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350|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那我新开个贴(关于hooxi所言的叙事)

[复制链接]

25

主题

0

好友

46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04: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但我仍然比较倾心叙事。叙事是我去年挂在嘴边上的一个词。这个可能是比较贴近创作的吧,技术性的、本体论的。有时一个好小说和一个坏小说首要的区别就是叙事,而不是语言。”、

简单提问一下。我先去吃饭,你们先谈着,回来详谈。

1、叙事无疑带有技术性特征,可被批评分析。但用批评的思路来理解小说,问题就产生了。现代艺术的叙事与逻辑、目的、意义是怎样的关系?
2、叙事能和语言区别对待吗。小说的语言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3、即使能区别对待,并划分叙事性语言和非叙事性语言。但以文体为标准是否也存在问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4

主题

0

好友

434

积分

新手上路

疯子

Rank: 1

2#
发表于 2007-8-4 13:04:40 |只看该作者
我不希望这个帖子扩大,呵呵,因为,纯粹技术性的探讨很容易演变成自说自话的空对空,对小说创作无益。但我愿意就论坛里的小说谈谈我对叙事重要性的理解。
1、叙事技术所涉及的层面:时间、空间、视点、人称、频率……听起来好像非常理论化,但当我们写作时,无时无刻不首先处理这些问题。拿《钟声不偏不倚》来说,这篇小说着重在处理空间、视线、人称关系,而其意义也”基本“依赖于此产生。我把这篇小说称做”空间化“的小说,它做的好的地方在于:空间关系很明确,又能够演化自如,特别是第二段,把”回忆“这种很具时间属性的动作变成了空间化的探险。而“大概在一个星期后,一天下午……”那一段,就显得离小说刚开始奠定的叙事调子(空间化)不相称,又回到了古典的时间化叙事,而且是最简单的那种。人称:这甚至是这篇小说意义产生的表层核心。此后所演化的视线关系,一直到结尾“看向上空”,完整了小说的空间构成。争议就在此:陈卫质疑这个“上空”是不是容易让人产生“象征”之嫌。作者似乎否认这一点。基本争议在于:小说作者在结尾的处理,让人对其视线关系的印象不强烈。或者说,“上空”这词出现的频率只这一次,而且是在结尾,在读者的顺势思维中,这个位置是“落点”,是产生意义的所在。作者没有通过具体的策略消除这一次性的频率带给读者的“象征”联想。就酱紫。
2、叙事话语:法国小说批评重视话语分析,我们忘不了新小说那黏稠的语言风格,那是法语的(我不懂法语)。而我们的汉语应该怎么办?我在黑蓝看到很多小说的语言方式和他的叙事模型是相互拉扯的。《河滩上的尸体》语言很地道,但是在用语言构建意义上,已经不能做的更多。小说的“意义”很危险地建立在人物关系、场景、背景——甚至是国内政治背景上,而没有避免这种文本的对外指涉性。小说是自足的整体,“每个材料、每个物、每个句子、每个字,都是目的,都自给自足,同时又指向小说的整体。”(陈卫)说的就是语言。是指向小说的整体,而不是指向外部或让人以为你在指向外部。
3、8439小说的魅力在于:其叙事性语言和非叙事性语言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也即你们说的“所有过程,全是目的”。但也并非完全如此。非叙事性语言在现在的小说中越来越多,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小说的概念面临革命性的冲击:小说的叙事观念应该革新:叙事,不仅是讲故事,或可说:一个故事如何被我讲述。8439的一句话:”有一个故事正在寻找我“。当夜晚来临的时候,8439让屋子里的小动物充分活跃,这个扩大了的”景物描写“(传统的”非叙事语言“)就这样变成了叙事语言。
累死我!发上去!
伟大让偶作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0

好友

4694

积分

业余侠客

OOPARTS

Rank: 4

3#
发表于 2007-8-4 13:04:40 |只看该作者
“但我仍然比较倾心叙事。叙事是我去年挂在嘴边上的一个词。这个可能是比较贴近创作的吧,技术性的、本体论的。有时一个好小说和一个坏小说首要的区别就是叙事,而不是语言。”

嗯,这正是我昨天想对黑天才说的,不过我表达不好,说不清楚我的意思

喂,hooxi,你很能说,说得也很好,都是我的意思(哈哈哈,我脸皮真厚)
不过我真是不会讲道理也不会点评的人,哎,经常讲不出什么或者跟人讲不明白事情
http://guxiang.blogc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凌丁 该用户已被删除
4#
发表于 2007-8-4 13:04:4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凌丁 该用户已被删除
5#
发表于 2007-8-4 13:04:4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0

好友

434

积分

新手上路

疯子

Rank: 1

6#
发表于 2007-8-4 13:04:40 |只看该作者
恐怖爱丽丝:不会讲道理没关系,会写好看的小说就成。当老师没办法,就是要能白虎。

凌丁:你所说的跟这个讨论关系很大我认为。你提出了”小说是否可成为近似极权主义的艺术“的问题,后现代叙事学认为,任何叙事都不能豁免某种意识形态企图,这种意识形态或者是国家的、或者是性别政治的,或是启蒙主义的,或者是西方中心主义甚至人类中心主义的。而叙事是一大帮凶:它恰恰通过”自足、封闭“的幻觉强化了这种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解构主义的部分存在意义就是拆解这种”整体自足“的幻象。小说,是叙事艺术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发展得最充分的叙事形式。小说是西方的一个发明,它不是从来就有的。巴赫金的著作为我们梳理了西方小说一元声音的历史。但很多小说大家——或者说,散文体大家的出现,打破了小说的疆界,比如博尔赫斯。另外一方面,小说也可以更加自足。
”自足“,应该是相对的,应该针对某种背景。小说的历史包袱太沉重;但小说同时也可以是”新颖“的:NOVEL。
我原来写的全是感性的影评,现在不写了,做学问了。呵呵。
伟大让偶作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主题

0

好友

4694

积分

业余侠客

OOPARTS

Rank: 4

7#
发表于 2007-8-4 13:04:40 |只看该作者
我打算暂时放弃看你们论理……
我打算纵容我自己半年,怎么舒服怎么来(和话题完全无关)
接下来再说
http://guxiang.blogc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主题

0

好友

252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8#
发表于 2007-8-4 13:04:40 |只看该作者
主题还可以,可讨论的内容我觉得都没什么意思,并且展览出来的那些耳熟能详的知识不能给任何一种已进入写作的人予任何帮助,,,比方空间模式,,,后现代叙事学,拨而和司之类的。,,也不能教会人什么才是好小说,而什么又不是。,,,,

我觉得不如各自说说自己的叙事趣味,在我看来,叙事趣味才可能被讨论起来,别的东西因为才气的多少不同,见识也自会有三六九等,难以交流,而不同的叙事趣味倒没什么等级之分,,,大家说出来也容易发生交叉的情况,,。。。。比较适合。而确实喜欢写的人也比较容易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主题

0

好友

252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9#
发表于 2007-8-4 13:04:40 |只看该作者
当然这些也和自身与外界的对立没有任何关系
倘若不能发现这对立,那么什么讨论都会显得滑稽
唉,,,当我什么都没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

好友

4078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10#
发表于 2007-8-4 13:04:40 |只看该作者
因为hooxi提到了我的小说,我说两句。并不针对HOOXI所说。
1、不得不再把自己的小说重读了一遍。嘿嘿。
2、我想,《钟》这个小说里存在着一种思维的运动。其实我写小说也是。推而广之,什么都是(这就不去说它了)。思维的运动应该有它的规律吧,它包括可能会被外界干扰,可能突然消于无形(这些应该都是普遍的经验),等等。思维有它的空间,一下子想到这里,一下子想到那里,也有它的时间,一下子想到过去,一下子想到现在。它们都存在着,我写着就是了,无所谓厚此薄彼。而写,就要符合阅读的习惯。或者说:写与读的某种关联,与人的感觉心理和“神经系统”是紧密契合(韩东)。韩东总是给人以启发。我想是这样。
3、我在一开始写这个小说时,自然着眼的是具体的东西。也就是说“甚是面熟,但一时想不起来他是谁。不过,他的名字已经到达我嘴边。”以下便是上述的延续。而我是具体的人,身处一假山边。思维——身处。我终归是要回到具体的存在的。而钟声便是具体的。钟声之所以正好响起,是因为先前我曾说到:我常常深陷于此,而忘了何去何从。当我回到身处时,我便发觉女友在等着我。我必须赶去。这时候钟声响起,自然而然。而钟声响起,我们抬头看往天空,有何不可。我经常这样,我想好多人都这样。我本想最后加上这么一句,意思是说,仿佛钟声是有形的。但我觉得无此必要,加了反而狭窄了。好像走到一条小路上去了。
4、问题是这个小说前半部分明亮,后半部分柔和。或者说空间明亮,时间柔和。我觉得这样还行。但是不是还能更好呢?应该能够更好的。呵呵。
4、意义,是一个多么容易授人以柄的词。我不知道大家说到意义时,想到的是什么。我想,意义就是引申,就是深度。那么它们便是强加。便要唾弃之。我们看一些小说评论可知。那些被他们说成是有深度的小说,往往用力过度,不忍卒读。我自己的经验是如果我想使某个小说具备某种深度(这种深度的确是很深),便写不好。看了图森的《浴室》,正好看到《大家》上一个作者在解读图森。说到此中主人公的无聊,且着重强调之。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恐怕他也会说《失踪者》、《三生修得同般渡》这样精妙的小说也是在写无聊吧)。这样说,就是说图森这个小说是在写无聊,图森是在引导读者往无聊上靠(这便是说,走着走着,好像走到一条小路上去了)。如果我没读过这个小说,那我会认为图森没有写好,臭。而实际上《浴室》蛮不错。那么便是说他的理解有问题。我们允许这种情况存在,因为我的理解或许也有问题。我认为的是,任何一个小说,一个小说的内部,至为重要的是逻辑上的必然性。就仿佛那些好小说早已存在,无非是这个叫卡夫卡,这个叫某某某的人使它们显形而已。
匆匆说这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30 01:4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