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5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合集》印象

[复制链接]

349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7: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诗合集》印象

姜涛——
   坦率地说,《诗合集》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缺少足够的说明,似乎仅仅是一本“诗合集”。封面上黑色的标题,孤零零地悬在一片淡绿色的空白里,与其说提供了什么联想,毋宁说拒绝了任何联想;书前书后也一片空白,无序无跋,甚至没有一行多余的文字,五位诗人的作品只是一首接一首地摆在纸上,印制这本集子的由头,编者似乎有意略去。这种简洁、无言的编构、装祯方式,无疑服务于一种朴素、庄重的出版风格,但也在整体上带来某种强烈的暗示性,即:这些诗歌就呈现在那里,从激烈的争吵、变化的时间中挣脱出来,不依赖背景地呈现在那里,冷静、客观、如其所是,无需多余的表白。这是一种“自我经典化”的努力吗?可能是。
    当代诗歌面对过太多的怀疑、指责,一种审慎的傲慢,比起繁琐的辩护,有时要更为有力。但在我看来,更有意味的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效果,也由此产生了:虽然集中所收,多数为五位诗人的“旧作”,有些作品以前我还仔细研读过,但当“旧作”经过筛选,并以这样的方式并置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实际上被更新了,有了另外的面貌。一个当代的读者好像突然站到了当代之外,有了一种回望当代的可能,一首诗与另一首诗之间的差异、包含的焦灼、以及激发的争执,一下子变得相对次要了,或者说在一个更大的时段中,所谓的“变化”、“发展”被共时的呈现取代,读者可以像阅读另一个时代那样,在特定的距离之外阅读自己时代,可以心平气和、全神贯注地观察:在这个时代,诗歌写作究竟触及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发展出怎样的气质或个性?在这个意义上,“自我经典化”其实是一种“自我的间离化”。
   具体说到这五位诗人,在简单、粗暴的分类中,他们可能会被归入某一写作群体,从中归纳出某种共同的风格、旨趣,以及关注其中体现的历史“转型”,也是一般的“当代”阅读的重点。然而,在这样一本被“间离化”的、被取消了上下文的选本中,突出的个人风格,与个人之间丰富的差异性,却可能是最引人注目之处。每个诗人都显示出,在特定的主题上他所掘进的深度和广度。即便是在同样的题材上,比如日常生活,每个诗人也都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处理方式。最初,这些方式可能受相似的抱负所激励,或意在矫正普遍的弊病,并且随着诗歌风尚的变化而生长,要理解这些关联,自然无法脱离当代的背景。但最终的成熟,则如瓜果从枝蔓上脱落,意味着上述外部的支撑可以部分拆除,因为从显豁的动机中,诗人发展出的是隐秘的风格,从变化的趣味中,诗人把握住的是稳定的同情。所谓诗歌的“个人谱系”,如果能够建立,那么从阅读的角度来讲,检验的方法或许就是这样,主动将读者请到“当代”之外,让一首首诗歌没有了“上下文”的襄助,看它们能否孤零零地面对阅读,这当然是一种冒险,需要自信和勇气。


蒋浩——
    又是五人诗选!记得十多年前也读过一本《五人诗选》,印像深刻。这本书自然不菲。(玩其“五”字,颇觉意思。中国人似乎有意无意与“五”有深缘,是我们传统的部分。诸如:五霸、五兵、五采、五仓、五常、五辞、五代、五德、五等、五帝、五典、五度、五罚、五服、五视、五页、五谷、五官、五侯、五纪、五散、五尽、五位、五苦、五礼、五德、五马、五内、五品、五气、五刃、五戌、五端、五三、五色、五声、五胜、五石、五世、五事、五属、五纪、五听、五位、五味、五气、五刑、五行、五臭、五言、五义、五音、五玉、五乐、五藏、五种、五子、五千言、五行家、五言诗……,“五”字包罗天地,笼括物质精神等诸领域。仅“五子”一条,就有:1)齐国的管仲、隰朋、宁戚、宾骨元、鲍叔牙;2)秦国的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3)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其实五字暗含有“成”,即古人说的“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还有五朵金花、五笔字型、五毒俱全,也有五类分子。)
    《诗合集》中五位诗人至少有三位我较熟悉。张曙光和黄灿然的诗以前总计读过的不过十首,这次有机会读到更多。但我的一帮年青的朋友们私下里谈论最多书面评论又最少的是这五人中的肖开愚的诗,用他们的说法就是“变”。(易者变也)这当然是开愚超拔之处,对艺术自新似乎真有些“不惊人死不休”的努力,故肖诗随处可见措词、音韵、节奏,时险峭,时典雅,传统的修养在他身上获得了力量,因此他的近期诗对大多数缺乏训练的读者是挑战。开愚有可以用下一首诗来反对上一首诗让人叹服的能力,每首诗都与另一首诗有很不同的“想法”,惊人的自我克制到苛刻的能力, 可以琢磨到标点符号。我最看重的恰恰也是他这几年的写作,如《生日》、《一九九七年,我的一场谈话》、《一觉醒来》、《柏林之刺》、《天鹅》、《致传统》、《十字坡》(未收入本书)、《星期天诳言,赠道元迷》等。我以为他最大特点是把诗的根探进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坐事论道都陈陈相因,又不拘出处。他在这些诗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让我感觉他还未写出他真正想写的作品。我一直认为我们对现代诗的成就评价太高且过于自大乐观。但开愚的某些诗篇的确富于开创性,是有些无根的当代诗中一个通向广阔和回溯传统的新的增长点,隐隐有新诗之大家风范。另外,收在书中的《草坡》、《一年中的最后一天》、《艾伦·金斯堡来信》、《下雨》、《北站》、《星期六晚上》、《小火车上的两个老妇人》等诗也很有特点,是他个人在某些方面努力有别于新诗的典范之作。但我不喜欢《海上花园》,中国文学一直都缺乏真正关于海的经验和传统。如换上《安静,安静》、《学习之甜》等更好。
    这五人中我最熟悉的是孙文波,是我喜欢的诗人中越写越硬朗、朴实、诚恳,是“言之有物”,“文如其人”。读文波的诗,常常让我有特别的感动,是真和善,是无奈,是伤感……是爱憎分明。他这样的写作,也许是孔子所谓的“瑕不揜瑜,瑜不揜瑕”的境界,脱离于技艺而独立于人格。文波是骨子里的古典主义者。他的诗歌是他的生活,源于开愚说他的“生活的魅力”,他自己说的“生活:写作的前提”。我真喜欢这样的人和诗,即使他偶尔的粗疏也让我感到是锦上添花,因为他率真无饰,因为他敢于直面“笨”和“弱点”。并可以把他们罕见地转化为超卓的品质。文波在写自己的生活,在以别人所谓的“笨”和“弱点”写自己的“笨”和“弱点”,而正是他这样的“以拙为拙”为他的诗的品质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的确,这集中他的61首诗我都喜欢。
    另一位较熟悉的诗人是臧棣。关于他的诗,他自己有一文《诗歌的风箱》谈得很真切。而关于他的评论又是这几年最多。同样,他的诗歌的数量可能也是最多的。“像臧棣一样勤奋”。这个在诗中遍设“莫须有”机关的学者,人却透明温润有风度,远不及其诗玄虚诡秘。在当代诗中,他的确“发明”了一整套这样的玄妙之术,借助于诗歌这只风箱,领万物于一炉,火势越烧越旺。有时候,我真感到他是个不凡的太极高手。至于他如何在诗中推拉妙手,走步八卦,敬文东、胡续冬、王敖诸君的文章,已略尽大义。
    遗憾的是张曙光的诗除《纪念我的外祖母》后标有写作日期“98.9.9”外,余皆不著日月,让我好生困惑。有些人的写作,与其生活是镜子式的。读其诗,感到有极强的自传性。如果再加上时间的指引,也许更有助于进入这些作品的“现场”和“内部”。但他的这种自我审视已足够既冷静、沉思,又开阔舒朗,深具痛感,是不是与其所处地理有关?他在诗中是一个散步、怀旧、对时代充满渴望,却又深深怀疑、不安的智者?看看“雪”在他诗中的位置吧,还有“呼兰河”、“松花江”……这些不声不响与“水”有关的事物也让他的生活不声不响,他的诗也不声不响地获得了尊敬。
    2002年11月碰见黄灿然就看他戴着耳机大谈巴赫,一问才知他刚听古典。这次又在诗集中读到《爱上巴赫那天》,但我仍然认为这首诗不及他的另一些诗,就像他说的巴赫像任何人的巴赫一样。其实我很想听他下次如果能谈勋伯格、韦伯、约翰·凯奇,甚至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我喜欢他的《给妻子》、《女儿》、《夏夜》、《你没错,但你错了》、《夏末里的初春》、《葱》、《更高处》、《半斤雨水》、《日出日落》、《回到山上来》。这些诗都“生活化”,温柔诚恳,发人情,循“诗”道。也许这真是个爱生活的诗人?爱而不怨,坦然而不狭识。拜诗所赐,“生活不怎么好,但也不会更糟”,所以,他还会说“还继续写诗,并且越写越玄”(《给妻子》)。其实,黄灿然的诗好像是反玄诗。
    一本书的容量有限。任何选本都有遗珠。这五人能否体现目前汉诗水准,是否标识了五种不同的写作方向,还有待于时间的考证。但可以明显看到的是,他们在各自的努力上都达到了相当的自足和完善,最起码都是极具严肃的年届四十的写作者。但愿这本书像卡在书架上的一块砖,“廉而不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 16:01:54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Narkomfin

349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7-8-4 13:27:17 |只看该作者
开愚有可以用下一首诗来反对上一首诗让人叹服的能力

这个我同意。
Narkomf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好友

10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4 13:27:31 |只看该作者
这本合集那有卖?
乞我所讨,讨我所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15 21:1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