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11-8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855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7
- 精华
- 0
- 积分
- 190
- UID
- 10331

|
< >上海回来之后的晚上,我去看父亲的一个同事。父亲这位同事也是我同学的母亲,同学在南京工作,她母亲来看她。我从办公室出发之前,同事老杨说昨晚,隔壁的公司又在走廊里烧纸钱了。这个事情我也遇见过一次。隔壁公司的老板似乎很信鬼神,每个月都要在走廊里烧纸钱,这让我们觉得很恐怖。我们搬到这个写字楼不久的一个晚上,已经九点多了,我回办公室拿东西,一进走廊就看见一个女人在一个瓦盆里烧纸钱,我很惊诧,过去询问,是不是写字楼出过什么事情,那个女人说不是,是给财神烧纸钱。我舒了一口气,拿了东西逃也似的跑了。老杨说隔壁公司很怪异,一群老女人卖一种据说是来源于青藏高原的保健壮阳药,居然做出了规模。我笑了,转身出了办公室。<BR><BR>同学的住处就在写字楼对面,很近,可我觉得空手去总有些不妥,于是骑车去附近的街上去买水果。走在大街上,我发现路边比平时多出了一堆一堆的火,一些人围着那些火堆在烧纸钱,我突然醒悟,今天是中元节。<BR><BR>中元节,就是农历七月十五。在我的家乡,并不称呼它是中元节,称做鬼年。意思是说,这一天,那边过年,子孙们要给那边的长辈们烧点纸钱过年。可称呼鬼年毕竟让人觉得毛骨悚然,所以家乡的人们索性就称呼七月十五。农村人很在乎这个节日,快到七月十五的时候,镇子的大街上摆着一些卖纸钱的摊点,卖些麻纸,元宝,还有印着10亿或者100亿的冥币。元宝和冥币并不贵,但似乎麻纸卖得最好。我很小的时候对此很不解。我问奶奶,我们为什么不买那些现成的印好的冥币,反而买麻纸自己回家剪纸钱呢?不麻烦吗?奶奶答非所问地说,纸烧人心。<BR><BR>那时,我以为,七月十五只有迷信的老人们才会去烧纸钱。但很快,我发现自己想错了,因为表姐也相信鬼过年。表姐比我大三岁,她的家乡在遥远的内蒙古。奶奶说江苏好,你还是来江苏吧。表姐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大姑姑觉得奶奶说得很对,一狠心把自己的女儿送到了千里之遥的娘家。表姐刚来江苏的时候,叔叔把她安排在县医院上班,跟奶奶住。表姐很漂亮,我很喜欢她。多年之后,我有一个深爱的女人,长得跟表姐很像。那时候我也跟着奶奶在县城,奶奶管教很严,我没有什么朋友,很孤单。表姐来了,我终于有了伴。表姐来那年的七月十五,奶奶带着我们俩去烧纸钱。奶奶带着我们走了老远,找到一个十字路口,奶奶说,十字路口通四方,在十字路口烧纸钱,我们家的亡人才能收到钱。奶奶用石头在地上划了一个圈,奶奶说,纸钱要在自家的圈里烧,自己的亡人才能拿到钱。烧纸钱的时候,表姐帮奶奶还烧了一封信,是给我的叔叔的,叔叔四十岁出头就走了,之后的每年七月十五,奶奶都要往那边给自己的儿子寄信。表姐很虔诚,烧信的时候嘴里念念有词,舅舅,收信拿钱了——<BR><BR>奶奶烧了纸钱,先回家了。我和表姐在外面闲逛。表姐说,等纸灰冷了之后,把纸灰拨到圈外,可以看见一个手印,那是鬼拿钱留下的手印。我顿时毛骨悚然,我不相信。表姐说,不信你一会可以去看看。表姐带我回 了家。我的心却很忐忑。回家不久我就偷偷溜回了十字路口,我拨开纸灰,却什么也看不到。后来我跟表姐说起这个真相,表姐却不以为然地说,你惊了鬼魂。看来表姐依然信鬼年。<BR><BR>上了大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城市里的人们也相信鬼年。不过,在南京,人们称鬼年是中元节。大学的几个暑假,我都没有回家,留在南京打工。每个七月十五的晚上,南京的巷子里总是布满了一个又一个火堆。早两年,有些居委会的干部会在巷子里查,见到烧纸钱的要罚款,所以许多人到很晚才出门烧纸钱。我毕业那年,当了记者,我曾经为中元节写过一个小新闻,对中元节烧纸钱的人们提出了批评,新闻说纸灰和浓烟污染了整个城市。可是后来一位学者在跟我私下聊天的时候说,中元节不是迷信,是传统,他说,纸烧人心。后来我又写了一个报道,建议政府考虑能否在中元节的时候在一些巷子和路口集中设置一些专供人们烧纸钱的场所,布置一些器皿。报道没有通过审查,没发。<BR><BR>又到了中元节,街上纸灰飞舞。我突然想起一首诗,当然,写的不是中元节,写的是清明。<BR>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BR>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BR>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BR>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BR>这首诗据说是宋朝的高菊卿的诗句,可我的父亲并不知道。这首诗是父亲教给我的,而他则是从自己的爷爷那里听来的。父亲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无名氏的作品。父亲说,他的爷爷一生熟读唐诗宋词,最爱的就是这首。父亲也喜欢这首诗,他最喜欢“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一句,他说,死者已亦,就是这个意思。</P> |
|