在那些并不连贯的言语中,却时刻可以体现出他的思考,并且它们依然有力量。</P>
<>我想象他象个小女孩一样,“坐在窗前”,看着内卡河,“春风突然吹开了她瞳孔的大门”,怀念着已经死去的他的情人和曾经充满着荣誉梦想的生活,而这个时候,“小女孩儿进入了回忆/它们再一次复活”。</P>
<P>他有两句诗特别让人感动:</P>
<P>“人的言语也生起回忆/而人们的联系贯穿生命的日子”</P>
<P>在我写这两句“以全新的样子/顺流进她    今天的日子”的时候,正是想象到了他柔弱的面容以及他内心的对痛苦的特别感知。</P>
<P>而我希望的是,诗的最后几句</P>
<P>“像一朵淡粉色的花<br>散开花瓣    落到地上<br>轻轻地盖在一只小昆虫的身上一样<br>那抚慰是<br>从天而降的意外”是季节和自然带给诗人的安慰。事实上,35年里,他拥有的也只是这些。</P>
<P>这些或许依然是很小很小的情调。一个单独的人,作为单独的人对遥远世界的另一个单独的人的怀念和追忆。但它却不是“熟练的”。并且,由于某种真诚,隐喻有着更大的野心。“它尽可能地表现了自己,没有从属于任何其他事物”,在并不直白的时空中,而叙述摆脱了诗的叙述者和诗中的被叙述者,成为了一种“独立性”的存在。</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5 8:54:2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2

好友

8110

积分

中级会员

来一瓶冰汽水

Rank: 6Rank: 6

Heilan Administrator's

7#
发表于 2007-8-4 13:33:39 |只看该作者
前面讲到“熟稔”,是考虑到多数的作者和读者,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知识背景下,在共享写作历史(同时也是在书写这个历史)时避免出现彼此面目一致甚至无谓重复的局面,是每一个重视独创性的作者始终应该注意的。而我之所以说它“熟稔”,就是指在我的阅读经验里,这样的语言、题材和修辞的形态都出现得太多、太泛滥,也显得采用它们的作者们对此太不加思索。你把“熟稔”读成“熟练”,我想分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BR>    你说这首“成为了一种‘独立性’的存在”,我倒觉得它更可能因为你采用的方式淹没在众多同类型的诗作中而显得面目模糊,既然它是“一个单独的人”对“另一个单独的人的怀念和追忆”,为什么那么像所有的人对任何的人的怀念和追忆呢?换句话说,你没有使这种怀念和追忆的独特性呈现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好友

17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
发表于 2007-8-4 13:33:39 |只看该作者
<>喔。果然不是“熟练”而是“熟稔”。那么就更加无法理解关于“挡住了诗的去路”这个解释了。因为我一开始觉得您说的并不应该是“熟稔”,因为如果说是“避免出现彼此面目一致甚至无谓重复的局面”的话,这种东西却并不是在这首诗里最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以为斑竹调侃说的是“熟练”。看来果然产生了歧义。</P>
<>您说到“像所有的人对任何的人的怀念和追忆”,恩。或许的确“像”。但是“像”是一个很主观的表达,并且还要看您怎么去看。对于这句话想要试图说明的问题我觉得并不是十分的同意,因为关键在于“像”并不意味着就是。比如这句“情感宛若流水/言语模糊不清”,很明白的是在表达一种对表达对象特殊性的注意。显然并非适合追忆所有的人。并且事实上,当某种“怀念和追忆的独特性呈现出来”的东西在躲藏在“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知识背景下,在共享写作历史”的人们的集体无意识的当中的时候,其实您所感到的由于所采用这种“方式淹没在众多同类型的诗作中而显得面目模糊”却正是成为了一种很好的保护,并且这种保护是必要的——它即希望混合于“众多”中,又希望着在“众中”躲避着“众多”而独特的存在。当诗里所承担的某种东西开始流动,那种“使诗成为诗”的东西便即将出现,情绪的流动似乎更加可以从一种在这种含混的潜意识中得以脱生。但这并不意味着诗必须以面目清晰样子出现。</P>
<>不才想请教斑竹的是:关于诗的去路,究竟怎样的标准才算得上标准?是已经走出来的还是更加多的可能性?</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5 13:36:0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好友

17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9#
发表于 2007-8-4 13:33:34 |只看该作者
<>斑竹您说的:“至于“它即希望混合于‘众多’中,又希望着在‘众中’躲避着‘众多’而独特的存在。”我觉得这只能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而没有考虑到接受性的问题。”我想了想,可能的确是这样的。因为出发点是自己,所以立场的划定会导致这样的问题的发生。我接受批,并且希望在以后的写作里去纠正它。[em31]</P>
<>至于我最后提到的问题,我说的是“诗的去路”。不是诗的标准,我说的是关于标准的标准。您严肃的说:“我们过去没有谈到、现在和将来也不必谈诗歌的标准”是不是冷酷了点儿,我就是还没有懂,没有想明白,所以才需要您的帮助,您总不会这样的就放弃了一个阶级同胞吧。请不要这样。</P>
<>接着请教:如果您一开始说这诗“它太平常了”我想我是不会反对的,可您说的是“小情调,挡住了诗的去路”,这真的令我困惑,所以才想问问究竟您说的是什么样的去路。这去路估计是您在四楼里说的“不管是小情调还是深刻的思考都无法承担起使诗成为诗的重担来,诗歌或可以由其发生,却一定不能停留在表达它、呈现它甚至作为承载它的手段这样的层面上,否则,那就是将诗贬斥为传递与保持感情、情绪或见解的表达工具,它失去了独立性。”的确,这话我是同意的。可是您后来又说“或许只有语言才是诗歌的内核,它应该在一首诗里尽可能地表现自己,而不是从属于任何其他事物。”我觉得这与前一句话是有矛盾的。并且语言的行走始终处于一种被诗的内核不断超越的趋势里,她并没有真正承担了诗的内核。所以我才想要知道诗的去路到底通向哪?比如它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创造的等等。</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2

好友

8110

积分

中级会员

来一瓶冰汽水

Rank: 6Rank: 6

Heilan Administrator's

10#
发表于 2007-8-4 13:33:39 |只看该作者
<>    “关于标准的标准”不妨换个说法“面对标准的态度”,只要不被“诗歌的标准”这个观念限制了自己的写作,我想它就不是需要多么花力气去谈的问题。上面说不谈标准,就是从这个意识出发的,不用考虑酷不酷的事情。<BR>    你引的那段话我看了,没有矛盾。</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18 04:2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