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8-16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1198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0
- 精华
- 0
- 积分
- 55
- UID
- 18752

|
下面的文字完全来源于马提亚尔的那句著名箴言:<br /> “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br />我是在蒙田那些臃肿的随笔中偶然发现它的。后来,我惊讶地发现,余华在他那部《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这部作品,事实上是在向博尔赫斯的散文、随笔致敬,是博尔赫斯的另一部《探讨别集》,或者《序言集成》)中也表达了对这一神奇的句子的迷恋;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他也让这一箴言成为了自己对《许三观卖血记》的一次回顾与总结。这位在随笔创作上小心翼翼的作家,坚定而谨慎地认为:阅读与写作事实上叩响了记忆之门。事实上,可以有无数的作品为这句话作注解,其繁复程度,或许并不会逊色于但丁的研究者们为《神曲》作的注。不过,列举文学史上的这些作品,只会使我们的头脑更加纷繁芜杂。一部《追忆似水年华》,就足以让我们对之窥见一斑。而事实是,更多的作品摆脱了《追忆似水年华》似的,以作者的单纯回忆为形式的叙述。余华的总结,其实也就是在说明这样一个事实:阅读、写作一部文学作品,都暗示了作家(或读者)对过去的某种记忆。<br /> 或许,柏拉图早就向我们暗示了这一点。他说,诗人只是一个并不优秀的模仿者(《理想国》第十卷)。柏拉图的话似乎也就暗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诗人的创作,其实也就是对过往事物的一种模仿、追忆(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论述,由此寻找到了一个坚定的理由)。<br />在这一点上,海明威的态度也许并不比柏拉图缓和。在 《同“音乐家”的一席独白》中,他告诉我们:一位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一个不愉快的童年。这句话也同样地表明了,记忆在一位作家心中和日后的写作中所能引起的波澜(虽然海明威的这句话暗含了更多的意义,譬如,独特、深刻的视角的养成)。在北岛的诗歌中,他就以这样的诗句形容他的孤独、不愉快的童年:<br /> “孩子学会了和墙说话。”(《北岛诗歌》第二辑《这一步》)<br /> 对于读者——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家首先也应该是一名优秀的读者——来说,阅读与写作确实可以打开记忆之门,或者说可以再活一次;然而,记忆与写作的关系要比这复杂。这里,我们要撇开所有形式的传记、回忆录,以及诸多关于“一切文学皆自传”的论述。这样会有利于我们更纯粹地理解记忆与写作的其他某些关系。<br /> 在文学创作与艺术传作中,太好的记忆力有时也会消磨、损害作者的创造力。这句话在这里的涵义当然是排除了博尔赫斯似的写作。在他的创作中,那种文字继承了广博的文学遗产与哲学遗产,并造就了一种新颖的写作形式,这与一个杰出的记忆力紧密相关。我之所以认为一位作家、艺术家倘若拥有一个太过杰出的记忆力,有的时候也会损害他的创作,是过多地考虑到了模仿与习惯的强大作用。<br /> 模仿、习惯常常是出于记忆的一种无意识作用。<br /> 读过《追忆似水年华》的人,一定不会怀疑普鲁斯特那非凡的记忆能力。不过,他的这种非凡能力,也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写作。前辈作家的影子在他的脑子里停留得太久了。在临近40岁时,他依然在努力模仿巴尔扎克、福楼拜、龚古尔、圣伯夫、夏多布里昂等人的作品。虽然普鲁斯特依然创作出了《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巨作,不过,同样的奇迹不会再次发生。相反的事例却是层出不穷。<br />柏拉图认为:习惯无小事。而“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句话的意思,不仅仅是指它可以使匠人的技艺更臻完善,它也同样指出:习惯可以使作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力、思维渐趋迟钝。从这一点上说,尼采欣赏一种“短暂的习惯”也就很容易理解。<br /> 现在说以上这些文字纯粹是由马提亚尔的那句箴言引出的,就似乎有些勉强了,因为我说了许多其他与之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的话;但愿,这些文字与我心中的本意没有偏离得太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