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因为最近在忙上海展览的作品,所以把帖子发出,却突然没有时间上传照片和文字了。等19号的展览完了,我就会及时传上来。
![]()
【死亡一种】
导演:Blue Hadaegh & Grover Babcock
英国艺术家赫斯特曾经做过一件和一俱尸体独处一周的作品,《尿中基督》的作者也曾经在停尸房拍过一系列的死人照片。这次,这部记录片将为我们提供一次和尸体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些尸体都是一些生前没有亲戚和朋友,在孤独中死去,或者被人杀死、或是病死而死后又无人认领的人。通过死者的遗物,我们跟随工作人员去调查死者生前的状况。最后,死者的遗物被拍卖,骨灰被倒在坑里埋掉。
死亡是什么?看着工作人员把一盒一盒的骨灰倒进坑里扬起阵阵烟雾时,我对生命有了一种新的体验:生命中的很多东西变得都不再重要,而有些东西变得更重要了,比如爱。孤独真是很可怕,死亡可能是没有限期的孤独吧!而对那些无人认领的尸体来说,死亡又意味着什么呢?
看完电影,我觉得孙原和彭禹的那件用骨灰做成的大粉笔作品还是挺棒的!
![]()
【德拉姆】
导演:田壮壮
这是我期盼了许久,终于在苏州买到的记录片。该片去年就在北京的影院上映,我没机会看到。
通常,中国记录片给人的印象是:粗糙的画质和晃动的镜头(这却正是我喜欢记录片的一个原因),而这一次会让你惊异:无可挑剔的构图、饱满的色彩、纹丝不动的画面和恰倒好处的镜头长度。记录片居然也能拍成这样?!直到看了第二张记录拍摄过程的片子才恍然大悟:原是一队人马在制作着一部记录片,充足的经费、几十号人、一辆大巴、一大堆价格高昂的摄影器材、专业摄影小组、录音小组、灯光、场记……,估计这辈子,我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来拍记录片了。
时间是决定记录片的重要因素,小川绅介用九年时间完成了记录片《三里冢》,杨天乙的《老头》花了三年,王兵的《铁西区》,光拍摄素材就拍了两年,吴文光和助手吃喝拉撒睡在大棚一年多拍出了《江湖》……,而田壮壮带着一拨城市的帅哥靓女,在云南的茶马古道上旅行式拍摄了两个星期,能带给我们什么?
充其量,《德拉姆》是一部不错的云南风光旅游片!
不要再对那一帮牛逼哄哄的导演有任何什么期望了,好的作品要靠我们自己拿起家伙去干!
![]()
【S21红色高棉杀人机器】
导演:潘礼德
又一部伟大的记录片。一口气看了两遍,久久不能平静。在当天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些文字:第一次看柬埔寨的记录片。再一次感受到记录片的力量------震撼!记录片和剧情片不同,当然了,因为存在的和编造的是不同的。
记录片,不要过分强调它的故事性。呈现,是最重要的。好的记录片需要作者沉下去,或许,真的能为这个社会留下点什么。
这不是一部逼人认错的影片,电影不是法庭,而是让我们去面对,有勇气去面对!
![]()
<给阿里的信>
导演:罗卓瑶(香港)
这是一部女性气质很强的记录片。导演是香港人,但绝对是在西方受教育的,因为她的电影中没有香港人的“油腻”。去年我为关于中国独立电影的讲座寻找资料,到香港这一块时实在找不出能真正有独立精神的电影(也许是我的孤陋寡闻)。所以这部片子和香港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作品拍的很美,很感人!也许絮叨是女人骨子里的东西,本来事情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导演却还在婆婆妈妈的诉说、抒情。作品该停的时候应该噶然而止!我觉得。
![]()
《绝对隐私的性爱恋歌1974》
导演:原一男
在南京的一次独立影象展上,有观者问中国的独立电影为何总是表现那些流浪者、妓女、农民、同性恋之类的边缘人群?生活很丰富,为何总是把镜头对准那些大众不熟悉的少数人呢?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影象------好来乌大片、香港抢战警匪片、党的文艺宣传片、牛逼大导演的武侠功夫片、赵本山之流的乡土风情搞笑片。。。。。。记录片算什么?记录片的位置在哪里?
扯远了,回到这部电影。这是一部拍摄别人隐私的电影,这个别人也不是外人,是导演的前女友,在做妓女。这是1974年拍摄的电影:黑白胶片、粗糙的画面、晃动的镜头以及“塔塔塔”的摄影机噪音。但就是在这些不利的干扰下,你能感受到摄影机后面导演原一男的颤抖、矛盾和无奈!是啊,看着女友和黑人做爱、看着她艰难的生出黑人的小孩、看着她在生命线上挣扎。。。。。你还能平静的端稳摄象机、推敲画面和构图吗?
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是痛苦的!他妈的,日本人挺狠、挺极端的,有时候也挺变态的!
去年在一家不起眼的音像店看到一部《前进,神军》(导演:原一男),犹豫了几次又放下了,现在跑遍全城都找不到,后悔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1 21:13: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