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过北野武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之后,我就非常喜欢这个日本导演。虽然这部清新的电影一反北野武招牌式的“暴力美学”(何解?),讲叙一个简单平静远离城市的心灵回归的故事,但里面那种从容与平和正是深深打动我的内心柔软之处的地方。日本电影在亚洲的地位一直是不容质疑的。从亚洲影帝黑泽明到大岛渚,再到岩井井俊二和北野武,它们在电影的探索上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只是不知道这个被称为北野武的接班人的三十余岁的新锐日本导演三池崇史,他的这一部〈杀手阿一〉,依然沿袭了所谓的暴力美学。但实际上与美学的含义相去甚远。充斥其间的不过是血腥的暴力场面的古怪爱好,一再将令人恶心的血腥场面推至已不忍卒读的观众视野。这不能不令我想到电影究竟在最后是一些玩弄艺术的人的专利还是不是大众的艺术。本来一直认为电影是一门极其综合的高深艺术。尽管有可能在表达方式上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不过一部电影如果太过轻视观众的理解能力,我认为它内在的含金量就要大打折扣。
杀手阿一前面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情节并不难懂。不过讲述的是黑社会黑吃黑的老掉牙的所谓江湖的事件。当然在这种背景里电影所着力渲染的一系列人物的变态的施虐或是受虐喜好,极大的靠拢了故事情节上的进一步血腥。不过我始终未能明白的一些地方在第二次从头看完这部电影后还是不明白。我想这些不明白不是因为我欣赏水平有限:假使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与我有下面的同感的话。那这种认识就得到了验证。
片子最后,垣原被阿一杀死。策划了一系列杀人事件的幕后指使者阿叔乐颠颠地下楼来,仔细察看堕楼而亡的垣原。他有些疑问地发现垣原印堂那个地方竟然没有阿一那致命一击的刀片的划痕(在先前的楼上打斗中,阿一一脚在垣原的印堂正中划开了一个深深的口子的)--------这倒底是什么回事呢?----对此,我不认为是导演前后矛盾的大意疏忽,它肯定是有深意的。且放下不表。接着,阿叔在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操纵阿一杀死了1-----6号人物)后,竟然莫名其妙地自杀了。。。这是为什么?还有,片子最后,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个木偶样的蹲在蓝色背景笼罩下的墙角的垣原,对着观众咧开了一个显然无比夸大了的嘴。这又是什么象征的手法?还有电影最后,是阿武(金子的儿子)回头一看。可是可是,在前面,在垣原用钢针刺穿了自己耳膜后,他不是看到哭泣的阿一已经杀了阿武了吗?这个情节到底是垣原的幻觉还是真实看到的场景?这些最后的结局让我无比矛盾迷惑。这部电影前面的部分如果说是故事性的,那后面的部分就是象征性的。可是这各象征性太让人迷惑不解了。于是,我在费力思索导演的意图的同时,感到这种有意的故弄玄虚使在使观者疲惫不堪。别以为让人看不懂的才是大师,这是错的。电影与其他艺术一样,越是简单越是不易。不是反对复杂,而是无论多么复杂的东西我都喜爱,前提是,这种复杂应该有某种令人信服的、说得过去的联系。
好了,这就是我的疑问。我想也是许多严肃地看电影的人的最大疑问。我并不懒惰,正是因为弄不懂,在事后我才不遗余力地大量进行了关于这部电影的搜索,包括了影介,影评,但是无一例外地,那些影评大量着笔的,仅是那些关于暴力美学与黑社会的字句。我想对于全国人民都懂的东西,没有任何的必要进行再度叙述而成为浪费精力。但是对于弄不懂东西,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种值得尊敬的态度。这也算是我对此的自圆其说吧。
与北野武的电影相较,三池的电影显然逊色许多。北野武的电影无论怎样充满了暴力,总是做为对主题的一种表现方式。他的电影是有灵魂的。而三池的这部电影,却是一极端的以显现暴力场面为乐事的无聊之作。它是飘浮着的,所有刻意的人物展现都显得漏洞百出。空空荡荡。
希望对电影有特殊爱好,有独到电影审美,而不是一味追风如追王家卫者的共同爱好者们,就这部最后莫名其妙的电影给我上上精彩的一课。我对无法搞懂的东西总是带着常人所有的焦虑感。特别是电影,钻角牛尖一直是我不变的爱好。
谁来给我上一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3 22:45:3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