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庄子是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现的,他唤醒了已死了五百年的髑髅。然后庄子与髑髅复活成的人之间开始了漫长的对话。从文中可以看到庄子一直试图对这个人进行某种启蒙。可惜的是庄子长篇累牍地努力并没有奏效,那个人显然不能理解庄子的语言。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之间并未形成对话,而是在自说自话。庄子在用文诌诌的语言论及生死利己等形而上的问题,而那个人关心的只是世俗的悲欢,庄子的启蒙是失败的,相反他的努力反而引起了那个人的怀疑,那个人怀疑庄子窃走了他的随身之物:
汉子——(有点发怒,)先生,我和你还是初会,不要开玩笑罢。我不过在这儿睡了一
忽,什么死了五百多年。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快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我没有陪
你玩笑的工夫。
两个人之间有着如此大的代沟,最后两个人的矛盾激化了。
汉子——(发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一手捏了拳头,举起
来,一手去揪庄子。)
庄子——(窘急,招架着,)你敢动粗!放手!要不然,我就请司命大神来还你一个
死!
我们注意到这儿出现了一个司命大神,我们也发现帮助庄子唤醒髑髅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司命大神。作为知识分子的庄子渴望着强权——比如它的代表司命大神——来帮助实现他的理念,可是被“启蒙”的汉子也同样希望强权能帮助他拿回自己的利益。
汉子——我不知道。就是你真有这本领,又值什么鸟?你把我弄得精赤条条的,活转来
又有什么用?叫我怎么去探亲?包裹也没有了……(有些要哭,跑开来拉住了庄子的袖
子,)我不相信你的胡说。这里只有你,我当然问你要!我扭你见保甲......
对强制权力的依赖恐怕是知识分子和“不明事理”的汉子的唯一的共同点了。
鲁迅晚期的这篇作品由于近乎于速写所以成为了寓言作品。这部作品很准确地勾勒了中国知识分子与民众间的隔膜(现在还是这样)。我体会到了先生那种无助的悲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25 15:01:5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