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260|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觉得金基德的《春来冬去》很好看,转个影评。

[复制链接]

119

主题

0

好友

153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08: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春夏秋冬又一春》:金基德的人类残酷学说

文/不一定驴驴  04年3月26日

在电影中探索生命,最近较有感触的两部片子是[21克]和[春夏秋冬又一春]。墨西哥导演伊纳里多的[21克]在生命的迷失中对基督教信仰发起了质疑,而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通过佛学诠解人生旅途的意义所在。同为谱写生命的乐章,伊纳里多在肉体中抽取灵魂称其“重量”,而金基德把人生喻成循环不息的四季,同样表现的是生命火种的轮回和交接,无疑后者更形象生动。

两种文化信仰和思维习惯的差别,在影像语言面前可见端倪。伊纳里多为代表的西方唯物主义写实风格,最终使梦呓般的[21克]晦涩有余灵感不足。它所缺少的写意上的联想和点缀,正是以东方文化为根基的[春]中值得称颂的地方。

多次涉及敏感题材引发争议的金基德,关注韩国社会的边缘群体,以超脱世俗的边缘另类影像多次引起海内外的关注。此次相对平缓了许多的[春],直觉上使人误以为是其风格上的转型和收敛。其实不然,[春]所流露出的关于七情六欲的迷罪预言,依然是其一贯的对欲望主题的露骨展现。稍有不同的是,它是金基德的世界观对生命轨迹的一次完整的宏观描绘。相对于以往作品中仅关注的中青年群体,[春]较为全面的首次填补童年+老年阶段的命运。

春夏秋冬象征着人生的四个阶段,金基德把影片切割成四块独立的章节。因为故事囊括了人的一生,时空的距离感显然增加了情节的跳跃性。但四个故事并非独立互不相干,虽然彼此所处的时空相隔千里却环环相扣。四个人生不同时期的辉煌片段,在金基德巧妙的取舍和衔接下依然保持着线性故事的流畅。

春的诞生

春天的故事孕育了一个生命火种的点燃,金基德从主人公的童年经历娓娓而谈,俨然他把[漂流欲室]中的“水上宾馆”演变成本片的“水上寺庙”:一个远离喧嚣都市环山绕水的小寺庙,一个不谙世道的小和尚,没有背景和亲人,有的只是对佛的膜拜和朴素的生活。但是如此纯真朴实的小僧人,依然滋生了灵魂深处的罪恶。

无邪的小僧人把石头缠绕在鱼、青蛙、蛇的头颈,把石头塞入动物的口腔,看着它们挣扎喘息而手舞足蹈。讽刺的是,杀生竟然来自小僧人的天真童趣。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一个人类性本恶的不争事实。金基德以近乎残酷的冷漠姿态注视着小僧人的成长岁月。

背后的老僧人也注视着小僧人施虐的一切,但是并没有给以制止和解救,他给予小僧人的救赎,是对其灵魂的洗涤和惩罚。按照佛学的逻辑,破杀戒的小僧人注定将承受自己亲手酿造的恶果。

夏的禁果

夏天是欲望放纵的时节,转眼间小僧人已长大成人,映入他眼帘的是一幕幕性的招手。金基德把镜头对准了大自然:山路边蛇的交媾预示了小僧人的性成熟和冲动(此处也是向今村昌平的[酋山节考]致敬)。情窦初开的小僧人幽会少女偷尝禁果,破了佛教中的淫戒。他给少女献殷勤,甚至搬来“佛像石凳”给少女坐,是其心中神佛地位的瓦解。也体现出佛法在人的七情六欲面前败北的过程。

面对小僧人的犯戒,此次老僧人给予的教诲,依然不是阻挠和劝解。看破红尘的他给了小僧人选择人生的权利,并如同先知般的一语道出了未来:“淫念唤醒了占有欲,而占有欲望必将惹来杀机。”他明白此时的小僧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归依佛门,同时也为自己和小僧人的下文埋下了伏笔。

秋的杀机

十年后秋高气爽的某日,就如同老僧人预言的那番,已经步入中年的小僧人带罪潜逃。十年前还俗的他跌入了世俗的险境,挥之不去的是世间的烦恼和情感的纠纷,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制裁。因爱生恨、恨起杀意,妻子的不忠酿成了他的弥天大罪。这个杀妻的故事似乎又回到了金基德三年前的[漂流欲室]。

金基德眼中的爱情,无不以悲剧收场,他对爱情的控诉,总是借助于欲望和暴力的原始发泄。面对爱的背叛,男人的瞳孔中冒着复仇和嫉妒的火焰;面对疯狂的世界,他只能采取更加疯狂的态度。他试图选择死亡来逃避现实,无休止的施虐与自虐,如瘟疫般的从[漂流欲室]中传染到本片。

冬的反思

冰天雪地的一个早上,服刑期满的“小僧人”再度回到已成废墟的寺庙,不过此时“小僧人”已经变成了“老僧人”。昔日的私欲不在,头发斑白的他能做的仅是在孤寂中度过余生,走着当年师傅走过的安详末路。他背拖石轱辘送佛像于山顶,是对其童年杀生的偿还,也是为它们超度。蒙面女人在寺庙弃婴,预示了下一个小僧人的成长故事。又一个春暖花开,新的小僧人同样重复着老僧人当年的生活轨迹,生命的循环在自然界继续。

这是关于一个和尚的人生岁月,镜头后的金基德宁静而又形象的述说着生活的流逝。他始终保持着故事的趣味和曲折,不是灌输给观众空洞的理论,而是依仗物化的镜头和佛学的概念,抽取出人与自然的共性,把人的本性与动物的本能穿插交融的隐性描绘。他对主人公生命过程的展示,有意的掐头去尾而予以他人的生活代替:片围的婴孩,正是主人公幼年寄居佛门的谜底。主人公还俗时老僧对徒弟命运的先知和点化,暗示了老僧曾和他有着相仿的人生经历。秋季老僧的孤苦伶仃和安然超脱的自焚死去,也将是主人公晚年的最终命运。

三个人的生活共同来搭建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不仅有对灵魂交接的喻意,更足以说明人类生活的大同小异。

影片的基调整体上比较灰暗,仅存的温馨希望之处,是金基德对佛的肯定。抵消人类罪恶净化灵魂的唯一途径,便是来自佛的救赎。佛教徒的慈悲善意超凡脱俗,与世人的阴险讹诈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在主人公中年逃逸的一段最足以体现:杀妻后的主人公焦躁易怒心神不安,并带有暴力和自虐倾向。而师傅给予他“雕刻般若心经”的疗法,俨然把他由魔鬼变成了圣徒。晚年后的主人公再度返回寺院一心行善普渡众生,走上了真正意义的信奉之路,在佛的指引下不谙世事刻苦修行,是其灵魂上的觉悟,也是对其所做错事的忏悔。

片尾弃婴后的母亲滑入冰窟窿,是神佛对恶人的惩罚。显示出佛的公正和明察秋毫,也体现出儒家善恶有报的思想。

继杨德洛维斯基和今村昌平之后,金基德是世界上第三个喜欢在人类和动物身上寻找共性的导演。本片和他的其它作品一样,动物依然出现在影片中的每个角落。金基德营造出一幅动物与人相共存的宁静谐和画面:春天寺庙里跑着欢快的小狗,夏天换成了大公鸡,老僧借公鸡之力把湖中央的木船拖于岸边。秋天他背着小猫并用猫的尾巴写字,冬天老僧自己化成了一条蛇。而小僧人与少女的爱情邂逅,鱼和蝈蝈是重要的调情功臣。


-------------------------------------------------------------------------------------------------------------

昨天看的时候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幕:

小和尚熬不住对欲爱的渴望而离开水上寺庙,去到俗世寻找他的女人。后来杀了移情别恋的妻子后逃回寺庙,依然满怀巨大痛苦和仇恨,他对老和尚说自己不能忍受妻子欺骗他、不专一。老和尚悲悯地看着他说:

俗世就是这样的,你怎么能不让别人喜欢你喜欢的东西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0

主题

0

好友

1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07-8-4 13:08:28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门外汉1000
歇了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20 12:38:2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0

好友

725

积分

注册会员

超级无敌白发魔女

Rank: 2

3#
发表于 2007-8-4 13:08:29 |只看该作者
的确好看~~
sexy bo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
发表于 2007-8-4 13:09:10 |只看该作者
的确不错。从《冬》开始基调有些紊乱和牵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好友

208

积分

新手上路

坏人

Rank: 1

5#
发表于 2007-8-4 13:21:47 |只看该作者
金基德的电影我喜欢《坏痞子》和《撒玛利亚少女》,
《春去冬来》啊,还行。。。。没那么喜欢。。。。
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0

好友

855

积分

注册会员

哎呦~哎呦喂

Rank: 2

6#
发表于 2007-8-4 13:21:47 |只看该作者
不会吧,《撒玛利亚少女》简直就是垃圾。还是回家洗洗睡了吧。我去
www.hffeima.com/image_/logobyno6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
发表于 2007-8-4 13:21:47 |只看该作者
不喜欢.太玩弄观念和人文意识了,丧失了很多生动的东西,因为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大太空,而且选取的表达材料也有些空洞.和他别的影片不太一样,他别的影片很好的把刺激性的非常态的情节妥帖地放在影片中,刺激但不激发人的全部注意力和低级情欲.而这个有点过于追求意义了,事先想说的话太多,太固定.这种影片适合纯学院派的人士观看,看后一定感想多多,并深刻无比,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
发表于 2007-8-4 13:21:47 |只看该作者
受过训练的思维总是过于关注人文意识,并总是惯性的寻求意义,这其实是远离艺术的生命力的.艺术是与天赋直接相关的东西,最自然纯粹.从艺术的眼光看和从关注人文意识的受过训练的眼光看,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9#
发表于 2007-8-4 13:21:47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觉得看电影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被故事情节吸引,与之相配的最好效果是煽情的成功.第二个层次是,从中挖掘人文意识,最好的效果是挖掘其中的象征的意义,并所得甚多.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难达到的一点是,从艺术本身去看,这样每个影象都是有生命力的,而特定意义的赋予其实是艺术的死亡,这样我们所关注的只是无意义的影象背后导演缝合的目光,这些无特定意义的影象经过目光的作用充满生命力.所以,最吸引人的是目光的主人---导演的生命力.还是那句话,艺术是与天赋最直接相关的东西.一切文学,哲学,绘画,电影它们都是生命力的不同表现方式,我们要知道其中关键的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好友

208

积分

新手上路

坏人

Rank: 1

10#
发表于 2007-8-4 13:21:47 |只看该作者
小一说的话正好表达了我的看法,为什么会更喜欢金基德其他的电影,真是知音。看《春去冬来》我感觉很受“教育”,对现实中发生的很多事,欲望、罪孽等等都有了新的(可以和这个影片联系起来的)认识。但看〈撒玛利亚少女〉或〈坏痞子〉,则更多地是在欣赏一种纯粹的美,得到的东西非常暧昧和模糊,但却是享受。
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30 17:5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