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26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422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1627
- 精华
- 0
- 积分
- 3198
- UID
- 2190

|
<FONT color=#333333><FONT face=黑体><FONT size=6><B>综览全球艺术大奖</B><BR></FONT><BR></FONT></FONT><BR>
<HR width=575 color=#3399ff noShade SIZE=1>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class=txtContent>
< align=justify><FONT><!--Content Start--><B>镜头下的欧美当代艺术奖 </B><BR>资料来源:Douglas Heingartner, Congratulations All Around, NY Time、Jane Paulick, DW-WORLD.DE <BR>整理评析:林文珊 <BR><BR> 近几年来,欧美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开始筹备他们自己的当代艺术奖,奖项的名称通常会冠上该机构的赞助者或发起人的大名,而且为了增加号召力,许多奖项皆以超越英国泰德现代美术馆主办的泰纳奖 (Turner Prize) 为目标,Turner Prize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大奖,其影响力之大可由其活动已经发展成全国性的电视盛会,吸引玛丹娜等名人前来共襄盛举,并且入围艺术作品往往会引起英国大众议论纷纷,让媒体一整年争论不休围绕在「这是艺术吗?」这个老问题上。<BR><BR> 泰纳奖的前评审委员Chrissie Iles,也是美国惠特尼博物馆影片与录像部门的策展人,说1984年首次将泰纳奖颁给艺术家Malcom Morley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把与一种时尚与流行联想在一起。不过后来英国的文化正从撒切尔夫人的年代中解放出来,走向另一个新的方向,英国年轻艺术家、Tate Modern与Turner奖的全都在同一个时期蓬勃发展起来,渐渐建立起泰纳奖在当代艺术奖中的崇高地位。」 <BR><BR>为参与的每一方带来利多<BR><BR><BR>Rirkrit Tiravanija的得奖作品于今年初在古根汉博物馆展出 <BR> 随之而来的后起之秀为古根汉博物馆当代艺术策展人Nancy Spector,透过古根汉基金会负责审查一年一度的古根汉博物馆大奖-「Hugo Boss奖」, 2004年的得主为阿根廷艺术家Rirkrit Tiravanija (1961-)。Spector女士表示:「我们在1996年设立自己的奖项的时候,本来就是以Turner奖为蓝本。我们要的是有竞争感的艺术创作、有输有赢、有话题性的东西,藉此创造与社会的对话、提升当代艺术的能见度。」 <BR> 奖项的提供与成立似乎皆为涉入的每一方带来有利的条件,为艺术家、主办单位(大部份是不愿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失声的博物馆),以及提供赞助的企业家创造了共同的加乘的舞台;艺术家最起码的好处是得到大量曝光的机会、博物馆则是博得支持新作品的名声,至于赞助人,像是Hugo Boss、German时尚公司等等,则是因为和有名气的艺术作品联想在一起而赚到企业形象。在镜头下,艺术家、博物馆与赞助商每一个人都得到好处。 <BR><BR><BR><BR><BR>以高额奖金互相较劲<BR><BR><BR> 某些新成立的艺术奖出手大方的程度,似乎颇有较劲的意味,成立于1996年的古根汉Hugo Boss奖,足足有50,000美元(相当于185台币)的奖金,然而到了2000年,首次举办的美国惠特尼博物馆的Bucksbaum奖的奖金已经达到100,000美元(相当于330万台币)。即使连地位崇高的泰纳奖也正在热头上,去年将总奖金加倍到40,000英镑(即75,000美元),这才刚好与Walesin 2004年新成立的Atres Mundi奖所提供的奖金相当。 <BR><BR> 荷兰Bonnefanten博物馆创立于2000年的Vincent奖一度是欧洲最高额的奖金:50,000欧元,约65,000美金,不过很快就被德国的BlueOrange奖追过,这个去年九月才加入这场艺术大战,奖额达77,000欧元,约100,000美元,与惠特尼博物馆Bucksbaum奖同登全球艺术奖最高奖金。 <BR>多媒体艺术家Francis Alys,2004年首届BlueOrange Prize得主,作品为15 min DVD Video(image by Francis Alys),他将全数奖金捐给墨西哥流浪街童计划.<BR><BR><BR>艺术奖的真谛? 挖掘新秀或营销赞助商<BR><BR> 新的艺术奖有种搞小圈子的特性,很多都是同样的艺术家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提名,很多委员会的评审委员都是同样的老面孔。荷兰艺术二人组De rijke/De Rooij去年受到以时尚名牌为名、并由古根汉主办的Hugo Boss奖提名,Willem De Rooij认为这是一种人际网络的问题。而经常被邀请担任评审的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Dan Cameron则表示许多奖项唯一的功能就只有提名而已,艺术界人士已经开始担心这么多奖项各行其是,「如果艺术界没有人留意你的作品,你就不会被提名。」对于提名与否或得奖与否,艺术家人际网络的开拓,便有凌驾艺术创作本身之势。<BR><BR> 另外,从知名艺术家Robert Rauschenberg最近获得一个较无名气的奖:Premio Internacional Julio Gonzalez (这是博物馆界颁给现存艺术家的众多新艺术奖项之一)来看,这个结果令人感到十分疑解,难道颁奖人Institute Valencia d’Art Modern才刚发现早在1964年便赢得Venice Biennale奖的艺术家Rauschenberg? 还是这个奖是为了留住Rauschenberg为博物馆做个宣传,接续两周前在那里开幕的Rauschenberg个展的气势。<BR><BR><BR>Kutlug Ataman作品,左为The 4 Seasons of Veronica Read (Spring), 2001, Video Art. <BR>右为Stefan\'s Room,2004,Viedo Installation (图片: Kutlug Ataman) <BR><BR> 纽约Lehmann Maupin画廊的负责人Lehmann Maupin表示她已经发现对这些大奖疲乏的信号。「当海里面有太多的鱼儿游来游去,于是它的独特性与重要性随之而降低。」然而,不管最后的影响如何,泰纳奖的被提名人与最近的Carnegie国际奖得主—土耳其艺术家Kutlug Ataman便表示他对当代艺术奖的建制与成立满怀感激。他说:「这是一种成就感,你无从放下,即便那只是街坊颁发的奖状而已。」对于新锐艺术家而言,艺术奖的提供与设立是一项重要且关键的发声管道。 <BR><BR><BR>当代作品 尖锐但具有教育意义<BR><BR><BR>Angela Bulloch入围德国Nationalgalerie奖作品 <BR> 被誉为「德国的Turner Prize」的德国Nationalgalerie青年艺术家奖,也为德国当代艺术注入新视野,其奖金为50,000欧元(约62,000美元),最近开始在柏林Hamburger Bahnhof博物馆展出提名作品,它与泰纳奖怀抱着类似的目的,负责向大众推广当代艺术,也提供一个舞台(在知名博览馆展出),供被提名的4位艺术家Bonvicini、John Bock、 Anri Sala与Angela Bulloch建立国际名声的机会。Nationalgalerie奖角色鲜明,有别于已有廿年历史的泰纳奖-后者有偏好争议性的主题胜过内涵的倾向,经常为评论家诟病。 <BR><BR> Nationalgalerie青年艺术家奖策展人Joachim Jager将4位提名艺术家的作品相互对照,他表示:「当代艺术对一般大众的吸引力,远不及廿世纪的现代艺术。它经常具有尖锐、挑拨的性质,因此不见得马上就会受到欢迎。然而竞赛类的奖项以及随之而来的名声是唤起大众对当代艺术的关注、激发好奇心的一种方式。」受到德国政府备受敬重的Berlinische Galerie的副董Ursula Prinz认为,无论如何,只要和当代艺术扯上一点边就有可能被形容成惊世骇俗。然而「挑拨是当今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我们生活在事件的文化当中,每一件事情都得要创造出一点煽动性。」当代艺术也具有教育意义,虽然当代艺术让人难以理解,但是花点心思研究便会发现它极具启发性,到最后它就会变成个人的宝藏。 <BR><BR><BR>--------------------------------------------------------------------------------<BR><BR><BR><B>万众瞩目的全球艺术大奖 </B><BR>资料来源:Douglas Heingartner, NY Time/artnet/Art Reviews <BR>整理报导:林文珊 <BR><BR> 全球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新艺术奖项诞生,有时艺术家不只赢得一个奖项,很难不让人眼花撩乱。以下将自欧美当代艺术奖的始祖—英国泰纳奖开始,为你列举欧美重要的新世代艺术大奖,介绍其背景、成立缘由以及得奖作品: <BR><BR>Turner奖<BR><BR>主办单位:英国泰德博物馆(Tate Britain)<BR>成立时间:1984年(一年一度) <BR>奖 金:25,000英镑(47,000美元)<BR> 入围决选的三个人,每人各得5,000英镑(约9,300美元)<BR>历届得主:Damien Hirst、Anish Kapoor、Rachel Whiteread、Gilbert & George<BR>最新得主:Jeremy Deller(2004年)<BR>明星评审:Tate主管Nicholas Serota、古根汉负责人Thomas Krens<BR>奖项特质:为艺术奖争议之母,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如1999年于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出1998年Turner奖得主Chris Ofill以大象粪便绘制而成的「圣母玛丽 (The Holy Virgin Mary)」,致使纽约市长朱利安尼不得不断绝市府对布鲁克林博物馆的补助。 <BR>2004年泰纳奖得主Jeremy Deller得奖作品展, 名为「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1997-2004」 <BR><BR><BR>Aries Mundi奖<BR><BR>主办单位:英国韦尔斯加地夫港国家博物馆暨画廊<BR>成立时间:2004年<BR>奖 金:40,000英镑(75,000美元)<BR>设定主题:与「人类形体、人类处境与人性」相关主题<BR>最新得主:徐冰(2004年)。得奖作品以911恐怖攻击之后,在纽约所收集的尘土为材料,铺在画廊的地板上,做成作品《Where does the dust collect itself ?》<BR>明星评审:设计师Issey Miyake<BR><BR>2004 Aries Mundi奖得主徐冰作品 <BR><BR><BR>Baloise Art奖<BR><BR>主办单位:瑞士巴赛尔艺术博览会<BR>成立时间:1999年。源于瑞士Baloise财务顾问公司接受研究委托,建议设置一有名的艺术奖项,可以增加合作机会,因而成立此奖。<BR>奖 金:25,000瑞士法郎(约21,000美元)<BR>最新得主:Aleksandra Mir与Tino Sehgal(2004年)<BR>历届得主:Saskia Olde Wolbers(2003年),其接着在2004年赢得Beck\'s Futures奖<BR><BR>左: Aleksandra Mir作品「Plane Landing」,2003 右: Tino Sehgal作品「Situation」 <BR><BR><BR>Beck\'s Futures奖<BR><BR>主办单位:伦敦当代艺术协会<BR>成立时间:2000年由啤酒大厂发起而命名。<BR> Beck\'s Futures网站宣称对当代艺术的赞助<BR> 「自1985年以来便一直是英国Beck营销活动的核心」<BR>奖 金:24,000英镑(约45,000美元)。<BR>赞助商在Beck\'s Futures网站上宣称「乐意在金额上把其它的艺术奖给比下去」<BR>2004年颁奖人:小野洋子<BR>2004年得主:影音艺术家Saskia Olde Wolbers<BR> (参见05023期电子报/英国当代艺术新秀一文)<BR> 得奖作品「Interloper」描叙一个陷入昏睡的男人的心里历程。<BR>2005年最新得主: CHRISTINA MACKIE <BR>Christina Mackie得奖作品The Interzone <BR><BR><BR>BlueOrange奖<BR><BR>主办单位:Martin-Gropius-Bau。<BR>成立时间:2004年<BR>赞助单位:德国银行协会BVR赞助。于柏林的Martin-Gropius-Bau博物馆举办览览。<BR>奖 金:77,000欧元(约100,000美元)<BR>最新得主:多媒体艺术家Francis Alys <BR> 他将巨额奖金捐给墨西哥一项帮助流浪街头儿童的计划 <BR>Hugo Boss奖<BR><BR>主办单位:Solomon R.古根汉博物馆<BR>成立时间:1996年<BR>奖 金:50,000美元。得奖人同时获得在古根汉博物馆举办个展的机会。<BR>最新得主:Rirkrit Tiravanija(2004年)。如同历届得奖人,Rirkrit Tiravanija的创作是互动艺术;以前他曾经为观众准备食物并且在画廊 内部空间建构与他公寓同尺寸的模型。现在Tiravanija在古根汉博物馆内架设了一家低功率的电视台。<BR>首任得主:Matthew Barney<BR><BR>Bucksbaum奖<BR><BR>主办单位:美国惠特尼博物馆。Bucksbaum奖是奖项中的奖项,颁给在该博物馆的双年展中获得重要位置的艺术家。<BR>成立时间:2000年,奖座由Tiffany所设计<BR>最新得主:艺术家Raymond Pettibon(2004年)<BR><BR><BR>Lucelia Artist奖<BR><BR>主办单位:Smithsonian美国博物馆。让这家保守的机构沾沾当代艺术的光;正如Smithsonian当代艺术策展人Elizabeth Broun所言:「我们想要为我们的博物馆建立形象,更深入当代艺术的世界。」<BR>成立时间:2001年<BR>奖 金:25,000美元<BR>最新得主:剪影艺术家Kara Walker(2004年)<BR>明星评审:艺术家Richard Tuttle、Cindy Sherman、John Baldessari<BR><BR> 左: 剪影艺术家Kara Walker 2005新作( PhotKioku Keizo Photo courtesy: Mori Art Museum), <BR> 右为Kara Walker, 获得2004年美国史密森博物馆机构提供之Lucelia艺术家奖. <BR><BR><BR>Vincent van Gogh Biannual梵谷奖<BR><BR>主办单位:荷兰马斯垂克Bonnefanten博物馆。<BR>赞助单位:荷兰政府<BR>成立时间:2000年,每二年一次<BR>奖 金:50,000欧元(约65,000美元)<BR>最新得主:Pawel Althamer(2004年)。<BR>Althamer著名的表现手法有二:以社会边缘人(流浪汉、酒鬼等)为主角的表演,以及用影音作品表现迷幻药的影响。他在Bonnefanten展出的作品包括邀请故乡华沙贫困郊区的青少年,以涂鸦填满博物馆大厅(如右图)。<BR><BR><BR><B>日本艺术类奖项现况和绩效 </B><BR>文:黄亚纪 <BR><BR> 在日本,艺术类的公募展、或艺术类奖项非常的多,性质也相当繁杂,但是正如之前所论,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慎选合适自己创作风格的公募展或艺术奖项参加非常重要;相较欧美的艺术奖项,虽然大部分的奖金少的可怜,但是这些艺术奖项都是日本艺术家的登龙门,因获奖而一举成名的年轻艺术家不计其数。 <BR>以下概略介绍日本重要的艺术奖项,和其招募的现况。<BR><BR><BR>束芋自1999年获奖后,便成为国际性艺术家,获得欧美市场青睐 <BR>1. Kirin Art Project<BR><BR>由Kirin所主办的Kirin Art Project是自今年开始的新奖项,其前身为Kirin Art Award,是日本艺术界相当重要的奖项。<BR>Kirin Art Award从1990年开始举办,自这个奖项脱颖而出的作家,除了西尾康之、高桥匡太等人之外,最有名的大概就是1990年首届的大赏受赏人Yanobekenzi(??????)和1999年的大赏受赏人束芋了。这2位艺术家都因受奖后一路走红,已是国际性的艺术家。<BR>Kirin Art Award自2004年后转型为Kirin Art Project,每年从报名的艺术家中,由策展人或艺评家选出4名艺术家,和另一名已经成名的客席艺术家(如今年的客席艺术家便是束芋)联合展出,因此这个奖项不但在初选时就是一场竞争,获选后还要和其它优秀的艺术家同台较劲,是一场辛苦的奖项。 <BR>2. Canon 写真新世纪 <BR><BR>由日本Canon所主办的写真新世纪,对于从事摄影创作的艺术家而言,是最重要的一个艺术奖项,也是深深影响日本新一代摄影艺术发展的一个因素。<BR>自1991年开办以来,以摄影家荒木经惟、摄影评论家饭泽耕太郎、策展人南条史生为基本评审委员,每年并邀请日本或国际知名摄影家-如2003年邀请英国摄影家Martin Parr、2005年邀请美国摄影家William Eggleston-参与评审。虽然奖金只有区区日币50万元,但是因为可以得到知名摄影家的评语、甚至成为摄影界的新星,所以每年约有1500名艺术家报名,仅选出1名大奖、6名优选。日本摄影界的巨星,如Hiromix、野口里佳(小柳画廊代理)、安村崇等,都是由写真新世纪出身的。 <BR>Canon 写真新世纪可说是影响日本摄影发展的一个奖项,图为1996年的得奖者野口里佳的作品 <BR><BR><BR><BR>3. Phlip Morris Arts Award和Japan Society<BR><BR> 接下来要介绍了2个机构,所举办的奖项、或是展览,都是日本艺术家进出欧美艺术市场的快捷方式。首先,是由烟草公司Phlip Morris所举办的Phlip Morris Arts Award,其自1985年便以2年一次的型态举办,每年进入最终审查展的艺术家,Phlip Morris都会安排他们到欧美去展览,如2003年在纽约PS1,就展出了2002年Phlip Morris Arts Award的作家联展「First Steps:Emerging Artists from Japan」,获得好评。<BR><BR> 而在纽约的Japan Society,虽然没有常设的艺术奖项,但是其每年都会联合日本、美国策展人,选出当时日本最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将其作品介绍到纽约展览,进入美国艺术市场。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大概就是来自大阪的泽田知子了。泽田知子的作品,在2002年经由日本策展人福 子、纽约策展人Christopher Phillips推荐在Japan Society展览,后来在纽约可说是大红特红!同年的Photo New York展场中立刻就出现她的作品,并且陆续在纽约的画廊展出,连她日本的代理画廊MEM都承认,她的作品在纽约比较红呢。 <BR><BR>泽田知子作品皆以自拍照为主题,她刚好也是Canon写真新世纪的得奖者之一呢 <BR><BR><BR><BR> 最近另外一个相当热门的艺术明星诞生快捷方式,就是之前介绍过、由村上隆主持的Geisai。Geisai第8届的结果已经出炉,金奖是由名叫284的艺术家获得,作品是非常具有娱乐性的「盆招头Bonsai Head」。而获得铜牌、又获得评审员大奖的Art Horyman,作品则非常有爆发力。<BR><BR> 日本年轻艺术家在这些奖金虽然不高的奖项鼓励下相互较劲,一一展露头角,这样的良性竞争相信值得参考。<BR><BR>Geisai8的新铜牌得主Art Horyman的作品</FONT></P></TD></TR></TAB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