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1-20
- 在线时间
- 7 小时
- 威望
- 2850 点
- 金钱
- 132840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737
- 精华
- 1
- 积分
- 4654
- UID
- 1626

|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61/image/t_zhao_logo.jpg" border="0" alt="" /></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61/image/t_zhao_1.jpg" border="0" alt="" /></p><br /><br /> 人的忘性总是要比记性强大得多。十多年前闷头读了很多鲁迅的以及与他有关的书,连同他的日记、书信都不曾放过,可是如今能记得的,已是非常有限。现在把还能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零零碎碎的,虽然不多,但是搁在一起,就会发觉也是件有意思的事。<br /><br /> 比如说鲁迅有抑郁的一面,但也有活得比较开心的时候,从日常的层面说,我觉得有这么几段。一是鲁迅认识许广平之后,两地书期间,老师学生经常书信往来,从亲爱的老师到小白象,从广平兄到害马,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是萧红到上海之后,经常到鲁迅家里玩,萧红的超凡才情与纯净天然,给鲁迅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慰藉。再就是有了海婴之后,鲁迅老来得子,“俯首甘当孺子牛”,自得其天伦之乐。那些时候,鲁迅写的文章也往往更为从容饱满,纵横自如,不以攻击为能事,但剖析世事的深刻洽切的力量可以说是有增无减。所以平和时的鲁迅,要比激烈时的鲁迅更显其博大精深。<br /><br /> 鲁迅的小说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酒楼上》。把那种归乡者的无家可归的感觉,那种茫然、哀伤与脆弱无力的情态叙述呈现得如此深入骨髓而又含蓄从容、朴素醇厚,“五四”中人,无出其右者。后人论及鲁迅小说的时候,多有叹其少的意思,似乎正是这少,还有没能写出长篇,影响了他作为小说家的伟大,殊不知胡安-鲁尔福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个中篇外加一些短篇而已,可是仍不失其伟大。鲁迅那两本短篇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优秀的作品。这篇《在酒楼上》,完全有资格与艾-巴-辛格、胡安-鲁尔福这样优秀的小说家的最佳短篇作品并置一处。<br /><br /> 还有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是鲁迅的友人川岛记下的,就是鲁迅先生特别喜欢干贝炖火腿。其炖法并不复杂,但非常讲究,干贝要粒小的才好,火腿要金华的,要慢火,边炖边撇去浮沫,直到炖好,味道极为鲜美。对鲁迅喜爱的这道家乡菜的描述,让人仿佛看到了鲁迅的日常性情,他不是个急躁的人,也并不是个喜欢抑郁的人,他的耐心,他的细腻,都可以从这炖干贝火腿的细节中得以窥见一斑。想当年他在北平教育部工作的时候,一个人时常在家里默默地抄古碑,读古书的时候,别人理解为对寂寞与孤独的某种排解,在我看来,则是他自日本归来之后将自己的学问慢火炖来、深入琢磨的过程。<br /><br /> 最耐人寻味的一个事,发生在鲁迅临终前的一段时间里,好像出自许广平的回忆,说他在床头放了张某位不知其名的国外画家的画作小图片,图中的内容,是一个在风中奔跑的女子。鲁迅在临终前的日子里,无力读书的时候,时不时的会拿起这张图片,注视良久,为什么会这样,他没说过,所以也无人知道其中的原由。从中可以知道,鲁迅的情感世界,是隐藏得极深的,所以他的日记,看起来多是流水帐式的春秋笔法,绝少透露多少与情感密切相关的信息。所以鲁迅个人世界的神秘与难懂,是远在其文章之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留下的另外一种文章,只是其中没有文字而已。<br /><br />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2008年1月20日</fo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