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4-2-19
- 在线时间
- 565 小时
- 威望
- 6221 点
- 金钱
- 15656 点
- 注册时间
- 2008-5-3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710
- 精华
- 0
- 积分
- 5852
- UID
- 20675
 
|
DOUBLE INFINITY BOOKLET ARTIST INFO EN MN
《双倍无限》书册 艺术家介绍
LARA ALMARCEGUI
(Zaragoza, Spain, 1972 | 年出生于西班牙萨拉戈萨)
A Wasteland in the Shenzhen River
2009-2010, site-specific project
《一处在深圳河畔的空地》
2009-2010,特定场域项目
2009年,定居荷兰的艺术家Lara Almarcegui向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提交了一个聚焦于深圳空地的视觉研究项目。空地,具体来说,就是没有接受过任何规划或关注的废弃用地。Almarcegui最终找到了一处由香港管辖的深港交界地。两区之交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土地多年来得以自由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环境。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地区生态,更影响了香港与中国大陆的政府事务——具体包括各种移民争议、黑市以及税收问题。这片废地也几乎成为了一个自治体,独立于任何城市或自治区之外,自主发展。《双倍无限》将展出Almarcegui的深圳现场调研项目,一方面让参观者直观地思考特定地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展示在当今艺术实践领域广为流行的特定场域作品。
Lara Almarcegui于1991年至1995年在昆卡艺术学院就读;1996年至1998年在阿姆斯特丹63工作室学习。她的作品《动迁房屋,布里顿庭院》是新西兰威灵顿《一天雕塑》项目的组成部分。近年,她参与的群展包括:台北双年展(2008)、光州双年展(2008)、沙迦艺术双年展(2007)以及第27届圣保罗双年展(2006)。此外,她还在以下美术馆举办过个人展览:阿姆斯特丹Ellen de Bruin Projects美术馆(2008)、毕尔巴鄂Sala Rekalde美术馆(2008)、马德里Pepe Cobo美术馆(2008)以及斯德哥尔摩INDEX美术馆(2003)。她目前定居荷兰鹿特丹。
JOHANNA BILLING
(J?nk?ping, Sweden, 1973 | 年出生于瑞典延雪平)
Magical World
2005, video projection
《神奇世界》
2005,影像投影
这个单通道录像装置是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郊区杜巴华的一所免费课外活动中心拍摄的。镜头中,孩子们正在排练由西德尼·巴恩斯作词、轮转车站合唱团于1968年推出的单曲《神秘世界》。通过拍摄排练中各种语言规则的艰难融合过程,录像象征了战后克罗地亚的过渡期。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这首歌随着该地区的政治语境需要而改变了内涵,我们此时听到的歌曲中仍带着浓浓的迪斯尼意味。英语并非这些孩子的母语;在镜头中,他们也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不明白为什么要大家聚集在一起。虽然他们可能并没有完全了解自己口中歌词的意思,但是合唱这一行为可能已经足够让人体会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了。
Johanna Billing于1994年至1999年就读于斯德哥尔摩艺术与设计国际学院;2007年参与了第十二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她还在泰特现代美术馆、旧金山瓦特斯艺术学院以及布里斯托尔Arnolfini当代艺术中心展出过作品。Billing目前定居瑞典斯德哥尔摩。
STANLEY BROUWN
(Paramaribo, Suriname, 1935 | 年出生于苏里南普拉马里博)
Aantal stappen of meters in de richting van diverse steden, 1975 – heden
(Total steps or meters in-between various cities, 1975 – ongoing)
1975-2010, installation
《各大城市之间的步数或公里总和》,1975 – 现在
1975 – 2010,装置作品
Stappen, 1989
(Steps, 1989)
1989, video on monitor
《足迹》,1989
1989,视频监控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欧观念艺术的里程碑之一便是Stanley Brouwn的作品。他将自己的脚步作为对真实和想象距离的个人测量方法。每一步的距离都是不同的。Brouwn在很多作品中都加入了一行行自己的脚步,以此来传达这种观念。在20世纪60年代期间,他向很多过路者问路,并让他们画下路线图。后来在一场名为《brouwn,这边走》的展览中,Brouwn展出了这期间所有的作品。在录像作品《足迹》中,Brouwn制作了有关阿姆斯特丹、巴黎、柏林、伦敦、安特卫普和汉堡等城市的报告。在穿越这些城市的过程中,每走一百步他就会进行一次提示。通过精确的距离测量,Brouwn表现了人与人以及人与城市之间关系的时空距离。而在装置作品《总步数》(Aantal stappen),Brouwn进一步诠释了这一观念,他清楚地标记出芝加哥、哈瓦那、贝伦市、奥斯陆、埃因霍温、马拉喀什、喀土穆、加尔各答和华沙等城市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代表着这些坐标的长度“地图”就陈列在展览场地外的大楼前。看见这些非官方的测量数据,我们会猛然意识到我们之间竟然如此接近。
2000年,Stanley Edmund Brouwn被荷兰视觉艺术、设计与建筑基金会(BKVB)授予作品大奖。Van Abbe博物馆主办了一场Brouwn作品回顾展(1960年至今),其中包括了根据Brouwn测量方式制作的墙上材料和地板材料;当年晚些时候,该展览还在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中举行。目前,Brouwn定居荷兰阿姆斯特丹。
CAO FEI 曹斐
(Guangzhou, China, 1978 | 年出生于中国广州)
Cao Fei / China Tracy
The Birth of RMB City
2009, Video, 10:32 mins.
曹斐/中国翠西
《人民城寨的诞生》
2009,视频,10分32秒
人民城寨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中城市急速扩张以及文化大爆炸现象。人民城寨中的建筑从大熊猫到北京奥运体育馆鸟巢应有尽有,囊括了各种新老中国标志。在《人民城寨的创立》中,我们将目睹一座城市——包括一块在人造海水中央的虚拟土地——的瞬间建立过程。在这个舞台上,曹斐希望考查网络艺术社区在促进艺术、城市化、经济、想象和自由等方面议题上的创新潜力。
曹斐于2001年获得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士学位。曹斐在伦敦蛇湖画廊(2008)、荷兰斯塔德Het Domein美术馆(2006)以及香港Para/Site艺术空间(2006)举办过个人作品展。她还参与过新博物馆三年展(2009)、第一届新奥尔良双年展(2008)、横滨三年展(2008)以及伊斯坦布尔、里昂和威尼斯双年展(2007)。曹斐目前在中国北京生活和工作。
COMFORTABLE COLLECTIVE 舒服组合
Gao Mingyan 高铭研 生于
(Shanghai, China, 1983 |年出生于上海, 中国)
Drunk
2010, mixed media
高铭研
醉
2010, 混合媒体
Jin Shan 靳山
(Jiangsu Province, China, 1977 | 年出生于江苏省,中国)
Old Light
2010, mixed media
Sweep
2010, mixed media
老灯
2010, 混合媒体
扫除
2010, 混合媒体
Maya Kramer 生于
(Washington DC, USA, 1977 | 年出生于华盛, 美国)
Sugar Spy
2010, performance
甜蜜的间谍
2010, 行为艺术
Li Mu 李牧
(Feng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1974 | 年生于江苏丰县)
New Job
2010, performance
新工作
2010, 行为艺术
“舒服”是中国上海的一个艺术团体,该组合的成员是一群上海的年轻艺术家,其中参与本次作品创作的有高铭研、靳山、李牧和Maya Kramer。他们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关注根植于特定场所艺术创作方式内部的文化冲突问题,不断鼓励参观者亲身体验艺术作品,从而参与到艺术创作中。舒服组合非常关心与艺术创作以及某一艺术体系内收藏行为作用相关的各个领域。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他们通过篡改、复制、铸模和筛选藏品、通过不辞辛苦地在已完成的艺术作品上进行新的覆盖,而对Van Abbe博物馆的收藏展品做出回应。艺术家的态度如何才能怎样影响整个收藏观念?
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靳山为观众带来的是一个自动清洁器(扫地机),它将在约翰·考美林作品的仿制品前不断打扫。贯穿展览始终的还有几个曾在铁幕国家——如立陶宛和俄国——风行一时的灯具设备。来自不同国家的灯具设备将根据该国开国领袖的心跳节奏、以不同的频率闪烁。《老灯》不仅将此次展览与Van Abbe博物馆中有关东欧的新近藏品联系起来,还让我们回忆起了逝去的年代。同一个展览中两件作品的重叠尖锐地反映了国际环境的差异、版权事务以及文化交换中的诚信等问题。李牧与Van Abbe博物馆签订了一份合同,要求博物馆根据他制定的条约,雇用他为体力劳动者。在合同中,艺术家作为乙方享有符合欧洲标准的工资待遇。这一行为对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对上海艺术家的就业情况和收入现状做出了犀利地批评。Maya Kramer将与南京制糖人合作,采用吹制糖人的技艺对未入选展览的一些馆藏作品进行复制,吸引参观者参与展览开幕式。在这一作品中,Kramer不仅质疑了《双倍无限》对藏品的甄选标准,还强调了潜藏于展览始终的乌托邦幻想。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沉湎于物质文化之中而不自知,而此次艺术家对这一行为的荒诞展示方式必将使观众大吃一惊。高明彦则通过一张正在坠落的绘画作品——题署本或对David Maljkovic作品的解释——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诠释。这一行为使得Maljkovic的作品显得支离破碎、脆弱不堪,在扰乱观众心神的同时,艺术家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艺术作品是否真的神圣不可侵犯呢?
ALICIA FRAMIS
(Barcelona, Spain, 1967 | 年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
New Buildings for China
2008, installation for Shanghai
《中国的新建筑》
2008,聚焦上海的装置作品
Alicia Framis目前正在从事月球普及化项目,这是她正在探索的共同生活新方法的一个部分(2010年10月将在上海首次上演)。在《双倍无限》中,艺术家根据自己在上海工作生活的观察经验,对城市设计提出了各种建议,展示了一系列思索多时的建筑透视图,与大家分享了她对上海的另一种想象。在这些研究中,Framis通过提出一套看似适应世博会语境的滑稽计划,为城市的未来构拟了各种可能的建筑形式。Framis横跨多个领域、与不同艺术家通力合作,她始终关注于建筑、设计的发展以及两者与社会情绪图景关系的变化,为社会参与概念需要的特殊关系寻找各种交际新形式。
Alicia Framis在巴塞罗那大学、巴黎美术学院、巴黎高级研究所、阿姆斯特丹Rijksakademie Van Beelde Kunstende就读。她曾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展出过自己的作品:西班牙马德里索菲亚王妃博物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斯德哥尔摩现代博物馆、北亚当斯当代艺术馆、横滨三年展、威尼斯双年展、Performa09等。她在巴塞罗那(1985-1990)、巴黎(1990-1993)、阿姆斯特丹(1995-2005)和上海工作和生活过,2010年重返阿姆斯特丹定居。Framis还是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实验室的概念主任。
LIU GANG 刘钢
(Changsha, China, 1983 | 年出生于长沙, 中国)
At Shanghai No.1 (the picture inside)
2010, pigment print, 150cm x100cm
《在上海第一》(内部照片)
2010, 涂料印花,150厘米x100厘米
At Shanghai No.2 (outside)
2010, sticker on glass, 1280cm x360cm
《在上海第二》(外部)
2010, 玻璃贴纸,1280厘米x360厘米
刘钢的处女作《纸上的梦想》(2008)山寨式地模仿了各种标志着中国城市生活新方式的房产广告。社会的迅速变动刺激了人们去寻求独特的个人品味,促使他们顺应某一特定的社会阶层,一个新兴的中国市民阶层由此崛起。而刘钢的系列作品正是证明了这一变化的发生。在《双倍无限》中,刘钢研究并记录了高桥镇是如何模仿当代荷兰建筑,又是如何将中国元素融入于这一人造的居住环境中的。荷兰镇偏安于浦东新区,地处三角洲区域,拥有沼泽环境,它与其灵感来源——荷兰——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刘钢是本次展览中最年轻的艺术家。他是中央美术学院2008届毕业生,目前在北京生活和工作。2008年,刘钢的毕业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评为一等奖;2009年,他的作品在芝加哥当代摄影博物馆举办的《颠倒的影像》中展出。
JOB KOELEWIJN
(Spakenburg, Netherlands, 1962 | 年出生于希伯肯堡)
Fragmentarium
2001, metal, Plexiglas, multiple lenses
《残缺部分》
2001,金属材料,树脂玻璃,多倍镜
Koelewijn的作品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艺术,有着极其鲜明的形式,与观众有着密切关系,能为他们带来各种体验。艺术家用来创作装置、图画和录像等作品的想象工具创造出一种迁移感。《残缺部分》是一个小型装置,观众必须进入装置内部才能更好地观察周围环境。置身“内部”看“外部”使得大家回归了看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本真。我们对每件事物所赋予的特殊意义总是被作品打破再重组,从而使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通过很多扭曲的镜头观察所有的角度。与Koelewijn的其他作品一样,“残缺部分”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周围环境。在本次展览中,《残缺部分》被放置在展览场地边缘处,从这里参观者才可能对《双倍无限》有一个最为复杂全面的观察。当然,那些从内部进行观察的人也会受到身处装置外部的人们的评价。
Job Koelewijn于1987年至1992年期间在阿姆斯特丹Rietveld皇家艺术学院就读,并于1993年到荷兰桑德伯格设计学院深造。2006年,Koelewijn凭借作品的丰富性荣获Dr. A.H. Heineken艺术大奖。他的装置作品展出在1999年与2001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Koelewijn的作品《时光穿梭机》在Rudi Fuchs的指导下被阿姆斯特丹Stedelijk博物馆购买收藏。目前,Koelewijn定居荷兰阿姆斯特丹。
JOHN K?RMELING 约翰·考美林
(Amsterdam, Netherlands, 1951 | 年出生于阿姆斯特丹)
Parking Carpet
1991, carpet, felt
《停车场地毯》
1991,地毯,毡制品
Zaans House
2004, model, Plexiglas, mounted on wall
《Zaans别墅》
2004,模型,树脂玻璃,悬挂于墙上
Hot Spring
2002, model, Plexiglas, mounted on wall
《温泉》
2002,模型,树脂玻璃,悬挂于墙上
Clubhouse 8
2002, model, Plexiglas, mounted on wall
《俱乐部8》
2002,模型,树脂玻璃,悬挂于墙上
约翰·考美林被公认为建筑家、视觉艺术家、发明家和自由思 想家。他的作品 也广泛涉及各种艺术形式:大型灯光雕塑、印有俏皮话的连环画式绘画、实物建筑素描、虚拟建筑素描、模型以及空间规划问题的非传统解决方式。他喜欢通过这些方式与狭隘的组织化社会进行对抗。幽默是考美林最为有效的武器,而他的最后一枪也总是友谊之火。
考美林的《停车场地毯》作为一个可以随车携带的折叠式停车空间试图解决荷兰交通拥堵问题。他给地毯使用者创造了一种可以到处移动的便携 式个人空间。考美林成功地将一种简单至极的概念转化为一种极其复杂的形式,这在他的设计草图中有所体现。这些三维模型来源于考美林很多已经实现的项目,其 中之一便是后来成为《欢乐街》设计来源的早期作品《温泉》。
建筑师和艺术家约翰·考美林是上海2010世博会荷兰馆《欢乐街》的设计者。考美林曾就读于埃因霍温科技大学建筑系。2003年,他为日本越后妻有三年展和多伦多安大略湖发电厂设计《温泉》项 目,他还建造了广受欢迎的针对私家车的“驶 入式摩天轮”。2005年,考美林设计了鹿特丹Boijmans Van Beuningen博物馆入口;2006年他建造了欧洲最小的桥梁,作为埃因霍温Van Abbe博物馆的入口之一。考美林目前定居荷兰埃因霍温。
SURASI KUSOLWONG
(Ayutthaya, Thailand, 1965 | 年出生于泰国大城府)
Golden Ghost (Double happiness comes to the door)
2010, installation with performance
《金色魔鬼》(送上门的双倍快乐))
2010,行为艺术装置
常德路800号的展览场地将成为一场特殊“寻宝游戏”的游乐场。成吨的边角料将堆放在画廊后部,每周艺术家都将在其中隐藏一根形似中国象征物“加倍快乐”的金项链,等待幸运的参观者前来发现。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是Kusolwong制作该装置的深层动机。作品将黄金的传统价值与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将人们对金属的关注从经济领域转移到艺术领域中。正如Charles Esche所解释的那样,Kusolwong的作品“违背却融合了实用和美学、设计和观念、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游移于】分析和经验之间……”该艺术家的作品是处于“……东西方、资本主义和批评、图像制作和观众参与、理论与幸福”的缝隙之间。
在展览中,大家还将看到kusolwong拍摄的、构思奇特的艺术编辑照片,照片中一个模特在上海一位艺术收藏者的房子前摆出各种姿势。
Surasi Kusolwong通过他的行为艺术和装置作品讽刺现代消费社会的种种现象。在作品《最小市场(一美元市场)》中,艺术家出售定价一美元或一欧元的粗劣小商品。作品在多个展览场地进行过展出,并将每个地点都变成了一个“典型的”泰国街市。2008年,Kusolwong的公众行为艺术《问题游行》是Van Abbe博物馆项目《成为荷兰人》其中的某一装置的一部分。Kusolwong的作品《金色的幸运(好消息来了)》个展最近在香港Para/Site艺术中心举办。目前,他定居泰国曼谷。
EL LISSITZY
(Pochinok, Russia, 1890 - 1941 | 年出生于维特伯斯克)
New Man
1923, model, acrylic, wood, metal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by Henry Milner
《新人》
1923,模型,丙烯酸,木头,金属
Henry Milner设计建造
Announcer
1923, model, acrylic, wood, metal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by Henry Milner
《广播员》
1923,模型,丙烯酸,木头,金属
Henry Milner设计建造
Gravediggers
1923, model, acrylic, wood, metal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by Henry Milner
《掘墓人》
1923,模型,丙烯酸,木头,金属
Henry Milner设计建造
Globetrotter (in time)
1923, model, acrylic, wood, metal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by Henry Milner
《环球旅行者》(及时)
1923,模型,丙烯酸,木头,金属
Henry Milner设计建造
Van Abbe博物馆珍藏着俄罗斯艺术家El Lissitzky的大部分重量级作品。在他的时代,El Lissitzky很可能是最为活跃的艺术家。Lissitzky是画家、平面艺术家,也是建筑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图书设计师和海报设计师。他还是作家、摄影家和不知疲倦的旅行家。此外,他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苏联文化和西欧文化中介人。最近,Van Abbe博物馆在《Lissitzky+:战胜太阳》展览中展出了Lissitzky和其他俄国先锋艺术家的作品。这一展览标题来源于1913年在圣彼得堡首演的未来主义歌剧,该剧的服装与场景都由俄国艺术家Kazimir Malevich操刀设计。俄国革命后,这一歌剧进行了第二次公演,受到此次演出的影响,Lissitzky认为可以将该作品改编为一个电动机械剧目,仅仅采用一些小雕像以及一个动态的舞台布景。而此次,Lissitzky设计的某些草图首次以3D模型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Lissitzky时代,三维模型还是闻所未闻的事物。《掘墓人》正在埋葬太阳——这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过气的时尚和生活方式——为与《广播员》——某种诗人——站在一起的《新人》腾出空间,让他们宣布充满希望的新开始和过渡时期的到来。《环球旅行者》驾驶着飞机一圈又一圈不停地循环,带来流通与活力,在环绕地球的过程中将太阳放回原处。最近制作的这些模型正应了Lissitzky的一句话:“我不做,你来做。”
DAVID MALJKOVIC
(Rijeka, Croatia, 1973 | 年出生于克罗地亚里耶卡)
Scene for New Heritage
2004, video/DVD/Colour/Sound, 4:33 mins
《新遗产场景》
2004,视频/DVD/色彩/声效,4分33秒
Scene for a New Heritage, New Possibilities
2004, photo-collage
《新遗产、新可能场景》
2004, 照片拼贴
《新遗产场景三部曲》由框架作品和一段录像片段组成,向大家展现了公元2045年时的未来世界,影片从2004年开拍直至2006年结束,为期三年。影片讲述了一群旅行者参观位于一座克罗地亚Petrova Gora 的公墓,那里埋葬着二战时期南斯拉夫**统治下受害者。在参观纪念碑时,这群旅行者为纪念碑长期被人遗忘的意义发生了争执——纪念碑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正如他们奇怪的方言对我们而言是那么陌生。Maljkovic的画作在电影中依次呈现,对公墓的功能提出新的设想,赋予了公园另一种有意义的遗产形式。
从2003年到2004年,David Maljkovic是阿姆斯特丹里克斯美术学院的居留艺术家;2009年成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艺术家工作室计划的居留艺术家。Maljkovic的作品入选由WHW团队(“什么,怎样和为谁“)策划的第11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是什么让人类还活着?》;2008年,他的一批作品入选由Elena Fillipovic和Adam Szymczyk策划的第5届柏林双年展《当阴影不在》。目前,Maljkovic定居克罗地亚萨格勒布。
JULIKA RUDELIUS
(Cologne, Germany, 1968 | 年出生于德国科隆, 1968)
Rites of Passage
2008-2010, translation with 2-channel HD video installation, 14 mins
《成人礼》
2008-2010,双信道HD视频装置,14分钟
Julika Rudelius对一批希望在美国政界大展拳脚的年轻人进行了研究;她对志向远大的政客所必须掌握的潜规则有着浓厚的兴趣。Rudelius的研究项目在多个地点展开,首先是芝加哥大学,接着辗转到斯普林菲尔德,最后在华盛顿结束。她的研究方法是:对该地区学生和教授之间的微妙互动和行为模式进行大规模访谈和近距离观察,再将这些结果与资深政客们的模式进行结合。在后来的工作中,Rudelius将记录片段和演员表演并列呈现,从而创造出一个多通道录像作品,揭示出政治领袖的魅力所在。在《双倍无限》中,Rudelius将为大家带来一个阐述“翻译的迷失“概念的特别演出,在演出过程中,《成人礼》将再次播映。播映期间,影片将同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从而减少了现场翻译、展映影片以及观众之间的距离——揭示出特定背景是如何使我们得以或无法理解和解释另一个人的行为的。
Julika Rudelius是1999年阿姆斯特丹里克斯美术学院的居留艺术家。在2004年的荷兰电影节上,她拍摄的影片《标记》荣获荷兰电影评审团特别提名。2006年,她完成了纽约国际工作室和策划项目的居留任务。2008年,Rudelius的作品在Van Abbe博物馆举办的群展《心脏地带》展出。Rudelius目前定居美国纽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
SPEEDISM
(Julian Friedauer and Pieterjan Ginckels it is a collective created in 2007. Based in Belgium and Germany.)
Speedism 是比利时和德国的一个艺术家——建筑师二人组合,成员包括Julian Friedauer 和 Pieterjan Ginckels,成立于2007年.)
IAHGNAHS ONHCET - Charlotte's Memoires
2009, CGI film
IAHGNAHS ONHCET - 夏洛特回忆录
2009,CGI影片
三维动画影片《IAHGNAHS ONHCET 》的片名其实就是“Techno Shanghai ”(上海高科技舞曲)的倒拼——或者我们应该说黑暗化,就像可能与它相似的《艺术摇滚》(Black Celebration)那样;它与“真实”的上海相反,是复制的复制的复制,是乱伦;它以一个城市主题公园的形式不断变异、腐烂,成为万城之城、万园之园。但是凭借这种(建筑)存在,它又一次开始呼吸……《IAHGNAHS ONHCET 》将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我们的中国探险之旅将首次在Doomdough项目中展开。
Speedism 是 比利时艺术家Julian Friedauer 和德国艺术家Pieterjan Ginckels 的二人组合。他们游走于建筑和建筑理论、视觉艺术与视觉理论、城市战略、假想工程和剧本写作等多个领域。目前,Speedism任职于上海最大的电脑绘图公司——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视觉艺术家和建筑师,Speedism 构建了他们自己的视觉宇宙、理论景观、头脑空间叙事和场景设计,模糊了幻想城市和现实生活中中国城市可能形象之间的界限。
Wang Zhenfei + Wang Luming HHDesign_FUN
王振飞和王鹿鸣,HHD_FUN
Exhibition design for Double Infinity Shanghai World Expo, 2010
展览设计, 《双倍无限》展览设计草稿 2010
HHD_FUN是一间设计研究工作室,也是HHDesign设计公司在北京的分部,它实验性地将各领域的知识手段融合运用于建筑设计中。电脑技术、几何原理和数学运算规则便是他们众多方式中的一部分。在《双倍无限》中,HHD_FUN和王振飞构拟出一个展览设计,来体现这场西欧博物馆藏品与中国及本地艺术实践者的碰撞中所包含的观念和物质循环。
HHD_FUN负责人王振飞2001年毕业于中国天津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贝拉罕建筑学院,获高级建筑师文凭。他曾在HHDesign设计公司(2001-2005年)和阿姆斯特丹UN工作室(2007-2008年)任职。
HHD_FUN负责人王鹿鸣2003年毕业于中国天津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贝拉罕建筑学院,获高级建筑师文凭。她曾在HHDesign设计公司(2003-2005年)和阿姆斯特丹UN工作室(2007-2008年)任职。
XIJING MEN COLLECTIVE 西京人组合
Gimhongsok 金泓锡
(Seoul, Korea, 1964 | 年出生于韩国首尔)
Tsuyoshi Ozawa 小泽刚
(Tokyo, Japan, 1965 | 年出生于日本东京)
Chen Shaoxiong 陈劭雄
(Shantou,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1962 | 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
I Love Xijing- The Daily Life of Xijing Presidents
2009, video
我爱西京-西京总统的日常生活
2009, 视频
由中国艺术家陈劭雄、韩国艺术家金泓锡和日本艺术家小泽刚组成的泛亚洲艺术组合以小型幻想国家“西京”作为其作品的根本基础。西京是艺术家们想象中的城市,是为填补北面都会“北京”、南面都会“南京”以及东面都会“东京”的地理空缺而创造出的理想化西面都会。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三位艺术家相互合作,用蹩脚的英语、素描、肢体语言以及某些含意相通的中文字进行相互交流。
在本次展览中,他们的录像作品展示了他们的共同活动:为管理西京制定各方面的规则和策略,从城市规划到教育,不一而足。虽然这个国家可能仅仅作为对未来地方的设想存在于想象或记忆中,但是西京人组合的最终目标是给予这片土地应得的独立权。与录像同时展示的还有一个用瓶子制成的装置作品,该作品标志着西京的国歌。
西京人组合成员:
陈劭雄198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1990年,他和林一林、梁矩辉一起建立了一支“城市游击队——“大尾象”工作组。他的国际展览包括:威尼斯双年展(2003)、《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摄影和录像》(2004)、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2008)和最近在巴黎Espace路易斯威登艺术馆举行的《没有边界的东方》。
金泓锡目前在首尔祥明大学任教。他曾就读于首尔国立大学、德国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以及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都有过展览,其中包括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7)、第六届光州双年展(2006)、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2005)。他最近参与的群展是洛杉矶郡立美术馆和休斯顿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你那光明的未来:12位韩国当代艺术家》。
小泽刚1989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1991年获得东京艺术大学壁画专业的硕士学位。他参与的大型项目有酱油艺术博物馆(1999-2000年),该项目幽默地诠释了日本艺术史。小泽刚还参加了众多国际展览,其中包括:东京森美术馆的个展《回答Yes和No!》(2004),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亚太三年展(2006)、东京森美术馆的《异界的风景》(2008)。
XU TAN 徐坦
(Wuhan, China, 1957 | 年出生于中国武汉)
Phonetics. Yishi. Existence
2010, three 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音.意.在”
在这个作品中,徐坦再次探索了翻译、语言和存在力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项目《搜寻关键词》的核心议题。该项目首先对活跃于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人们进行采访。然后,工作人员对所有访谈录像进行了仔细分析;最后,徐坦根据意义(社会价值)、频率(重复率)、敏感度(政治)和普及性(流行性)这四个指标从这些访谈录像中提炼出100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诠释了很多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价值观和动机,为当前的社会风气搭脉,深入揭示了中国社会集体意识近况。
在这个三通道装置作品中,徐坦讨论了“外语”词“concept”的使用——特别是在艺术世界中的使用。该作品调查了为什么在现代汉语中“conceptual”被翻译为“观念”。在他的个人实践中,徐坦反映了他作为“西方”语境下“观念”艺术家的状态,以及他是如何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解释他作为艺术家所承担的工作的。“意识”代表着徐坦的艺术世界与其创作方式之间的联系——为当代中国创造了与观念艺术更为紧密和准确的联系方式。
徐坦的《寻找关键词》项目于2007年在纽约Location One科技艺术村展出。徐坦近期参与的其他展览包括:第53届国际艺术展览威尼斯双年展以及2009年美国北安普敦史密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后毛泽东梦想:中国当代艺术》。
ZHOU XIAOHU 周啸虎
(Changzhou, China, 1960 | 年出生于中国常州)
Golden Needle
2008, LED installation
《集训营》
2008,BetaCAM,DVD和照片
Party Camp
2010, Rehearsal and performance, 60 mins
《派对营》
2010, 排练和表演,60分钟
周啸虎的雕塑装置创作融入了动画及其他计算机模拟元素,当谈到这方面问题时,周啸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光靠机器是创造不出艺术的”。
《金色的钉子》最初于2008年在由Arthub主办的上海电子艺术节上展出,此次,这一装置将安装在《双 倍无限》展览场地前。该装置用四 块LED显示屏拼制成一个柱体,以敲打金色的钉子为形态,插入地下,意在表达我们后 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生活的核心,通过简单但又强有力的象征符号提醒人们:紧张刺激的消费生活方式中朝生暮死的价值。
在《双倍无限》开幕式上,周啸虎还将献上作品《派对营》。在这里,观众、本地和国际来宾、派对侍应以及其他技术 人员都将被邀请加入到展览开幕式中,在带上耳机后,根据耳机中根据艺术家传出的指令活动。在监视器中则可以看到这些活动的录像材料。
周啸虎1960年出生于常州,1989年获得中国成都四川艺术学院的美术学士学位。2004年,周啸虎的作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今日中国》展览中展 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