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3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just 读 it】浅说约瑟夫.K 之死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好友

13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5 10:25: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font color="#494949"><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494949"><wbr></wbr><wbr></wbr></font><font size="3"><font face="黑体"><font color="#660000">读过卡夫卡《诉讼》的人对其主人公约瑟夫.k之死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既令人震撼,又耐人寻味。<br /><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br /><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 <wbr></wbr><wbr></wbr>经过了漫长的诉讼的约瑟夫.k,在一天夜里被两个黑衣人悄悄带到了采石场,面临的是“法”的最后判决。卡夫卡这样写道:<br /><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br /><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font> </font></font><font color="#660000"><font size="3"><font face="黑体"><font size="2" style="font-family:楷体_gb2312">“一个人解开外套,从挂在背心皮带上的刀鞘里抽出一把屠夫用的又长又薄的双刃刀,并举起刀,在月光下试了试刀是否锋利。”接着“一个人的双手扼住了k.的喉咙,另一个人将刀深深地刺进他的心脏,并转了两下。k.的目光渐渐模糊了,他看见那两个人就在他的面前,头挨着头,观察着这最后一幕。‘真像是一条狗!’他说,意思似乎是,他的耻辱应当留在人间。”<br /></font><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br /><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 卡夫卡的叙述是冷静、细致、客观而具有讽刺和调侃意味的:行刑所用的刀是“ 屠夫用的又长又薄的双刃刀”,刺进k.心脏的刀“并转了两下”;k.像狗一样死去,却认为“耻辱应当留在人间”;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行刑是在一个温柔、宁静的月夜,卡夫卡写道:“月亮的光芒以它的纯洁和宁静照耀着四周,世界上没有别的光能与它相比。”k.就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月夜没有任何反抗地悄然死去,我们从k.身上除了读到有种死亡的快感外,没有感受到任何血腥和恐怖的气氛。</font></font></font> <p><font color="#660000"><font size="3"><font face="黑体"><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font></font></font></p><p><font face="黑体" color="#660000" size="3"><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 <wbr></wbr><wbr></wbr>约瑟夫.k的死到底意味着什么呢?<br /><wbr></wbr><wbr></wbr><br /><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 综观《诉讼》全书,我们知道作为银行襄理的约瑟夫.k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逮捕,正是这莫名其妙的逮捕,迫使k.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诉讼过程,这一诉讼的过程是k.的精神世界被唤醒的过程,也是k.从抗争、自省到彻底否定自我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k.“像狗一样的死去”,并不是一种悲剧的结局,而是一种喜剧的开端(叶廷芳语)。卡夫卡在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今晨,很久以来我第一次又想到一把刀子在我心中转动的欢乐。”相隔十年,他在描写一个梦时说:“惩罚到来之日,就是幸福产生之时,我是多么自由地、确信无疑地、愉快地欢迎惩罚啊。”由此可知,卡夫卡笔下的约瑟夫.k之死不是在揭露奥匈帝国统治的黑暗,也不是什么对司法机构草菅人命的控诉,而是意味着人要彻底摆脱动物性,就必须首先拯救自己的内心,化蛹为蝶,脱胎换骨。</font></p><p><font color="#660000"><font size="3"><font face="黑体"><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font></font></font></p><p><font face="黑体" color="#660000" size="3"><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wbr></wbr><wbr></wbr>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两面性:即人性的一面和兽性的一面。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和限制下,兽性的一面得到一定的抑制而潜藏起来,展现在大众面前的是人性的一面。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即人的本能,相当于人的动物性一面,它集中表现在,人在无意识领域里一种本能欲望的原始冲动,这种冲动完全是动物性的本能,它遵从快乐原则,不受道德、理性的约束。超我,是人性的理性的那部分,它坚守着社会道德、良心、责任,承担着自我约束,自我批判的功能,因此,它无时无刻不在和动物性的本我发生冲突和斗争。而自我则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常常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动物性需求,另一方面,又要接受超我(理性)的检视和限制,因此,心里平衡能力是衡量自我的标志。所谓超越自我,就是一个人能否克服本我(动物性),走向超我(理性)。约瑟夫.k临死前感觉像狗一样死去,标志着他已彻底战胜了自我,超越了自我,彻底摆脱了人的动物性(本我)走向理性(超我)。实际上,人是不能彻底摆脱其动物性的,人若丧失了动物性的本能(原动力),也就意味着人的生命的终结。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追求动物性的快乐的同时,又不断地抑制人的动物性本能,最终超越自我的过程。窃以为,约瑟夫.k之死如其说是化蛹为碟,脱胎换骨,不如说是一个迷惘者的作茧自缚。作为社会上流阶层一员k,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逮捕),不但打破了他优裕的现实生活,而且k.的人生的理想也被击得粉碎;在随之而来的漫长的诉讼中覆盖在k.头上的一张张圣洁的面具被一一揭去,人性中丑陋的、动物性的本质暴露无遗,从而使他看到了理想自我的虚幻和无限性,现实自我的残缺和有限性,而这有限性使k.丧失了生命的原动力,迷失了生活的真正价值。卡夫卡曾经说过:“这种生活(现实生活)是无法忍受的,而另一种生活(精神生活)又是可望而不可及,人们不再感到死是一种耻辱。”“除了精神世界,什么也不存在;我们称作感性世界的那种东西,不过是精神世界里的恶而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约瑟夫.k形象,无疑是卡夫卡彻底否定自我,否定现实这一观念的产物。</font></p><p><font color="#660000"><font size="3"><font face="黑体"><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font></font></font></p><p><font face="黑体" color="#660000" size="3"><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wbr> 在现实生活中,人常常会处在两难的境地:为了名利,为了抓住这个世界,人常常是不择手段,不惜低下高贵的头颅,像狗一般卑微地活着;为了某种信念、精神,要想高贵的活着,就意味着放弃现有的一切。约瑟夫.k就处于这样一种两难的矛盾之中:“法”要他投降,并赋予他死的意义;现实要他抵抗,否认他死有意义,在两种力量的博弈中,k.选择了前者,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是罪有应得,甚至是死有余辜(耻辱尚留在人间)。爱默生说“罪与罚本是同茎生。”有惩罚就必然有罪。那么k.的罪在何处呢?k.不知道自己为何被控告,所以他决定审视自己的一生,“连最细小的细节也不放过。”作为官的一员,他曾经像法官对待他一样冷漠地对待过苦苦求告的老百姓;作为邪恶世界的一份子,他的罪就是“总想用二十只手来抓住世界”。显然k.的罪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罪,因为,法庭从逮捕到处死k.时,从未宣布他的罪状。最终的判决也不是现实法庭的判决,只能理解为道德意义上的法庭的审判。在卡夫卡看来,“没有什么比存在的东西更邪恶的了。”那么,处在这样一个邪恶世界里的人都是“带菌者”,甚至是自觉不自觉参与犯罪的一份子。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约瑟夫.k之死如其说是彻底放弃现有的一切,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精神生活,不如说是在放弃生命,逃避社会责任。窃以为,卡夫卡这种观念性写作,虽然客观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的腐败,社会的黑暗,然而却从主观上消解了日益尖锐、激化的阶级矛盾,淡化了人民的反抗精神,因此,缺乏其社会批判意义。<br /></font></p></font></font></font>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20589601[/lastedittime]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0逃避死亡并不难,要避免堕落才是难的。----苏格拉底

73

主题

1

好友

2208

积分

论坛游民

Urahara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8-9-5 17:16:51 |只看该作者
<a href="http://www.zigui.org/article.php?id=210070">http://www.zigui.org/article.php?id=210070</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好友

13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8-9-5 17:29:07 |只看该作者
哈哈,wqm419就是鄙人在《子归论坛》上的网名。
0逃避死亡并不难,要避免堕落才是难的。----苏格拉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主题

0

好友

2195

积分

论坛游民

hum IMBA

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08-9-8 20:22:32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黑体" color="#660000">卡夫卡这种观念性写作,虽然客观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的腐败,社会的黑暗,然而却从主观上消解了日益尖锐、激化的阶级矛盾,淡化了人民的反抗精神,因此,缺乏其社会批判意义。”</font></p><p><font face="黑体" color="#660000"></font>你是给人民日报写社论的吧?<br /></p>
给你蛋子打鬓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好友

23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09-1-26 18:53:53 |只看该作者
也难得你把一篇书评人物分析写得如社论一样磅礴

比那个东风在眉心要看的明白一些

呵呵。你读不懂卡夫卡。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黑蓝游子
6#
黑蓝游子  发表于 2009-1-26 19:04:43
原帖由 潦草 于 2009-1-26 18:53 发表

呵呵。你读不懂卡夫卡。


虽然我并不以为楼主解读的卡夫卡能令我信服,但我同时以为所谓“读懂”是另一种误读。语言向来是误解的根源。卡夫卡的语言的背后到底埋藏了什么,恐怕连卡夫卡本人都不是百分百清楚。活着的喜欢他的人在尽一切努力地接近真相,那不过是态度比较严肃认真的揣测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好友

23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
发表于 2009-1-26 23:23:57 |只看该作者
您这个读懂与读不懂的解说,算不算一种误读呢。

每个人的自身的经验和表达能力以及很多其他的因素会限制每个人阅读的深度。读懂读不懂,也只是一个很相对的概念。
但是,每一种文字它都有自己本身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如果解读一种文字得出牵强附会的和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基本的含义大相径庭的话,那就是没有读懂。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黑蓝游子
8#
黑蓝游子  发表于 2009-1-26 23:27:46

那么,就请把您认为的"正读"公之于众如何?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1

好友

93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9#
发表于 2009-2-2 11:28:35 |只看该作者

维也纳巫师

有两个最讨厌弗洛伊德的人,一个是卡夫卡,另一个是纳博科夫。为什么要把那生搬硬套的弗洛伊德套到卡夫卡头上?用博尔赫斯的话说,你“错过卡夫卡”了。我也错过了,卡夫卡是不能太早阅读的。
在人生的中途,我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8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0#
发表于 2009-8-13 23:28:50 |只看该作者
这些分析看似深刻,其实很浅。而且我最不喜欢类似"虽然客观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的腐败,社会的黑暗"的话,简直是中学生应付考试的废话。。。。卡夫卡这种境界的人会为这种目的写作?梦魇比一切理论更接近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3 04:02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