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5-1-9
- 在线时间
- 7498 小时
- 威望
- 5195 点
- 金钱
- 160875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4791
- 精华
- 3
- 积分
- 19599
- UID
- 100
  
|
唐诗“消亡”的表述似乎不太严谨,唐诗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存在,而是一个时代的总体概括。我猜测树泳是想表达自唐以后,古体诗歌陨落了那种集体光芒,不知是否理解得对。但即便理解得对,我之前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故而说不出什么。。。
同样的,宋词也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存在。词,源头还是在诗歌,据说现存最早的词是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冥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倦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当然,这首词是否为李白所作,也是有争议的,其中个别的字也有不同版本。但不管怎么说,在盛唐时已经出现了“词”这种形式,此后发展于五代(代表人物即李煜),盛于宋。在词刚出现的时候,字数都比较规整,实际上就是七绝和五绝的合体,“菩萨蛮”、“忆江南”等等词牌活脱脱就是七绝五绝的通俗版。
诗、歌在春秋甚至更早的时候,是两种文学样式,作用也不同,诗用以“言志”“记铭”;歌则用以“弄情”、“娱乐”,所以诗是用文字记载的,而歌是传唱的。但因为它们有共同的讲究:韵、律——韵是押韵,古汉语的十八韵我到现在都记不全;律是格式,包括几行、几字——到后来也就合体了。在唐以前,中国的那些王朝要么是强大而无享乐(如汉),要么是有享乐而不强大(如两晋),因此诗歌的传唱无法得到普及、深化。至盛唐时,国力和享乐都跟上来了,尤其是李隆基本人也极好梨园之乐,皇宫内三天一小唱五天一大唱是常有的事。在传唱时,“曲”是大戏,很长(我觉得那就是当时的歌剧),“乐”是只有乐器而无人唱,“歌”又只有人唱而无乐器,这种情况下,诗就逐渐入乐。但又因为诗的韵、律太讲究,因此,在传唱时不免被进行了通俗化的修改,并且加上了“调”和“境(景)”,这就是词牌。把诗歌进行通俗化改编传唱,出现了“词”。当然,是先有词再有词牌。
词牌的作用就是定调、定律、定境(景),一般来说,像“清平乐”、“浣溪沙”这种词牌,基本上就是写生活场景的,相对比较细腻,而“西城月”、“菩萨蛮”这种词牌,就多以比较粗线条的叙述为主,这就是当时词牌定境(景)所决定的。而且到后来,词牌也在不断地增加、微调,比如“减字木兰花”,是在“木兰花”基础上对律、调有微调而产生的。
五代十国时期的有名的词人,集中在南唐和后蜀。原因很简单,南唐中主和后主本身就是词人,而且南唐的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盛,国家又有钱,丝竹之乐是常态。后蜀在现今的四川,在当时,蜀地易守难攻,天府之国,偏安一隅,忧患意识没那么强,加之蜀后主也是个能享乐的人,能享乐就会有丝竹,因此词人也不少。
但五代毕竟是乱世,有词,也无法普及到草民阶层。宋立国后,太祖定下的重文轻武基调,使得文人的地位有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同时,他鼓励权力阶层不要贪图权力,而可以安享富贵,这也给了后来的官僚阶层流行家伎、家宴以合理合法的王命。但太祖时期,宋的词人大多是五代十国的遗老遗少,“本土”词人很少,原因是他本人武将出身,加之有统一中国的使命,还没怎么享乐,太宗就篡位了。
宋太宗为了一洗哥哥笼罩在他头上的阴影,采取了前朝所没有做过的对策:从民间大量取士。他最多的时候,一榜进士取了大概有上千人,而且大部分都不是官宦子弟。这个政策,在政治上,改进了以前取士的门阀制、举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在词的发展上,则是由这些进士,发花开枝,把词带到了草民阶层。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钱的朝代,商业发达,这需要丝竹;官宦众多家宴盛行,这需要丝竹;草民有钱就需要娱乐,勾栏盛行,这更需要丝竹。词就是当时的流行乐。
官宦的趣味通常能影响、引领草民的趣味。宋代官宦集体在琴棋书画上的趣味,影响着草民们的趣味和向好性,因为草民的生活稳定,故而词的向下发展得到了优渥的前提条件。
但不管怎么说,优秀的词人还是产自于官宦阶层,他们的家宴、家伎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交的一张张牌,现场填词、家伎演唱,就成为他们各自暗中较劲或惺惺相惜的交合点。这也是很多人会把写词作为一个学问来做时刻钻研的原因。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晏殊,他就认为词是“小技”,不登大雅之堂。自然,我们可以认为一方面晏殊自己是写词大家,故而对一般的词看不上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趣味使然,他特别想要自己的诗写得牛逼但总是写不好。。。但是,晏殊只有一个,影响不了大局。
所以,官宦写词成风,影响了草民;草民的人数众多,又使写词形成风潮,相辅相成,宋词想不兴起都难。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军队。北宋的军队数量,按人口比例也是历朝历代最多的。军队成员的来源是这么几条:1、自己投军;2、囚犯;3、灾民;4、官府招募吃公粮。军人和囚犯脸上都刺黥,这是个身份标志,也是他们无法得到朝廷高级管理层的阻碍。北宋有2大边防军,一是对辽,一是对西夏。我们也知道,边防久了,会无聊,故而,适当的娱乐活动也是需要的,而最简单的娱乐,就是敲打铁枪钢刀唱词。文官统帅就这点好,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在军队里传播词。所以,在军队里,词的传播也是很广的。
某种文学样式的高潮,其背后的推动力往往不是这样式的本身。宋词是这句话的标准典范。北宋灭,至南宋时,写词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在文士血液里流淌。但到南宋后期,理学受皇帝追捧,宋词就开始逐渐消退,朱熹这家伙就从来没写出过一首好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