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的文化现象中,我尤其注意到提出七十后概念的陈卫。他以他的本体化理论建构了他所谓的七十后文化系统,并延伸到了一个高度。然而在所谓的文化现象背后,我嗅到了一种奇特的气息。
1 本体文化
陈卫以及他主办的黑蓝杂志强调本体论,就是让小说回到它自身,成为它自身。只有这样,小说才可能从讲故事变为讲故事的艺术。就像绘画就是色彩和线条一样,小说首先应该关心叙述和语言。然而在黑蓝网络论坛上的理念的第一部分,说的是:人所认识到的全部存在,只能在意识中作为对象呈现;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存在对人毫无意义。这句话本身值得斟酌,所谓独立于意识外的存在,它本身的存在的理由并针对世界的构成起成分作用。像唯心论一样,当你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或者它的存在对你个人而言没有意义,你就能自以为是的认为毫无意义?由此就觉得可笑了。
2 所谓陈卫的70后
1996年《黑蓝》创刊号,偏重于对少数作者的专辑以及创作、修学内部相关的思想性随笔,并定义为1970年以后出生的中国写作人,然而第二期出版时最终定选篇目中只有一个所谓的70后的写者,陈卫对此的解释是,优秀的“70后”并不多,于是就改了初衷。
之后他又开始对“时尚女性写作”的批判:“她们的写作紧追时尚效应,以使其自身(而非作品)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过程真正牺牲的正是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思考和文学理想的追求。而“时尚女性写作”之所以与一些杂志一拍即合,正暴露出这些杂志的文学鉴赏力的衰竭、昏聩和慵懒,也暴露了他们在发掘文学新人时所持的不良心态。”或许你是鄙视时尚女性写作的,然而在文化的秉承上,谁规定不准有分支的?时尚女性写作不过是一种网络文学和身体结合的文化,有其时代出现的必然性。为此,你以文化大家的身份口口声声说他们一拍即合,并暴露出杂质的鉴赏力的低下,一棒子打死。可你关注过读者和新型写者没有?有一定的文化群众基础,并在短时间里广泛流传,可以所谓快餐文化,或者单纯以性来吸引读者,她们真的庸俗吗?你可以试着去读王小波的性文化的小说,甚至还能感到陶醉的声音。
而选择了这些作家的杂志,难道不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行为吗?适者并生存。
好,就权将你的思想继续下去,你提倡的70后难道没有包括你口中的时尚女性写作?
3现代文化的变异
文学发展现在提倡的是百家争鸣,然后优秀的作家,或者说能让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作家寥寥无几。为什么?难道是他们不关心文学吗?不 !绝对不!在任何角落里,我们都可以感觉到文学的火爆。但差异到底在哪里呢?张爱玲,鲁迅,王小波,余华,他们是文学上的本位,但在所谓的70后作家里,我彻头彻尾没有找到他们的影子,文学在这里变得私人化和变异化,以我个人的文化素质而言,针对黑蓝出的作品集,我非常陌生,甚至进不入他们的文本构造解读。我把这定为我个人有限的理解力。然而我找不到可以打动我的作品。这就是所谓的声势浩大的70后。他们研究的重点是70后,平时我认识的作家我找不到影子。这种研究显然是狭隘的,也是病态的,他没有真正好的作品为基本。半途出家并自以为是的批判很多作品。这个时代有许多沉默着的、优秀的“70后”写作者,而他们的写作仍旧丝毫未受所谓的陈卫与魏心宏的关于谁先提出这场争论、或者其他因素有意无意的压制的影响,他们会继续下去。
这里,我想劝告陈卫一句,你走偏了方向。你太以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待作品的优劣了。近来我又深读了陈卫的“我与70后始末”,里面陈卫还在陷入对文学本体论的痴迷,难道硬性规定文学的一种方向是可取的吗?这时他针对谁最先提出70后的概念对和《小说界》编辑魏心宏的一段“曲折”的经历开始叨念不休,对于文学,当你所塑造的文学形态未必成功时,我劝你不要好大喜功,文学永远是前进的,70后是一种代言词。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关键的是发展文学的深度,也包括了多元化。百家争鸣岂非优于独尊儒术?
探讨文学的方向,不要偏见,就文学的真正意义上说,文本的创作时需要展示持久的内涵意义和永恒的魅力。文学不会变异,盘根假如是歧路,那麽在文化规律的运作下,他自然会烟消云散的。而你和任何一个喜欢文学的人,当然不止是70后的写者,是要看到文学的深度,在交流中互助。当文化到了鼎盛的时代(也许永远在鼎盛,那麽权称为繁华),才能在思想上取得突破。那时,又有谁能决定文学的主流?也许,是你笔下的70后,也许是所谓的女性身体写作,或者,会出现新的文学潮流,突破所有的界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24 12:29:2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