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诗过镜迁.
听说你京报的,帖个评论,究竟专业到何种程度. zz新京报月度简析
新京报月度简析
到12月10日,新京报创刊整整一个月,通过对这一个月的跟踪的对比,我们做出简要分析:
北京新闻比例不大
尽管新京报名为“京”,但我们发现,新京报北京新闻版面在报纸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我们对12月1日—7日一周的新京报做了一个统计,新京报北京新闻版面共有58个版,刊发新闻348条,占全部版面比例为11.3%,在版面上是各报中最低的,刊发新闻条数也低于晨报(这里有一点不同的是,京华、信报、晨报、北青均开设了要闻版,由于要闻版通常把重大时政新闻及北京新闻纳入其中,因此在统计各报北京新闻版面时,我们把要闻版也列入其中,而新京报没有开设这一版面,这也影响了新京报的北京新闻版面总量,另外由于新京报处于创刊初期,其版面承载广告量极少,这一点也与其他媒体有一定区别)。这至少能够说明一部分问题:即新京报的北京新闻的操作力度至少在形式上还与其他媒体有一定差距。而一旦结合新京报其他版面的设置,我们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初步结论:新京报是要办一份立足北京的全国性报纸,这一点与北青近期的新闻取向倒有相似之处,而其报道风格又与一年前的华夏时报相近:关注时政、关注民生,有人评价其为办给知识分子的一份新媒体,倒是有一定贴切之处。
版面数 新闻条数 总版数 北京新闻占版比例
娱乐信报: 54 240 344 15.6%
京华时报: 67 313 384 17.4%
北青报: 50 306 232 21.5%
北京晨报: 50 371 196 25.5%
新京报: 58 348 512 11.3%
第三只眼看北京——风险与机遇并存
一个月来,新京报有两组报道坚持时间较长,且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其一北京市民网上评价政府各部门的连续报道;其二是北京血头猖獗的追踪报道。这两组报道恰恰反映着新京报的报道取向。
用百姓的眼光和价值观来判断时事和政府
对于网上评价政府一事的报道,新京报可谓是最积极的“煽动者”,每天跟踪评价变化,每天采访政府部门的反应,与其他媒体不温不火的报道相比,新京报的投入力度要大得多,而且也确实让很多部门主动(或被动的)发表了很多看法,有个别部门还为此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如规委网上征求市民意见),这也是新京报津津乐道的:在它的报道中曾很“自豪”的说,由于媒体的参与,网上投票人数大增。但此事最后的结果却让新京报十分诧异:北京市有关部门在评价活动结束时拒绝了新京报的采访,而同时却向其他媒体发布了“通稿”,对新京报来说,这一举动无疑是一记重拳:它明示着:北京并没有接纳这张新媒体。
新京报的诧异是有理由的,禀承着“帮忙不添乱”宗旨的新京报只是想借这一报道深入到北京各个机构,并提升在百姓中的影响力,它绝没有任何恶意,但显然,北京市对此事的判断和态度与新京报理解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很可能来自于新京报的定位:“第三只眼”,也许北京市从来就不欢迎第三只眼睛。
抓住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做深做透
北京血头诱惑学生卖血并强抢学生“血汗钱”一事,北京其他媒体均没有触及,京华也是在新京报报道之后跟踪了一次就无声无息,而新京报却一往无前的深入追踪,直至做出“八成市民没献过血”、“血头猖獗缘于计划用血指标”等“十分刺激”的报道,新京报已经把矛头直指中国的采血体制,并在报道中暗示这其中存在的巨大黑洞,单从新闻业务来讲,这是一组非常出色的报道,它体现了新京报从南方都市报继承下来的重大事件深入追踪的精神,如抽丝剖茧,渐入佳境,这组报道的冲击力甚至远大于“SARS后遗症”带来的震憾,它可以打动相当多的读者,但同时也足以震惊有关机构——这种震惊所带来的第一个反应是,新京报做“过”了。
与当初京华时报创刊时的大无畏精神相比,新京报更胜一筹,其策划之周密与采写之到位反过来更加深了被触动利益群体的抵触和防范心理,它使得原本笼罩在新京报头上的排斥心态渐渐演变成仇视的目光,而这会成为新京报的一大绊脚石。
时尚版组与北京文化存在落差
与其他媒体显著不同的,还体现在新京报大量的时尚报道,新京报试图以现代感来诠释美食、美容、家居、自然、教育、消费领域的时尚文化,无论是版面风格还是采写风格,都能让人感到浓浓的小资味道,或者说是正在成长中的小资味道,这种风格在北京的年青人当中(尤其是二十几岁以下的年青人)似乎可以寻找到蛛丝马迹,但这种风格却与北京成熟人群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落差,皇城文化、大陆文明体现在理性、包容、诙谐、情感等各个层面,而新京报带来的时尚却更多是异类、浮躁、幼稚和感性,这种差别如同西装革履与内衣外穿的反差,它必然带来两种结果,一是新京报期盼着北京文化“大踏步”的走向它所理解的“时尚”,另一种则是新京报不得不适应北京的“炸酱面”,而这种文化的差异会让新京报感到非常痛苦。
杂志化道路能走多久
“新京报新闻少”,在同业网站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评论,从重点新闻报道到时尚版组,处处可见“做出来”的报道,满版甚至几个版的长篇大论,看似要将新闻一网打尽,却由于技术原因不得不放弃时效等新闻的基本要素,这使得新京报刊发的更像是文章而不是新闻报道。这种取向来源于新京报自身的版面定位:做深做透,而对于日报而言,新闻性的弱化和信息量的匮乏使其与真正意义的新闻纸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新京报已经被业界戏称为“有闲人”才能看的报纸,就拿新京报确定的主流读者群来说,有权有钱者没有时间,而无权无钱者,又不是新京报的“有效读者”,这样下去,要么新京报改弦更张,要么放任它成为以学生和部分“精英知识分子”(包括愤青们)为主流读者群的“闲人报纸”,而这会成为新京报的坟墓。
附:新京报版面设置(以12月1日至12月7日为例):
发行趋稳并有上升迹象
我们跟踪了新京报一个月的零售状况,在北京散布于各城区的十个报亭的日零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创刊之初的较大发行量到几天之后低迷再到二十余天后的稳步上升,新京报正在得到一部分读者的认同。
11月11日—11月30日各报零售曲线
12月1日—12月12日各报零售曲线
从一个月的发行曲线可以看出,在零售方面,新京报的曲线几乎与北京晨报重合。据我们了解,在高校聚集地,新京报的销量更好一些,尽管在订阅上新京报还只能说是从零开始,但一个月的零售已经看出其市场影响了。
10月各报零售监测示意图:
10月各报十家报亭零售总量:
北青报: 5312份
京华时报:12944份
娱乐信报:5890份
北京晨报:3064份
总 计:27210份
11月各报零售监测示意图:
11月各报十家报亭零售总量:
北青报: 5308份
京华时报:13102份
娱乐信报:5114份
北京晨报:2702份
新京报: 2208份
总 计:28434份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注意到,在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之后,娱乐信报、北京晨报零售量出现明显下滑,北青基本持平,京华报略有增长。对比十月及十一月报亭零售总量可以看出,10月四家媒体总零售量为27210份,到11月份,这一数字增长到28434份,也就是说,11月比10月增长了1224份,但如果与新京报11月零售量2208份相比,有984份是新京报从其他媒体零售中抢占的份额(这一数字只是表示一种趋势,并不能准确反映新京报的销售状况,且毕竟11月新京报只发行了20天,我们将在12月的对比中进一步比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25 0:52:5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