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84|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花边文学》

[复制链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6 14:11: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a href="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luxun/hbwx/hbwx.html">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luxun/hbwx/hbwx.html</a></p><p>哈哈 第一次看 太有意思了</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07-8-16 14:12:56 |只看该作者
<p>鲁爷真是个很单纯的、很有玩心的人</p><p>虽然有时突然会沉重一下</p><p></p><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16 14:14:04 |只看该作者
<p>这个集子里收的篇目都是换ID写的</p><p><strong>知了世界<br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邓当世</strong><br /><br />  中国的学者们,多以为各种智识,一定出于圣贤,或者至少是学者之口;连火<br />和草药的发明应用,也和民众无缘,全由古圣王一手包办:燧人氏,神农氏〔2〕。<br />所以,有人〔3〕以为“一若各种智识,必出诸动物之口,斯亦奇矣”,是毫不足<br />奇的。<br /><br />  况且,“出诸动物之口”的智识,在我们中国,也常常不是真智识。天气热得<br />要命,窗门都打开了,装着无线电播音机的人家,便都把音波放到街头,“与民同<br />乐”〔4〕。咿咿唉唉,唱呀唱呀。外国我不知道,中国的播音,竟是从早到夜,<br />都有戏唱的,它一会儿尖,一会儿沙,只要你愿意,简直能够使你耳根没有一刻清<br />净。同时开了风扇,吃着冰淇淋,不但和“水位大涨”“旱象已成”之处毫不相干,<br />就是和窗外流着油汗,整天在挣扎过活的人们的地方,也完全是两个世界。<br /><br />  <strong>我在咿咿唉唉的曼声高唱中,忽然记得了法国诗人拉芳丁〔5〕的有名的寓言:<br />《知了和蚂蚁》。也是这样的火一般的太阳的夏天,蚂蚁在地面上辛辛苦苦地作工,<br />知了却在枝头高吟,一面还笑蚂蚁俗。然而秋风来了,凉森森的一天比一天凉,这<br />时知了无衣无食,变了小瘪三,却给早有准备的蚂蚁教训了一顿。这是我在小学校<br />“受教育”的时候,先生讲给我听的。我那时好像很感动,至今有时还记得。</strong><br /><br />  但是,虽然记得,却又因了“毕业即失业”的教训,意见和蚂蚁已经很不同。<br />秋风是不久就来的,也自然一天凉比一天,然而那时无衣无食的,恐怕倒正是现在<br />的流着油汗的人们;洋房的周围固然静寂了,但那是关紧了窗门,连音波一同留住<br />了火炉的暖气,遥想那里面,大约总依旧是咿咿唉唉,《谢谢毛毛雨》。<br /><br />  “出诸动物之口”的智识,在我们中国岂不是往往不适用的么?<br /><br />  中国自有中国的圣贤和学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去<br />声)人,治人者食于人”〔6〕,说得多么简截明白。如果先生早将这教给我,我<br />也不至于有上面的那些感想,多费纸笔了。这也就是中国人非读中国古书不可的一<br />个好证据罢。<br /><br />  七月八日。<br /><br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七月十二日《申报·自由谈》。〔2〕燧人<br />氏,神农氏都是我国传说中的古帝王。前者发明钻木取火,教人熟食;后者发明农<br />具,教人耕种,又传说他尝百草,发明医药。<br /><br />  〔3〕指汪懋祖,下面的话是他在《中小学文言运动》一文中,举当时小学<br />《国语新读本》中的《三只小松鼠》课文作例时说的。<br /><br />  〔4〕“与民同乐”语见《孟子·梁惠王》。〔5〕拉芳丁(LaFonta<br />ine,1621—1695)通译拉·封丹,法国寓言诗人。《知了和蚂蚁》载<br />于他的《寓言诗》第一卷。〔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四句,是孟轲的<br />话,语见《孟子·滕文公》。<br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
发表于 2007-8-16 14:37:40 |只看该作者
<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朋友<br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黄凯音</strong><br /><br />  我在小学的时候,看同学们变小戏法,“耳中听字”呀,“纸人出血”呀,很<br />以为有趣。庙会时就有传授这些戏法的人,几枚铜元一件,学得来时,倒从此索然<br />无味了。进中学是在城里,于是兴致勃勃的看大戏法,但后来有人告诉了我戏法的<br />秘密,我就不再高兴走近圈子的旁边。去年到上海来,才又得到消遣无聊的处所,<br />那便是看电影。<br /><br /><strong>  但不久就在书上看到一点电影片子的制造法,知道了看去好像千丈悬崖者,其<br />实离地不过几尺,奇禽怪兽,无非是纸做的。这使我从此不很觉得电影的神奇,倒<br />往往只留心它的破绽,自己也无聊起来,第三回失掉了消遣无聊的处所。有时候,<br />还自悔去看那一本书,甚至于恨到那作者不该写出制造法来了。</strong><br /><br />  暴露者揭发种种隐秘,自以为有益于人们,然而无聊的人,为消遣无聊计,是<br />甘于受欺,并且安于自欺的,否则就更无聊赖。因为这,所以使戏法长存于天地之<br />间,也所以使暴露幽暗不但为欺人者所深恶,亦且为被欺者所深恶。<br /><br />  暴露者只在有为的人们中有益,在无聊的人们中便要灭亡。自救之道,只在虽<br />知一切隐秘,却不动声色,帮同欺人,欺那自甘受欺的无聊的人们,任它无聊的戏<br />法一套一套的,终于反反复复的变下去。周围是总有这些人会看的。<br /><br />  变戏法的时时拱手道:“……出家靠朋友!”有几分就是对着明白戏法的底细<br />者而发的,为的是要他不来戳穿西洋镜。“朋友,以义合者也”〔2〕,但我们向<br />来常常不作如此解。四月二十二日。<br /><br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五月一日《申报·自由谈》。〔2〕“朋友,<br />以义合者也”语出《论语·乡党》宋代朱熹注:“朋友以义合。”<b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07-8-16 14:39:15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trong>&nbsp;&nbsp; “小童挡驾”<br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宓子章</strong><br /><br />  近五六年来的外国电影,是先给我们看了一通洋侠客的勇敢,于是而野蛮人的<br />陋劣,又于是而洋小姐的曲线美。但是,眼界是要大起来的,终于几条腿不够了,<br />于是一大丛;又不够了,于是赤条条。这就是“裸体运动大写真”〔2〕,虽然是<br />正正堂堂的“人体美与健康美的表现”,然而又是“小童挡驾”的,他们不配看这<br />些“美”。<br /><br />  为什么呢?宣传上有这样的文字——“一个绝顶聪明的孩子说:她们怎不回过<br />身子儿来呢?”“一位十足严正的爸爸说:怪不得戏院对孩子们要挡驾了!”<br /><br />  这当然只是文学家虚拟的妙文,因为这影片是一开始就标榜着“小童挡驾”的,<br />他们无从看见。但假使真给他们去看了,他们就会这样的质问吗?我想,也许会的。<br />然而这质问的意思,恐怕和张生〔3〕唱的“咍,怎不回过脸儿来”完全两样,其<br />实倒在电影中人的态度的不自然,使他觉得奇怪。中国的儿童也许比较的早熟,也<br />许性感比较的敏,但总不至于比成年的他的“爸爸”,心地更不干净的。倘其如此,<br />二十年后的中国社会,那可真真可怕了。但事实上大概决不至于此,所以那答话还<br />不如改一下:“因为要使我过不了瘾,可恶极了!”<br /><br />  <strong>不过肯这样说的“爸爸”恐怕也未必有。他总要“以己之心,度人之心”〔4〕,<br />度了之后,便将这心硬塞在别人的腔子里,装作不是自己的,而说别人的心没有他<br />的干净。裸体女人的都“不回过身子儿来”,其实是专为对付这一类人物的。她们<br />难道是白痴,连“爸爸”的眼色,比他孩子的更不规矩都不知道吗?<br /></strong><br />  但是,中国社会还是“爸爸”类的社会,所以做起戏来,是“妈妈”类献身,<br />“儿子”类受谤。即使到了紧要关头,也还是什么“木兰从军”,“汪踦卫国”,<br />〔5〕要推出“女子与小人”〔6〕去搪塞的。“吾国民其何以善其后欤?”<b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6#
发表于 2007-8-16 14:40:19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strong>“大雪纷飞”<br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张沛<br /></strong><br />  人们遇到要支持自己的主张的时候,有时会用一枝粉笔去搪对手的脸,想把他<br />弄成丑角模样,来衬托自己是正生。但那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br /><br />  章士钊〔2〕先生现在是在保障民权了,段政府时代,他还曾经保障文言。他<br />造过一个实例,说倘将“二桃杀三士”用白话写作“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br />是多么的不行。这回李焰生〔3〕先生反对大众语文,也赞成“静珍君之所举,<br />‘大雪纷飞’,总比那‘大雪一片一片纷纷的下着’来得简要而有神韵,酌量采用,<br />是不能与提倡文言文相提并论”的。<br /><br />  我也赞成必不得已的时候,大众语文可以采用文言,白话,甚至于外国话,而<br />且在事实上,现在也已经在采用。但是,两位先生代译的例子,却是很不对劲的。<br />那时的“士”,并非一定是“读书人”,早经有人指出了;这回的“大雪纷飞”里,<br />也没有“一片一片”的意思,这不过特地弄得累坠,掉着要大众语丢脸的枪花。<br /><br /> <strong> 白话并非文言的直译,大众语也并非文言或白话的直译。在江浙,倘要说出<br />“大雪纷飞”的意思来,是并不用“大雪一片一片纷纷的下着”的,大抵用“凶”,<br />“猛”或“厉害”,来形容这下雪的样子。倘要“对证古本”,则《水浒传》里的<br />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br />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strong><br /><br />  一个人从学校跳到社会的上层,思想和言语,都一步一步的和大众离开,那当<br />然是“势所不免”的事。不过他倘不是从小就是公子哥儿,曾经多少和“下等人”<br />有些相关,那么,回心一想,一定可以记得他们有许多赛过文言文或白话文的好话。<br />如果自造一点丑恶,来证明他的敌对的不行,那只是他从隐蔽之处挖出来的自己的<br />丑恶,不能使大众羞,只能使大众笑。大众虽然智识没有读书人的高,但他们对于<br />胡说的人们,却有一个谥法:绣花枕头。这意义,也许只有乡下人能懂的了,因为<br />穷人塞在枕头里面的,不是鸭绒:是稻草。<br /><br />  八月二十二日。<b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
发表于 2007-8-16 14:41:56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 法会和歌剧<br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孟弧</strong><br /><br />  《时轮金刚法会募捐缘起》〔2〕中有这样的句子:“古人一遇灾祲,上者罪<br />己,下者修身……今则人心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末由消除此浩劫。”恐怕<br />现在也还有人记得的罢。这真说得令人觉得自己和别人都半文不值,治水除蝗,完<br />全无益,倘要“或消自业,或淡他灾”〔3〕,只好请班禅大师来求佛菩萨保佑了。<br /><br />  坚信的人们一定是有的,要不然,怎么能募集一笔巨款。<br /><br />  然而究竟好像是“人心浸以衰矣”了,中央社十七日杭州电云:“时轮金刚法<br />会将于本月二十八日在杭州启建,并决定邀梅兰芳,徐来,胡蝶,在会期内表演歌<br />剧五天。”〔4〕梵呗圆音,竟将为轻歌曼舞所“加被”,岂不出于意表也哉!盖<br />闻昔者我佛说法,曾有天女散花〔5〕,现在杭州启会,我佛大概未必亲临,则恭<br />请梅郎权扮天女,自然尚无不可。但与摩登女郎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莫非电影明星<br />与标准美人〔6〕唱起歌来,也可以“消除此浩劫”的么?<br /><br />  大约,人心快要“浸衰”之前,拜佛的人,就已经喜欢兼看玩艺的了,款项有<br />限,法会不大的时候,和尚们便自己来飞钹,唱歌,给善男子,善女人们满足,但<br />也很使道学先生们摇头。班禅大师只“印可”〔7〕开会而不唱《毛毛雨》〔8〕,<br />原是很合佛旨的,可不料同时也唱起歌剧来了。<br /><br /><strong>  原人和现代人的心,也许很有些不同,倘相去不过几百年,那恐怕即使有些差<br />异,也微乎其微的。赛会做戏文,香市看娇娇,正是“古已有之”的把戏。既积无<br />量之福,又极视听之娱,现在未来,都有好处,这是向来兴行佛事的号召的力量。<br />否则,黄胖和尚念经,参加者就未必踊跃,浩劫一定没有消除的希望了。<br /><br />  但这种安排,虽然出于婆心,却仍是“人心浸以衰矣”的征候。这能够令人怀<br />疑:我们自己是不配“消除此浩劫”的了,但此后该靠班禅大师呢,还是梅兰芳博<br />士,或是密斯〔9〕徐来,密斯胡蝶呢?</strong><b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8#
发表于 2007-8-16 14:43:24 |只看该作者
<p><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看书琐记(二)</strong></p><p><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焉于</strong></p><p>  就在同时代,同国度里,说话也会彼此说不通的。</p><p>  巴比塞有一篇很有意思的短篇小说,叫作《本国话和外国话》〔2〕,记的是<br />法国的一个阔人家里招待了欧战中出死入生的三个兵,小姐出来招呼了,但无话可<br />说,勉勉强强的说了几句,他们也无话可答,倒只觉坐在阔房间里,小心得骨头疼。<br />直到溜回自己的“猪窠”里,他们这才遍身舒齐,有说有笑,并且在德国俘虏里,<br />由手势发见了说他们的“我们的话”的人。</p><p>  因了这经验,有一个兵便模模胡胡的想:“这世间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战争的<br />世界。别一个是有着保险箱门一般的门,礼拜堂一般干净的厨房,漂亮的房子的世<br />界。完全是另外的世界。另外的国度。那里面,住着古怪想头的外国人。”</p><p>  那小姐后来就对一位绅士说的是:“和他们是连话都谈不来的。好像他们和我<br />们之间,是有着跳不过的深渊似的。”</p><p>  其实,这也无须小姐和兵们是这样。就是我们——算作“封建余孽”〔3〕或<br />“买办”或别的什么而论都可以——和几乎同类的人,只要什么地方有些不同,又<br />得心口如一,就往往免不了彼此无话可说。不过我们中国人是聪明的,有些人早已<br />发明了一种万应灵药,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倘是宴会,就只猜拳,不发<br />议论。</p><p><strong>  这样看来,文学要普遍而且永久,恐怕实在有些艰难。“今天天气……哈哈哈!”<br />虽然有些普遍,但能否永久,却很可疑,而且也不大像文学。于是高超的文学家<br />〔4〕便自己定了一条规则,将不懂他的“文学”的人们,都推出“人类”之外,<br />以保持其普遍性。文学还有别的性,他是不肯说破的,因此也只好用这手段。然而<br />这么一来,“文学”存在,“人”却不多了。</strong></p><p><strong>  于是而据说文学愈高超,懂得的人就愈少,高超之极,那普遍性和永久性便只<br />汇集于作者一个人。然而文学家却又悲哀起来,说是吐血了,这真是没有法子想。</strong></p><p>  八月六日。</p><p>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八月九日《申报·自由谈》。〔2〕巴比塞<br />的《外国话和本国话》,曾由沈端先译为中文,载于一九三四年十月《社会月报》<br />第一卷第五期。</p><p>  〔3〕“封建余孽”在一九二八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创造月刊》第二<br />卷第一期(一九二八年八月)载有杜荃(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br />说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p><p>  〔4〕高超的文学家指梁实秋等人。如梁在《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载一<br />九二九年九月《新月》第二卷第六、七期)一文中鼓吹超阶级的文学,说“文学是<br />属于全人类的”;但又宣传文学只能为少数人所享有,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br />的专利品。大多数永远是蠢的永远是与文学无缘的。”<br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9#
发表于 2007-8-16 14:45:44 |只看该作者
<strong>&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古人并不纯厚<br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翁隼</strong><br /><br />  老辈往往说:古人比今人纯厚,心好,寿长。我先前也有些相信,现在这信仰<br />可是动摇了。达赖啦嘛总该比平常人心好,虽然“不幸短命死矣”,〔2〕但广州<br />开的耆英会〔3〕,却明明收集过一大批寿翁寿媪,活了一百零六岁的老太太还能<br />穿针,有照片为证。<br /><br />  古今的心的好坏,较为难以比较,只好求教于诗文。古之诗人,是有名的“温<br />柔敦厚”的,而有的竟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4〕你看够多么恶毒?<br />更奇怪的是孔子“校阅”之后,竟没有删,还说什么“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br />思无邪”〔5〕,好像圣人也并不以为可恶。<br /><br />  还有现存的最通行的《文选》〔6〕,听说如果青年作家要丰富语汇,或描写<br />建筑,是总得看它的,但我们倘一调查里面的作家,却至少有一半不得好死,当然,<br />就因为心不好。经昭明太子一挑选,固然好像变成语汇祖师了,但在那时,恐怕还<br />有个人的主张,偏激的文字。否则,这人是不传的,试翻唐以前的史上的文苑传,<br />大抵是禀承意旨,草檄作颂的人,然而那些作者的文章,流传至今者偏偏少得很。<br /><br />  由此看来,翻印整部的古书,也就不无危险了。近来偶尔看见一部石印的《平<br />斋文集》〔1〕,作者,宋人也,不可谓之不古,但其诗就不可为训。如咏《狐鼠》<br />云:“狐鼠擅一窟,虎蛇行九逵,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又咏《荆公<br />〔8〕》云:“养就祸胎身始去,依然钟阜向人青”。那指斥当路的口气,就为今<br />人所看不惯。“八大家”〔9〕中的欧阳修〔10〕,是不能算作偏激的文学家的<br />罢,然而那《读李翱文》中却有云:“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它人使皆不得<br />忧,可叹也夫!”也就悻悻得很。<br /><br /><strong>  但是,经后人一番选择,却就纯厚起来了。后人能使古人纯厚,则比古人更为<br />纯厚也可见。清朝曾有钦定的《唐宋文醇》和《唐宋诗醇》〔11〕,便是由皇帝<br />将古人做得纯厚的好标本,不久也许会有人翻印,以“挽狂澜于既倒”〔12〕的。<br /></strong>四月十五日。<br /><br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六日上海《中华日报·动向》。<br /><br />  〔2〕达赖啦嘛这里指在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去世的达赖喇嘛第十三世阿<br />旺罗桑土丹嘉措(1876—1933)。“不幸短命死矣”,语见《论语·雍也》,<br />是孔丘惋惜门徒颜渊早死的话。〔3〕广州开的耆英会一九三四年二月十五日,国<br />民党政府广州市长刘纪文为纪念新建市署落成,举行耆英会;到八十岁以上的老人<br />二百余人,其中有据说一百○六岁的张苏氏,尚能穿针,她表演穿针的照片曾刊在<br />三月十九日《申报·图画特刊》第二号。〔4〕“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语见<br />《尚书·汤誓》。时日,原指夏桀。<br /><br />  〔5〕“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丘的话,语见《论语·为政》。<br /><br />  〔6〕《文选》参看本卷第326页注〔9〕。一九三三年九月,施蛰存曾向<br />青年推荐《文选》,说读了“可以扩大一点字汇”,可以从中采用描写“宫室建筑”<br />等的词语。<br /><br />  〔7〕《平斋文集》宋代洪咨夔著,共三十二卷。洪字舜俞,浙江於潜(今并<br />入临安)人,嘉定二年(1209)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石印的本<br />子指一九三四年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四部丛刊续编》本。<br /><br />  〔8〕荆公即王安石。他官至宰相,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祸胎,指王安石<br />曾经重用后来转而排斥王安石的吕惠卿等人。钟阜,指南京钟山,王安石晚年退居<br />钟山半山堂。<br /><br />  〔9〕“八大家”即唐宋八大家,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br />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个散文名家,明代茅坤曾选辑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br />大家文钞》,因有此称。〔10〕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庐陵<br />(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有《欧阳文忠集》。<br />《读李翱文》,见《欧阳文忠集》卷七十三。李翱(772—841),字习之,<br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代文学家。<br /><br />  〔11〕《唐宋文醇》清代乾隆三年(1738)“御定”,五十八卷,包括<br />唐宋八大家及李翱、孙樵等十人的文章。《唐宋诗醇》,乾隆十五年(1750)<br />“御定”,四十七卷,包括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宋代苏轼、陆游等六<br />人的诗作。<br /><br />  〔12〕“挽狂澜于既倒”语出唐代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br />澜于既倒。”<br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好友

1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0#
发表于 2007-8-16 17:30:13 |只看该作者
<p>《伪自由书》里的:</p><p>&nbsp; <strong>又招恼了大主笔:萧伯纳究竟不凡(晚报)</strong><br /><br />  “你们批评英国人做事,觉得没有一件事怎样的好,也没有一件事怎样的坏;<br />可是你们总找不出那一件事给英国人做坏了。他做事多有主义的。他要打你,他提<br />倡爱国主义来;他要抢你,他提出公事公办的主义;他要奴役你,他提出帝国主义<br />大道理;他要欺侮你,他又有英雄主义的大道理;他拥护国王,有忠君爱国的主义,<br />可是他要斫掉国王的头,又有共和主义的道理。他的格言是责任;可是他总不忘记<br />一个国家的责任与利益发生了冲突就要不得了。”<br /><br />  这是萧伯纳老先生在《命运之人》中批评英国人的尖刻语。我们举这一个例来<br />介绍萧先生,要读者认识大伟人之所以伟大,也自有其秘诀在。这样子的冷箭,充<br />满在萧氏的作品中,令受者难堪,听者痛快,于是萧先生的名言警句,家传户诵,<br />而一代文豪也确定了他的伟大。<br /><br />  借主义,成大名,这是现代学者一时的风尚,萧先生有嘴说英国人,可惜没有<br />眼估量自己。我们知道萧先生是泛平主义的先进,终身拥护这渐进社会主义,他的<br />戏剧,小说,批评,散文中充塞着这种主义的宣传品,萧先生之于社会主义,可说<br />是个彻头彻尾的忠实信徒。然而,我们又知道,萧先生是铢锱必较的积产专家,是<br />反对慈善事业最力的理论家,结果,他坐拥着百万巨资面团团早成了个富家翁。萧<br />先生唱着平均资产的高调,为被压迫的劳工鸣不平,向寄生物性质的资产家冷嘲热<br />讽,因此而赢得全民众的同情,一书出版,大家抢着买,一剧登场,一百多场做下<br />去,不愁没有人看,于是萧先生坐在提倡共产主义的安乐椅里,笑嘻嘻地自鸣得意,<br />借主义以成名,挂羊头卖狗肉的戏法,究竟巧妙无穷。<br /><br />  现在,萧先生功成名就,到我们穷苦的中国来玩玩了。多谢他提携后进的热诚,<br />在香港告诉我们学生道:“二十岁不为赤色革命家,五十岁要成僵石;二十岁做了<br />赤色革命家,四十岁可不致落伍。”原来做赤色革命家的原因,只为自己怕做僵石,<br />怕落伍而已;主义本身的价值如何,本来与个人的前途没有多大关系;我们要在社<br />会里混出头,只求不僵,只求不落伍,这是现代人立身处世的名言,萧先生坦白言<br />之,安得不叫我们五体投地,真不愧“圣之时者也”的现代孔子了。<br /><br />  然而,萧先生可别小看了这老大的中国,像你老先生这样时髦的学者,我们何<br />尝没有。坐在安乐椅里发着尖刺的冷箭来宣传什么主义的,不须先生指教,戏法已<br />耍得十分纯熟了。我想先生知道了,一定要莞尔而笑曰:“我道不孤!”<br /><br />  然而,据我们愚蠢的见解,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个诚字。你信仰什么主<br />义,就该诚挚地力行,不该张大了嘴唱着好听。若说,萧先生和他的同志,真信仰<br />共产主义的,就请他散尽了家产再说话。可是,话也得说回来,萧先生散尽了家产,<br />真穿着无产同志的褴褛装束,坐着三等舱来到中国,又有谁去睬他呢?这样一想:<br />萧先生究竟不凡。<br /><br />  二月十七日。</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5 21:3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