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7期网刊专栏】陈卫|歌德Ⅲ

[复制链接]

218

主题

0

好友

4654

积分

业余侠客

金针菇

Rank: 4

黑蓝富豪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20 20:49: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b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57/image/t_chen_logo.gif" border="0" alt="" /></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57/image/tu/zl1.jpg" border="0" alt="" /></p><br /><br />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年代》就像撒在黑底色上的金粉,与年轻读者的趣味相去甚远。我们不知道它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也不知道它们会把我们带到哪里去,我们几乎不清楚继续阅读它们的理由,但是一种接近于上天的指令要求我们仍旧懵懂混沌地读下去、读下去,甚至需要每天规定阅读页数,就像是硬着头皮做功课,以检测自己的承受力。<br />  仿佛是为了把无数的格言串起来,歌德才拉来了威廉·麦斯特这个人物。但是,当格言多到了充斥着整整两本书,并且它们并不是为了对同一事物表达由浅入深、线形的理念,而是弥漫在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主要是“学习”和“漫游”——但是这两个词又似乎包含了人的一生、尤其是“自我教育”的一生,使这些格言就像不值钱的珠宝,或者虽然值钱但实在太多俯拾即是来不及收取,这才让人感到这些格言在这两本被称为小说的书里并不是作为一次次的结论,而就是材料本身。简单地说,《威廉·麦斯特》创造了一种“把观念当材料”的文体,后来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在我看来如出一辙,后者更具魅力,是因为它动用了更接近现代主义的冷静的疯狂语调,效果足以致幻。<br />  就像经年累月的风霜必然使皮肤焦黑,时间和经验也必然决定作者作品的变化。当然,每一个作品都比作者写它时的实际年龄要年轻一点、甚至很多;但总体上符合他那时的年龄段所固有的精神气息。《威廉·麦斯特》两部描绘的虽然仍是一个年轻人大约从二十岁到四十岁的成长,但其稳健和雄厚显然不是维特时期的歌德所能抵达。由缓慢阅读的过程品味从《学习年代》到《漫游年代》的变化也是相当有趣的:这是一本大书,需要作者谨慎、稳妥的开始,《学习年代》整本书正是这样的气质,尤其是它的开头部分也是整个《威廉·麦斯特》的开头,甚至是抒情的;而到了《漫游年代》,一方面基础已稳,更重要的,《威廉·麦斯特》创作目的部分的达到使《漫游年代》的创作陷入鸡肋式的尴尬:目的已显露,但离充分还很遥远,然而要达到充分,必须仍旧沿袭这个人物的生长线路,这多少让人厌倦,而况不可怀疑的是,新的目标在召唤;此间深刻但又必须压制的焦躁流露在字里行间;然而正因为如此,再次借用纪德的话:“他利用一切!”,在《漫游年代》,歌德甚至利用了焦躁,使《漫游年代》粗砺老辣,结构上经常显得暴力,与《学习年代》的文风拉开了距离,不仅凸显了歌德抛弃一切无用枝蔓、而直奔“把观念当材料”目的的蛮横,也化险为夷地真实展示了“二十岁”与“四十岁”的区别。 <br /><br />                            <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2007年9月17日</font><br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我们连黑暗都能看见, 可是为什么却看不见光明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5 21:4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