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2-20
- 在线时间
- 17 小时
- 威望
- 308 点
- 金钱
- 868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634
- 精华
- 0
- 积分
- 2042
- UID
- 290
 
|
礼-生活的艺术<br />可以说,周作人古代中国文化资源挖掘的精粹所在是“礼”的思想及习俗。如果说“非正统的儒家”属于基本社会思想和政治伦理范畴,针对民族思想和生存的固本问题,礼的思想和倡导则更具有日常生活形态的普遍意义,反映出个人身处世间的规律。<br />周作人笔下的“礼”含有形式和规则两个层面。二十年代他提出一个重要的文化建设命题“生活的艺术”。笔者看来,这“生活的艺术”也可谓现代生活的“礼”。而周作人本人在《生活之艺术》一文中有言:“生活之艺术这个名词,用中国固有的字来说,便是所谓礼。” <br />礼的思想和习俗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自古讲究礼教,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作为正统思想经典的六经之一即为礼经,包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煌煌著作。礼的思想既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统治工具,也是普通人规范伦理关系、日常行为的依据,直接塑造了儒家文化并演化出古代生活形貌。周作人在倡导现代生活中的“生活的艺术”时,把它与来自传统的礼的思想习俗联系起来。这一联系不仅使倡导具备了本土历史的根基,而且使对“生活的艺术”这一论题本身学理上的理解得以加深。因为,就“生活的艺术”本身而言,最终要形成为“礼”(形式)才能在社会生活中通行成为现实。这样,基于这样一种深刻的文化层面上的认识,周作人由礼的文化逻辑走向与古代中国的礼仪、礼教传统的对话,这既赋予现代生活艺术的建设以灵感源泉,又反过来对于古代中国的礼俗进行了新的观察和评价,从而肯定其作为古代的生活的艺术的高度文明价值。<br />《生活之艺术》在探讨生活的艺术时,作者从灵与肉的统一/偏至的角度评论中国文化发展的得失,将“礼”与“灵与肉统一/偏至”问题结合起来。文章开头引用契柯夫的话说中国人:“这是一种怪有礼的民族。”但作者指出,古代礼仪如今已经成为面具,有名而无实了。“中国在千年以前文化发达,一时颇有臻于灵肉一致之象,后来为禁欲思想所战胜,变成现在这样的生活,无自由、无节制,一切在礼教的面具底下实行迫压与放恣,实在所谓礼者早已消灭无存了。” 作者认为,千年以前——应为中唐以前——的理想的文化中,禁欲与纵欲,灵与肉,是平衡中和臻于一致的,处于一种理想状态。依据契柯夫那句话的提示,我们不妨进一步想这种文化形态形成一种基本礼节,渗入人的日常生活,稳固下来,形成自然而然的美妙良好的生活的艺术。在《礼的问题》(书信体)中,他说:“我同你一样相信今日的生活法非由我们今人自己制定不能适用,不过这个名目‘生活之艺术’觉得大意与‘礼’字相近,所以那样的说,这原是‘理论’上的而非事实上的话。” 此外周作人提出过的“宽容”、“忍”的思想,亦可谓礼的范畴。 <br />礼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际交往的原则规范。礼的含义除了“形式”的一面,还有“规则”的一面。笔者初步的见解认为,按照《易经》把世界道理进行的“数、象、理”的划分,规则意义上的礼是“数”的范畴,属于“象而下”的分解把握层面,而非“理”的超越层面,但在现历史阶段,礼成为人际交往乃至理解沟通不可或缺的机械性规则。这是历史的局限还是人性的吊诡?我们不得而知。事实上,周作人之礼的思想观念虽然受启发于古代礼仪传统,但根本上属于基于现代生活的认识,实是他怀抱的理想之一。《礼的问题》中他说:“我所谓‘本来的礼’,实在只是我空想中应该如此的礼,至于曾通行于什么时代,我不能确切回答,大约不曾有过这样的一个时代也说不定。” 在《礼之必要》中,他截取日常生活中公共场景的一个片段,结合传统的礼仪思想加以论说,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礼”的必要性。他自言明所倡不是“以上下名分为本”的礼,而是公共场所行为的得体,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 “礼之为物本来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只是与人相处的一种条理,人们各自的节制罢了。” 礼貌,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外在人际规则,从礼的角度继承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格局不宏大,但切实可取,又不涉粉饰陷阱之弊。<br />礼即规则。可以说,对于人际关系事理,比较起本质性的思想认识,礼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操作性,普遍有效性。作为规则,礼是现实人际关系建构的基础,交流的基础,礼的道理看似浅显,却是理性文明的基础。礼在许多复杂情境下对于规约人际交往和相互行为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和作用。在人际冲突中,它可以扮演维持平衡的底线角色。僭越规则,就要打破平衡。礼轻关行为规则,重关道德伦理。比较起权力的人际规则,礼的规则是有机的开放的、有利于人格心智涵养的培养、增进和提高的,更符合社会存在的浮动流动、象征交换的本质。正如作为生活的艺术的礼对于良好的生活是必须具备的,面对复杂的人性存在,作为规则的礼对于人际交往是不可缺少的。周作人倡导礼,并非局限于中国传统的范畴,而是依据其本身的文化逻辑。礼是权宜的存在,但在人类社会现实和人类行为实践中是必要的存在。就此,在周作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由主义精神与理想主义-激进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融合。他的关于“礼”的主张,就反映出自由主义强调人性的本来存在的分析理性,而他对于理想人物、理想精神的挖掘、弘扬,旨关人的教育和塑造的方向,符合理想主义-激进主义-社会主义这一脉的思想逻辑。可以总结说,在单个人的培养上,他倾向于理想主义精神,在人际关系维度上,他倾向于自由主义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