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94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有没有熟悉古代文学史的朋友

[复制链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7 22:49: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想了解一下唐诗的消亡和宋词的兴起等问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我想当谐星

1542

主题

18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梦想家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13-2-18 09:47:48 此条消息来源于黑蓝手机报 |只看该作者
妖风呀。
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http://blog.sina.com.cn/u/147114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3#
发表于 2013-2-18 10:48:40 |只看该作者
我去问问~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4#
发表于 2013-2-19 00:20:03 |只看该作者
唐诗“消亡”的表述似乎不太严谨,唐诗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存在,而是一个时代的总体概括。我猜测树泳是想表达自唐以后,古体诗歌陨落了那种集体光芒,不知是否理解得对。但即便理解得对,我之前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故而说不出什么。。。
同样的,宋词也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存在。词,源头还是在诗歌,据说现存最早的词是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冥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倦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当然,这首词是否为李白所作,也是有争议的,其中个别的字也有不同版本。但不管怎么说,在盛唐时已经出现了“词”这种形式,此后发展于五代(代表人物即李煜),盛于宋。在词刚出现的时候,字数都比较规整,实际上就是七绝和五绝的合体,“菩萨蛮”、“忆江南”等等词牌活脱脱就是七绝五绝的通俗版。

诗、歌在春秋甚至更早的时候,是两种文学样式,作用也不同,诗用以“言志”“记铭”;歌则用以“弄情”、“娱乐”,所以诗是用文字记载的,而歌是传唱的。但因为它们有共同的讲究:韵、律——韵是押韵,古汉语的十八韵我到现在都记不全;律是格式,包括几行、几字——到后来也就合体了。在唐以前,中国的那些王朝要么是强大而无享乐(如汉),要么是有享乐而不强大(如两晋),因此诗歌的传唱无法得到普及、深化。至盛唐时,国力和享乐都跟上来了,尤其是李隆基本人也极好梨园之乐,皇宫内三天一小唱五天一大唱是常有的事。在传唱时,“曲”是大戏,很长(我觉得那就是当时的歌剧),“乐”是只有乐器而无人唱,“歌”又只有人唱而无乐器,这种情况下,诗就逐渐入乐。但又因为诗的韵、律太讲究,因此,在传唱时不免被进行了通俗化的修改,并且加上了“调”和“境(景)”,这就是词牌。把诗歌进行通俗化改编传唱,出现了“词”。当然,是先有词再有词牌。
词牌的作用就是定调、定律、定境(景),一般来说,像“清平乐”、“浣溪沙”这种词牌,基本上就是写生活场景的,相对比较细腻,而“西城月”、“菩萨蛮”这种词牌,就多以比较粗线条的叙述为主,这就是当时词牌定境(景)所决定的。而且到后来,词牌也在不断地增加、微调,比如“减字木兰花”,是在“木兰花”基础上对律、调有微调而产生的。

五代十国时期的有名的词人,集中在南唐和后蜀。原因很简单,南唐中主和后主本身就是词人,而且南唐的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盛,国家又有钱,丝竹之乐是常态。后蜀在现今的四川,在当时,蜀地易守难攻,天府之国,偏安一隅,忧患意识没那么强,加之蜀后主也是个能享乐的人,能享乐就会有丝竹,因此词人也不少。
但五代毕竟是乱世,有词,也无法普及到草民阶层。宋立国后,太祖定下的重文轻武基调,使得文人的地位有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同时,他鼓励权力阶层不要贪图权力,而可以安享富贵,这也给了后来的官僚阶层流行家伎、家宴以合理合法的王命。但太祖时期,宋的词人大多是五代十国的遗老遗少,“本土”词人很少,原因是他本人武将出身,加之有统一中国的使命,还没怎么享乐,太宗就篡位了。
宋太宗为了一洗哥哥笼罩在他头上的阴影,采取了前朝所没有做过的对策:从民间大量取士。他最多的时候,一榜进士取了大概有上千人,而且大部分都不是官宦子弟。这个政策,在政治上,改进了以前取士的门阀制、举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在词的发展上,则是由这些进士,发花开枝,把词带到了草民阶层。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钱的朝代,商业发达,这需要丝竹;官宦众多家宴盛行,这需要丝竹;草民有钱就需要娱乐,勾栏盛行,这更需要丝竹。词就是当时的流行乐。
官宦的趣味通常能影响、引领草民的趣味。宋代官宦集体在琴棋书画上的趣味,影响着草民们的趣味和向好性,因为草民的生活稳定,故而词的向下发展得到了优渥的前提条件。
但不管怎么说,优秀的词人还是产自于官宦阶层,他们的家宴、家伎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交的一张张牌,现场填词、家伎演唱,就成为他们各自暗中较劲或惺惺相惜的交合点。这也是很多人会把写词作为一个学问来做时刻钻研的原因。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晏殊,他就认为词是“小技”,不登大雅之堂。自然,我们可以认为一方面晏殊自己是写词大家,故而对一般的词看不上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趣味使然,他特别想要自己的诗写得牛逼但总是写不好。。。但是,晏殊只有一个,影响不了大局。
所以,官宦写词成风,影响了草民;草民的人数众多,又使写词形成风潮,相辅相成,宋词想不兴起都难。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军队。北宋的军队数量,按人口比例也是历朝历代最多的。军队成员的来源是这么几条:1、自己投军;2、囚犯;3、灾民;4、官府招募吃公粮。军人和囚犯脸上都刺黥,这是个身份标志,也是他们无法得到朝廷高级管理层的阻碍。北宋有2大边防军,一是对辽,一是对西夏。我们也知道,边防久了,会无聊,故而,适当的娱乐活动也是需要的,而最简单的娱乐,就是敲打铁枪钢刀唱词。文官统帅就这点好,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在军队里传播词。所以,在军队里,词的传播也是很广的。

某种文学样式的高潮,其背后的推动力往往不是这样式的本身。宋词是这句话的标准典范。北宋灭,至南宋时,写词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在文士血液里流淌。但到南宋后期,理学受皇帝追捧,宋词就开始逐渐消退,朱熹这家伙就从来没写出过一首好词。

点评

蓝风  好  发表于 2013-2-19 09:19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5#
发表于 2013-2-19 00:27:24 |只看该作者
上面的“西城月”应该是“西江月”(我是不是在惦记西城四月?)
“官宦”一词,是出于打字方便,主要是指“官僚阶层”。宋代的宦官没有类似唐、明时期的弄权者,他们大多安于本分。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6#
发表于 2013-2-19 00:55:40 |只看该作者
挖槽,真没想到政治阶级和娱乐竟然带动词这么大的发展!
我一直以为,诗在唐之后失去光辉是因为它文学形式本身已经非常完善,导致了在这个创作形式上已经无法刺激诗人的创作从而产生了一班庸人苦吟,而词因为形式鲜活而能激发创作热情。从文学形式本身来讲,不知道有没有这种规律,即一种体裁过度成熟的时候反而是抑制创作的?宋词的消退除了理学的兴起之外,不知道它是否已经发展到按规矩填字的形式完善地步了?除了外部推动文学样式的兴起和消退之外,文学样式本身的演化对自身衰退起多大的作用?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7#
发表于 2013-2-19 01:45:36 |只看该作者
X 发表于 2013-2-19 00:55
挖槽,真没想到政治阶级和娱乐竟然带动词这么大的发展!
我一直以为,诗在唐之后失去光辉是因为它文学形式 ...

我觉得体裁是没有过度成熟之说的。在形式上,唐代诗歌脱胎于“赋”“骈文”,而词又脱胎于诗歌,元代的曲、小令则又脱胎于词。这仅指从韵、律、格角度说的外部形式。
小说脱胎于话本、评书。。。。
发展到现在,诗还在,但早已不是格律诗了,小说也在,也早就不是章回体了。那么,是唐代的诗歌的题材过于成熟了呢?还是宋代的词过于成熟了呢?其实都不是。
只能说,当一个文学样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原先存在于它体内的某个细节会被放大、挖掘出来,形成新的形式。
宋词的消退跟它的形式没有关系,因为它的形式在理论上说可以无限发展,词牌加字、减字,都可以成为它的外接入口,形成新的字数韵律,而现在流传下来的词牌,据统计有几千个。
加字减字,其实都是形式上的变化,求的是新鲜感。从求“新”的角度说,某种文学样式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给人以“疲”的感觉。小说、当代小说发展至今,其实也不断地在纳入视觉艺术、声音艺术的元素,以增加新鲜感。

有人说,唐诗丰腴,宋诗清矍。这一方面是说唐诗内容丰富,在气质上就像块肥肉,很厚实,而宋诗内容单薄,在气质上就像非洲灾民;另一方面也是说唐诗整体上光芒四射而宋诗黯淡很多。但是,也有些宋诗是相当牛的,跟唐诗相比也不落下风,比如王安石的一些诗,在技术上(用典、韵律、格调)甚至都超过了唐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其实用了个典。(顺便说句,在知道这个之后,我对“用典”的理解受益匪浅)但总体而言,宋诗文士气太浓,显得狭隘了,于是跟唐诗无法比肩。


我是觉得,创作者对文学内部的“疲”的厌倦,是带动文学样式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点评

X  受益了  发表于 2013-2-19 14:29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
发表于 2013-2-19 09:20:0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3-2-19 09:44 编辑

其实我昨天看到问这个,就觉得X想了解的一种进展史,文学是如何创新的。
我记得以前自己跟别人解释说为什么要努力创新时也想到了诗歌,好像先有了诗经,然后有汉赋,有唐诗,有宋词,有元曲,有杂剧小说。也就是说,若不是一代一代扩展过来,那么,就算我们在〈诗经〉上精益求精的话,现在我们也只能用古言说话,也只能用诗经的方式写东西。
不会有唐诗宋词元曲杂剧这些东西,更不用说小说的存在了。

我当时看一篇好像提到初唐四杰,说他们的贡献不在于诗词写得有多好,而更在于他们对于唐诗格律的制定起到很关健的作用。然后又提到叫陈子昂比他们的贡献更大,写了那首〈登幽州台歌〉。

摘自百度: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

宋词我只知道原本就是风流才子写得让街头巷尾的百姓妓女传唱的小曲似的东西,开始不入流,然后经国破家亡的李煜,苏东坡,李清照这些大师级的人物,提升了词的境界,使之可以缘情,才成为了一种文学形式吧。

我对这些也不熟,东看看,西看看。了解这些也是想了解文学是如何进展的。

观念的突破确实比技巧重要!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0

好友

3883

积分

业余侠客

活死人

Rank: 4

9#
发表于 2013-2-19 09:33:56 |只看该作者
唐代一衰,古体、近体诗歌都没落了,既有外在的作用,也有内在的问题,根源恐怕还是在唐诗的审美已经达到巅峰。

我个人的想法,倒觉得形式束缚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从古体到近体诗的变化,固然是一种发展,但在格律形式内的变化自然易达巅峰,也易受其所缚,而难以突围。宋诗算是另辟别途,但终究是取小径而难成大器。宋诗以后,更不必提。
牧山人
微博:http://weibo.com/awu0610
小站:http://site.douban.com/110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10#
发表于 2013-2-19 14:26:49 |只看该作者
啊呜 发表于 2013-2-19 09:33
唐代一衰,古体、近体诗歌都没落了,既有外在的作用,也有内在的问题,根源恐怕还是在唐诗的审美已经达到巅 ...

宋诗的另辟别途大概是怎样的?感兴趣啊。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6 18:1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