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1-12-21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2 点
- 金钱
- 39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26
- 精华
- 0
- 积分
- 232
- UID
- 369

|
不要情节
按理说,不要情节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是简单的几句对话,都可以成为情节。
“吃了吗?”
“没吃。”
瞧,这就是一个情节。只要时间流动,就有情节。这里的“不要情节”是说摒弃曲折复杂的、已经在作者大脑形成的故事。
莫波桑《项链》、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契柯夫《镜子》、果戈里《鼻子》等等等等。假如我们以前从未看过这种小说,偶尔在《故事会》上读到,你还会认为这是经典吗?
不,这不但不是经典,甚至不能算是小说。只能说是故事。
每一代人都会被告知这是“经典名著”,读过一遍,就把他们忘记了。如果看到某个孩子第一次阅读这种小说,还会告诉他们,这是经典,这里有所谓的某种意义。
为什么很多人愿意不耐其烦地看《圣经》《老子》的某个章节,看《水浒传》,看《老人与海》,却不愿意再看一遍《项链》呢?
问题就在这里,他们的作品禁不起重读,禁不起时间。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这些作品有情节。
一个人在第一次阅读《项链》的时候,就已经把其中所有的内容读完了,不需要再阅读第二遍满足自己。而且在第二遍阅读中,读者无法装作不知道结果,不知道情节,一直读到最后,重新经历一遍。这一切是不可能的。
只要能想出个巧妙的故事情节来,任何一个人,哪怕他是初中生,都能写好,都能成为所谓的“经典”。很简单,写主人公进到房间里,就描写一下房间的布置;写刮风了,就描写一下树叶被吹的泛白;写女人哭了,就描写一下她的肩膀怎么抽搐。一切都顺理成章,因而也就不是小说。
这些作家到今天,可能有一个更好的职业——广告策划,MTV导演。
足球不是这样踢地,小说也不是这样写地。
真正的作家(我理解的真正作家),是绝对不会写这种小说的。比如海明威。
没有一篇海明威小说能够让人看完以后,马上就说出来,这写的是什么什么。因为他不写故事,无须证明什么道理,也不反映什么社会黑暗,只是单纯地记录。
海明威自己的话就是:让小说成为读者经验的一部分。
在阅读《杀人者》、《大双心河1、2》的时候,我们忘记了时间、地点也消失了、自己是谁也不知道,用全部身心来体验这个故事,我们感到了背上背包的重量;打水的时候,感觉到河水在冲击水桶;听到了帐篷里烧死蚊子“吱”的一声。这一切的一切,我都能跟你说出来,好像我亲身体验过一样。
这样的小说,我愿意在任何时间都读上一遍。这就是文字的魔力,这就是胜过电影的地方,这就是小说。
小说在这里,不是证明作者看法的工具,也超越了说教,只是感觉与感觉之间的传递。
这可要比做广告人,导演难多了。
没有了情节,还要在时间的流动中写出景物、人的感觉、想法,先写哪个,后写哪个,心中有数。
真不容易。呵呵。
说到最后,大家可能也明白了:情节故事,那只是取悦人们大脑的一次性废物。不写情节故事,才能长久,禁得起时间的考验。
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还不如态度老实地写写怎么入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